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提高操作力的訓練方法有哪些

提高操作力的訓練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4-11 07:50:57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何為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動手、動眼、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學習的操作活動。也是探究數學知識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學階段,動手操作能簡化學生對深奧知識的理解與探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越低年級的學生越適合於動手操作活動來輔助學習理解知識,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雖然學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但對於有些難懂易錯的知識學生也可根據知識的需要進行動手操作,以便於理解與掌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與調控。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級學生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很短。對於他們來說,動手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而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16-9=?」時,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猴媽媽上街買了16個桃子,在路上碰見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個,剩下的給猴弟弟,猴弟弟還有多少個?」讓學生列出算式16-9,然後問「怎樣計算16-9=?能拿出小棒擺一擺嗎?」此時學生紛紛拿出小棒擺了起來。通過讓學生獨立地操作學具,再組織學生交流,在互動與交流中啟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交流匯報的積極性也很高,有的說:「我從16根里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後剩下7根,所以16-9=7。」有的說:「我先擺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給猴哥哥了9個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來的6根就是7根。」另一個學生說「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從6根里拿9根不夠拿,還要從1捆里拿再拿3根出來,就是10-3=7。」最後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演算法示範一遍,講出算理,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具體演算法。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積極、交流熱烈、合作愉快。學生不僅掌握了退位減的演算法,而且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新課程理念。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激起朝暉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的強烈動機和濃厚興趣。
二、 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時,15減9怎麼算?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開的),試著從裡面拿走9根,想想該怎麼拿?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5根中減9根不夠減,通過動手操作找到幾種不同的擺法:
⑴將1捆小棒全部打開為10根,與散開的5根結合起來是15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這1根和5根合起來就是6根。
⑵從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後再去掉4根,最後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從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後再加1根就是6根……
隨後,在教師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後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最後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拿法示範一遍,講出算理,推導出十幾減幾最合適的演算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同時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Ⅱ 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准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學生動手之前我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找出幾分之一的,接著再展示給全班,由於提出的目的很明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並未出現問題,而且整堂課也進行得很順利。由此可見,在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都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回答,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學生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建立在適宜的操作時機基礎之上。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操作活動也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目的是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目的是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
六、操作要把思維活動過程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
手和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在動手操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達,使動手、動腦、動口構成相輔相成的交互作用過程,使操作、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

Ⅲ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養意識,形成動手參與定勢 l. 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的方法很多,我們依據現行美術教材體系,從中高段美術教材的挖掘入手。 2. 以新激趣: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慾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 3. 以情激趣:在繪畫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很快,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學習後的"情弦"。學生動了情,繼而就有了情趣,有了與教師、作品同頻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從而以情造像,圖情並茂。以美激趣:"美"是美術課具有的獨特的優越之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當中,我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潛能,讓他們體驗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4. 溝通情感: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於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1) 縮短師生距離。實驗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採用主動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後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參與創造條件。 (2) 給予學生安全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針對這點,多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各種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松愉快的幽默,給學生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 (3) 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前進。但是教師如果把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多大勁就能夠達到,那麼,完成了任務學生也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難度過高,學生可能會不願去完成它或對此失去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如何控制這個度,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難度。當難度小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障礙";當難度過大時,教師要適當處理,分步進行。同時,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給予表揚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願意動手動腦、參與創造。 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動手參與能力 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應有系統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有願望也有能力動手動腦參與學習,進行創造。 l. 加強技法訓練 美術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製作對象,進行創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 2. 拓展想像空間 "想像是創作的源泉"世界上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想像開始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可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像空間,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創設一種"不協調",使學生在探索的樂趣中尋求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提高智力。 3. 選擇創作途徑 (1) 觀察比較法。中高段學生的觀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能自覺地、自主地觀察事物、分析異同。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自然和具體對象後,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創作就水到渠成。 (2) 玩做結合法。學生天性愛玩,根據他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培養感性認識,實現自我表現的願望十分重要。 三、環境策略:創造條件,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學生有了動手參與的興趣、能力,還必須有參與機會,否則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參與機會。 l. 課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覽,讓學生在"看"中參與。繪畫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構成的可視圖像,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別是同班同學的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學生都愛看,看了之後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前幾屆或平行班的作品當範例,或把自己班的優秀作品展覽,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因為這時的看,關繫到自己的具體操作。教師若再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優點,學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於學生創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很大的益處。 2. 學生走上講台,讓他們在"教"中參與。在傳統教育中,師講生聽。這種課堂氣氛中的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不說,甚至感到"學海無涯"而厭課、厭學。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像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教師要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台,參與"教學"。在做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3. 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講評中多採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止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展。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可以採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並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

閱讀全文

與提高操作力的訓練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6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3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7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3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8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2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09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5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6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6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3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5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6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79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3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7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