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火災時如何逃生的方法
火災時如何逃生的方法
火災時如何逃生的方法,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災害,所以我們懂得基本的滅火知識和逃生常識,並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掌握運用。以下分享火災時如何逃生的方法。
火災時正確的逃生方法
一、繩索自救法:家中有繩索的,可直接將其一端拴在門、窗檔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過程中,腳要成絞狀夾緊繩子,雙手交替往下爬,並盡量採用手套、毛巾將手保護好。
二、匍匐前進法:由於火災發生時煙氣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因此在逃生過程中應盡量將身體貼近地面匍匐或彎腰前進。
三、毛巾捂鼻法:火災煙氣具有溫度高、毒性大的特點,一旦吸入後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燙傷或中毒,因此疏散中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溫及過濾的作用。
四、棉被護身法:用浸泡過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蓋在身上,確定逃生路線後用最快的速度鑽過火場並沖到安全區域。
五、毛毯隔火法:將毛毯等織物釘或夾在門上,並不斷往上澆水冷卻,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從而達到抑制火勢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時間的目的。
六、被單擰結法:把床單、被罩或窗簾等撕成條或擰成麻花狀,按繩索逃生的方式沿外牆爬下。
七、跳樓求生法:火場切勿輕易跳樓!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住在低樓層的居民可採取跳樓的方法進行逃生。但要選擇較低的地面作為落腳點,並將席夢思床墊、沙發墊、厚棉被等拋下做緩沖物。
八、管線下滑法:當建築物外牆或陽台邊上有落水管、電線桿、避雷針引線等豎直管線時,可藉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時應注意一次下滑時人數不宜過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線損壞而致人墜落。
九、竹竿插地法:將結實的晾衣桿直接從陽台或窗檯斜插到室外地面或下一層平台,兩頭固定好以後順桿滑下。
十、攀爬避火法:通過攀爬陽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築周圍的腳手架、雨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勢。
十一、樓梯轉移法:當火勢自下而上迅速蔓延而將樓梯封死時,住在上部樓層的居民可通過老虎窗、天窗等迅速爬到屋頂,轉移到另一家或另一單元的樓梯進行疏散。
十二、衛生間避難法:當實在無路可逃時,可利用衛生間進行避難,用毛巾緊塞門縫,把水潑在地上降溫,也可躺在放滿水的浴缸里躲避。但千萬不要鑽到床底、閣樓、大櫥等處避難,因為這些地方可燃物多,且容易聚集煙氣。
十三、火場求救法:發生火災時,可在窗口、陽台或屋頂處向外大聲呼叫、敲擊金屬物品或投擲軟物品,白天應揮動鮮艷布條發出求救信號,晚上可揮動手電筒或白布條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
十四、逆風疏散法:應根據火災發生時的風向來確定疏散方向,迅速逃到火場上風處躲避火焰和煙氣。
十五、「搭橋」逃生法:可在陽台、窗檯、屋頂平台處用木板、竹竿等較堅固的物體搭在相鄰建築,以此作為跳板過渡到相對安全的區域。
火災逃生自救方法
1、鎮定第一。首先一定要冷靜下來,如果火勢不大,可盡快採取措施撲救。如果火勢兇猛,要在第一時間報警,並迅速撤離。
2、注意風向。應根據火災發生時的風向來確定疏散方向,在火勢蔓延之前,朝逆風方向快速離開火災區域。一般來說,當發生火災的樓層在自己所處樓層之上時,就應迅速向樓下跑。逃生時要注意隨手關閉通道上的門窗,以阻止和延緩煙霧向逃離的通道流竄。
3、毛巾捂鼻。火災煙氣具有溫度高、毒性大的特點,人員吸入後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燙傷或中毒。因此,逃離時要用濕毛巾掩住口鼻,並盡量避免大聲呼喊,防止煙霧進入口腔。也可找來水打濕衣服、布類等用以掩住口鼻。通過濃煙區時,要盡可能以最低姿勢或匍匐姿勢快速前進。注意,呼吸要小而淺。
4、結繩逃生。樓通道被火封住,欲逃無路時,可將床單、被罩或窗簾等撕成條結成繩索,牢系窗檻,順繩滑下。家中有繩索的,可直接將其一端栓在門、窗櫃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手腳並用(腳成絞狀夾緊繩,雙手一上一下交替往下爬),要注意把手保護好,防止順勢滑下時脫手或將手磨破。
5、暫時避難。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應積極尋找暫時的避難處所。如果在綜合性多功能大型建築物內,可利用設在電梯、走廊末端以及衛生間附近的避難間,躲避煙火的危害。若暫時被困在房間里,要關閉所有通向火區的門窗,用浸濕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門窗縫,並潑水降溫,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在被困時,要主動與外界聯系,以便盡早獲救。
6、靠牆躲避。消防員進入著火的房屋時,都是沿牆壁摸索進行的,所以當被煙氣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時,應努力滾向牆邊或者門口。同時,這樣做還可以防止房屋塌落砸傷自己。
發生火災逃生自救的方法
1、如果身上的.衣物,由於靜電的作用或吸煙不慎,引起火災時,應迅速將衣服脫下或撕下,或就地滾翻將火壓滅,但注意不要滾動太快。一定不要身穿著火衣服跑動。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澆滅,但人體被火燒傷時,一定不能用水澆,以防感染。
2、如果寢室、教室、實驗室、賓館、飯店、浴池、超市等著火時,可採用以下方法逃生:
(1)毛巾、手帕捂鼻護嘴法因火場煙氣具有溫度高、毒性大、氧氣少、一氧化碳多的特點,人吸入後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燙傷或神經中樞中毒,因此在疏散過程中,應採用濕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與手帕不要超過六層厚)。
注意:不要順風疏散,應迅速逃到上風處躲避煙火的侵害。由於著火時,煙氣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向上蔓延快、橫向蔓延慢的特點,因此在逃生時,不要直立行走,應彎腰或匍匐前進,但石油液化氣或城市煤氣火災時,不應採用匍匐前進方式。
(2)遮蓋護身法。將浸濕的棉大衣、棉被、門簾子、毛毯、麻袋等遮蓋在身上,確定逃生路線後,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沖出火場,到達安全地點,但注意,捂鼻護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如果走廊或對門、隔壁的火勢比較大,無法疏散,可退入一個房間內,可將門縫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織物封死,防止受熱,可不斷往上澆水進行冷卻。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從而達到抑制火勢蔓延速度、延長時間的目的。
(4)衛生間避難法。發生火災時,實在無路可逃時,可利用衛生間進行避難。因為衛生間濕度大,溫度低,可用水潑在門上、地上,進行降溫,水也可從門縫處向門外噴射,達到降溫或控制火勢蔓延的目的。
(5)多層樓著火逃生法。如果多層樓著火,因樓梯的煙氣火勢特別猛烈時,可利用房屋的陽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採用繩索、消防水帶,也可用床單撕成條連接代替,但一端要緊拴在牢固採暖系統的管道或散熱氣片的鉤子上(暖氣片的鉤子)及門窗或其它重物上,再順著繩索滑下。
(6)被迫跳樓逃生法。如無條件採取上述自救辦法,而時間又十分緊迫,煙火威脅嚴重,被迫跳樓時,低層樓可採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向地面上拋下一些厚棉被、沙發墊子,以增加緩沖,然後手扶窗檯往下滑,以縮小跳樓高度,並保證雙腳首先落地。
3、火場求救方法當發生火災時,可在窗口、陽台、陰台、房頂、屋頂或避難層處,向外大聲呼叫,敲打金屬物件、投擲細軟物品、夜間可打手電筒、打火機等物品的聲響、光亮,發出求救信號。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為逃生爭得時間。
火災發生時如何逃生
1、 初始發生火災時,應藉助應急燈和逃生標志尋找安全出口離開燃燒
2、 火災中產生的煙霧含有多種有毒氣體,是火災死亡的頭號殺手,在被煙霧圍困時,可用濕毛巾或濕衣服蒙住鼻孔,減少因呼吸遭受煙毒的危害。
3、 沖過火場,為避免衣服、頭發被燒著,要設法用水淋濕衣服和頭發。
4、 衣服著火時,千萬不要狂奔亂跑,在無人幫助時,應把衣服脫掉或撕下扔掉;來不及時可邊脫邊躺在地上打滾,把火苗壓熄;或跳到水塘、水池、水龍頭等有水的地方滅火。如有人相助,可用濕麻袋、濕毯子包裹起來,或用水澆向著火者。切忌用滅火器直接向人噴射。
5、 被困在樓上時,如火勢不大,可用濕棉被、濕毯子等披在身上從火中沖出;如火勢猛烈或樓梯被燒斷,可利用窗口、陽台、落水管、竹竿、軟繩等逃生。
6、 如各種逃生之路被切斷時,應退回房間內,關閉門窗,有條件時向門窗上澆水,以延緩火勢的漫延;同時,向屋外面投擲物件,或撥打電話以及其它求救信號求救。
7、 當火勢逼近,生命受到威脅時,可用布類、繩類、鐵線或封箱膠帶編成繩索,固定在門、窗柱上,然後沿著繩索下滑落到安全地帶。
8、 在被逼跳樓時,應先向地面拋下厚軟物品,增加緩沖,然後手扶門窗下滑,以縮小跳落高度,並保證雙腳先落地。
9、 非專業救火人員,一旦離開火場,不管火勢情形如何,絕不可再回到火場,以免影響救火工作。
『貳』 發生火災時如何逃生自救
高樓著火如何逃生
保持清醒頭腦,撲滅初期火災
火災發生時,一定要冷靜地面對。假如火災初起時就被發現,可趁火勢很小之際,用滅火器、自來水等滅火工具在第一時間去撲救,同時還應呼喊周圍人員出來參與滅火和報警。如有多人滅火,應進行分工,一部分人負責滅火,另一部分人清除火焰周圍的可燃物,防止、減緩火勢蔓延。
針對不同火情,尋求逃生良策
逃生開門前應先觸摸門鎖。若門鎖溫度很高,則說明大火或煙霧已封鎖房門出口,此時切不可打開房門。應關閉房內所有門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門縫,並潑水降溫。同時利用手機等通訊工具向外報警。
若門鎖溫度正常或門縫沒有濃煙進來,說明大火離自己尚有一段距離,此時可開門觀察外面通道的情況。開門時要用一隻腳抵住門的下框,以防熱氣浪將門沖開。在確信大火並未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情況下,應盡快逃出火場。
遇有濃煙濕毛巾捂鼻,彎腰低頭迅速撤離
通過濃煙區時,要盡可能以最低姿勢或匍匐姿勢快速前進,並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向狹窄的角落退避,如牆角、桌子底下、大衣櫃里等。
逃生勿入電梯,樓梯可以救急。電梯往往容易斷電而造成電梯「卡殼」,人在電梯里隨時會被濃煙毒氣熏嗆而窒息。
預先熟悉逃生路線,了解掌握逃生方法
每個人要對自己工作、學習或生活的建築物的結構及逃生路徑做到瞭然於胸,熟悉建築物內的消防設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這樣,火災發生時,就不會覺得走投無路了。
平時逃生訓練讓我「9·11」生還
2002年9月,《東京消防》雜志刊載了紐約世貿大廈災難中日本企業職員如何面對災難成功逃生的驚險歷程。35歲的A先生是日本綜合商社派往美國分公司的副社長,他的公司在紐約世貿大廈北樓89層。災難發生時他同公司其他5名職員正在辦公室內。
2001年9月11日8:54,A先生正在會議室商談事情。突然,大樓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後來就像地震似的搖擺起來。電腦上出現「小型飛機撞擊世貿大廈」的消息。為防止煙氣進入房間,他們關閉了房門,並向外窗戶處移動。
9:05,煙氣開始從門縫向辦公室侵入,漸漸地濃起來。這時,收音機里又傳來「又一架飛機撞向大廈」的實況轉播。突然,他們聽到大廈的物業管理人員敲門並說「大家趕快避難」。一聽這話,大家開始從辦公室向避難樓梯轉移。盡管避難樓梯很狹窄,但大家都是一個個有秩序地往下走,同時留出樓梯的另一半讓從下往上的消防隊員們通過。
10:05,當他們走到第16層和17層之間時,突然停電了,煙也濃了。有些人驚慌地向上走,造成了擁堵。這時,有消防隊員喊道「請走別的避難樓梯」。在他的提示下,A先生等人穿過第16層漆黑的樓道來到另一個避難樓梯。
10:20,他們終於來到大廈一樓。至此已過去1小時15分鍾了。從一樓大廳沖出,大片的玻璃和磚石紛紛落下,堆積在大廈周圍。這時有消防隊員和警察喊道:「快跑!快躲開!」A先生瘋狂地向北跑去。隨後,他跑到日本的一個商社裡,在那裡度過了數小時,等地鐵開通後才回到住處。
由於他所在的公司平時曾組織過避難逃生訓練,因此這次災難中無一人遇難。
第一,保持清醒頭腦是高樓火災逃生的關鍵。
第二,應盡量利用樓梯間等設施。
第三,進入樓梯間後,在確定下面樓層未著火時,可以向下逃生。因為火災發生時火迅速向上蔓延,使進入者暈頭轉向,最終暈厥乃至死亡。
第四,平時進行避難逃生訓練,預先熟悉逃生路線,了解掌握逃生方法。(《北京青年報》)
高樓失火如何逃生
2002年7月13日深夜,凱迪克大酒店10層發生火災,不幸造成兩人死亡。那麼,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面對高層建築火災又該如何逃生,針對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防火部部長駱原。
駱原提醒大家,高層建築發生火災逃生的總原則是:千萬不可驚慌失措,保持清醒頭腦至關重要。首先要冷靜地觀察火情和環境,迅速分析判斷火勢趨向和災情發展的可能,理智地作出果斷決策。萬萬不可留戀火場中的財物而長時間逗留,抓住有利時機,選擇合理的逃生路線和方法,爭分奪秒地逃離十分危險的火災現場。
另外,每個人要對自己工作、學習或生活的建築物的結構及逃生路徑做到輕車熟路,熟悉建築物內的消防設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這樣,火災發生時,就不會覺得走投無路了。
1、逃生勿入電梯
火場逃生要迅速,動作越快越好,但是,千萬不要輕易乘坐普通電梯。因為發生火災後,都會斷電而造成電梯「卡殼」,這樣逃生者會被困在電梯中,反而處於更危險的境地,給救援工作增加難度;另外,電梯口直通大樓各層,火場上煙氣湧入電梯井極易形成「煙囪效應」,人在電梯里隨時會被濃煙毒氣熏嗆而窒息。
2、樓梯可以救急
逃生時應盡量利用建築物內的防煙樓梯間、封閉樓梯間、有外窗的通廊、避難層和室內設置的緩降器、救生袋、安全繩等設施,對老、弱、病、孕婦、兒童及不熟悉環境的人要引導疏散,互相幫助,共同逃生。
在樓梯這種安全通道都配有應急指示燈作標志,火災發生時,人們可以循著指示燈逃生。對於專門設有避難層的高層建築,如果無法逃離大樓,可以暫時呆在避難層等待援助。
3、不可鑽床底、衣櫥、閣樓
高層建築火災中切記千萬不可鑽到床底下、衣櫥內、閣樓上躲避火焰或煙霧。因為這些都是火災現場中最危險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員發覺,難以獲得及時的營救。
4、不可盲目跳樓
在得不到及時救援,又身居樓層較高的情況下切不可盲目跳樓,可用房間內的床單、被裡、窗簾等織物撕成能負重的布條連成繩索,系在窗戶或陽台的構件上向樓下滑去,也可利用門窗、陽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
5、學會使用求救信號
除了撥打手機之外,也可從陽台或臨街的窗戶向外發出呼救信號,比如向樓下拋扔沙發墊、枕頭和衣物等軟體信號物。夜間則可用打開手電筒、應急照明燈等方式發出求救信號,幫助營救人員找到確切目標。感謝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宣傳處楊培林提供幫助
高樓火災中最易出現三種情況
讀者問:如何穿過火焰區?
答:逃生前最好用水將衣服澆濕、用濕毯子裹住全身或用濕衣服包住頭部等裸露部位。這樣穿過著火區域時,身上的衣服不易著火,身體裸露部位不致被燒傷。萬一衣服著火,可就地打滾壓滅火苗,不宜帶火奔跑,以免加快空氣的相對流動。
讀者問:如果火災不在自己樓層,該往哪兒逃?
答:如果著火點位於自己所處位置的上層,此時應向樓下逃去,直至到達安全地點;如果著火點位於自己所處位置的下層,且火和煙霧已封鎖向下逃生的通道,應盡快往樓上逃生,樓頂平台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場所;如樓頂有水箱,可用水澆濕自己的衣服,以抵禦火焰的高溫熏烤;如果在向樓頂平台逃生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被火、煙追趕上且又封鎖了向上的道路,此時應果斷地改選橫向逃生路線,從另一層樓的走廊通道逃生,或退守到該層有利於逃避的房間內,尋求其他的自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