Ⅰ 如何防止人為差錯
一、人為差錯造成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粗心大意、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記憶能力、急躁情緒、僥幸心理、虛榮心理、不良作風、安全意識、技術水平、操作能力、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等。
客觀因素:無章可循、資料不全、資料錯誤、工具設備、器材供應、管理不善、培訓不足、思想教育、習慣努力、工作交接、信息交流、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疲勞作業、企業安全文化等等。
二、應對措施
1、 工作者是人而不是神,人就有犯錯的可能,但不能使錯誤發展成為災難性錯誤。人為差錯是可以減少的、避免和消除的,但是單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群體力量,依靠系統管理。在優化人與人的關系中,要特別強調團隊精神,建立員工之間相互聯系和合作的關系。人人齊心協力就能減少人為差錯的發生,並將差錯的影響減到最低程度。強調飛行機組的協調配合,改變人的行為方式,減少飛行中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失誤。批量令復誦。標准喊話、交叉檢查等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 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標准操作程序,充分利用工作程序和檢查工作等控制手段,防止人為差錯的發生,並在實踐中狠抓落實,使每一個員工有所遵循,在一個規范有序的安全環境下工作。
3、 強化人員培訓,提高章法意識,提高操作技能,提高預測風險的能力,是防止人為差錯的有效措施。培訓的重點是上崗資格(取得各種上崗證和執照)和「應知、應會」,圍繞安全秤和經營活動而獲取「上崗證書」和「實實在在的應知、應會」。管理者要充分應用典型安全分析、典型安全教學,開展抗擊人為差錯風險的能力。
4、 在規章允許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防差錯措施。根據墨菲定理,凡是容易發生差錯的地方就一定會出差錯。統計表明,在運行實踐中確有一些程序、部位、場地、設備、管路、線路、操縱電門等是容易誘發人為差錯的地方,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程序設計盡量避免交叉作業內容 生產流程盡量考慮執行時間的先後 標准喊話、復誦以及交叉檢查等;工作中強調「自檢、互檢、專職檢驗」等控制手段;設備、管路、線路、電門、手柄、操縱按鈕等有形物資的安裝位置、存放位置應從空間上加以隔離,或從外開、著色、標識加以區分。
5、 對任何人為差錯都應重視。依據「海恩法則」事件差錯事故徵候,按寶塔形分布,事故往往是由許多差錯累積形成。千萬不要忽略小的差錯。這會對以後的工作留下無窮的隱患。有兩種貨幣必須注意,一是發生了差錯但未釀成後果或後果小而不以為然。熱衷於「擺平」、「搞定」。而不認真吸取教訓,這是十分有害的兩種傾向。當發生了重大事故再來重視,為時已晚,且其代價也實在太昂貴了。
6、 提倡無懲罰主動報告制度。如果當事人報告所面臨的是處罰時,就很難從當事人那裡得到真實的情況,因而也就很難發現差錯的苗頭。我們了解和調查的根本目的是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為此,必須學會掌握人的心理動態,善於識別人為差錯的根源、苗頭及表現形式提倡無懲罰報告制度,就是從人為差錯苗頭查找問題根源,查找人心靈深處的想法,從而採取針對措施,就能有效地防止人為差錯。
Ⅱ 怎樣消除測量誤差
測量時,由於各種因素會造成少許的誤差,這些因素必須去了解,並有效的解決,方可使整個測量過程中誤差減至最少.測量時,造成誤差的主要有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而系統誤差有下列情況:誤讀、誤算、視差、刻度誤差、磨耗誤差、接觸力誤差、撓曲誤差、餘弦誤差、阿貝 (Abbe) 誤差、熱變形誤差等.系統誤差的大小在測量過程中是不變的,可以用計算或實驗方法求得,即是可以預測,並且可以修正或調整使其減少.這些因素歸納成五大類,詳細內容敘述如下:
1.人為因素
由於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誤差,包括誤讀、誤算和視差等.而誤讀常發生在游標尺、分厘卡等量具.游標尺刻度易造成誤讀一個最小讀數,如在10.00 mm處常誤讀成10.02 mm或9.98 mm.分厘卡刻度易造成誤讀一個螺距的大小,如在10.20 mm常誤讀成10.70 mm或9.70 mm.誤算常在計算錯誤或輸入錯誤數據時所發生.視差常在讀取測量值的方向不同或刻度面不在同一平面時所發生,兩刻度面相差約在0.0.4 mm之間,若讀取尺寸在非垂直於刻度面時,即會產生 的誤差量.為了消除此誤差,製造量具的廠商將游尺的刻劃設計成與本尺的刻劃等高或接近等高,(游尺刻劃有圓弧形形成與本尺刻劃幾近等高,游尺為凹V形且本尺為凸V形,因此形成兩刻劃等高.
2.量具因素
由於量具因素所造成的誤差,包括刻度誤差、磨耗誤差及使用前未經校正等因素.刻度分劃是否准確,必須經由較精密的儀器來校正與追溯.量具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相當程度磨耗,因此必須經校正或送修方能再使用.
3.力量因素
由於測量時所使用接觸力或接觸所造成撓曲的誤差.依據虎克定律,測量尺寸時,如果以一定測量力使測軸與機件接觸,則測軸與機件皆會局部或全面產生彈性變形,為防止此種彈性變形,測軸與機件應采相同材料製成.其次,依據赫茲 (Hertz) 定律,若測軸與機件均採用鋼時,其彈性變形所引起的誤差量
應用量表測量工件時,量表固定於支持上,支架因被測量力會造成彈性變形,如圖2-4-3所示,在長度 的斷面二次矩為 ,長 的支柱為 ,縱彈性系數分別為 、 ,因此測量力為P時,撓曲量 為 .為了防止此種誤差,可將支柱增大並盡量縮短測量軸線伸出的長度.除此之外,較大型量具如分厘卡、游標尺、直規和長量塊等,因本身重量與負載所造成的彎曲.通常,端點標准器在兩端面與垂直線平行的支點位置為0.577全長時,其兩端面可保持平行,此支點稱之為愛里點 (Airey Points) .線刻度標准器支點在其全長之0.5594位置,其全長彎曲誤差量為最小,此處稱之為貝塞爾點 (Bessel Points)
4.測量因素
測量時,因儀器設計或擺置不良等所造成的誤差,包括餘弦誤差、阿貝誤差等.餘弦誤差是發生在測量軸與待測表面成一定傾斜角度 ,如圖2-4-5所示其誤差量為 ,為實際測量長度.通常,餘弦誤差會發生在兩個測量方向,必須特別小心.例如測量內孔時,徑向測量尺寸需取最大尺寸,軸向測量需取最小尺寸.同理,測量外側時,也需注意取其正確位置.測砧與待測工件表面必須小心選用,如待測工件表面為平面時需選用球狀之測砧、工件為圓柱或圓球形時應選平面之測砧.阿貝原理 (Abbe』 Law) 為測量儀器的軸線與待測工件之軸線需在一直在線.否則即產生誤差,此誤差稱為阿貝誤差.通常,假如測量儀器之軸線與待測工件之軸線無法在一起時,則需盡量縮短其距離,以減少其誤差值.若以游標尺測量工件為例,如圖2-4-6所示,其誤差為 ,因此欲減少游標尺測量誤差,需將本尺與游尺之間隙所造成之 角減小及測量時應盡量靠近刻度線.若以量表測量工件為例,如圖2-4-7所示其量表之探針為球形,工件為圓柱,兩軸心有偏位量 時,其接觸的誤差量為 .若量表之探針和工件均為平面時,若兩平面傾斜一定角度 時,其接觸的誤差量為 如圖2-4-8所示,此誤差稱為正弦誤差.圖2-4-9所示為凸輪在機構設計的誤差分析圖,為了減少磨損,常將從動件的端頭設計成半徑為 的圓球或圓柱體,兩者間的壓力角為 ,因此引起誤差為.
5.環境因素
測量時受環境或場地之不同,可能造成的誤差有熱變形誤差和隨機誤差為最顯著.熱變形誤差通常發生於因室溫、人體接觸及加工後工件溫度等情形下,因此必須在溫濕度控制下,不可用手接觸工件及量具、工件加工後待冷卻後才測量.但為了縮短加工時在加工中需實時測量,因此必須考慮各種材料之熱脹系數 作為補償,以因應溫度材料的熱膨脹系數 不同所造成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