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吸附幾分鍾後,離心除去沒有吸附上的噬菌體,收集沉澱(噬菌體—細菌混合物),將沉澱懸浮後再一次離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澱,分別測定放射性活性,發現80%的放射活性存在於上清液中,沉澱中只有20%的放射活性,這是由於在在這期間大部分吸附的噬菌體已經將其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與細菌解離進入上清液,但仍然有少部分留在細菌細胞壁上,後來證明沉澱中的20%放射活性確實是由於尾絲與細菌表面結合太緊,以至於不容易把它除去。用32P標記的噬菌體和細菌混合,用上述方法同樣處理後實驗結果差別很大,70%的放射活性在沉澱里,而30%的放射活性在上清液里。在上清液的30%的放射活性可能是由於攪拌細菌時破裂產生的。(幾年後發現有些缺損噬菌體粒子不能將其DNA注入到細菌中去)。把這些沉澱懸浮在生長培養基中重新保溫,發現能夠產生子代噬菌體的細菌同時也具有從親代噬菌體轉移32P到細菌細胞中去的能力。
❷ T2鍣鑿屼綋渚墊煋澶ц偁鏉嗚弻鐨勫疄楠屼腑鏈夋病鏈夌敤鍒板樊閫熺誨績娉
娌℃湁錛屽彧浣跨敤浜嗙誨績娉曘傚樊閫熺誨績娉曟槸浜ゆ浛浣跨敤浣庨熷拰楂橀熺誨績錛岀敤涓嶅悓寮哄害鐨紱誨績鍔浣垮叿鏈変笉鍚岃川閲忕殑鐗╄川鍒嗙駭鍒嗙葷殑鏂規硶銆傛ゆ硶閫傜敤浜庢販鍚堟牱鍝佷腑鍚勬矇闄嶇郴鏁板樊鍒杈冨ぇ緇勫垎鐨勫垎紱匯傝T2鍣鑿屼綋渚墊煋澶ц偁鏉嗚弻鐨勫疄楠屼腑鍙闇灝嗗櫖鑿屼綋鐨勮泲鐧借川澶栧3涓庡ぇ鑲犳潌鑿屽垎紱伙紝騫朵笉闇瑕佷嬌鐢ㄥ樊閫熺誨績娉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