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半導體原材料到拋光晶片的工藝流程
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器件在電子工業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用戶往往忽視其製造過程。本文將詳細闡述從原材料到拋光晶片的完整工藝流程。
從半導體原材料到拋光晶片的工藝流程分為幾個主要步驟:
首先,通過化學處理,將二氧化硅轉化為高純度的多晶半導體。然後,控制直徑大小,切割形成晶片。最後,通過腐蝕與拋光形成平滑表面,即可製造半導體器件。
單晶硅生長是半導體工業的關鍵步驟。超過九成的單晶硅採用直拉法(Czochralski法)生長。此方法通過將硅棒在熔融狀態下旋轉拉出單晶。
硅的原材料為石英砂,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可獲得電子級硅(EGS)。然後,使用EGS與氫氣發生還原反應,生成所需單晶硅。
Czochralski法使用拉晶機進行,包括熔爐、拉晶機械裝置與環境控制系統。多晶硅放入熔爐,加熱至熔點,籽晶插入熔融液中,逐漸形成單晶硅錠。
晶體生長過程中,通過向熔融液中加入特定雜質原子,控制摻雜濃度。平衡分凝系數決定摻雜分布,影響晶體質量。
為實現均勻摻雜分布,可採用較高拉晶速率與較低旋轉速率,或在生長過程中持續添加高純度多晶硅。
區熔工藝可生長更高純度單晶硅,通過RF加熱器沿多晶硅棒軸向移動,形成懸浮熔融帶,生長出單晶硅。這種方法適合製造高功率與高壓器件。
晶體生長後,去除頭部與尾部,磨光表面,確定直徑。沿著軸向磨出主磨面與次平面,用於指示晶向與導電類型。切割成晶片,研磨至2um平坦度。
最後,進行拋光,提高表面平整度與潔凈度,為後續光刻工藝做准備。
硅晶片存在點缺陷、線缺陷、面缺陷與體缺陷。點缺陷影響雜質擴散與氧化工藝。線缺陷,即位錯,降低器件性能。面缺陷表現為晶格不連續。體缺陷源自雜質淀積,影響晶體質量。
晶體生長過程中,直拉法產生的單晶硅含有較高氧與碳濃度。典型碳濃度10^16~10^17個/cm³,氧濃度10^17~10^18個/cm³。這些雜質通過高溫處理揮發,去除雜質與缺陷,利於器件製造。
本文詳細闡述了從半導體原材料到拋光晶片的完整工藝流程,涵蓋了單晶硅生長、摻雜分布、晶體缺陷與表面處理等關鍵步驟,旨在提供深入理解半導體製造技術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