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預防關節攣縮和變形,家屬應將癱瘓側肢體保持功能位置上。讓病人取仰卧位置,使癱瘓肢體的肘關節微曲、手握紗布卷,上肢墊高過肩。膝下放一小枕頭,腿側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腳底放板以防腳下垂,並需常變換體位。
2)按摩與被動運動。因肌肉長期不活動易引起肌萎縮,所以應每天定時給病人的癱瘓肢體進行被動的運動和相關部位的按摩。在操作時用力要適中,切忌動作粗暴,以免關節韌帶及肌肉損傷。
3)隨著肢體功能的恢復,康復鍛煉也應隨著更改,先是做一些坐前准備動作,如用健側肢體做患側肢體的被動運動,用健側下肢去活動患側下肢,也可練習翻身等等,但這些動作基本上仍在床上進行。鍛煉強度和時間應按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一般為每天兩次,每次15分鍾即可。然後可讓病人取半坐位,背部安放靠背架,上半身由三十度逐漸增大到七十度坐角。若病人七十度的半坐位能堅持坐三十分鍾時,即可讓其練習坐位了。坐起的動作可這樣練習,健側手握患側手於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側肘關節為支點,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時轉上半身至健側卧位,這時患肢朝上,身體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後,家人可用手扶病人肩部左、右、前、後搖晃,同時囑病人用力對抗以保持不倒,待坐穩後再開始練習坐床邊、下床坐椅子等。然後再幫助患者練習爬、跪等活動。為防止肩關節脫位,當病人能坐後應用三角巾固定肩部至患肢能舉過頭為止。
4)病人能坐後就應開始鍛煉其站立功能,這要先由家人從坐位上用力扶著站立片刻,以後逐漸延長站立時間和減少扶他的力量,鍛煉其下肢力量,直到病人自己能用拐杖從坐位站立起來。能站立後就應鍛煉其平穩功能,首先將兩腳分開,健肢與患肢輪換持重,直到能站穩時,家人可扶其患側上肢,左、右、前、後搖晃 (搖晃時應嚴防跌倒),若病人仍能站穩時即可鍛煉走路了。
5)走路的鍛煉。先是用健側手向前扶杠棒,然後患側下肢向前邁步,再健側下肢緊跟上,這樣一步一步的向前移動。當獨立步行穩定後,再進一步鍛煉較復雜的步伐,如繞圈走、上下台階或樓梯、跨越障礙物.
日常生活鍛煉主要通過日常生活的活動,使癱瘓肢體殘存的功能恢復到最佳程度,力爭達到能生活自理。日常生活鍛煉應從能坐開始練習,如穿衣、進食、洗臉、刷牙、漱口、上廁所等;再以後就應開始各種家務勞動的鍛煉,如洗碗、掃地、擦桌面、鋪床、疊被、澆水、洗菜、做飯等等;還可進行鍛煉手指細致活動的工作,如打結、解結、打字、糊紙盒、彈琴、編織、打算盤等。對右側偏癱的病人及早訓練左手寫字對日後工作有重要意義。這種鍛煉不僅可以增強肌力,而且,可以協調和統一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並使病人注意力集中,提高智能、減少血管性痴呆的發生和發展。
其他在對癱瘓肢體的康復鍛煉中,配合理療及針灸是不可少的。在理療中可選用超聲波、間動電、中波干擾電等治療,對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消腫、鎮痛、防止肌肉萎縮等均有積極作用。用低頻脈沖電剌激可降低痙孿性肌張力,適用於肌痙攣。中醫的針灸、按摩等也有益於偏癱病人的康復,常用穴位有:上肢——曲池、外關、合谷透後溪、肩前部等;下肢——風市、陽陵泉、環跳、解溪、絕骨等。
經過積極的康復鍛煉一年以後,雖然已告一段落,但並沒有終止,還需繼續進行維持鞏固鍛煉,增強體力並使殘肢發揮出最大的功能。若要恢復工作需到醫院作功能鑒定,根據智力與肢體功能恢復的程度,提出可恢復何種工作及工作量等的建議。若因年齡較大或恢復程度不理想時,雖然不能去參加工作,也應讓他參加一定量的家務勞動,這樣做一方面可得到繼續康復鍛煉,同時在精神上也是一種安慰。
Ⅱ 醫學康復的方法有哪些
康復醫學是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通過對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和訓練,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所以康復醫師是一個處理功能問題的醫師,而康復醫學是一門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學科。康復醫學有三項基本原則,包括功能鍛煉、全面康復和重返社會。康復醫學的手段主要是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等:
1、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電療、磁療、熱療、光療、冷療、水療,還有手法治療、針灸等;
2、作業治療:也稱為職業治療,它是根據患者的情況來設計一套治療活動,比如木工、駕車這些活動,來訓練患者的感覺、認知情緒及社交等功能,幫助患者重返社會。它主要是針對患者上肢的精細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3、言語治療:針對有言語障礙或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評估以及適當治療;
4、心理治療:矯形器的製作以及教患者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