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古代醫學有哪些方法

古代醫學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4-05-06 07:27:54

⑴ 鍦ㄦ病鏈夊備粖瑗胯嵂鐨勬儏鍐典笅錛屽彜浠e栧浗浜烘槸濡備綍娌葷棶鐨勶紵

鏈夊彞鑰佽瘽璇寸殑濂斤細浜哄悆浜旇胺鏉傜伯錛屽摢鏈変笉鐢熺棶鐨勶紵鍥犳や粠浜虹被璇炵敓鐨勯偅涓鍒誨紑濮嬶紝灝變細涓鐩翠即闅忕潃鐤劇棶錛岃岃繖涔熸垚涓轟簡浜轟滑鐢熷瓨涓嬫潵鐨勪竴澶ч毦棰樸傝嚜鐒惰岀劧錛岄殢鐫鏂囧寲鏂囨槑鐨勮癁鐢燂紝鐢ㄤ互娌葷棶鐨勫尰鑽瀛︿篃鎱㈡參鍑虹幇浜嗐傝屼腑鍥界殑璇濊偗瀹氬氨鏄浜轟漢閮介潪甯哥啛鎮夌殑涓鍖誨拰涓鑽浜嗐
鎴戝浗鐨勪腑鑽瀛﹀叿鏈夐潪甯鎬箙榪滅殑鍘嗗彶錛屼笁鐨囦箣涓鐨勭炲啘姘忥紝灝辯暀涓嬩簡紲炲啘灝濈櫨鑽夌殑紲炶瘽浼犺達紝榪欏ぇ姒備篃鏄涓鍥戒腑鑽瀛︽渶鏃╃殑浼犺淬傛ゅ悗錛屽巻鏈濆巻浠e潎鏈変笉鍚岀▼搴︾殑鍖誨﹀彂灞曪紝涓鍖昏嵂涔熸垚涓轟簡涓鍗庢皯鏃忎紶緇熸枃鍖栭潪甯擱噸瑕佺殑涓閮ㄥ垎銆傚畠鑳藉熷府鍔╀漢浠娌葷枟鐤劇棶銆佽В鍐崇棝鑻︼紝鎻愰珮鍙や漢鐨勭敓媧昏川閲忋
闅忕潃紺句細鐨勪笉鏂鍙戝睍錛岃繎鐧懼勾鏉ワ紝鍏ㄤ笘鐣岃寖鍥村唴瑗垮尰鍏磋搗錛岄愭ユ浛浠d簡鍦ㄤ腑鍥芥湁鐫鍑犲崈騫村巻鍙茬殑涓鍖匯傚敖綆¤繖涓鍖誨︾戠洰浠庤タ鏂逛紶鏉ワ紝鍙鏄錛岀幇浠g殑瑗胯嵂鍙戝睍鍘嗙▼涔熶笉榪囩櫨騫翠箣涔呫傝繖灝變笉紱佽╀漢蹇冪敓鐤戞儜錛屾棦鐒惰タ鍖昏癁鐢熶簬榪戜唬錛岄偅涔堬紝鍥藉栦漢鐢熺棶鐨勬椂鍊欏悆浠涔堝憿錛
瑗挎柟鍙や唬鍖誨︾殑鍙戝睍錛岃佷粠鍙ゅ笇鑵婃椂鏈熻皥璧楓傛瘡嬈℃彁鍒拌タ鏂瑰巻鍙詫紝姘歌繙緇曚笉寮甯岃厞錛屾棭鍦2700澶氬勾鍓嶏紝褰撳笇鑵婅繕鏄涓涓濂撮毝鍒跺浗瀹剁殑鏃跺欙紝灝卞凡緇忚癁鐢熶簡鍖昏嵂銆傚綋鐒訛紝榪欎竴鏃舵湡鐨勫尰瀛﹀苟涓嶇函綺癸紝瀹冩槸寤虹珛鍦ㄧぞ浼氱敓浜у姏鍜屽摬瀛︽濇兂涔嬩笂鐨勪駭鐗╋紝涔熸槸嬈ф床鍙よ佺殑鍖誨﹀紑絝銆
涓嶈繃錛屽笇鑵婂尰瀛﹀苟闈炲笇鑵婄嫭鍒涗箣鐗╋紝浠栦滑鐨勫尰瀛︿腑鏈変竴閮ㄥ垎鏄鏉ヨ嚜鍙ゅ焹鍙婂拰宸存瘮浼﹀尰瀛︺傚湪6000澶氬勾鍓嶏紝鍙ゅ焹鍙婃枃鍖栧氨宸茬粡瀛樺湪錛岃屼笖錛岃繖涓鏃舵湡鐨勫尰瀛︾粡甯稿拰榪蜂俊娣蜂負涓璋堛
鍙ゅ焹鍙婁漢鍦ㄧ敓鐥呯殑鏃跺欙紝浠栦滑浼氶氳繃紲堢シ鐨勬柟寮忥紝鍙堟垨鑰呮槸鎵懼儳渚g炲尰鐨勬柟寮忔潵娌葷枟鐤劇棶錛屾瘮濡傚焹鍙婁漢鎵淇′話鐨勪紛濮嗚嵎澶鏅錛屽氨鏄鍩冨強鐨勫尰紲烇紝鎹璇磋繖浣嶇炵伒鍙浠ュ寘娌葷櫨鐥呫傞櫎浜嗚繖縐嶈糠淇$殑娌葷棶鏂瑰紡浠ュ栵紝榪戜唬鑰冨彜鏂囩墿涓錛屽嚭鍦熶簡涓鎵逛笌鍖誨︽湁鐫緔у瘑鍏崇郴鐨勭焊鑽夋枃錛岃繖浜涚焊鑽夌汗錛屽ぇ綰﹀嚭鐜頒簬鍏鍏冨墠1500騫村墠鍚庯紝涓婇潰浠嬬粛浜嗗熀紜鍖誨︾悊璁猴紝鏇磋拌澆浜嗕竴浜涚敤鏉ユ不鐥呯殑鑽鐗╋紝榪欎竴鏃舵湡鐨勫彜鍩冨強宸茬粡鍑虹幇浜嗘㈠挸鑽銆佺啅钂歌嵂銆佺亴鑲犺嵂絳夛紝鍚屾椂榪樻彁鍒頒簡澶栫戞墜鏈錛屾瘮濡傝創鐤鍓插紑鏈銆佺儳鐏兼硶絳夛紝榪欎簺鍘嗗彶鏂囩墿鐨勫嚭鍦燂紝瓚充互璇存槑鍥藉栦漢鐨勫彜浠e尰瀛﹀凡緇忛愭ュ艦鎴愩
榪欑嶅甫鏈夎糠淇¤壊褰╃殑鍖誨︿紶鍏ュ彜甯岃厞浠ュ悗錛屽張寰楀埌浜嗚繘涓姝ョ殑鍙戝睍銆傚嚭鐢熶簬鍏鍏冨墠460騫寸殑甯屾嘗鍏嬫媺搴曪紝鏈夌潃瑗挎柟鍖誨︿箣鐖朵箣縐幫紝浠栨槸鍙ゅ笇鑵婂尰瀛︿腑鏈鍏風戝︾簿紲炵殑涓浣嶅尰瀛﹀嬬栥傚湪浠栫殑褰卞搷涓嬶紝鍖誨﹀紑濮嬪拰縐戝﹂愭ラ潬榪戙
姣斿傚湪銆婂笇姘忔枃闆嗐嬩腑錛岃︾粏璁拌澆浜嗗綋鏃跺湪甯岃厞鐩涜岀殑澶栫戞墜鏈錛屽叧浜庨ㄦ姌銆佸ご閮ㄦ崯浼ょ殑鎵嬫湳閮芥湁鐫闈炲父璇︾粏鐨勮拌澆錛涘悓鏃跺逛簬濡備綍澶勭悊鎰熸煋鐤劇棶錛屽備綍瑙e喅澶ц剳鎹熶激鍧囨湁璁拌澆銆傞櫎浜嗗逛簬鎵嬫湳鍜屼嬌鐢ㄨ嵂鐗╃殑璁拌澆浠ュ栵紝榪欐湰涔︾睄榪樿拌澆浜嗚稿氱湡瀹炵殑鐤劇棶妗堜緥銆傝繖鏈闆嗕腑浜嗗笇娉㈠厠鎷夊簳涓鐢熸不鐤楃粡楠岀殑涔︾睄錛屽獎鍝嶄簡鏁翠釜瑗挎柟鍖誨﹀彶銆
鍏跺疄浠庤繖涓鏃跺欒搗錛屼篃灝辨槸鍦ㄥ叕鍏冨墠鍥涗笘綰宸﹀彸錛岃タ鏂瑰尰瀛﹀凡緇忓紑濮嬮愭ユ憜鑴變笌紲炲︾浉緇撳悎鐨勮糠淇′綋緋匯傚畠鍦ㄥ摬瀛︾殑鏀鎸佷笅錛屽艦鎴愪簡涓涓鏇村姞鎺ヨ繎榪戜唬縐戝︾殑鍖誨︿綋緋匯

⑵ 古代的傳統中醫有什麼急救措施嗎歷史上有什麼記載

中醫葯在急診醫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晉朝時期的時候,已經有一本關於急救治療的專著,孫思邈提出了人工呼吸方法。這些治療方法中的許多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臨床價,從四種常用的昏迷急救方法,吹耳法,鼻腔給葯法,針灸喚醒促進法,艾灸及固定法,操作中,討論了現代急救的機理及其啟示,現代醫學急救可分為兩部分,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

但急救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盡可能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並為後續的標准化治療爭取時間,而且對於院前急救,主要進行氣道保護,創傷的急救治療,包括骨折固定,創傷止血等,患者的運輸保障等,要求保持氣道開放,保持有效供氧,保持有效循環血容量,保證組織灌注,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對原發病進行可行的治療,患者轉入醫療機構時,對原發性和繼發性疾病給予規范診療。

關於古代的傳統中醫有什麼急救措施嗎歷史上有什麼記載的問題,我們今天就討論到這里。

⑶ 中醫診斷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診法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

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2、診病

亦稱辨病,即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疾病的病名,是對該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概括與抽象。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3、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為了弄清辨證的含義,首先要掌握症、證、病、辨證等概念。

4、病案

又稱病歷,古稱診籍,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病案是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3)古代醫學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中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部。

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狀、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⑷ 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是最講養生之道的國家。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歡迎閱讀。

古代中醫養生方法

1.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2.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閉歲,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4.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5.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轎拆睜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6.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7.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8.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御伍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9.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古代養生秘訣

足浴養生法

“足浴”即用熱水泡腳。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現代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33℃時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動脈硬化,供給腳的血量減少,比年輕人怕冷,腳底受寒發涼,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經常保持又足溫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全身血脈流通,有利於身心健康。其具體做法是;“足浴”要求熱水泡腳時間長些,必須感到全身熱乎乎,額頭有汗感。水溫最她保持在60~70℃之間,開始時水溫可在40~50℃左右,連泡連加些熱水。熱水漫過踝關節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進行,但以冬季為最好。 護胸養生法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復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

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游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復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採取坐式或仰卧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此功的具體做法是:

①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里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

②臨睡前取仰卧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進行按摩。每次約按壓10多分鍾,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個別有經絡敏感的人還會產生酸麻向上或向下傳導的感覺。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發脹或疼痛,經按壓足三里穴後,即能緩解。

③捶足三里,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摩腰養生法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又有帶脈通過,按摩腰部能補腎益氣,強腰健骨,聰耳明目,不僅能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而且可以預防腰痛、疏通血氣,延年益壽。按摩腰部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三種:

①兩手拇指按於肋弓下緣,其餘四指放於後腰處,先順時針揉按32次,再逆時針揉按32次;然後兩手掌自後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復斜擦32次。 ②兩手握拳,以拳眼對兩側腰部,上下搓動約40次,動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後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轉動,隨著轉腰動作,上肢也跟著甩動。當腰向右轉動時,帶動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時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復轉動,手掌或拳有意識地拍打腰部、腹部,每側拍打200次。

摩足養生法

摩足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陰降火,強腰健腎,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數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從不間斷,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擻,老而不衰。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搓摩足心,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該處的神經末梢,促進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還可治療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咽喉腫痛、高血壓、心悸等多種疾病。其具體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兩次在床上進行,兩腳心相向,先把雙手掌搓擦發熱後,左手摩右腳心,右手摩左腳心,至腳心發熱。

②按壓湧泉穴:此穴在腳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腳心向腳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幾天,加按10次,最後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會起到補腎健腦、強身健步的作用。

暖腎養生法

南宋大詩人陸游詩曰:“人生若要常無事,兩顆梨須手自煨。”這里的“兩顆梨”即睾丸。睾丸古稱“腎囊”,故古人稱此功偉兜腎囊功”,又名“鐵襠功”。現代醫學認為,對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睾丸內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強雄性功能之外,還有增強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可使人體魄健康,精力充沛。具體做法是:

①兩手搓熱,左手兜腎囊,右手小指側放在小腹陰毛處,兩手齊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陰莖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樣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練時,用力要輕。次數可達幾百次,視個人情況而定。

②兩手搓熱,然後來回適當用力搓揉睾丸、陰莖等100餘次。

③兩手掌夾持睾丸和陰莖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兩手交替進行,然後揉小腹數十次。練習此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循序漸進,練後以無痛感和無不適為度。

②練功時最好同時堅持長跑、打拳或游泳等體育活動。

③陰部要常洗,兩手要保持潔凈,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適,停練並延醫診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窩內進行。

⑥要節制性生活。

⑦陽痿、早泄者和年老體弱者適於練此功。未婚青年禁練。

揉耳養生法

祖國醫學認為,耳為腎之外竅。腎通過經絡系統直接影響全身各個臟器的功能,從而對人的整體健康起促進作用。因此,歷代醫學家創造了多種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牽拉左側耳朵,右手向上牽拉右側耳朵,各十數下,或雙手相交各牽拉對側耳朵,即能使耳朵氣血暢通。

②以兩手掌掩住雙耳,並用手指叩擊頭部24下,以聽到耳內有隆隆之聲即可。此法又叫“擊天鼓”。

③用雙手分別按、揉、摩兩耳廓,然後分別牽拉引動兩耳廓,直到耳廓微紅發熱為止。

提肛養生法

人進入中年以後,身體各種機能開始下降,肛門鬆弛,易患痔疾、脫肛、便秘等症。這是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信號。若此時不採取積極的防止措施,發展下去定會影響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腎、延緩衰老。一般若能堅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見效。其具體做法是:兩腿分立與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松,做10餘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養生法

咽津亦稱“赤龍攪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種強身健體方法。古代養生家認為,咽津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神氣,增強消化功能,延緩機體衰老。其具體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於凳上,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輕放於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鬆,摒除雜念。自然呼吸,輕閉雙目,思想集中在口腔處。先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用舌尖頂住上齶部1~2分鍾,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漱津後,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時意識由口腔轉移到“丹田”。初練此功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時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養生法

歷代養生家十分強調“面宜多擦”。《孫真人衛生歌》說:“飛欲不能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現代醫學認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面膚彈性,減少皺紋,滋潤臉色,延緩衰老,可防治感冒,頭痛腦脹,迎風流淚,牙痛鼻塞,面癱淌涎。具體做法是:兩手搓熱,掌心緊貼前額,稍用力從上往下擦到下頜,往返約2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背,輕輕由上往下擦鼻兩側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紅潤微熱為度。同時,配合揉點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兩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瘡癤未愈時忌用。

抓頭養生法

⑸ 中醫外治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是運用非口服葯物,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皮膚、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達到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一種傳統醫學療法。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醫學的瑰寶。

外治技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莖敷裹創傷、乾草烤石禦寒等,被認為是針法、敷貼、熱熨法的雛形。《內經》記載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針、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塗、嚏等,並開創了膏葯的先河。《傷寒論》還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葯、潤導、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聖惠方》則記載有淋渫、貼爝、膏摩等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術,就有27種之多。明清時期,外治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並泛化。如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集《黃帝內經》至清朝時外治技術之大成,是一部劃時代的實踐總結。它對外治方葯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性的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治外治的意義,為外治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吳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熱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吳氏在《理瀹駢文》中以敷貼(膏劑)為主,不僅創制了數十種膏葯方劑,還總結出敷、熨、罨、塗、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華清出浴圖刷、攤、點、滴、燒、照、縛、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種不同的外治療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猛地向當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和五官科等多學科領域延伸;由對局部體表病變的治療發展到了對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並且一直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現代中醫外治法已包括葯敷、葯結、葯熏、葯貼、葯擦、葯枕、葯罩、葯撲、葯滴、探吐、吸入、針刺、艾灸、按摩、牽引、氣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體白肉際全息診療、中葯離子導入、頻譜照射、超聲霧化、超短波療法等60多種,可謂百花齊放、百草爭鳴。在此,我們將幾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外治療法向讀者作以簡單介紹。

敷貼——神奇的自然療法

敷貼是一種將葯物敷於體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其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葯和調和劑。清代的《理瀹駢文》則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由此可見,敷貼療法在古代就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了。

穴位敷貼的葯性或直接作用於病所,或通過經絡氣血的傳導到達病所,具有溫通經絡,散寒去濕,理氣活血,調整臟腑,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由於該法操作簡使,費用低廉,內病外治,又無副作用,連「良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歡迎,最易為兒童所接受。可見敷貼將成為人們日益喜愛的外治療法之一。

熏洗——風靡全球的一枝獨秀

熏洗療法,是利用葯物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葯湯蒸氣熏,待葯液溫時再洗)。它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法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清代吳尚先還提出,熏洗、熨、敷諸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氣能加速皮膚對葯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因此有利於血腫和水腫的消散。此療法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療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種方法。

葯浴可以認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配適當的中草葯,利用經煮沸後產生的蒸氣熏蒸,或葯物煎湯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葯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療范圍已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在葯浴種類上有洗、沐、浴、浸、漬、澆等法。熏洗法在現代仍被人們寵愛有加。

刺血——嶄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在現代醫學診療中仍應用極為廣泛。它是一種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刺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利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療法仍為人們廣為使用,其價值可見一斑。

現代臨床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險性極小。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葯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法也是藏醫、蒙醫、苗醫、維醫等在治療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公元1世紀前後成書的古代傳統醫學巨著《月王葯診》中,就有專章論述了藏醫的放血療法。《四部醫典》的問世使放血療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經驗進一步豐富。

放血療法法不僅在國內針灸界有一定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重視。

我國的中醫外治法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醫術,然而卻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起源於我國而傳向世界,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進步和中醫外治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同其他學科的日益結合,中醫外治法將會更加造福於人類。

閱讀全文

與古代醫學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孩怎麼練出腹肌的方法 瀏覽:183
初次帶團的正確方法 瀏覽:480
石材密封膠檢測方法 瀏覽:417
冰塊怎麼打碎最快方法 瀏覽:656
軟萩食用方法 瀏覽:742
斷奶有沒有快速止疼的方法 瀏覽:767
行動研究法與其他方法的區別 瀏覽:633
嫩玉米釣草魚鯉魚最佳泡製方法 瀏覽:490
血清學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78
電壓鍋做麵包簡單方法 瀏覽:851
冬季雲南釣草魚技巧和方法 瀏覽:764
教育研究方法習題作業 瀏覽:987
肺感染了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1
做小餅干方法簡單 瀏覽:508
燕窩的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53
奔圖6202nw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29
連詞成句的技巧擴句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91
影馳黑將散熱器安裝方法 瀏覽:905
如何寫好硬筆字技巧和方法娟 瀏覽:863
相冊調倍速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