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註疏是怎樣的怎麼讀啊
練習四
一 解釋下列名詞:
疏:古人給古書作註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註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為:古人註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義疏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為「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為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穀梁傳註疏》(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一部古文選集,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等,依據文體分為十三類: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贊頌類、辭賦類、哀祭類。所選古文大部分是應用文,而且多數選文社會意義不大。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特點及其義例,書中並有評點,宣揚桐城派的文學觀點。
二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帶△的詞或片語(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書改為下加點):
1.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侍坐》)
譯文: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解詞:安,疑問代詞,怎麼。
2. 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逍遙游》)
譯文: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解詞:絕,動詞,穿過。
圖,動詞,計劃、謀劃。
且,副詞,將要。
3.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的原因,是什麼呢?
解詞:者,輔助性代詞,「……原因」。
獨,副詞,表反問語氣。
4.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論》)
譯文:那流星的墜落,樹木發出響聲,這是天地運行,陰陽變化,而出現的事物中少見的現象。認為這些現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對了。
解詞:隊,「墜」的本字,動詞,墜落。
是,指示代詞,這。
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5.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韓非子?五蠧》)
譯文:因此人多而財物少,勞動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們就會爭奪。
解詞:是以,指示代詞「是」和介詞「以」連用而成的固定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此」。
貨,名詞,財物。
事,動詞,從事、用。
6.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
譯文:子夏到晉國去,路過衛國,聽到有人讀史書說:「晉國軍隊三頭豬渡過黃河」。
解詞:之,動詞,到、往。
史記,名詞,記載歷史的書。
三 下列文章在《古文辭類纂》中歸入哪一類?按我們的分類,應當屬於哪一類?
《古文辭類纂》的歸類:
賈誼《吊屈原賦》歸哀祭類,枚乘《七發》歸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奏議類,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歸贊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狀類,歐陽修《瀧岡阡表》歸碑誌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書說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類。
我們的分類:
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歸韻文的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應用文的奏議類,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歸應用文的贊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記散文,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應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應用文的書信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文。
四下面是《毛詩正義?北風》的第一章,閱讀並回答問題:
(原文見教材第747頁)
1.「雱」的讀音和意義是什麼?
雱,的讀音是「普康反」,即pāng;義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樣子。
2.「惠」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注?
惠,是「愛」的意思,即仁愛。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好」是動詞。根據有二:一是它後面有賓語「我」;二是它的讀音為「呼報反」,即hào。
4.鄭玄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邪,讀如徐。」鄭玄認為「邪」是「徐」的假借字,義為寬緩。
5.「只且」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只且,語助也。」即認為「只且」是語氣詞。這是孔穎達的解釋。
五《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阮元《十三經註疏》雲:「唐石經輕字旁註案石經初刻本無輕字車馬衣裘見管子小匡及外傳齊語是子路本用成語後人因雍也篇衣輕裘誤加輕字甚誤錢大昕金石文跋尾雲石經輕字宋人誤加考北齊書唐邕傳顯祖嘗解服青鼠皮裘賜邕雲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敝蓋用子路故事是古本無輕字一證也釋文於赤之適齊節音衣為於既反而此衣字無音是陸本無輕字二證也邢疏雲願以己之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無輕字三證也皇疏雲車馬衣裘共乘服而無所憾恨也是皇本亦無輕字四證也今註疏與皇本正文有輕字則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舊矣。」 按照阮元的意見,句中哪一個字是衍文?阮元有什麼根據?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標點有什麼改變?這個句子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標點法,意義有什麼不同?你贊成哪一種標點法?
按照阮元的意見,句中的衍文是「輕」字。
阮元的根據有四:一是古本無「輕」字,二是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引文無「輕」字,三是邢昺《論語註疏》無「輕」字,四是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無「輕」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標點是:
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這個句子可以有兩種標點法,除了上面的標點法以外,還可以如下標點:
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這兩種標點法,句子意義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前者強調的重點在於「共」字,後者強調的重點則在於「敝」字。
兩種標點法相比較,前者較好。
六將下面的短文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標點: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於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後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愛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於百姓,兵弱於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譯文:
齊景公讓圉人飼養他心愛的馬,這匹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氣,就命令手下的人拿著刀去肢解養馬人。這時,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著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們,並問景公說:「堯舜肢解人體,從身體的什麼地方開始?」景公驚惶地說:「從我開始。」於是下令不再肢解養馬人。
景公又說:「把它交給獄官處理。」晏子說:「這個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要被處死,請讓我為你歷數他的罪過,也讓他明白自己犯了什麼罪,然後再把他交給法官。」景公說:「可以。」晏子數落道:「你的罪過有三條:君王讓你養馬,你卻讓馬死掉了,判處你死罪,這是第一條;你讓君王最好的馬死掉了,判處你死罪,這是第二條;你讓君王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到後必定會怨恨我們的國君,諸侯們聽到後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你讓君王的馬死掉,使怨憤在百姓中積聚,軍威在鄰國中減弱,你應被判處死罪,這是第三條。現在就把你交給法官。」景公嘆息說:「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損傷我的仁義名聲啊!」
標點:
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
什麼叫有罪卻更加得到信任?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問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這就是所說的有罪過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標點: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想要你的君王朝著好的方向走嗎?我明白地告訴你。假如這里有個楚國的大夫,想要他的兒子學會齊國話,那麼找齊國人教他呢,還是找楚國人教他呢?」戴不勝答道:「找齊國人教他。」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吵吵嚷嚷干擾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學會說齊國話,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領到齊國的庄街、岳里這樣的鬧市住上幾年,那麼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是做不到的。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長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麼宋王會跟誰干出壞事來呢?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長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麼宋王又會和誰做出好事來呢?僅僅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呢?」
標點: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譯文:
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並且特別喜歡吃魚,全國都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弟弟勸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公孫儀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
❷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一、定義法。揭示詞語概念內涵的解詞方法。
二、舉例歸類法。通過列舉相同的事物,從而概括歸類和理解詞義的方法。
三、組詞合並法。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四、近義詞替換法。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來代替。
五、反義詞否定法。 即用反義詞加「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
六、抓關鍵詞法。一個詞語中,常常有一、兩個關鍵性的或疑難的字,只要理解好這一兩個字的意思,整個詞語就不難理解了。
七、分析綜合法。把詞語拆開來,先解釋每個字,再把每個字的意思組合起來表示詞語的意思。
八、描繪法。即對所要解釋的詞語加以具體的描繪。
九、比喻法。即用具體、形象的比喻說法來解釋詞語。
十、隨文法。先查工具書掌握詞的基本意思,然後深入課文中,結合語言環境具體分析詞語特定內容的解詞方法。
十一、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釋詞語。
十二.語境聯系法。指聯繫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