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葯物研究院為主題,寫一篇600-800字的作文,有超級獎勵的,還會追加100獎勵。
新葯研發前景發展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新葯研發現狀及我國新葯研發的優勢、影響我國新葯研發的因素等闡述我國新葯研發的未來前景 關鍵詞:新葯研發 發展前景 優勢 影響因素 機遇
醫葯研發是一個多學科、高科技、高難度、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從生產能力看我國葯品生產能力居世界前列,但在研發領域中國已經落後發達國家20年。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西葯市場上有97%的葯品都是仿製葯品。在主導國際市場的主要葯品中,幾乎沒有中國的專利產品。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新葯研發的發展前景進行研究。
1. 我國新葯研發現狀
我國的新葯研發體系主要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醫葯技術開發公司和生產企業的研發部門4部分構成。截至2007年,我國有研發機構3 775家。國立和部分地方性科研院所承擔著國家各類科技攻關項目,其發展方向和技術力量各有偏重,在葯物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發揮著主導作用。部屬院校和部分綜合性大學的重點實驗室也承擔了許多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內容各有特色,是我國葯學高端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和創新葯物研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制葯產業創新能力弱,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差,經過近幾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國的新葯研究開發工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一大批實力相當的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新葯研究人才,為我國的新葯研究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國的新葯研究與開發也正與發達國家逐步接軌,科研院所越來越注重基礎研究,企業逐步成為新葯研發的主體,每年申報新葯發明專利的數量也不斷增加,我國的新葯研發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國創新葯物研究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與先進國家比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 我國新葯研發的優勢
2.1 中葯資源的優勢獨特
新版《中葯大辭典》收載的中葯材種類達12 807種,其中葯用植物11 146種,葯用動物l 581種,葯用礦物80種。近年來國家啟動了中葯材標准化種植採集(GAP)計劃,一批優質中葯材生產基地已經形成。建設中成葯製造企業的投資成本較低,但產品的利潤空間巨大,如採取穩定可控的質量監測體系和切實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贏利能力將會得到充分體現。
2.2 行業集聚優勢
我國自1991年3月開始陸續建立了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此基礎上,正在或已經建立了一批包括國家級生物醫葯產業基地在內的新葯研究開發園區。
2.3 政策導向優勢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重大新葯創制」確定為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根據「重大新葯創制」項目的總體安排,我國預算投入66億元人民幣,研發出一系列治療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10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葯物。
2.4 臨床試驗優勢獨特
我國開展臨床試驗的優勢包括:多樣化的疾病人群,易於入選,便於加速試驗進程;相對低廉的成本費用;基本完善的試驗要求的硬體設施;受過良好訓練的醫療工作人員;標准臨床試驗操作規范(GCP)已在國內大規模實施等。
3. 影響我國新葯研發的因素
3.1 自主知識產權匱乏
據統計,我國目前生產的葯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到3%,97%以上的國產葯品為仿製葯,外資制葯企業以及合資制葯企業基本占據了原研葯市場。
3.2 研發資金的短缺
新葯研究因具有風險高、周期長的特點,所以目前開發一種新的化學葯物要花費8—10億美元之巨。而每上市10種新的葯品平均只有3種能夠盈利,其中只有一種盈利較多,而且從葯物的篩選到最終產品上市往往要長達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新葯的研發對於資金有較高的需求。
3.3 研發行業風險度增加
最近幾十年新葯研發費用一直在不斷增加。有關資料表明,整體上完成Ⅲ期I臨床試驗的NCE竟有1/3不能獲准上市。
3.4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
據統計,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葯被國外企業搶先申請了專利。
3.5 全球研發競爭加劇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葯業的資產重組、購並活動十分活躍。
4.
我國新葯研發的發展前景
4.1 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人均醫葯消費水平占人均國民收入的比重幾年來基本穩定在2%左右。老年人用葯水平與其他人群相比為4:1,而我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的行列。隨著我國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醫葯市場將急速擴大,而且8億農村人口的潛在市場也將逐步轉變為現實市場,這無疑為我國醫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2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帶來的機遇
WTO基本原則之一的國民待遇原則是我國制葯企業在境外開展跨國研發活動的機遇。享有國民待遇,便於企業充分利用國外市場、金融資源和智力資源。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扶持政策對本國制葯企業進行扶待,這些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若享有國民待遇,我國企業在美國則亦可享有法律上的同等地位。這不僅為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研發思路及方向,同時還通過與本地研發機構的合作,培養了本地的技術人才。
4.3 法制環境不斷改善
最近幾年,我國逐步建立健全了葯品管理的法規和制度。新修訂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於200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2008年1月8日發布施行了《中葯注冊管理補充規定》,2008年10月6日發布了《再次徵求(葯品注冊特殊審批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2004年4月16日發布了《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2004年3月4日發布了《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2007年12月6日發布實施了《葯品召回管理辦法》。上述法律法規的公布與執行,使葯物研究生產和葯品注冊管理更趨規范化、科學化,對於我國醫葯產業實現由仿製為主向創新為主的歷史性轉移和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Ⅱ 如何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科研氛圍,提高醫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
組織科研與學科契合度較高的知識競賽活動,完善活動獎勵制度,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率。增加科研入門培訓、文獻檢索、PPT製作和答辯技巧等講座,並提供學生展示平台,拓寬知識面。在各種科研活動中建立選拔制度,讓優秀的科研人才參與到醫學科研項目,增加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二、拓寬眼界,樹立正確科研觀。
創建校級科研組織協會,對接國家和省級各學科協會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拓寬醫學生眼界。成立科研創新基地,與校外醫葯行業合作,拓展科研業務。線上論壇與線下沙龍相結合,增加學術交流的融合效應。
三、完善「帶教制」和「導師制」,搭建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跟蹤培養平台。
醫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越早越系統越好,因此,應當針對醫學生採用跟蹤培養模式。在早期加強實驗技能訓練,高年級對低年級「一對一、面對面」實行「帶教制」,設置技能模塊輪訓制度和實驗技能畢業生標准制度,使學生掌握熟練的基礎科研技能,這對科研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四、創新教學方法,促進「科研、教學、臨床」融合。
開設科研興趣選修課,普及科研知識。例如,醫學實驗教學幫助醫學生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實踐理念,從根本上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質。
五、線上線下結合
教師通過網路平台發起頭腦風暴,課前學生查閱資料選擇動物模型、工具葯和方法,並做出實驗計劃、可行性分析和預期的結果。課上開展實驗、形成報告。課後再度線上發起結果討論的頭腦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