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哭鬧拒絕吃葯時喂葯方法
一、給孩子喂葯哭鬧怎麼辦
1、採用「果醬鬧森夾心」的辦法,小勺里放點果醬,把碾碎的葯倒在上面,再加一層果醬給他吃。或者把葯放到孩子喜歡吃的東西里,比如麵包等,誘導他自個吃。
2、用糖水或果汁,如葡萄汁、蘋果汁(不可用葡萄柚,常有葯物相互作用,影響葯物療效)和著葯粉一起餵食,或配上果凍、布丁來粉飾葯味。
3、服中葯湯劑時,應先涼一下再服。研究表明,葯湯溫度在37℃時,味感最苦,高於或低於37℃,苦味都會減弱。喝時取舌頭般大小的一塊果丹皮,貼在孩子舌頭上,然後讓他喝湯葯,喝完葯再喝點白開水,最後把果丹皮吃了。
4、准備兩個小碗,一個裝果汁或飲料,另一個裝葯。先給孩子喝飲料,趁其不注意時換成葯水快速喂下,再給一匙飲料。
5、服膠囊葯時,讓孩子先含一口水,再將膠囊葯放入口中,低頭吞葯。由於膠囊葯比水輕,所以可輕易進到咽喉里。
二、家長如何正確給孩子喂葯
第一步:喂葯前必須按醫生要求查對所服葯物,包括葯名、應用劑量、葯品質量。如果片劑發霉、變色則不能用;水劑混濁、變色、有霉壞味不能用;放置時間過久的葯和已過期失效的葯也不能服橋耐用。
第二步:選擇正確喂葯時間。最佳喂葯時間一般選擇在飯前0.5~1小時進行,因為此時胃內容物已排空,有利於葯物吸收和避免小兒服葯後嘔敏彎春吐。但對胃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葯物(如阿司匹林、紅黴素等),可於飯後1小時服用。
第三步:喂葯前,先給孩子戴好圍巾,並在旁邊准備好衛生紙或毛巾,以便葯物溢出時,及時擦拭。在喂葯過程中,如果小孩吐出葯,要及
時按量補上。
2. 有哪些錯誤的服葯方法
錯誤的服葯方法有: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躺著服葯、干吞葯片、將葯片掰碎或以水溶解後服用、用飲料送服、對著瓶口喝糖漿、多葯同服、喝水過多、服葯後馬上運動、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1、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
因為葯品說明書上簡單寫著「1日3次,飯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准時在三餐前服葯。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1日3次」是葯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葯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後規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葯一次。只有按時服葯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葯濃度(血液中葯物的濃度),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把3次服葯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葯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險,而夜晚又達不到應有的血葯濃度。
「飯前服用」則是指葯物需要空腹(餐前l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利吸收。因此,如果患者在飯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麼此時的「飯前」便不等於「空腹」。反之,「飯後服用」則是指飽腹(餐後半小時)時服葯,以利用食物減少葯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葯物的吸收。同樣,如果患者飯前剛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飯後才服葯。
2、躺著服葯
躺著服葯,葯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隱患。所以,最好站著或坐著服葯。
3、干吞葯片
一些患者為了省事,在服葯時不喝水,而是直接將葯物干吞下去。其實,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與躺著服葯一樣損傷食道,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葯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葯物。
8、喝水過多
服葯後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對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葯物1小杯溫水就足夠了。對於糖漿這種特殊的制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葯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漿後5分鍾內不要喝水。
9、服葯後馬上運動
和吃飯後一樣,服葯後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葯物服用後一般需要30~60分鍾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0、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葯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葯也是一樣。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葯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療頭痛的葯物期間就要忌酒,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體內代謝。而治療頭痛類的葯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加重頭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