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是指不因勞累活動,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現。怎麼自己治療自汗?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自汗的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自汗的治療方法
1.肺衛不固證
證候: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固表。
主方:玉屏風散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舌紅、脈細數,加麥冬、五味子。
2.營衛不和證
證候:汗出惡風,肢體酸痛,頭痛,時寒時熱,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
主方:桂枝湯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酌加牡蠣、龍骨。
3.風濕犯表證
證候:汗出,惡風發熱,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
治法:祛濕解表。
主方:防己黃芪湯
用法:
加減:惡心欲嘔,加藿香、佩蘭、蘇葉;身重體痛,加羌活、防風、白芷。
4.暑傷津氣證
證候:發熱,口渴引飲,神志躁擾不寧,身灼熱,尿短黃,息粗氣喘,面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
治法:清暑益氣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
用法:
加減:發熱甚,加銀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過多,加五味子、煅牡蠣。
5.濕熱蘊蒸證
證候: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
主方:三仁湯
用法:
加減:腹脹、便溏不爽,加蒼術、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黃卷。
6.陽脫證
證候: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脈微或浮數無根。
治法回陽固脫。
主方:參附龍牡湯
用法:
加減:口渴舌燥,加麥冬、五味子。
對精神緊張伴失眠等症者,可給鎮靜劑,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給心得安等。
什麼是自汗
自汗是指人體不因服用發汗葯或劇烈活動、天氣炎熱、衣被過厚等因素而動輒自然汗出者。現代醫學中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等病證可見自汗,中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是由於營衛不和、脾肺氣虛、胃熱熾盛等致衛氣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現自汗現象。臨床常見症狀為時時汗出,動則益甚,常伴面色白,肢體欠溫,氣短乏力,惡寒惡風等。
自汗多見於身體虛弱、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人都會出汗,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應引起重視。
自汗的病症分類
虛證自汗
(1)、氣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汗出,或惡風,動則加重,或勞累後加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是由衛氣虛弱,不能固表,腠理開泄,營陰不守,津液外泄引起。多見於表虛之人或表虛之人微受風寒。[2]
(2)、陽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惡風,乏力,易於感冒,多見於久病或吐瀉後的患者。陽虛自汗既有乏力等氣虛的表現,又有怕冷等陽虛的症狀。張仲景《傷寒論》提出了陽虛漏汗的證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曲伸者,桂枝主之”。陽虛漏汗亦屬於陽虛自汗。
(3)、亡陽自汗
大汗出、氣息微弱為氣衰自汗,為氣虛甚所致,進一步發展可見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多見於陽氣暴脫、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久病重病陽氣過耗不能斂陰、衛外不固所致。治療應採用回陽救逆固表法。
(4)、氣陰大傷之脫汗
臨床見汗出如油,氣喘不休,體溫驟降,四肢厥冷,但欲寐,兩目無神,脈微細欲絕等症狀。多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後期,患者氣陰大傷,氣不攝津,衛陽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
(5)、血虛自汗
婦女產後,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見汗出,動則加重,惡風,氣短,懶言,倦怠乏力,脈弱等臨床表現,是因產傷血或大出血,氣隨血脫,衛陽不固,腠理不實而致自汗。
(6)、氣陰兩虛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肺氣耗散,肺陰虧損,脈虛數,每於咳甚則氣喘自汗。
(7)、氣虛濕郁自汗
無外邪入侵,素體氣虛,濕邪不化,阻於中焦而見汗出,患者多腹脹、胸悶,食後腹脹加重。由氣虛所致的濕郁所致,當用益氣化濕法治療[3]。
實證自汗
(1)、營衛不和自汗
臨床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為風邪襲表,營衛不和,腠理開泄而汗出。
(2)、風熱自汗
臨床見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額有小汗,咽紅而干,乾咳無痰等症狀。多屬溫邪襲表,衛氣郁阻,腠理開合失常,故無汗或少汗不暢。
(3)、風濕自汗
臨床見汗出身重,惡風發熱,身腫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等症狀為風濕自汗。風為陽邪使腠理開泄而汗出,濕為陰邪滯著而阻礙氣血運行,風濕相合侵襲人體,可致周身關節腫脹酸痛。若臨床見自汗,惡風,聲音重濁,身重體倦,口淡無味,腰酸腿軟無力,無惡寒發熱,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沉緩或沉濡等症狀是傷濕自汗,是濕邪阻遏,阻於三焦,脾胃受濕所致。
(4)、濕溫自汗
臨床表現為陣陣熱汗外出,出汗以頭面為多,身熱不揚,身體困重,口膩作渴,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多由濕蒸熱郁不解導致。濕熱蘊郁,無處宣洩,故陣陣熱汗外出,初期濕熱在上焦,故出汗以頭面為多。
(5)、暑熱暑濕自汗
暑季見遍體汗出,身熱,心煩口渴,頭暈脹痛等症狀,是因暑為陽邪其性開泄,最易致汗出而傷津耗氣;暑多夾濕,濕濁中阻,暑熱郁伏於內,熱蒸濕動。熱郁於內,暑熱上蒸而遍體汗出。
(6)、內熱自汗
臨床見汗出而蒸蒸發熱,面赤烘熱;或高熱,汗出,口渴,脈洪大等症狀,為胃腸有熱,里熱蒸騰,迫津外泄。《傷寒論》的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均可見自汗出;陽明經證大汗出,陽明腑證手足戢然汗出。如《傷寒論》的182條“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若見汗出,面赤,心煩,口乾,便秘,是由於內熱熏蒸、陽盛陰虛、營陰不守、衛外不固,引起的陽盛陰虛自汗。若陣陣汗出,多見於頭面、胸前或上身,汗出後自覺煩熱,多因肝經郁熱夾濕引起。若自汗出,心煩,失眠,為心經有火,內火熏蒸而致。
(7)、瘀熱自汗
臨床見汗出,局部發熱,或午後或夜間發熱,肌膚甲錯,舌有瘀點或瘀斑等症狀,是因瘀血內阻、郁而化熱導致。
(8)、瘀阻自汗
臨床症見自汗,頭暈,胸悶,惡心,嘔吐痰涎等症狀,為痰阻自汗,是因痰濁內阻、陽氣不通而致。
猜你喜歡:
1. 老人愛出虛汗怎麼辦如何調理
2. 治療盜汗的中葯方
3. 女人盜汗的原因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