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體質調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體質調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8-12 21:46:06

Ⅰ 陰虛體質應該如何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一般體型瘦長,面色潮紅,有烘熱感,皮膚偏干,容易長皺紋。心煩易怒。所以陰虛體質的人要注意保養身體。該忌口忌口不要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讓身體更加差。那麼陰虛體質應該如何調養?陰虛體質是什麼樣的?我們來看一看。。
1、陰虛體質應該如何調養
陰虛體質屬於九種體質中的一種。陰虛體質的人群一般體型偏於瘦長,面色潮紅,有烘熱感,皮膚偏干,易生皺紋,手足心熱,目干澀,視物昏花,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唇紅微干,口渴喜冷飲,眩暈耳鳴,睡眠差,大便乾燥,舌紅少津少苔。小便短澀,脈象細弦或數。平素不耐熱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易患有陰虧燥熱的病變,或病後易表現為陰虧症狀。
陰虛可誘發很多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性功能障礙等。尤其是陰虛型冠心病患者,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很容易發展成氣陰兩虛型冠心病,加重病情,及早調理是關鍵。陰虛體質應該如何調養?調養就是要注意順勢而為,不要讓它再發展,不要讓它再內熱,不要讓它再消耗陰液了,不要讓它再虛上加虛。主要從飲食方面,起居方面,葯物等養生方面下手。陰虛體質的調養方法,如下:
1、起居調養
陰虛者,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尤其要注意「秋冬養陰」的調養原則。居住環境宜安靜,選擇坐南朝北的房子。避免劇烈運動和在高溫酷暑下工作。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煉,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等。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不適合洗桑拿。
中醫認為,靜能安神,靜能生陰。睡眠對於陰虛體質養生非常重要。對於陰虛體質的人來說,保證睡眠質量,少熬夜,按時作息,是基本的養生原則。中午應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宜節制房事,因為過度傷精耗液,對男女都一樣有傷害。晚上睡前多用熱水泡腳,經常做足部按摩,有助於促進睡眠。
2、葯物調養
可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門冬、天門冬、黃精、玉竹、枸杞子等葯。常用方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如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服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丸;肝陰虛,宜服一貫煎。
3、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適當到鄉村靜養,遠離城市喧囂
4、飲食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5、運動調養
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練習,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項目。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皮膚乾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
陰虛體質多見於老年人,更年期男女;精神壓力過重、睡眠不足、精力消耗過多的中年人,以上這些人群一定要多加註意了。
2、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是指當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出現體內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的證候,常表現為形體消瘦,兩顴潮紅,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心煩易怒,口乾,頭發、皮膚乾枯,舌干紅、少苔,甚至光滑無苔,多因燥熱之邪外侵、過食溫燥之品、憂思過度、房事不節、久病之後而發病。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應以滋補陰液、佐以清熱為治則,還應針對相關臟腑陰虛辨證,分別選用滋養五臟之陰液、佐以清五臟之虛熱的方葯,根據陰陽互根理論,加少量補陽之品。

Ⅱ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麼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葯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葯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並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說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葯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後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葯補不如食補」,「是葯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葯,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葯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葯療不如食療,並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後,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並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孟子將其具體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並調攝精神減少慾望。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
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可見養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後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葯餌學派:葯物養生輕身延年。
葯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於《山海經》,啟發於《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葯物養生應當採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葯、重在脾腎、因時葯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葯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葯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葯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葯物養生應著眼於培補先、後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葯,為後世抗衰延壽方葯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葯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恆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葯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葯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於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葯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葯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於《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於漢唐,後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於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後世各派氣功多源於老莊。《素問·上古天真論》「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於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後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並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內經》指出:「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素問·痿論》)。」欲求健康長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後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保精(《抱朴子內篇》)。」培補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並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葯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葯,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葯,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禦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故養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於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於《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後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於先後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內經》提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葯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後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認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並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於「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慣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並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葯。」指出思想要安靜、清閑,不要有過多慾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後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於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於恬,性足於和。」認為物慾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後,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慾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慾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於《管子》,其學派則形成於漢唐,發展於後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管子》雲:「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氣是人體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內經》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說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並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麼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於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於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裡,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於動而至耗,難於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於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繫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Ⅲ 不同體質怎麼養生

中醫學認為,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主要有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其具體養生方法如下:

1.陰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若患病則上述諸症更加明顯,或伴有乾咳少痰、潮熱盜汗(肺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腎陰虛);或脅痛、視物昏花(肝陰虛)。

(2)養生原則

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臟為要。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節制性慾:因為精屬陰,陰虛者犬當護陰,而性生活太過可傷精應該節制性生活。

葯物治療:肺陰虛者,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者,宜服天王補心丸;腎陰虛者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者,宜服一貫煎;其他滋陰生津中葯女貞子、山茱萸、旱蓮子亦可選用。

2.陽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則易從寒化、可見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2)養生原則

祛陽法寒,溫補脾腎,因為陽虛者關鍵在補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故當著重補之。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黃帝內經》中說:「肝氣虛則恐」,意思是肝臟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懼,又指出:「心氣虛則悲」,這是說心臟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現悲哀的情緒。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去憂悲、防驚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環境調攝:此種體質多形寒肢冷,喜暖怕涼,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陽虛體質者尤應重環境調攝,提高人體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進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鍾所得的紫外線將能使用一年。對於年老及體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讓電扇直吹,亦不要在樹蔭下停留過久。

加強體育鍛煉:因為「動則生陽」,春夏秋冬,每天進行1~2次,具體項目因體力而定。

飲食調養: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

葯物治療:偏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湯;偏脾陽虛者,選理中湯;偏腎陽虛者,宜服金匱腎氣丸。

3.氣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是其基本特徵。若患病則諸症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2)養生原則

補氣養氣,因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腎皆當溫補。

(3)養生方法

氣功鍛煉: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屈時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盪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松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雙腳並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固腎氣。

飲食調養: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葯、秈米、莜麥、馬鈴薯、大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

葯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4.血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2)養生方法

起居調攝: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飲食調養: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葯物養生:可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精神修養: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5.陽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時煩,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熱赤,大便熏臭為其特點。若病則易從陽化熱,而見高熱,脈洪大,大渴,飲冷等症。

(2)養生方法

精神修養: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用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沖動。

體育鍛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餘陽氣散發出去。游泳鍛煉是首選項目,此外,跑步、武術、球類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飲食調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戒酗酒。

葯物調養: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乾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乾舌燥者,用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服丹梔逍遙散。

6.血瘀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徵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內有症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2)養生方法

運動鍛煉: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各種舞蹈。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均可實施,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以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飲食調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葯物養生: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斷、茺蔚子等。

精神調養: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郁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7.痰濕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若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食少,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

(2)養生方法

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卜、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運動鍛煉: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葯物養生: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臟。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居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8.氣郁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或憂郁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若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頸項癭瘤;或胃脘脹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氣;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或氣上沖逆,頭痛眩暈。

(2)養生方法

調攝情志: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聽相聲,以及富有鼓勵、激勵意義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劇。多聽輕快、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志。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意識,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多參加體育鍛煉及旅遊活動:因體育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流通氣血,既欣賞了自然美景,調劑了精神,呼吸了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質。氣功方面,以強壯功、保健功、動樁功為宜,著重鍛煉呼吐納功法,以開導郁滯。

飲食周養: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櫞等。

葯物養生:常用以香附、烏葯、川棟子、小茴香、青皮、鬱金等疏肝理氣解郁的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如越鞠丸等。若氣郁引起血瘀,當配伍活血化瘀葯。

閱讀全文

與體質調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綜合算式有小括弧怎樣算簡便方法 瀏覽:908
葯典四種鑒別方法 瀏覽:171
自動檔排檔桿活動鍥塊安裝方法 瀏覽:161
皇冠盒子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11
隔尿墊的使用方法 瀏覽:812
9歲反復低燒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50
低頭玩手機正確方法 瀏覽:25
衣櫃滑輪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638
茶樹嫁接方法視頻 瀏覽:680
6s鬧鍾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08
t2金屬探測器使用方法 瀏覽:737
幼兒測量身高方法圖片 瀏覽:159
正確給孩子斷奶的方法 瀏覽:663
摩托車省油方法如何換摩托車氣缸 瀏覽:628
手口足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906
玻璃鋼排風的安裝方法 瀏覽:682
八十一除以二十七計算方法 瀏覽:287
有哪些方法是描寫人物的方法 瀏覽:472
坐骨神經如何快速緩解土方法 瀏覽:474
頸椎托的使用方法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