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用的毫針種類、進針方法、取穴原則及方法
1毫針的規格主要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區分。一般臨床以粗細28~30號(0.32~0.38mm)和長短為1 ~3 寸(25~75mm)者最為常用。短針多用於耳針及淺刺中之用,長針多用於肌肉豐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橫向透刺之用。
2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
3其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這是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來的。因此,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的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為依據的。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症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證,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選取腧穴,予以治療。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後、攢竹、風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癱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等,皆屬於近部取穴。
遠部取穴:遠部取穴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這是針灸處方選穴的基本方法,體現了針灸辨證論治的思想。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裡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例如,咳嗽、咳血為肺系病證,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太淵(本經取穴),也可選擇與足太陰脾經的太白(同名經取穴);胃脘疼痛屬胃的病證,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公孫(表裡經),面部疾患選取合谷,目赤腫痛取行間,久痢脫肛取百會,急性腰扭傷取水溝等,均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隨證取穴:隨證取穴,亦名對證取穴,或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臨床上有許多病證,如,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難以辨位,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進行辨證分析,將病證歸屬於某一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腧穴進行治療。如因心腎不交的失眠,辨證歸心、腎兩經,故取心、腎經神門、太溪等腧穴。
對於各別突出的症狀,也可以結合臨床經驗而選穴。如,發熱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豐隆等,也可歸於隨證取穴的范疇。
㈡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講針灸的針刺手法,一起來了解以下吧!
1、疏通人體經絡
按照中醫的說法,人體中含有眾多的經絡,支撐起人體的日常動作。所以說,經絡對於人體非常的重要。針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經絡,幫助其恢復順暢並且正常工作,這也是針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人體內經絡不暢,那麼氣血的運行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容易出現身體疼痛、關節麻木、腫脹等現象。
2、調和陰陽
除了疏通人體經絡的作用之外,針灸的作用還包括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這也是針灸、中醫的最終目的了。身體不舒服出現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都是人體出現陰陽失衡,針灸可以有效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謂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們人體中原本就擁有的機體正氣,祛除掉導致身體出現疾病的病邪。
行針手法
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使之得氣,調節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
(1)提插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針手法,即為提插法)。
要領: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鍾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轉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後來口的旋轉行針手法,即為捻轉法)。
要領: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使出針困難。
(1)單手進針法:
操作: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適用:短針進針。
(2)雙手進針法:
①指切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
適用:短針進針。
②舒張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
適用:皮膚鬆弛部位得腧穴。
③夾持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於針刺穴位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二指同時用力,兩手協同將針刺入穴位皮膚。
適用: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④提捏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
適用:適用於皮膚淺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進針。
針灸治病補瀉手法是關鍵。而且,針刺手法並不玄奧,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神秘莫測,倘能細心探求,自非難事。針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決定於捻轉的.幅度、提插的速度、進針的角度,最後得出一個綜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認為玄虛神秘,如能研得真諦,確有獨到之處,針灸原理也在其中。
針刺補瀉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這兩項內容也是筆試中經常出現的考點。記憶的時候,要配合動作找其中的規律,不要單純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補瀉:進針慢、退針快,少捻轉為補;進針快、退針慢,多捻轉為瀉。
(2)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
(3)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為瀉。
(4)提插補瀉: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為瀉。
(5)迎隨補瀉: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斜刺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迎經斜刺為瀉。
(6)捻轉補瀉:左轉時角度小,用力輕為補;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瀉。另外還有很多復雜的復式手法,臨床上常用的有燒山火和透天涼兩種。
(7)燒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現溫熱感而得名,適用於治療麻冷頑痹等寒證。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縱向分為天、地、人三部,將針刺入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天部。如此反復操作三次,即將針按至地部留針。
(8)透天涼: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現寒涼感而得名,適用於熱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應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復三次,將針緊提至天部即可留針。此外,臨床上對於虛實不明顯的病症一般採用平補平瀉的方法。本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操作時應均勻地提插、捻轉,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氣為度,然後用中等速度出針。
「補瀉不明,扎針不靈」是針灸學界的一句格言。在針灸的臨床治療中,只有針對素體症狀配合相應的針灸補瀉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發展中幾千年的精華也在於此。
針灸雖然能夠令我們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擾,但並不是說這種保健治療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針灸注意事項一定要牢記在心哦!
1、在身體過於疲憊,精神高度緊張和飢餓的時候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2、年老體弱者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最好選擇卧位,因為這樣更加容易選擇穴位;
3、女性在懷孕的時候進行針灸力道一定要輕柔,並且一些能夠引起女性宮縮的穴位千萬不要進行針灸,常見的這類穴位有合谷、三陰交、昆侖等等;
4、如果給小孩進行針灸,孩子哭鬧不配合的時候,千萬不要留針,除非必要;
5、嬰幼兒進行針灸的時候,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的穴位千萬不能夠施針;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7、皮膚出現感染、腫瘤等等部位不能夠進行針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選擇針灸的穴位、施針的角度和深度有著特別的講究,例如腸粘連患者的腹部等等;
9、針灸注意事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針灸要看疾病種類,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針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療手段。
提示: 以上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㈢ 雙手進針法有哪些
(1)爪切進針法: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
應用: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針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針柄,雙手配合(左手下壓,右手捻轉),迅速將針刺入皮下。
應用: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綳緊,右手持針從左手拇、食指中間將針刺入皮下。
應用:適用於腹部等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進針。
(4)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位上端將針刺入。
應用:適用於頭面部等皮肉淺薄部位的穴位進針。
㈣ 關於針灸持針方法,急啊
持針就是拿針。持針的手叫「刺手」,一般習慣用右手;輔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靈樞》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難經》也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說明針刺操作時左右兩手協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有如執筆,故又稱執筆式持針法。此法臨床上最常用。另外,還有拇、食指持針法,拇、中指持針法等。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處置。
㈤ 針灸臨床
1、 《靈樞》又稱《針經》, 實際《黃帝內徑》各篇所載的穴名大約160穴。
《針灸中乙經》記載經穴349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加5穴,計354穴。
《針灸大成》譜加5穴,計359穴。
《針灸逢源》計361穴。 目前國家標准記載 362 個穴位 。
2、針灸的治療作用: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
3、針灸治療原則:
(1)補虛瀉實: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2)清熱散寒:熱則疾之,即指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快速進針,快速出針而不留針;
寒則留之,指寒性病症應深刺而久留針。
4、 同病異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狀雖然相同,但病機不同,所以在治則和治法上也因之而異。
5 異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狀雖然不同,但其病機相同者,可採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6、近部取穴:指在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臨床應用。
7、遠部取穴:指臨床選取與病證較遠部位有關穴進行治療的方法。
8、隨證取穴:根據臨床辯證選取治療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經配穴法: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循本經選取其局部與遠部的腧穴配成處方。
10、表裡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絡的陰陽表裡為依據,當陰經有病時,陪相表裡的陽經腧穴,陽經有病時,配相表裡的陰經腧穴;臟腑有病,也可配表裡經有關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脈交會穴是前人總結上下配穴法的實踐經驗之一
12、前後配穴法:是將胸腹部與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為其中的一種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經脈循行左右對稱,絡脈縱橫交錯的特點為配穴依據的配穴方法。繆刺與巨刺。
14、五腧穴: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在臟者取之井;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病變於音取之經;經滿而血者, 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
15、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的一個重要經穴。
絡穴是指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任脈絡穴鳩尾,督脈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合稱十五絡穴。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稱為 原絡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 ,屬表裡(陰陽)配穴法的范疇,以原發疾病經脈的原穴為主,以相表裡的經脈的絡穴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達內外、貫徹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膀胱經第一側線)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於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通於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八穴的相互交匯關系:公孫與沖脈相通;內關與陰維脈相通;外關與陽維脈相通;臨泣與帶脈相通;申脈與陽蹺脈相通;後溪與督脈相通;照海與陰蹺脈相通;列缺與任脈相通。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特定穴。
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療急性病,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中都治崩漏等;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經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陽維脈,陰,陽蹺脈各有一個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門,陰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個合穴,共六個,故稱六腑下合穴。胃合於足三里,膀胱合於委中,膽合於陽陵泉,大腸合於上巨虛,小腸合於下巨虛,三焦合於委陽。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主要穴位。
19 、刺手,就是持針的手,臨床醫生多用右手持針。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針刺的體位:(1)仰卧位(2)側卧位(3)伏卧位
21、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適宜短針或有動脈的地方。(2)夾持進針法適用於長針。
(3)舒張進針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腧穴。
(4)捏提進針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針刺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循法是指在進針後不得氣時,用手指沿經脈上下輕揉拍打,按摩體表,促使氣至的一種方法。
24 、得氣的表現: 一是患者進針後的針刺感覺,施術者根據患者的針感調整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術者手指對於針刺入皮膚以後的感覺,施術者根據這種感覺去尋找、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響得氣的因素:角度、行針、深度、取穴不當、久病氣血衰敗。
催氣即針刺入穴位後,施行提插捻轉,後輕輕地搖動針柄等手法促使經氣速至針下的方法。
25、留針的目的是候氣和調氣,加強針刺感應,延長刺激,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就
26影響針刺補瀉效果的因素: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針刺手法的質量不同。
27、基本的補瀉手法:
提插補瀉法,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捻轉補瀉法,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後退用力稍輕為補。
反之,拇指後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迎隨補瀉法,迎就是迎著經而來,隨就是隨著經而去。
所以「迎而奪之」為之瀉,「隨而濟之」為之補。
徐疾補瀉法,緩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為補發,快速地進針,緩慢地出針為瀉法。
復式補瀉手法:燒火山(補)、透天涼(瀉)。
28 暈針的原因 :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過度勞累,飢餓,或大汗、大瀉、大失血之後,或體位不適,或施術手法過重。處理:將針迅速起出,讓患者平卧,給予熱茶或溫開水飲之。
滯針的原因:患者精神緊張,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一方向捻針太過,留針時間長。斷針部位在針根。血腫的處理:冷敷止血,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
29 、灸法的分類:
艾灸類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間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隔鹽(回陽救逆)、隔蒜(解毒,止癢,殺蟲)、隔附子餅灸(溫腎補陽,陽痿,早泄)。
艾條灸包括懸起灸: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
實按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
非艾條灸類:燈火灸、黃蠟灸。在施灸處塗以少量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補瀉: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灸法的作用:1.疏風解表,溫經散寒2.溫通經絡,活血逐痹3.回陽固脫,升陽舉陷
4.消瘀散結,拔毒泄熱5.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隔姜灸: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隔蒜灸:解毒,健胃,殺蟲,止癢
隔鹽灸:回陽救逆
隔附子灸:溫腎補陽
30 、拔罐法古稱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閃罐法,留罐法(5-15 分鍾),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選穴原則:(1) 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2)按病變的相應部位選穴
(3)根據中醫學理論辨證選穴(4)根據現代醫學知識選穴(5)根據臨床經驗選穴。
32、三菱針:宛陳則除之。操作方法有點刺法、散刺法、挑刺法、瀉血法(刺絡法)。
適應范圍:急證、熱證、實證、瘀證、痛證。
33、皮膚針法的理論依據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經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內針法: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有顆粒型和撳釘型兩種。皮內針法常用於慢性頑固性疾病,以及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喎,半身不遂主症的一種疾病。
中經絡1 )半身不遂 治則: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環跳 陽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侖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還可以取患側井穴,點刺出血,取接續經氣之意,上肢還可取肩髎、陽池、後溪等,下肢還可取風市、懸鍾等;
病程日久,上肢癱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癱可配腰陽關、白環俞等;
如患側經筋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陽病取陰之意;如語言謇澀,配啞門、廉泉、通里;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叩刺患部。
中臟腑1 )閉證:水溝 十二井 太沖 豐隆 勞宮
2 )脫證:關元 神闕(隔鹽灸)
36 、腰痛 主穴:委中 腎俞 大腸俞
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溫陽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腎虛腰痛加灸命門,益腎壯腰。
37、不寐:因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稱失眠。
主穴:神門內關百會安眠
加減: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三陰交補益心脾,益氣養血;
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丘墟補心壯膽,安神定志;
肝鬱化火加行間、太沖、風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發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患。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豐隆
加減:寒飲伏肺加風門、太淵疏風宣肺;肺腎陰虛加腎俞、關元、太溪滋腎益肺。
邵氏五針: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風門。
如咳嗽配尺澤和太淵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氣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內關穴,針刺後需在相應部位拔罐。
39 、胃痛 主穴:中脘 內關 公孫 足三里
加減:寒邪犯胃加神闕、梁丘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加梁門、建里消食導滯;
肝氣犯胃加期門、太沖疏肝理氣;
胃陰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陰交滋陰養胃。
40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病證。
主穴: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
加減:熱秘者,加合谷、內庭清泄腑熱;
氣秘者,加太沖、中脘疏調氣機;
虛秘者,加脾俞、氣海健運脾氣以助通便。
41 、痛經 主穴:關元 氣海 三陰交
加減:寒濕凝滯者加地機可溫通胞脈,祛邪調經;
肝鬱氣滯者加太沖、次髎可疏肝解郁;
氣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氣補血。
42、遺尿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在標病不急迫的情況下,應該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