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刻畫楚人運用了動作和心理活動描寫。
2、突出了他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特點。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白話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此文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
寫作背景:
《察今》是戰國時期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創作的一篇散文。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說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並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
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復申說,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
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秦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於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作者簡介:
呂不韋(公元前290-公元前235),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為秦王政的相國,是當時較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門下有食客三千人。呂不韋使他們各抒所聞,共著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號日《呂氏春秋》,又稱《呂覽》。
《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呂氏春秋》文章大多,篇幅不長,但自成體系,組織嚴密,思想深刻,說理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