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魯迅的語言藝術有什麼特點
《祝福》是魯迅的代表小說之一,在創作中,他使用了獨特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語言。本文將《祝福》作為研究對象,對魯迅小說作品中敘事結構和敘事語言藝術進行探究,使人更好地感受魯迅小說的魅力。 敘事結構是一切小說創作和布局的核心思想,從敘事結構入手對小說的主題思想和展開方式進行研究,人們能更好地把握小說全局,從全局著眼對小說的藝術內涵進行分析,從而更深刻體悟小說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對魯迅小說《祝福》進行解析的過程中,人_應將敘事結構作為研究對象,並綜合考察語言藝術,爭取逐步形成對小說文本的深刻認知。 一、《祝福》的敘事結構 對於小說敘事結構,大多數作家會採用正敘,使用插敘和倒敘的較少,而魯迅的小說《祝福》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在《祝福》中,魯迅從敘事人的視角入手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敘述人的語言也對小說文本產生直接影響。小說中的「我」所敘述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動作或事情,而是一種狀態的變化,並且在狀態的變化中,魯迅能夠將當時我國底層勞動者的精神狀態變化充分展現出來。雖然沒有外部斗爭的影響,這卻能讓人反思冷血內部斗爭的殘酷,進而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悲劇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祝福》中,魯迅不僅對「改嫁」和「阿毛的死」這兩件祥林嫂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事情進行較為詳細的敘述,也兩次敘述了關於「魂靈」和「陰間」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終極精神關懷的思想。魯迅此時的敘事意圖已經不僅僅是敘述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魂靈」和「陰間」方面內容的描寫,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禮教殺人的本質,能夠突出「精神殺人」的思想。魯迅對「魂靈」和「陰間」的描述,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封建禮教是怎樣一步一步對祥林嫂展開精神摧殘和迫害,將她變成精神的乞丐,最終走向毀滅的過程。 魯迅小說《祝福》的敘事以多語敘事為主,即在敘事結構方面通過將一個個故事線索有機聯系在一起,輔助主線故事的描述,提供引導作用,使整個小說的敘事呈現出多面性和立體感。例如,祥林嫂到魯家做女工時,遇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時在敘事方面,魯迅以魯四老爺的視角進行表述,「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在其後的敘述中,對魯四老爺的表述進行了印證。而在小說中,「我」難以了解祥林嫂到魯家做女工前的事情,就藉助魯四老爺的口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補充表達。 此外,在敘述過程中,魯迅還特意安排了衛家山衛老婆子這一人物形象,她成為聯系祥林嫂和魯家的重要橋梁人物,透過她,魯迅將祥林嫂的人生經歷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為祥林嫂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而魯迅讓魯鎮的其他人、柳媽以及四嬸等共同參與敘事,實際上是通過與「我」語言的相互補充完成對內容的表述,使作品在敘事方面呈現出多角度立體結構,將故事內容以原生態的方式真實、客觀地呈現出來。 二、《祝福》的語言藝術 魯迅的小說《祝福》不僅在敘事結構的運用上有所突破,還有獨特的敘事語言。通過對魯迅敘事語言的分析,人們可以形成對《祝福》的深刻認識,進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 (一)精選詞語對人物性格進行刻畫 在創作小說《祝福》的過程中,魯迅注重人物的塑造,使用精選詞語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呈現,塑造了一個個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塑造祥林嫂人物形象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把握祥林嫂歷盡滄桑、屢次受到折磨和打擊,內心極度悲哀的情況,就以「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
❷ 關於魯迅小說祝福的問題
魯迅是喜歡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的一位大家,通過突破單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小說模式,變換敘述觀點,運用第一人稱來敘事,增強了小說的親切感與真實感,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他包含有「我」的小說作品中,其中「我」的類型又有區別,有的「我」就是小說的主人公,有的「我」只是小說的敘述者。作者創造性的採用第一人稱來寫作,這對傳統小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更顯得真實可信、親切感人,讀者在感情上也更容易親近、更容易接受,這些「我」都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徵——愛與人道主義的低婉告白者、立國立人理想的實踐者、國民性的見證與思索者
當「我」作為小說的敘述者時,可以理解為是「我」給聽眾講了一個關於別人的故事,「我」是全部事件的見證人,在情節線索上「我」起著貫穿情節的「串場作用」。這類作品以《孔乙己》、《故鄉》、《祝福》、《酒樓上》、《孤獨者》等為代表。
在《祝福》中,祥林嫂三次到魯鎮,並被步步緊逼,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直至凄慘地倒斃地雪地里,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引出和展現的。《祝福》的主體部分分明流露出「我」對祥林嫂「哀其不辛怒其不爭」的深深的同情及對魯鎮眾生冷漠自私的憤激不平。結尾部分,那種祝福空氣越濃,聲勢越大,甚至於連「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就更易反襯出「我」對祥林嫂的無限同情和對魯鎮人、事的極度厭惡。《祝福》正是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述,使得文章自始自終都滲透著作者濃重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