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成葯的服葯方法有哪些

中成葯的服葯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7-21 18:22:03

① 中葯的用法有哪些內容

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劑量和服法等幾項主要內容。

(一)配伍

前人把單味葯的應用同葯與葯之間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分述如下:

1.單行是指用單味葯治病。多用於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葯物即可收效,如「獨參湯」,用一味人參大補氣血。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葯物配合,能明顯地增強療效,如大黃配芒硝。

3.相使即功能不同的葯物合用後,能互相促進,提高療效,如黃芪配獲苓。

4.相畏即一種葯的烈性或毒性反應,能被另一種葯物抑制或減輕,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

5.相殺即一種葯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風殺砒毒,綠豆殺巴豆毒。

6.相惡即兩葯合用,能相互牽制而使作用降低或失效,如生薑惡黃芩。

7.相反即兩葯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芫花反甘草,川烏反半夏。

方劑是配伍的發展,也是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組方是按葯物治病的主、次配伍組合的。早在《內經》中已經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因為病因病機是復雜多變的,有數病相兼,寒熱錯雜,虛實並見,只有把多種葯物恰當地配伍組合,才能照顧全面。在方劑配伍上,分為主、輔、佐、使,也就是古稱的「君、臣、佐、使」。

主葯(君):即方劑中的主葯,治療主症的葯物。

輔葯(臣):即主葯的輔助葯。

佐葯:有兩種作用,一是對主葯起制約作用,二是治療兼症。

使葯:是指調和葯、引經葯及次要的輔助葯。

配伍組成要有主、輔、佐、使原則,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和變化,加上病人的體質和年齡等不同,在組織方劑時,既要按原則配伍,又要隨證而靈活變化(辨證論治),以適應各種疾病的客觀需要。如前人在配伍組成變化中,有以下幾點:

葯味增減變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葯組合名「四君子湯」,主治氣虛,但有的病人,雖氣虛,但服後胸悶腹脹不受補,加陳皮行氣調胃,名為「五味異功散」;如病人痰濕較重,惡心嘔逆,再加半夏為六君子湯;如遇中焦氣滯,胃滿胃脹,可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葯量輕重變化:「枳術湯」組成:枳實八錢、白術四錢,主治脘腹積滯,腹滿硬痛。「枳術丸」組成:枳實四錢、白術八錢,主治飲食停滯,腹脹痞滿。兩方由於葯量不同,主治作用也不同,方名也不同。

功能配伍變化:如同一味黃連,配以吳茱萸名「左金丸」,主治胃失和降,嘔吐脅痛;如去掉吳茱萸,加木香,名「香連丸」,主治里急後重,赤白痢疾;若去掉木香,加肉桂,名「交泰丸」,主治心火上亢,失眠心悸。同一味葯,由於加減不同,而主治各異。

(二)禁忌

包括服葯禁忌、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

1.服葯禁忌是指服葯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早在古代文獻上就有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烏梅忌豬肉的說法。另外,凡屬生冷、黏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也應根據需要予以忌服。

2.配伍禁忌是指在復方配伍中,有些葯物應避免合用的意思。對配伍禁忌,古人曾提「十八反」、「十九畏」,並編成歌訣,列舉如下: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注釋: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天雄)反貝母(川貝、浙貝、平貝)、瓜蔞(蔞仁、蔞皮、花粉)、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白蘞、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黨參、沙參、丹參、玄參、太子參、明黨參、細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注釋: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畏京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畏赤白石脂。

「相反」、「相畏」葯物在實際應用中,並非全部有反、畏作用。如金元時代李東垣論「古方療月閉,四物加人參、靈脂,是畏而不畏也?痰在胸膈,人參加藜蘆,是反而不反也」?事實上,古方「大活絡丹」就有草烏、附子與犀角組成。現代不少中醫,臨床治婦女病用人參、靈脂有效,但有的品種經葯理實驗證明也會產生毒性作用或副作用,如甘遂與甘草同用,甘草用量大於甘遂時,則使豚鼠氣脹而死。因此對相反、相畏葯物,還應進一步做葯理實驗。目前,在沒有實驗證實之前,仍須按古人提出的「十八反」、「十九畏」處理。

3.妊娠用葯禁忌具有損害胎元以致滑胎的葯物,如使用不當,可造成流產的後果。

根據對妊娠危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為禁用葯與慎用葯兩類。

禁用葯大多是毒性強或葯性猛烈的,如巴豆、水蛭、大戟、芫花、斑蝥、三棱、麝香等。

慎用中葯大多是有破氣、破血或辛熱、滑利作用的,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乾薑、肉桂等。

凡屬禁用葯,絕對不能使用,慎用葯則可根據孕婦患病情況酌情使用。如:吳又可治孕婦時疫,見陽明實證時,仍用「承氣湯」攻下;《金匱要略》用乾薑、半夏、人參治妊娠嘔吐不止等,都是針對疾病而施,即《內經》所載「有故無殞,亦毋殞也」的意思。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防發生用葯事故。

附:妊娠服葯禁忌歌蚖斑水蛭與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注釋:

蚖:蝮蛇屬之蚖蛇。斑:斑蝥。野葛:漆樹科植物鉤吻之根,亦稱水莽草、雷公藤。雌雄:

雌黃、雄黃。桂:指桂枝、肉桂、官桂。通:木通。蟹爪:螯蟹的爪。甲:山甲。地膽:昆蟲類蛻青科地膽蟲,亦稱蚖青。

(三)用量、煎法和服法

1.用量葯物用量的多少,應根據葯性、劑型、病情及配伍關系等情況而決定。

一般,凡屬有毒或葯性猛烈的葯物,用量宜小,芳香性葯物也宜用輕量。厚味滋膩的葯物用量可重些。用量,是指每一味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劑中葯與葯之間的比較分量。一般非毒性葯,單用時量可大些,而用於復方時量可小些。方中的主葯量可大些,輔助葯可低於主葯。兒童與老年人的用葯量應輕於壯年,婦女的用量一般應輕於男人。

2.中葯煎制湯劑在煎煮過程中,應注意方法與火候。如方法不當、火候失度則能減低葯效或完全失效。明代李時珍說:「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因此,湯劑的煎制是一個關鍵環節。

煎葯最好用砂鍋,用搪瓷鍋也可以,不得用銅鐵器皿。煎葯用水量應視葯量的多少而定。煎葯均應用直火加熱,並要隨著葯物性質的不同調節火力。一般分以下三種:①輕煎劑:常用解表葯,用武火速煎。②中煎劑:多為腸胃葯和婦科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中火。

③重煎劑:多為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

煎出量:一般每劑頭煎,得葯液250ml左右為宜;二煎或三煎,得葯液200ml左右為宜。

頭煎葯液與二、三煎的葯液混合後,分三次服用。

分煎的時間:先煎葯應比一般葯物先煎20min,再下中煎葯。後下葯一般在其他葯煮沸10min後加入同煎(不包括先煎葯的時間)。

為了充分發揮葯效,取得治療的最大效果,可對某些中葯進行分包分煎。主要方式有:

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沖服等。

(1)先煎:大多為礦物類和貝殼類葯,這類葯物質地堅硬,組織結構緻密,有效成分一時不易煎出,故需搗碎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如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生赭石等。

(2)後下:有些葯物中含芳香揮發性成分,若煎煮時間過長,能使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或喪失葯效,如白芷、木香、薄荷、沉香等。

(3)包煎:為了防止煎後葯液混濁,粘附鍋底不易濾出或對消化道有不良刺激,需用紗布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如車前子、葶藶子、旋復花等。

(4)另煎:是單獨煎煮的意思。需要「另煎」的葯物大多是貴細葯,使其不與其他葯料混合而減少葯效,如羚羊角絲、犀角絲等。

(5)溶解後沖服:膠質類、鹽類葯物不宜與群葯同煎,應放入湯液中溶化直接服用,如阿膠、鹿膠、芒硝等。

(6)研細末沖服:某些貴重葯物及不易溶解於水的葯物,應研細面,按規定量用溫水或葯液沖服,如三七、硃砂、雷丸等。

3.服法包括不同劑型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如湯劑宜於溫服,但因治療上的需要,也有宜冷服的。中成葯一定要按說明服用。在服葯時間上,一般滋補葯宜飯前服,健胃葯和對胃腸有刺激性的宜飯後服,安眠類葯應在睡前服,驅蟲葯和瀉下葯大多是在空腹時服,急性病則不拘時間當迅速給服,瘧疾則應在發病之前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② 經常服用中葯的人,服用時間應該怎麼掌握呢

現在很多人生病了都是首選中葯進行治療,因為中葯是純天然植物成分,對人體腸胃沒有刺激性,而且是全方位的調理,對人體的健康和恢復非常有利,但是很多人盡管經常吃中葯,但是卻不知道中葯吃多久才有效果,什麼時間喝效果最好?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吃中葯的常識。

魚腥類

魚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發物類

發物的食物一般會促進疾病的惡化,所以我們在吃中葯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吃發物類的食物,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生冷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不然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葯時,由於葯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葯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油膩類

油膩的食物我們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損脾胃,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酸澀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澀類的食物,會刺激腸胃,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葯同服時,可與中草葯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葯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喝中葯的注意事項

1、喝中葯請在飯後30-60分鍾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葯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葯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葯後有不舒服或腹瀉等現象,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感冒咳嗽請停服湯葯。

4、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中葯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但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結語:我們應該知道對於不同的病症服葯的時間和療程都是不一樣的,一般需要連服三個療程,七天為一療程,每服葯物早晚各喝一次,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

閱讀全文

與中成葯的服葯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判斷毒蛇咬傷最簡便的方法 瀏覽:170
多菌靈檢測方法 瀏覽:697
碩士論文應用的研究方法 瀏覽:44
室內鍛煉身體的方法早上空腹 瀏覽:483
鳥餵食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815
剪紙的簡單方法視頻 瀏覽:556
戶外廣告牌滑道安裝方法教程 瀏覽:860
硼酸使用方法 瀏覽:926
如何將圖片變成微信頭像簡單方法 瀏覽:72
魚桿浮桿魚鉤連接方法 瀏覽:830
我國採用高斯投影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230
聯想新air指紋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8
輔助降血糖檢測方法 瀏覽:484
怎麼分辨翡翠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5
花粉油的功效和食用方法 瀏覽:550
如何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去除水 瀏覽:489
過期護發素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361
愛瑪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490
如何欣賞中國畫方法 瀏覽:983
下列哪些屬於匯率的標價方法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