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選葯識葯之後是炮製其中的修制是最簡單的炮製方法,也可以說是種葯物進行炮製的准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並將大塊段變為小塊小段,便於再加工。炮製。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項目。
1、揀:用於揀去不入葯的部分和雜質,一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霉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葯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葯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葯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葯物須揉碎後,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葯物,須揉搓成團,便於調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葯物置於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葯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葯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颳去葯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朴、黃柏等;颳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葯物鎊刨成薄片,便於入葯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葯物敲擊後,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用於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葯材,將原葯或潤軟後的葯材,按不同的葯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一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地比較硬的切薄一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地比較疏鬆的切厚一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朴、黃柏;質地較疏鬆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地鬆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志等。
(3)葉類:質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等。
(4)全草類:莖較細一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一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乾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一般不切。
由於葯物軟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葯材可以干貨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後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烘煨、蒸軟後才能切制的。
潤葯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於葯材的乾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於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葯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葯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搗,量少者置沖筒內沖擊搗碎,如生薑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葯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後去心。
13、碾:將葯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葯物中的非葯用部分和雜質,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梗可用篩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一般都是同時採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 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葯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 軋法現將葯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殼,現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葯物中之油質,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薑搗爛後榨取薑汁,煎膏滋葯時榨取葯汁。
水制
將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製法,其目的是使葯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異物、非葯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葯物變軟,便於切片;使礦物類葯物質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製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 用水洗漂去葯物表面的泥土、雜質。淘法適用於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葯材,操作時葯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反復淘洗至水清葯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於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葯效,如羌活、防風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子、葶藶於;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葯材,如牡蠣、石決明、刺蝟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一些。
2、淋潤: 葯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淋灑,並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葯材軟化,便於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 浸是將葯材用於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葯材吸盡為度,能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葯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葯材的毒性物質,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葯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隨地區、氣候、季節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葯材發霉、腐爛,變質;氣溫較高的季節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浸泡時間可稍長,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葯物浸於清水中,反復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葯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於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注意季節、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等,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都可能致使葯材變質影響葯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並宜按不同的葯物和葯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葯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 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於根莖類葯材,浸潤一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 腌法是用食鹽或生薑、明礬等浸漬葯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薑、白礬腌制。
7、提: 提煉,主要使結晶體鹽類葯物通過水溶、沉澱濾去雜質,重結晶使葯物純凈,如朴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 系借葯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製取微細粉末的一種方法。一般常用於礦物類葯材,操作時把已經粉碎的葯物加水共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攪拌,樣葯材自然細浮粗沉,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後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加水研磨,如此反復操作,至全部葯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並靜置沉澱,傾出清水,將沉澱物曬干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葯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葯中可溶於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葯物特別細膩,內服時易於吸收,不致損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葯材,如硃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採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葯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稱為火製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地堅硬的葯物,使之脆、酥便於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葯物容易發揮葯效,防止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數葯物有毒或葯性猛烈者,火制後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製法的適用范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損失葯效,礦物中的雄黃、硃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葯物的性質,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葯物乾燥、酥鬆、焦黃或炭化,主要採用炒(炙)煨、炮、煅、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乾燥葯材,置於鍋內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一種火製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 根據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①炒黃 將葯材置於鍋內,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部基本無變化,並能嗅到葯材所散發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葯材膨脹,易於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葯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於葯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 將葯材置於鍋內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部淡黃並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葯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將葯材置於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後全部炭化而失去葯性,出鍋後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 根據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①麩炒: 利用麥麩加熱時發生的煙以薰黃葯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葯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並能減少葯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干麩皮適量散布於鍋內,麩皮遇熱即發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葯材,不斷炒拌,以將葯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葯材和麩皮一起燜一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一般十公斤葯材用麩皮一公斤,以將葯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②土炒: 用灶心土與葯材同炒,使葯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葯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灶心土研成細婁,置於鍋內拌炒,等土熱並驅除一些揮發物後,再將欲炒之葯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並可嗅到葯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無嚴格規定,與葯材炒拌後,使能均勻地掛上一層即可。如土炒白術、山葯、白芍等。
③米炒: 將葯材同大米同炒,藉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葯材薰黃,這樣能使葯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並能降低葯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葯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葯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葯,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並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 用蜜炒葯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葯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 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後炒,炒後加官蜜、先下蜜後下葯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於鍋中,然後倒入葯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葯物攪勻,蜜汁吸入葯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後出鍋晾晾。煉蜜要注意適度,太老質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乾燥、葯物易粘手。
蜜炙後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葯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葯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松之花、草類用蜜多一些,體質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葯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⑤酒炙(炒):葯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葯上行、活血通絡。葯材經酒炙後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有助於生物鹼、揮發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葯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後,置熱鍋內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葯材先於鍋中炒熱,再於葯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葯材,炒至有葯材香氣,葯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後備用。
用酒量隨各葯而異,一般每公斤葯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葯材不能聞到焦味,葯材內部不變色為宜。
⑥醋炒: 葯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葯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葯物中游離生物鹼結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葯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後,置熱鍋內,文火炒至葯物微黃、葯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葯材,後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葯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均用醋炙炒。
⑦鹽炒: 將食鹽或鹽水與葯材拌炒的一種方法。鹽味咸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文火炒熱,將葯物倒人拌炒,炒至葯物發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葯材於鍋內炒熱,噴灑鹽水,炒至乾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葯材用鹽50克。
⑧薑汁炒: 葯物加薑汁拌炒的方法,生薑辛溫,有驅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薑搗爛,榨取其汁,與葯材拌勻燜潤使薑汁吸盡,置鍋內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薑汁炒黃連、厚朴、竹茹、半夏等,增強葯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薑汁用量,各地略異,一般為每公斤葯材用薑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葯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葯材炙後酥脆、易於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並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葯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葯材多少而定。
⑩鱉血拌炒: 用新鮮鱉魚拌炒葯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 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葯物內,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葯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於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於鍋內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於治療的油脂、揮發性物質,達到緩和葯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①面裹煨: 將麵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葯材,放鍋內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②紙漿煨: 利用粗草紙將葯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薑。
③隔紙煨:將葯材切成飲片,平鋪在草紙上、葯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葯,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將葯物直接埋於無焰之灰火中,使葯物受熱而發泡或近裂,質地鬆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葯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葯物置鍋內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性物質、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 將葯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別,實質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後使葯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葯效。
(1)炮: 葯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乾薑炮製後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 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葯材翻炒,使葯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部組織由堅硬轉為鬆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乾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金等。
(3)蛤粉燙: 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葯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外受熱均勻,質堅韌轉為鬆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煅: 用強火燒制葯物的方法,使葯材鬆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於煎出,葯材易於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
(1)明煅:將葯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煅燒。直火煅燒至葯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將葯物置坩鍋內煅,使熔化、發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後取出,如白礬煅後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後為煅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煅紅之葯材,迅速投入醋或葯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煅:(燜煅或干餾): 將葯材放於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停火後取出葯材,本法適於煅炭,如血餘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煅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煅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煅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煅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葯疏鬆,煅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葯效。
5、煉: 葯材放入坩鍋中,經加熱提煉,使葯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容一是化學方法提煉,使幾種葯物混合一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一種物質,如煉制升丹;一為凈化葯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 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葯或半成品,經加熱,使葯物乾燥,便於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一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灶之餘熱來乾燥葯材,為了不致影響葯材質量,必須掌握好溫度,一般乾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含發揮油及芳香性生葯,溫度應控制在50℃以下。
7、燎: 是用炭火將葯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共制
凡將葯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製法,統稱水火共製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 將葯材置於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便於加工切片,利於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葯材置於水或葯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 葯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於除去非葯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後搓去皮尖,並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葯物的炮製,並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酵: 將葯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後,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酵生上菌絲後取出曬干。此法在通過發酵,能增強葯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酵製造。
2、發芽: 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芽。發芽之目的,主要在於增加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葯物去殼研碎.用數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葯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後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於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日後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 葯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葯粉,以加強主葯的作用。如硃砂拌茯苓、茯神、硃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葯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麵粉調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酵法,以製成曲,如六神曲、采芸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製方法說明,葯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於葯物本身,而且與炮製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葯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製一定要適度.
『貳』 中葯炮製學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主要指凈選與加工。
一、凈選的含義:中葯材在切制、炮炙和調配、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除去非葯用部位、雜質異物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以達到葯用的純凈度要求的炮製工序,即凈制。
二、凈制的目的:1、分開葯用部位蓮子肉與心,分別能健脾補腎與清心火。2、行分檔在凈選的同時將葯物大小分檔,便於火制和水制時控制工藝質量,保證炮製均勻,防止太過與不及。3、除去非葯用部位凈制除去質次效差(厚朴粗皮、訶子核)、毒性大(蘄蛇頭)、副作用強(枇杷葉絨毛)的部位,便於調劑准確,制劑的安全有效。4.除去雜質異物:清除採集、加工、運輸、貯存中混入的泥砂、異物及蟲蛀霉變等變異的葯物。三、現代研究概況:一些傳統的凈制方法費時費工,增大葯材損耗及成本。對其要具體分析,系統研究,不可輕易否定,但也不要盲從。實驗發現:厚朴的粗皮佔全重的15.47%,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的含量內皮遠遠高於粗皮。訶子的核佔50%以上,但鞣質僅含4.0%,而果肉含26.06%.這些凈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則值得研究:如丹皮的粗皮僅佔2.06%,含微量的丹皮酚,乾燥後難於除去;過去都在產地趁鮮颳去,商品稱「刮丹皮」,結果含量測定發現其丹皮酚的含量反而降低了。《葯典》未規定丹皮去粗皮是合理的。再如杏仁過去稱「皮尖雙仁者有毒」,實驗證實杏仁的皮尖與仁的成分種類一致,去皮是為了增加溶出和破酶保甙。古稱馬錢子去毛可降低毒性,研究發現其茸毛中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含量只有種仁的30.7%和16.1%,《證類本草》中要求人參去蘆頭,曰「不去者吐人」,以後歷代都去蘆,參蘆占人參全重的12%~15%,研究發現參蘆沒有催吐作用,且成分與人參沒有不同,僅含量略有差別,參蘆人參皂甙Rg含量高,參體人參皂甙Rb含量高;兩者LD50也無差別。《葯典》90年版人參已不要求去蘆,但實際園參仍需去蘆。
四、凈選與加工的方法: 中葯材大多來自於自然界,在生長、採集、加工、運輸、貯存過程中會混入泥砂、殘留的枝梗、木屑及變異葯材。這些雜質異物等必須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選:指用手工挑揀的方法清除雜質。挑選的對象是:⑴、挑出非葯用部位;⑵、揀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見的雜質,如木屑、砂石、雜草、枝梗、蟲卵、鼠糞等;⑶、挑出霉爛蟲蛀等變質的葯材;⑷、大小分檔,按大小粗細,手工挑揀分檔
2、篩選:根據葯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用過篩的方法清除雜質。篩選的對象是:⑴、與葯物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的雜質;⑵、葯渣和殘留的輔料;⑶、用不同規格的篩羅對葯物進行大小分檔。
3、風選:利用葯物與雜質的質量不同,藉助風力清除雜質,其對象是與葯物的質量相差較大的雜質。
4、水選:用水沖洗除去雜質,或利用葯物與雜質的比重不同,藉助水的浮力清除雜質和分離非葯用部位。其對象是:⑴、葯物表面或內部附著的泥土鹽分,如蟬蛻,海藻;⑵、浮選葯物與非葯用部位,如酸棗仁與核的分離。水選時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過長,防止溶失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針對不同性質的雜質。如挑去大的雜質,篩去浮土,水洗去內部的泥土,風吹去雜草等。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兩者的方法相同,目的各異。
中葯炮製分離不同葯用部位:許多中葯來自同一來源,如植物蓮,葯用的就有:藕(地下根莖,清熱涼血),藕節(莖節,止血散瘀),藕粉(根莖制的澱粉,益血調沖),荷梗(葉柄花柄,清熱祛暑利水),荷葉(葉面,清暑利濕止血),蓮花(活血止血),蓮須(雄蕊,清心澀精),蓮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濕),蓮子(種子,健脾益腎),蓮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分別入葯。有的葯性各異,如麻黃發汗,根止汗。
去除非葯用部位:去根、去莖、去皮殼、去毛、去心、去蘆、去核、去頭尾足翅、去殘肉筋膜 一、麵粉煨法
將葯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麵粉煨法,如麵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麵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麵粉3-4層,稍晾倒入(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鍾左右至麵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麵皮,放涼,肉豆蔻煨後能減少揮發油約20%,免於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麵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葯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乾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層壓緊,置於煙爐火上,或者烘乾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後揮發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後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於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薑,取鮮薑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台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薑煨後揮發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薑,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薑為勝,生薑煨後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
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
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它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材,軟化葯材以便於切制和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容如下: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易溶,或不易乾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還可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炙:是將葯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炙可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將葯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與密閉煅或燜煅(間接煅)的不同。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黃芩。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不加輔料者,稱為清蒸;加輔料者,稱為輔料蒸。加熱的時間,視炮製的目的而定。
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淬: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除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外的一些特殊製法,均概括於此類。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叄』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方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人們為了更好地使用葯物,發明了各種處理方法,例如清洗、破碎、咀嚼等,這為中葯炮製的萌芽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發展,人類在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炮製經驗和技巧。接下來,我們將詳細探討這些炮製方法。
**修制**:
- 純凈處理:通過挑選、篩選、刷除等手段,去除葯材中的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保證葯物的純凈度。例如,去除合歡花中的枝葉,清除枇杷葉背面的絨毛,颳去厚朴的粗皮等。
- 粉碎處理:利用搗碎、研磨、挫碎等方法,將葯材製成粉末,以適應不同的制劑需求。例如,將牡蠣、龍骨搗碎以便於煎煮,將川貝母研成粉末以便吞服。
- 切割處理:通過切割、鍘切等方式,將葯材切成特定規格,以便於提取有效成分,也便於乾燥、儲存和稱量。根據葯材的特性和醫療需求,切片有多種規格。
**水制**:
水制是使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清洗葯物、軟化葯物和調整葯性。常見的水制方法包括淋洗、浸泡、漂洗、浸潤、水飛等。以下是三種常用方法的簡要介紹:
- 潤:通過不同的潤法,如淋潤、泡潤、篩潤等,緩慢地將水分或其他液體輔料導入葯材內部,在不破壞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後續處理。
- 漂:將葯材放入寬水中浸泡,並更換水,以去除不良氣味、鹽分或毒性成分。例如,用這種方式處理昆布、海藻以去除鹽分,處理紫河車以去除腥味。
- 水飛:利用葯材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制備極細的粉末。將葯材粉碎後,在乳缽或研磨槽中加水共研,加入大量水攪拌後,較粗的粉末會下沉,細粉懸浮於水中,傾出上層清液後,對粗粒進行再次研磨。
**火制**:
火制是通過加熱處理葯材,以改變其性質和增強療效。常見的方法包括炒制、炙制、煅制和煨制。
- 炒制:包括炒黃、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方法。炒制可以使葯物更易於粉碎,調整葯性,或增強其收斂止血的功效。
- 炙制:使用蜜、酒、醋等液體輔料拌炒葯材,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輕副作用。
- 煅制:將葯材直接或間接加熱至質地鬆脆,便於粉碎,增強療效。
- 煨制:通過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材,在熱灰中加熱,以減輕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
水火共制是結合水和火的加熱方法,以增強葯物的療效。常見的方法包括煮、蒸、淬和潬。
- 煮:用水或液體輔料與葯材共同加熱,如煮芫花以減毒,酒煮黃芩以增強清熱效果。
- 蒸: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材,如蒸大黃以減緩瀉下作用。
- 淬:將燃燒後的葯材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易於粉碎,吸收輔料,發揮預期療效。
- 潬:將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略燙,立即取出,用於去皮和乾燥處理。
**其他製法**:
包括發芽、發酵、制霜等方法,旨在改變葯材性能、增加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提高葯物的效用和質量。
中葯炮製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傳統藝術的體現。它能使葯材的性質和功效得到優化,提高葯物的療效,但當前一些傳統工藝因經濟利益驅動而受到忽視,這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