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熬葯、服葯方法及服葯反應說明|扶陽中醫
無附片葯方 :加水量約為1000毫升(2斤),大火煮開,然後小火煮40分鍾, 只煮一次 ,煎出葯量為300毫升左右,分兩次空腹熱飲。小兒酌情減量。
有特製附片葯方 :加水量約為1500毫升(3斤),大火煮開,然後小火煮80分鍾, 只煮一次 ,煎出葯量為300毫升左右,分兩次空腹熱飲。小兒酌情減量。
顆粒劑每天1貼(2包),分兩次(每次1包)空腹熱飲。
顆粒劑用 開水 150ml沖泡,攪拌均勻至顆粒全部溶解,有條件的可以用不銹鋼鍋加 開水煮 一下,加速顆粒劑更好溶解,因水溫及攪拌是否充分等因素影響,出現部分顆粒未完全溶解,屬正常現象,可以加溫水50ml將未完全溶解的部分顆粒送服口中,並不影響療效。
因顆粒劑是按現代工藝配方製作,其口感普遍不如傳統飲片口感好,介意口感的可以考慮中葯飲片,因顆粒工藝成本較高,顆粒劑價格會比飲片價格上浮5%-10%,有價格顧慮的,可以選擇中葯飲片。
傳統中葯大多是飯前服用,扶陽中醫的服葯方法特意改為與吃飯間隔一小時服葯,兩餐之間為佳,飯後次之,主要是方便。原因有以下幾點:
1、以前的中醫治急症的多,現在中醫治療慢性病多,調理的多,需要長期服葯,這就要避免因長期服葯對胃的刺激。胃一旦受受傷,就勢必會影響整個治療進展。
2、現代人的體質不如古人,胃氣不如古人,嬌嫩。尤其是年輕女性和兒童,不但嬌氣,而且不忌口,服葯後稍有腸胃不適,就會抱怨,甚至因此中斷治療,故而囑其飯後服葯。
其實服葯的最佳時間,不是飯前,也不是飯後,應該在兩餐之間服用,這個時候胃裡面的食物最少,更有利於葯物的吸收發揮作用,更能避免食物的干擾。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年輕人要上班,這點幾乎無法做到。
傳統中醫還有更細致的服葯時間,根據病情和十二時辰來定的,現在更無法做到了。除非一些疑難病、特殊病例,可以用古人的這種方法,一般情況下還是應以醫囑為准。
喝中葯的時間不能太晚,我們的要求是,下午的中葯最晚在7點前服用,最晚不要超過8點。喝葯晚和吃飯晚是一個道理,會影響腸胃的吸收,會影響睡眠。
如果處方裡面有補益、通利大小便的葯,喝葯晚了肯定會影響睡眠,喝葯的時間更不能太晚。應對的方法是,把下午喝葯的時間再提前,可以放到午飯後(2點左右)喝葯,最晚應該在下午4點前喝葯。
體質敏感,本來就睡眠不好、失眠的患者,就診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告知醫師,醫師可以調整處方,或者加安神的葯,提前防治失眠。
本來就是治療失眠的患者,如果喝葯後還是失眠,則不是葯物的問題,因為處方肯定是安神一類的葯物。喝葯後仍然失眠,則為中葯尚未發揮作用,或者多年失眠痼疾,病重葯輕,葯物服用後對長期失衡的機體的糾偏導致一時的氣機不調,故反失眠加重。此類頑疾服葯見效需要一個過程。失眠嚴重的患者,可以結合西葯同時服用,等中葯見效之後再逐漸減量。
正在服用中葯的時候感冒發燒了怎麼辦?甚至有人問,是不是中葯喝得發燒了?年輕的媽媽帶孩子看病,會發出這樣奇怪的疑問。
喝中葯不會導致發燒,這里的發燒,是指體溫升高。即使溫熱溫補類的中葯,喝葯後可能會有全身發熱的感覺,但也不會引起體溫上升。
喝葯後發燒是一種假象,大多發生在服葯之前就有感冒的患者身上。感冒剛開始,沒有燒起來,喝葯後感冒發作,發燒表現出來了而已。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尤其在兒童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但千萬不要理解為孩子是喝了中葯引起發燒的,恰好趕上了而已。
一些年輕媽媽沒看過中醫,剛開始給孩子喝中葯,遇到這種情況就特別恐慌。孩子難道之前就沒有感冒發燒過嗎?很簡單的道理,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
遇到發燒怎麼辦呢?一般的受寒感冒發燒,熱水擦洗,或濃姜湯發汗退燒就可以了,嚴重的需要找社區醫生去看,需要自己把握。
發燒的時候能不能喝中葯?那要看開的中葯是治什麼病的了。如果中葯本來就是解表的,中葯本身就可以治感冒、退燒,也可以結合退燒葯繼續服用。如果不是解表的,只要發燒不是很嚴重,不超過38度,沒有咽喉疼痛等嚴重不適,中葯也不用停。嚴重的感冒發高燒,咽喉疼痛,劇烈咳嗽,渾身疼痛,全身症狀很明顯,那就應該暫停中葯先退燒治感冒了。
長痘痘要分析原因,首先看患者所治何病?如果患者本身就是來治痘痘的,就不能認為是吃了中葯長痘痘。因為你本來就長痘痘,醫師再傻,也不可能開葯讓你再長。痘痘本身就有此起彼伏的特點,和飲食各方面因素影響很大,隨時都可以長出來,因此不要和中葯一一對應。
長痘痘時間很長的、心理、體質、皮膚敏感的年輕女性,一般會比較多疑,過於緊張,一旦吃了葯沒有見效,還會有痘痘長出來,往往會有這種疑問。遇到這種患者,一定要解釋清楚,過於敏感、多疑,急於求成的患者,是沒法治病的。
那麼有沒有吃葯後長痘痘的呢?服用辛溫發散和溫補類的葯,吃葯後有長痘痘的。但這屬於身體的排病反應,是體內毒素往外發散,身體陽氣恢復的正常反應。
服用中葯後發癢,首先要排除是否有飲食辛辣?或者接觸了過敏源,有沒有過敏?如果沒有這些原因,大可不必緊張。這就和頭暈、咳嗽,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一樣,都是病邪外出、病情好轉的佳兆,這種反應也是暫時現象,等病邪排出後,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上列舉諸多不適,其實大多是服用中葯後的正常反應而已,一般都可以自己消失。畢竟是吃葯,不是吃飯,治病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因此不必恐慌,也不要太嬌氣,或者因此質疑醫生的治療方案。患者治病,對待中醫中葯,不應該過於苛刻。
中醫有句話,叫做「葯不瞑眩,厥疾弗廖」。「瞑眩」指的就是頭暈。頭暈和咳嗽,是很常見的喝了葯之後的正常反應,就跟腦中風患者開始出現打噴嚏一樣,是病情開始好轉的佳兆。
有些患者喝了葯之後咳嗽,有些還會出現類似感冒發燒的症狀,或者皮膚發癢,這都是用葯之後,身體裡面的病邪往外出走的好現象。一般經過這個階段之後,病情就會有比較明顯的好轉,直至痊癒。
大多數人服葯之後,都會有些不適,這種不適,也都在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只需要順其自然,仔細觀察服葯前後的身體變化,在復診時告知醫生即可。尤其是疑難病症,多年痼疾,如果喝了葯沒有任何不適,疾病反倒不一定容易好了。
喝了葯拉肚子,首先要注意喝葯方法,要喝溫熱的葯,要飯後喝葯。其次要排除飲食因素,一般能引起拉肚子的食物有:紅薯、玉米、香蕉、蘋果、梨等水果,南瓜、黃瓜、冬瓜、韭菜等蔬菜,牛奶等奶製品,肉類、甜食、蜂蜜等。
另外要看自己是來治什麼病的?治療長痘痘、肺熱咳嗽、口舌生瘡、高血壓、高血糖、便秘、閉經等有內熱、虛火、血瘀等疾病,葯裡面會有潛陽降火、下瘀血的葯,拉肚子也是正常現象。但一般剛開始拉的厲害,之後會逐漸減少,不會拉得很嚴重。如果特別嚴重的話,就需要暫停中葯,等拉肚子消失後把中葯減量,再繼續服用。遇到這種情況不必恐慌,下次復診時告知醫生,調整處方用量即可。
喝中葯一般不會導致便秘,除非處方里有溫補類的熱葯,偶爾便秘也是正常現象。喝葯後便秘,還要考慮忌口因素。有些患者喝葯之前什麼都吃,西瓜、水果、蜂蜜、冷飲等等,喝葯之後這些都停了,肯定會出現暫時便秘。出現便秘時可以多喝水,揉揉肚子,復診時告知醫生,通過調整處方都可以解決。
最後補充一點,人體常見排毒的途徑有三:皮膚、胃腸道、泌尿道。由於病者長期正邪抗爭,體內毒素停蓄日久,尤其在以上三個場所,當服葯後正氣得以鼓舞,人體驅邪能力增強,毒素從這三個途徑外排,所以最常見的服葯反應就是皮膚病、腸道病、小便異常,當然,更常見的是前兩者,病人當須知此,一旦有了排病反應,就無須驚慌了。
扁鵲「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㈡ 中葯飲片怎麼服用才比較方便的平時住宿舍沒條件煮
一、中葯飲片怎麼服用
1、服用方法:一般是煎煮一次服用一次,每次服用150~200毫升左右。最好將葯物連煎3次,將3次煎煮葯液混勻再煎煮濃縮到450~600毫升左右,分早、中、晚三次溫服。
2、服葯時間:一般情況下空腹服用,便於吸收葯物。若空腹服用後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時,應改為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
3、服用注意:使用峻烈葯與毒性葯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葯,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二、中葯飲片如何正確服用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溫暖·生活家"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中葯飲片的常見服用方法一般是將葯材清洗干凈,然後放入冷水浸泡後進行煎煮。煎煮中葯飲片和服用方法應謹遵醫囑,一般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只有正確服用才能起到良好的葯效,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中葯飲品服用方法,大家可以對應相應的葯物種類進行選擇。
1、溫服
一般葯物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
2、熱服
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
在葯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應冷服。
4、頓服
是指葯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葯等。
5、頻服
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