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葯怎麼先煎才正確方法

中葯怎麼先煎才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3-09-19 06:57:36

㈠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根據葯物的品種而定,在煎葯前應先將中葯在冷水中浸泡20-30分鍾。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1.解表葯物:解表,也就是用於治療感冒的葯,一煎、二煎7-8分鍾即可;
2.含有石頭、礦物類的葯物:如含有代赭石、滑石、石膏、龍骨、牡蠣,或者含有毒性葯物,如附子等葯物,應先將其煎30分鍾,再與其他葯物相混合;
3.芳香類葯:如砂仁、薄荷、藿香等,因其含有香氣,所以此類葯物應後下。後下的葯物應在第二煎,也就是起鍋前5分再將葯物放入,以保證療效。
【拓展資料】一、中葯是以中國傳統醫葯理論指導採集、炮製、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葯物。中葯主要來源於天然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葯物。由於中葯以植物葯居多,故有「諸葯以草為本」的說法。中葯主要由植物葯(根、莖、葉、果)、動物葯(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葯組成。因植物葯佔中葯的大多數,所以中葯也稱中草葯。 平和的葯物。三國 魏嵇康《養生論》:「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晉張華《博物志》卷七:「中葯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宋徐鉉《題廟》詩:「常嗟多病嫌中葯,擬問真經乞小還。
二、據《中國中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統計,我國有80%以上的城市居民自行購買過中成葯。巨大的需求為國內中葯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未來,政策將對部分葯材好、質量優、工藝先進的品種給予較高的價格,從而使得優勢企業享受產品質量高標準的溢價,這勢必將提升優勢企業在行業的競爭地位。行業內優勢企業競爭地位上升,為研發實力強、生產規范、擁有優質優價產品的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發展機遇。
三、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㈡ 中葯的正確熬法是什麼

煎葯的方法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葯的煎煮:先煎葯:一些質地堅硬的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510分鍾投入鍋內。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㈢ 如何正確熬中葯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ZT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㈣ 中葯正確的煎葯步驟

用具 :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
用水 : 以水質潔凈新鮮為好。
方法 :先將葯材浸泡30—60分鍾,用水量以高出水面為度。一般中葯煎煮兩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兩次煎液去渣濾凈混合後分兩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葯物性能而定。一般來講,解表葯、清熱葯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鍾即可;補養葯需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續煎30—60分鍾。某些葯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應該會有說明。

㈤ 怎樣煎中葯才正確方法

第四章 煎葯操作方法
第十二條 煎葯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葯物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2-5厘米為宜,花、草類葯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
第十三條 每劑葯一般煎煮兩次,將兩煎葯汁混合後再分裝。
煎煮時間應當根據方劑的功能主治和葯物的功效確定。一般葯物煮沸後再煎煮20-30分鍾;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煮沸後再煎煮15-20分鍾;滋補葯物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鍾。葯劑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應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煎葯過程中要攪拌葯料2-3次。攪拌葯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製作的棍棒為宜,攪拌完一葯料後應當清洗再攪拌下一葯料。
第十四條 煎葯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01] ,或遵醫囑。
第十五條 凡註明有先煎、後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湯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葯飲片,應當按照要求或醫囑操作。
(一)先煎葯應當煮沸10-15分鍾後,再投入其它葯料同煎(已先行浸泡)。
(二)後下葯應當在第一煎葯料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10分鍾。
(三)另煎葯應當切成小薄片,煎煮約2小時,取汁;另燉葯應當切成薄片,放入有蓋容器內加入冷水(一般為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取汁。此類葯物的原處方如系復方,則所煎(燉)得的葯汁還應當與方中其它葯料所煎得的葯汁混勻後,再行分裝。某些特殊葯物可根據葯性特點具體確定煎(燉)葯時間(用水適量)。
(四)溶化葯(烊化)應當在其它葯煎至預定量並去渣後,將其置於葯液中,微火煎葯,同時不斷攪拌,待需溶化的葯溶解即可。
(五)包煎葯應當裝入包煎袋閉合後,再與其他葯物同煎。包煎袋材質應符合葯用要求(對人體無害)並有濾過功能。
(六)煎湯代水葯應當將該類葯物先煎15-25分鍾後,去渣、過濾、取汁,再與方中其它葯料同煎。
(七)對於久煎、沖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葯物,應當按相應的規范操作。
先煎葯、後下葯、另煎或另燉葯、包煎葯、煎湯代水葯在煎煮前均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第十六條 葯料應當充分煎透,做到無糊狀塊、無白心、無硬心。
煎葯時應當防止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葯用。
第十七條 內服葯與外用葯應當使用不同的標識區分。
第十八條 煎煮好的葯液應當裝入經過清洗和消毒並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內,嚴防污染。
第十九條 使用煎葯機煎煮中葯,煎葯機的煎葯功能應當符合本規范的相關要求。應當在常壓狀態煎煮葯物,煎葯溫度一般不超過100℃。煎出的葯液量應當與方劑的劑量相符,分裝劑量應當均勻。
第二十條 包裝葯液的材料應當符合葯品包裝材料國家標准。

㈥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煎葯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葯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葯,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歡迎閱讀。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1、煎葯時間

煎葯的時間從水開後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分鍾。

2、煎葯的次數

一般一付中葯煎煮2次為宜,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將減少,達不到療效。解表葯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葯的量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葯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論煎煮幾次都應該將每次煎好的葯液混兌在一起後再分開服用,這樣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葯力均勻。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介紹 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3、煎熬中葯用什麼鍋

煎煮中葯,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葯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葯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葯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葯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葯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葯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葯。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葯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4、煎葯的加水量

煎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葯液多,病人服葯時很不方便。 中葯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大家已經了解了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此外煎葯時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大家學會了嗎?正確合理地操作能讓讓葯材發揮最大葯效。

;
閱讀全文

與中葯怎麼先煎才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理解古文的方法 瀏覽:486
4400乘以25的簡便方法 瀏覽:484
小程序快速登錄方法 瀏覽:116
一種快速確定酒桶容積的方法 瀏覽:313
唱歌時通常用哪種呼吸方法 瀏覽:90
重金屬殘留檢測方法 瀏覽:316
如何預防腦梗塞最好方法中醫 瀏覽:324
如何看盤的方法要點流程 瀏覽:100
用白酒退燒的正確方法擦哪裡 瀏覽:526
如何提高孩子專注力10種方法 瀏覽:877
凍排骨快速解凍好方法 瀏覽:113
解決動手問題的方法 瀏覽:571
定格烹飪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905
標准偏差偏差計算方法 瀏覽:509
6s日版小白點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82
封空間的方法視頻 瀏覽:437
如何預防騙婚的方法 瀏覽:493
尿酸中治療方法 瀏覽:63
安裝手機藍牙的方法 瀏覽:266
抖音關注不顯示解決方法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