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牛有哪幾種常見的注射方法
注射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常用的有肌內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等。
(1)肌內注射
是治療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方法是將葯物用注射器注射在牛肌肉內。注射部位選擇在肌肉豐滿、神經、血管少的部位,牛常用的部位是頸部。刺激性較強以及比較難吸收的葯液,適用於肌肉深部注射。肌內注射的部位大多在臀部和頸部的兩側。肌內注射的方法是:先把針頭垂直刺進肌肉內適當的深度,再接上注射器。針頭一般刺入肌肉3~5厘米。以免針頭折斷難以拔出。水合氯醛、氯化鈣和水楊酸鈉等強刺激性的葯物,不適宜肌內注射。
(2)靜脈注射
俗稱吊水,是將葯物直接注射到靜脈血管內,牛用的部位是耳靜脈和頸靜脈。進行靜脈內注射前,要先排凈注射器中的空氣。用左手按壓注射部位的下面,使血管怒張。右手將針頭在按壓點上方約2厘米的地方,呈45°角刺入靜脈內,見回血後把針頭順血管進針1~2厘米,然後接上針筒,用手扶持或用夾子把膠管固定在頸部,慢慢推進葯液。採用這種方法,病牛要確實保定。注入大量葯液時,速度要慢,以每分鍾30~60毫升為宜。葯液要加溫到接近體溫。油類制劑不能在血管內注射。注射刺激性強的葯液時絕對不能漏到血管外。
(3)皮下注射
常用於需迅速達到葯效或不宜口服給葯時局部供葯,對沒有強刺激性而且容易溶解的葯物、疫苗或者血清,常常採取皮下注射法。牛皮下注射的部位是頸部的兩側或者肩胛後方的胸側、皮膚容易移動的部位。注射方法是:一手捏起牛皮膚做成皺褶,另一隻手把注射器的針頭從皮膚皺褶處的三角形凹窩刺入皮下2~3厘米。針頭是刺進皮下還是刺入肌肉中的檢驗方法是;刺入皮下時,針頭可自由活動;如果刺進了肌肉內,針頭則不能左右擺動。皮下注射葯量大時,可採取多點注射。
(4)皮內注射
該方法用於結核菌素變態反應試驗等。注射部位:在牛肩胛部或頸側中部1/3處。注射方法:注射部剃毛,用75%酒精消毒後,左手食指和拇指綳緊注射部皮膚,右手持注射器將注射針頭刺入牛真皮內,推動針栓,注入葯液,使局部呈現圓形隆起,拔出針頭。此時切忌按壓注射部位。
(5)瓣胃注射
此種注射的目的是治療牛瓣胃阻塞,常用葯物為硫酸鎂和硫酸鈉。注射部位為牛右側第8~9肋間的肩關節水平線上下各2厘米處。用長約15厘米的18號針頭在上述部位刺入,然後注入生理鹽水10~15毫升,並倒抽所注液體5毫升左右,證明針頭確實注入瓣胃內(液體中有混濁的食物沉渣)時,將稀釋的硫酸鎂或硫酸鈉分點注入其中。
(6)瘤胃穿刺術
主要用於瘤胃急性臌氣時的放氣。通常穿刺的部位是牛左肷部臌氣最高處。將欲進針處消毒,稍向上推動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套管針或16號注射針頭,刺向牛體內側即可放氣。放氣時切勿太快。如針被阻塞,可用針芯或消毒後的細鐵絲透通。
㈡ 奶牛有哪幾種常見的注射方法
注射法是治療奶牛疾病的一種常見手段,通過使用注射器或輸液器將葯物直接注入奶牛體內,以達到治療效果。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葯物用量少、作用迅速,並且減少了對胃腸道的刺激。目前常用的注射方法包括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和靜脈注射。
1. 皮內注射法
皮內注射主要用於診斷某些疾病變態反應,如奶牛的結核和副結核。這種方法通常使用特定的注射器。操作步驟包括:選擇頸側中部皮膚作為注射部位,剪毛並消毒,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膚形成皺褶,然後右手持注射器以30°角快速刺入皮膚,注入葯物。如果注射部位形成突起,則表明注射准確;否則,需要重新操作。
2. 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是將葯物注射到皮下結締組織內,葯物隨後通過毛細血管和淋巴組織吸收進入血液發揮作用。這種方法常用於疫苗接種和一些慢性病的治療。操作步驟包括:選擇頸部作為注射部位,消毒後,用左手提起皮膚,針頭沿皮膚皺褶根部刺入2至3厘米,然後注入葯液。
3. 肌內注射法
肌內注射是將葯物注射到肌肉內,由於肌肉豐富的血管和較少的神經,這種方法應用廣泛。適用於刺激性較強、難溶性葯物的注射,以及需要緩慢吸收和持續作用的葯物。操作步驟包括:選擇頸部和臀部作為注射部位,消毒後,左手按壓注射部位,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皮膚,進針約3厘米,注入葯液後,拔出針頭,並按壓注射部位以防止葯液外流。
4. 靜脈注射法
靜脈注射法是通過血管給葯,主要用於大量輸液、輸血、急需發揮作用的葯物,或刺激性強的葯物的注射。操作步驟包括:選擇頸靜脈或乳靜脈作為注射部位,消毒後,在靜脈近心臟端按壓以使血管充盈,右手持針頭垂直刺入,見血液流出時接上輸液器進行輸液。注射完成後,按壓針孔處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