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兒腎炎有什麼症狀能治好嗎
當孩子得了腎病的時候,最擔心的往往就是家長了,最近有很多家長朋友都在咨詢,兒童腎病能治好嗎?症狀表現都有什麼的問題,腎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病之一,在這其中,兒童患者占據的比例相當大。那麼,兒童腎病能治好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兒童腎病能治好嗎?我們先了解一下兒童腎病的一些常識。小兒腎炎時要忌鹽,但應注意,長期忌鹽不僅影響食慾,而且對腎臟病變的恢復並無幫助,對生長發育中小兒的全身健康有害,甚至可引起低鈉綜合症。小兒腎炎急性期有心力衰竭,高血壓,浮腫,尿少時也應忌鹽,以防血容量增加,血壓過高和浮腫加重。待浮腫消退,尿量正常,血壓恢復正常時可以為低鹽飲食,每日不超過2克,再繼續觀察,病情日超好轉,可逐漸過度到普通飲食。所以,腎炎病人了解「兒童腎炎該怎麼治」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兒童腎病能治好嗎?而當腎炎浮腫嚴重,高血壓顯著,尿量明顯減少,或有心臟受累者,除忌鹽以外,還應根據病情限制蛋白和液體入量,飲食以糖類和脂肪為主。小兒腎炎多發於6-9歲兒童,它是上呼吸道的細菌或病毒感染,但是腎炎的發病並不是細菌或病毒直接損傷腎臟而發生的炎症,而是由於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引起體內產生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腎臟損傷而致病。關於兒童腎病能治好嗎的問題,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炎,即是一種對症與治本治療同時進行的治療方法。西醫對症消除腎炎症狀,中醫治本修復受損的腎臟固有細胞,結合中醫治療腎炎的方法和西醫治療腎炎中的長處,根據腎炎的發病原理,在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慢性腎炎的治療起了很好的作用。「三維益腎」平衡修復療法,是我院專家組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汲取了中醫腎病辯證理論精華,探索出的綜合性治療腎小球腎病的特效療法,該療法將辨病期與辯證有機地結合,以平衡陰陽,協調肺、脾、腎三方面功能不足為根本,攻補兼備、活血化淤、疏經通絡,共同調節糾正腎病患者陰陽氣血失調,使祛毒、固本、修復、重建四方面巧妙組合。經大量臨床證實,三維療法針對急、慢性腎小球腎病、腎炎血尿等疾病相比其它單調治療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針對性強,多種病因同治,標本兼治,無任何毒副作用;被國內諸多專家認定為是目前臨床醫學腎病研究的最先進的療法。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對於兒童腎病能治好嗎?症狀表現有什麼的問題應該也有了很多的了解,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或周圍其他腎病患者也有類似病情的話,建議不妨提交患者的案例資料,以便本網站專家結合具體病情給予您更詳細的指導和分析。還可以點擊咨詢腎病專家,權威專家將竭誠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Ⅱ 腎炎怎麼治療
以下僅僅供參考.生了病還是要去醫院治療.聽從醫生的吩咐.如果擅自使用以下方法治療.後果概不負責!
1.起病2周內均應卧床休息.直到肉眼血尿消失.浮腫消退.血壓恢復正常後方可下床活動.3個月內應避免劇烈活動.
2.本病早期.應給予易消化食物.有浮腫.少尿.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時要嚴格限制鹽的攝入.待患兒浮腫消退.尿量正常.血壓也降至正常後可給低鹽飲食.
3.急性腎炎患兒一般不必限制飲水.但有循環充血.心力衰竭或少尿.無尿等現象的例外.腎功能不好時.要給低蛋白飲食.一旦好轉.要早日恢復蛋白質供應.如蛋.牛奶.肉.魚等.以保證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1.在急性期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如水腫明顯者合用五皮飲:麻黃.連翹.赤小豆.陳皮.生薑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苓皮,如血尿明顯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大薊.小薊.白茅根.白芨.側柏葉等.如見咳喘氣粗.有水邪上凌之勢者.加桑白皮.葶藶子.陳皮.蘇子.杏仁等.
2.熱毒證.為避免毒盛火攻.用五味消毒飲加白花蛇舌草.大青葉.玉米須等.或合用龍膽瀉肝丸.
3.若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欲厥者.用五苓散合五皮飲.或加防已.川椒.肉桂.五味子.人參等.也可急煎獨參湯或注射生脈散注射液.若神志不清.服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
4.如寒濕偏盛.水濕濁氣內閉.見尿少尿閉.浮腫更甚.嗜睡等.欲成水毒內閉者.用五苓散合附子理中湯.如濁氣上泛甚.也可選用溫膽場.或旋覆代赭石湯.或加大黃.山梔.白頭翁等.
1.冬瓜400克.赤小豆50克.加水適量煮粥食用.適用於急性腎炎初期浮腫.少尿者.
2.蔥白粥:用糯米60克.生薑5片搗爛.入連須蔥5莖.熬粥.加米醋5毫升.趁熱飲用.溫覆取汗.適用於急性腎炎初期.浮腫以頭面為主者.
3.生薑粥:取生薑5片.粳米50克煮粥.快熟時放入蔥.醋適量.趁熱食用.覆被取汗.適用於急性腎炎初期.頭面浮腫伴有發熱.無汗.頭痛.惡心者.
4.赤小豆鯉魚湯:先煮魚取汁.另水煮赤小豆50克做粥.臨熟入魚汁調勻(不入佐料).晨起做早餐.適用於急性腎炎全身浮腫.少尿明顯者.
5.苡米郁李仁粥:以苡米.郁李仁煮粥食用.適用於全身浮腫.發熱.尿血明顯者.
1.鮮車前草.鮮玉米須各60克.每日1劑.分2次服.
2.鮮茅根120克.白糖30克.水煎服.
3.浮萍.白茅根各100克.赤小豆30克.水煎服.
4.黑芝麻散:黑芝麻炒末.加糖開水沖服.適用於全身浮腫尤以下肢腫甚者.
5.黃芪50克.水煎代茶.每日飲用.
6.藕節150克.水煎代茶飲用.對於血尿明顯者.療效較好.
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注意通風.但應防止感冒.
2.飲食以易消化為宜.忌生冷油膩及發物.如蝦.蟹等.
3.保持二便通暢.大便秘結者.可服用麻仁丸等.以潤腸通便.
4.有外感發熱者.服發汗葯後.注意觀察出汗情況.汗後要及時拭乾.保持皮膚清潔和乾燥.
5.復查:發病最初3個月內.每周驗尿常規2-3次.病情穩定後每周驗尿1次.以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病的復發.
Ⅲ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因多種病因引起,與鏈球菌感染無肯定關系,僅15%~20%有明確急性腎炎史,大多數病人的病因尚不清楚。其病理隨病程的發展而變化,早期可保留一些腎小球彌漫性細胞增生性炎症改變,以後表現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膜性、局灶性腎小球硬化。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風熱上擾:小兒屬「稚陽之體」、「頭為諸陽之會」、「陽盛則熱」,因肺郁不宣,咳嗽氣迫,肺不能通調水道。導致全身水腫。
(2)腎虛肝亢:病後腎虛,水不涵木;則尿少而水腫反復發作。
木亢則風生,則見頭昏目眩(高血壓),風生冷濫,有礙腎關開闔。
(3)脾虛水冷:小兒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真陽不能溫煦脾土,脾虛不能制水,水濕不化,則久積影響腎泌濁,則尿少而黃或無尿,故水腫長久難於消失。
(4)熱毒壅滯:素有水腫,外感時邪,引動濕熱,熱毒壅遏,以致阻塞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利,腎的排泄功能障礙,清濁不分,故見尿血、尿淋或尿閉。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慢性腎炎,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主要症狀有水腫、高血壓和尿的變化。晚期可有貧血、腎衰竭,表現尿比重固定(1.010左右),酚紅排泄率降低等,最後可發生尿毒症。臨床上常按其主要表現分為下列類型,但各型之問可以轉化。
(1)無症狀型或隱伏型:此型比較少見。患者無自覺症狀,但尿檢查有微量蛋白,少數紅、白細胞及管型,腎功能一般正常。上述情況可持續多年,不少患者逐漸自愈,但亦可隱伏發展至腎衰竭。此類患者如果發生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常迅速(一般2~3天內,最多不超過一周)出現典型的腎炎症狀。此時容易誤診為急性腎炎,其實是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2)水腫型或腎病型:此型最常見。有顯著水腫。尿檢查有大量蛋白和管型,不含或僅有少量紅細胞。血壓不升高,腎功能大致正常,血漿蛋白顯著降低,膽固醇增高。常易繼發感染,如蜂窩織炎、丹毒、肺炎雙球菌性腹膜炎或肺炎等。病程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以後水腫消退,可能又轉變為隱伏型,如此可反復數次,多數患者最終逐漸發展成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
(3)高血壓型:此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高血壓,常在26/13kPa(200/100mmHg左右),有時可高達35/21kPa(260/160mmHg)以上。有高血壓症狀如頭痛、頭昏、視力模糊等。水腫及尿變化一般比較輕微,但腎功能常減退。眼底檢查可見小動脈硬化,有棉花樣滲出物,火焰狀出血,嚴重時有視乳頭水腫。
(4)混合型:即同時有顯著水腫、高血壓、尿的改變和腎功能減退等。
2.診斷有急性腎炎病史和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等典型病例,診斷無困難。但須與急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相鑒別。
三、辨證施治
1.風熱上擾型
【辨證】素有水腫,復感外邪,發熱頭痛,臉色微紅,煩躁口乾,咳嗽痰少,小便淡黃,有時溺閉。指紋淡紅已入二關,或脈象浮數。
【施治】清肺利水,息風消腫。
【方葯】宣肺息風方:桑皮4g,鉤藤、荊芥、白菊、澤瀉、茯苓各10g,益母草、茅根各20g,甘草3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口渴煩飲者加石膏20g,肥知母10g,以清陽明胃熱;舌苔乾燥者加麥冬、花粉各10g,以養陰生津;久病尿蛋白難消失加蒲黃炭、丹皮各10g,以消蛋白。
2.熱毒壅滯型
【辨證】水腫反復遷延日久,復感溫毒之邪,發熱頭痛,口渴煩飲,臉紅耳熱,小便短赤,有時尿血、有時淋瀝而痛。脈象洪數,指紋深紅已入3關。
【施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方葯】銀翹白虎湯加減:石膏15g,粳米1撮,生地、丹皮各10g,知母、銀花、連翹、桑皮、木通各8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氣喘咳嗽者,加麻絨6g,杏仁10g,赤小豆8g;小便淋瀝而痛者加萆薜、萹蓄各8g;血尿甚加犀角(水牛角代,磨調)
5g。
3.腎虛肝亢型
【辨證】頭及全身水腫,按之有凹,頭目眩暈,性情急躁,神煩不安,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小便短少。脈象沉弦,指紋青紫已入二關。
【施治】益腎利水,平肝息風。
【方葯】六味地黃丸加減:枸杞、丹皮、白芍各8g,澤瀉、山葯、茯苓、車前子、牛膝、豬苓各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頭暈目眩者加天麻、雙鉤藤各10g,以平肝息風(可降壓);水腫明顯者加赤小豆10g,以利尿消腫。
4.脾虛水冷型
【辨證】水腫遷延不退,按之有凹,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腰酸肢冷,小便短少。舌苔薄白,唇乾質淡,脈象沉緩,指紋沉。
【施治】溫脾扶陽,固氣燥濕。
【方葯】溫脾勝濕湯加減:附子、白術、茯苓、桂枝、黨參各8g,甘草6g,乾薑5g,澤瀉、豬苓各10g。日1劑,水煎,分3次分服。
【加減】腹中雷鳴者加姜朴6g,陳皮8g,以和胃散寒;小便淋漓加黃芪、革薜各10g,以益氣通淋;腰痛酸軟者加仙靈脾、仙茅、杜仲各8g,以溫腎利濕。
四、輔助治療
1.驗方
(1)桔梗5g,杏仁5g,木通5g,苡仁5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大腹皮10g,陳皮10g,五加皮10g,蔥白一小撮(以上為兒童量)。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肺氣不宣,脾不健運,水停為患之慢性腎炎)。
(2)黨參15g,茯苓9g,山葯15g,苡仁15g,扁豆12g,芡實9g,蓮子9g,半夏9g,陳皮6g,砂仁6g,香附9g,炙甘草9g,肉蓯蓉9g,菟絲子9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脾腎兩虛之慢性腎炎)。
(3)芡實15g,白術、枇杷葉、黨參各6g,茯苓、淮山葯、百合各10g,菟絲子、金櫻子、黃精各12g。水煎服,日1劑,分2~3次分服(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脾腎兩虛證)。
(4)生黃芪、生苡仁、糯米各30g,赤小豆15g,雞內金9g,金橘餅2枚。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鍾撈去葯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鍾,再次入雞內金(研細末)和糯米,煮熟成粥。此為1日量,2次分服,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恢復期,屬腎陽虛或腎氣虛者)。
(5)黃芪、淮山葯、薏米、扁豆、谷芽各15g,龜版、粟米須各30g,杜仲12g。水煎服,龜版先煎,日1劑,分2~3次分服(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屬脾腎兩虛型,以持續蛋白尿為主要表現者)。
2.針灸療方
(1)體針:取三陰交、合谷,內關、足三里穴。水腫甚者加復溜、水分穴;腰痛者加委中、腎俞穴。進針得氣後不留針,每天行針1次,6次為1個療程。
(2)耳針:取肺、脾、腎、三焦、內分泌穴。首先取好穴位,用甲紫作好標記,消毒後選皮內毫針用鉗子夾針刺入穴內,蓋以膠布,囑咐患者每天指壓3次,以加強刺激。
五、調護
(1)慢性腎炎病程長,應堅持長期治療,定期復查,以免失治而致腎衰竭。
(2)鍛煉身體,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3)飲食以低鹽、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鞏固慢性腎炎的療效。
(4)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每天按時活動,及時服葯。
Ⅳ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在治療慢性腎病方面效果顯著。名醫岳美中先生根據《冷廬醫話》中黃芪粥治療浮腫的經驗,創制了黃芪粥用於治療小兒慢性腎炎,取得了良好效果。具體配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鍾,撈去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鍾,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此方對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的浮腫治療效果較好,也能消除蛋白尿。
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已有悠久歷史,宋代已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方子。
黃芪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也表現出色。例如,在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時,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及降壓作用。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還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對於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文虎擅長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此方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葯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在治療糖尿病時,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對於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導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黃芪用於腫瘤化療放療及手術後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慾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症狀,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葯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
黃芪還用於治療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術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黃芪也適用於治療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葯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
黃芪膏是傳統瘡葯,對化膿性感染有生肌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敗瘡」。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慾減退。
Ⅳ 中醫治慢性腎炎
中醫治慢性腎炎
你知道中醫治慢性腎炎嗎?在我們生活當中往往健康是我們最看重的,特別是有些慢性病是讓我們很頭疼的,中醫是我們中華千百年的傳承,那你知道中醫治慢性腎炎嗎?接下來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1、玉米須
玉米須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20-30分鍾,熬成300-400毫升液體,過濾後,每日2次分服。本方適宜於水腫明顯兼高血壓者服食,可用於急性腎炎之風熱郁肺、濕毒蘊結型,或慢性腎炎之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
2、烏梅
烏梅炭,每日3克,分2次服。服至七、八周。本方對消除尿蛋白療效尚好,可用於腎炎之脾腎兩虛、精血虧虛型。
3、茅根
茅根為最佳的利尿葯。用鮮茅根60克(乾的30克)煎湯頻服。適宜於水腫、血尿患者。可用於急性腎炎風熱郁肺、濕毒蘊結型。熱毒肉攻、灼傷陰血型及慢性腎炎之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型。
4、冬瓜
冬瓜500克,煮湯3大碗,分3次服。適用於急性腎炎之風熱郁肺、濕毒蘊結型和熱毒內攻、灼傷陰血型。
腎病的人要注意什麼
1、經常進行檢查
如果檢查結果表明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增加,要需要進行復檢。如果復檢的結果還是陽性,就應該進行治療,將白蛋白含量降回正常值。
2、日常嚴格控制
為了保持腎臟健康,或者防止腎病惡化,必須嚴格控制血糖含量。腎病的病因是葡萄糖超標導致AGE聚集。血糖含量越接近正常水平,對腎臟就越有益。依照醫護人員的指導,盡量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保持在7%以下,6%以下更好,但是要保證不要發生低血糖。
3、定時測量血壓
保持正常的血壓並經常測量血壓非常重要。如果血壓過高(高於130/80毫米汞柱),就會慢慢對腎臟造成損傷。應該經常測量血壓,並且學會如何自行監控血壓。如果血壓持續偏高,進行早期治療就非常重要了。
4、小心用葯
一定要避免使用會損傷腎臟的葯物。當醫生為您開葯時(如治療感染的抗生素),應該向醫生確認該葯物沒有損傷腎臟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處方葯也可能會損傷腎臟。過量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葯(NSAID)同樣會損傷腎臟,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
腎病的飲食禁忌
1、限制液體量
慢性腎炎患者有高血壓及水腫時,要限制液體的攝入。每日的攝入量應控制在1200-1500毫升,其中包括飲料及菜餚中的含水量800毫升。若水腫嚴重,則進水量更要嚴格控制。在排尿的情況下,則可適當放寬。
2、忌用強烈調味品
強烈刺激的調味品如胡椒、芥末、咖膽、辣椒等對腎功能不利,應忌食。味精由於多食後會口渴欲飲,在限制飲水量時,也應少用味精。
3、限制植物蛋白質
蛋白質攝入量應視腎功能的情況而定。著病人出現少尿、水腫、高血壓和氮質滯留時,每日蛋白質的攝人量應控制在20-40克,以減輕腎臟的負擔,避免非蛋白氮在體內的積存。特別是植物蛋白質中含大量的膘吟鹼,能加重腎臟的中間代謝,故不宜用豆類及豆製品作為營養補充。豆類及豆製品包括黃豆、綠豆、蠶豆、豆漿、豆腐等。
4、慢性腎炎不能或少吃高脂食物
慢性腎炎患者有高血壓和貧血的症狀,動物脂肪對高血壓和貧血是不利因素,因為脂肪能加重動脈硬化和抑製造血功能,故慢性腎炎病人不宜過多食用。但慢性腎炎如沒有脂肪攝入,機體會變得更加虛弱,故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植物油代替,每日60克左右。
5、限制含嘌呤高及含氮高的食物
為了減輕腎臟的負擔,應限制刺激腎臟細胞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小蘿卜、豆類、豆製品、沙丁魚及雞湯、魚湯、肉湯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含嘌呤高及含氮高,在腎功能不良時,其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對腎功能有負面影響。
首先是:什麼時候會得慢性腎炎
(我們這里說的慢性腎炎,指的是慢性腎小球腎炎)。
這個答案是很可怕的,慢性腎炎最主要是發生在感冒之後,很多腎病專家甚至建議,每個人在感冒以後,都去做個尿常規檢驗,來確保自己沒有患上腎炎。估計很少有人這么做的,但是,確實大多數的腎炎,都是在一次感冒之後發生的。
西醫認為,這是細菌或者病毒(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在人體內造成了免疫反應,產生了免疫復合物,來到了腎臟,沉積在腎小球的基底膜等部位,引起了局部病變,這就是腎炎。當然,這是西醫的一個主流的學說,還有其他說法,總之,現代醫學界也在不斷地更新,還有很多不同意此學說的派別存在,很多不懂得醫學的人認為現在的西醫就是真理了,不對,西醫對於一個病常常會有很多種學說,大家都是在做猜測與驗證,我們現在採用的只是主流學說的說法。其實很多西醫資料中乾脆說此病病因尚不明確。
在西醫裡面,慢性腎炎分成很多種,我就不給大家多說了。
西醫對於慢性腎炎的治療,一般除了激素之外,基本就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了。這是不爭的事實,西醫檢驗的非常細致,一個患者,可以通過西醫給確診,這是西醫的優勢,我們必須承認,但是西醫在治療方面,確實不是足的,我去很多西醫醫院觀察,發現他們給患者開的也常常是一些中成葯。
還有一些其他的病因,比如某些毒物的.影響,有些人是用了一些有腎毒性的抗生素,還有使用了有腎毒性的中葯(比如關木通)。
中醫怎麼認識慢性腎病
那麼,我們中醫是怎麼認識慢性腎病的呢?中醫認為,這是外感邪毒,留滯體內,潛伏在腎經,導致的疾病。
這里需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慢性腎炎症狀,大家需要了解一下,自己如何判斷,如何去檢查,檢查哪些項目。
一般如果在急性期,叫急性腎小球腎炎,一般發病比較急,小兒比較多見,具體的症狀是感冒過後,發燒,浮腫,尤其是眼瞼浮腫嚴重,尿量改變,有時候尿液變成紅色,這就是肉眼血尿了,腰酸腰痛。很多時候血壓會升高。如果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就需要去醫院驗一個尿常規,很簡單,就可以發現問題。如果尿中紅細胞高、尿蛋白高,主要是尿蛋白高,則可以向腎炎方面分析。現代醫學在檢驗方面比較有優勢,一般很快就可以發現問題。
但是如果反復發作,最終容易轉變成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的症狀比較復雜,不容易被發現,所以很多人都是到了腎衰的階段才發現的。
一般慢性腎炎的症狀表現有:浮腫、尿液改變、高血壓、頭暈、腹脹等,這些症狀並不同時出現,這是以症狀判斷為主的中醫的盲區,所以,此時西醫的檢驗手段非常關鍵,尿常規檢查、腎功能檢查等都很重要。一般尿中如果出現尿蛋白或者大量變形的紅細胞,則高度懷疑此病。
以前,其實以往中醫治療腎病的效果是不好的,很多人認為腎炎就是腎虛,因為患者腰酸腰痛,所以大多採用補腎的方法來治療,很多還用補土的方法,因為浮腫就是水濕泛濫,補土可以祛濕利水。
但是,這樣治療效果很不好,中醫對此一直也很困惑,在古代,這個問題也是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