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葯常用的預處理方法有哪些

中葯常用的預處理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1-12 17:20:04

怎麼熬中葯 怎樣正確地煎中葯

中葯 多數是用來煎服的,煎葯也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葯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葯,怎麼熬中葯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怎麼熬中葯
一、容器的選擇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最好,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定的 化學 性質,不易與所煎中葯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一定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可與中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不利於 疾病 的治療。

二、預處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葯前首先要查看中葯的質量,如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處理;其次是查看有無需特殊處理的中葯,如有應另置並按特殊方法處理。

第二步:“泡” 將葯店拿回的中葯飲片加適量水浸泡20~30 min ,輕質的中葯、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宜短,重質中葯、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目的是為了使中葯濕潤變軟,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無污染的自來水即可,忌用反復煮過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葯。

2、加水量: 經驗 加水量是超過葯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葯加水10mL計算,將總水量的70%用於頭煎,剩下的30%用於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後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後計算,一般解表葯頭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補葯頭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會使 植物 細胞遭到破壞,使葯液中不溶性的無效成分增加。而且長時間煎煮還有將葯煎焦煳底的危險。

5、煎煮次數: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葯成分。煎煮後及時濾出煎液,並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後分次服用。

四、特殊處理

根據葯物性質不同,有些葯物宜採用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處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會將需特殊處理的中葯一起和群葯同煎,這樣操作是很不妥當的。

1、先煎:就是延長煎煮中葯的時間,使葯物中難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將需先煎的葯物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後,再與浸泡過的其他中葯合並煎煮。這些中葯有:① 動物 的骨甲類如鱉甲、龜板等; ②礦物類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葯如生川烏、生草烏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後下:就是縮短煎煮中葯的時間,減少因長時間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規操作是:待其他群葯沸後用文火煎煮15-20min後,再加入需後下的中葯煎煮5-10min即可。這些中葯有:①氣味芳香類中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的中葯如鉤藤、番瀉葉等。

3、包煎:就是將中葯裝入棉布袋中與其他群葯共煎。這些中葯有: ①含澱粉、黏液質較多的 中葯材 如車前子、葶藶子等,防止煎煮時煳鍋底; ②富含絨毛的中葯材如旋覆花、枇杷葉等,防止脫落的絨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將膠類中葯加入已煎好的葯液或清水中加熱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響其他中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鍋底,如阿膠、鹿角膠等。

5、另煎:就是將貴重中葯材如人參、西洋參等用適宜的容器單獨煎煮取汁後,葯渣並入其他群葯共煎,目的是減少群煎時其他葯渣對貴重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總之,臨床 中醫 師只有在開具處方後叮囑患者嚴格按照中葯煎煮的要求進行操作,才能提高湯劑的療效,使中葯在疾病的治療中發揮更好地作用。

中葯怎麼熬?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正確煎煮中葯的方法,煎中葯,器皿、浸泡、加水、用火、煎煮次數都是很有講究的,想要發揮中葯最大的葯效,先學學上面正確煎煮中葯的方法吧。
怎樣正確地煎中葯
一、水洗中葯降低療效

中葯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因為葯材經水洗後,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葯效降低。中葯中有不少葯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葯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葯物的流失。還有的葯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於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葯 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葯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以確保中葯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葯面,浸透後再煎煮,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鍾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草、葉可浸20分鍾;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宜浸泡30~60分鍾。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葯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葯量等因素來 決定 ,一般以水漫過葯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葯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

三、葯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註明先煎的葯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後2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同煎。處方上註明後下的葯物,可在其他中葯煎好後,再加入後下的葯物煎約5-10分鍾便可。處方上註明沖服的中葯,應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葯液倒進去,攪和後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註明是烊化的中葯,則應先將煎好的葯液去渣,然後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葯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後服用。如果該中葯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葯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葯加多少水合適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

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葯或 清熱 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1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葯液濾出後,要將葯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葯渣內剩餘葯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葯渣內的葯液可增加葯液成份的15%-20%

中葯煎後所取得的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學齡期 兒童 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葯,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葯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葯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葯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葯液體合並,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 指示 ,中葯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葯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葯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葯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葯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葯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葯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葯,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八、煎葯機煎中葯

中葯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葯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機煎中葯,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鍾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九、適當忌口

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葯忌 飲茶 等。

十、特殊中葯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葯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葯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葯房在配葯時會另包並加以說明。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葯方法。

1、先煎:

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葯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葯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葯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葯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鍾後,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後(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生)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 解毒 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後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在其它葯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鍾即可,叫後下。

3、包煎

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葯物,一中葯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葯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葯物時先將葯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葯鍋內與其它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葯袋盡量鬆些,以免葯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葯物(如紅參、西洋參、生曬參、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葯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葯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葯(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葯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葯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葯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葯液溶化後服用。

6、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葯,某些粉末樣的葯物(如琥珀粉、硃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較貴重的中葯(如三七粉、人參粉)或不宜煎煮的葯物(如芒硝),液態葯物(如竹瀝、薑汁等),可直接沖入煎取的葯液中混勻服用,或直接用溫水沖服,以避免葯物損失。一些葯物較為貴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與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其葯汁就會被別的葯物吸附,從而影響葯物的療效。如牛黃、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蟲夏草、三七粉等。另外,還有一些葯物如貝母粉,雖然不是貴重葯,但研成細粉沖服,比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後服用效果要好些。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閱讀全文

與中葯常用的預處理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研究光路可逆時用到的是什麼方法 瀏覽:850
車厘子治療鼻炎的方法 瀏覽:798
怎麼自釀青葡萄酒的方法 瀏覽:742
簡便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125
定量定向的研究方法 瀏覽:700
拯救者電腦設置u盤啟動方法 瀏覽:391
研究方法有影視鑒賞法 瀏覽:72
用快捷鍵恢復出廠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0
形體分析法和其他識圖方法 瀏覽:421
簡單的內功修煉方法 瀏覽:689
生態酒鑒別方法 瀏覽:422
競猜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54
冠心病中醫治療方法養生堂 瀏覽:14
59乘以49哪種方法更簡便 瀏覽:403
常用的去魚腥的方法 瀏覽:72
腰肌腱炎鍛煉方法 瀏覽:406
手機膠刀修復方法 瀏覽:938
有什麼可以使人快速醒酒的方法 瀏覽:322
甲狀腺超聲檢測方法 瀏覽:386
敦煌壁畫風化解決方法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