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濁音界的叩診方法
1,叩診採用間接叩診法,受檢者一般取平卧位,以左手中指作為叩診板指,板指與肋間平行放置,如果某種原因受檢者取坐位時,板指可與肋間垂直,必要時分別進行坐、卧位叩診,並注意兩種體位時心濁音界的不同改變。叩診時,板指平置於心前區擬叩診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關節活動均勻叩擊板指,並且由外向內逐漸移動板指,以聽到聲音由清變濁來確定心濁音界。通常測定左側的心濁音界用輕叩診法較為准確,而右側叩診宜使用較重的叩診法,叩診時也要注意根據患者胖瘦程度等調整力度。另外,必須注意叩診
時板指每次移動距離不宜過大,並在發現聲音由清變濁時,需進一步往返叩診幾次,以免得出的心界范圍小於實際大小。
2,叩診順序:通常的順序是先叩左界,後叩右界。左側在心尖搏動外2~3cm處開始,由外向內,逐個肋間向上,直至第2肋間。右界叩診先叩出肝上界,然後於其上一肋間由外向內,逐一肋間向上叩診,直至第2肋間。對各肋間叩得的濁音界逐一作出標記,並測量其與胸骨中線間的垂直距離。
2. 移動性濁音的臨床意義
移動性濁音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移動性濁音是檢查有無腹水的一種常用診斷方法。移動性濁音(-)正常;移動性濁音(+)說明有腹水。叩擊被少量含氣組織覆蓋的實質臟器時產生的音響,如叩擊心臟或肝臟被肺的邊緣所覆蓋的部分,或在病理狀態下如肺炎(肺組織含氣量減少)所表現的叩診音。
需要檢查的人群:常規體檢項目,腹部異常者。
(2)移動性濁音的叩診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檢查過程
1、讓被檢查者仰卧,自腹中部開始,向兩側腹部叩診,出現濁音時,板指手不離開腹壁,令被檢查者右側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點,再叩診,呈鼓音,當叩診向腹下側時,叩音又為濁音。
2、再令被檢查者左側卧,同樣方法叩擊,這種因體位不同而出現的濁音區變動現象稱移動性濁音如果腹水量少,用以上方法不能查出時,可讓患者取肘膝位,使臍部處於最低部位。
3、由側腹部向臍部叩診,如由鼓音轉為濁音,則提示有腹水的可能。也可讓患者站立,如下腹部積有液體而呈濁音,液體的上界呈一水平線,在此水平線上為浮動的腸曲,叩診呈鼓音。
3. 移動性濁音多少毫升
檢查時先讓患者仰卧,從中間向左側叩診,發現濁音時板指不動,讓患者右側卧再叩診,如果呈鼓音表明濁音移動。這種因體位改變而出現濁音區移動的現象稱「移動性濁音」。
病因
移動性濁音
腹腔內有較多液體存留時(約1000ml以上),因重力液體積聚在腹腔低處,故此處叩診呈濁音。
診斷
醫生立於病人右側,先從臍部開始,順勢在臍平面向左側叩診,直達左側髂腰肌邊緣,如叩診變為濁音,叩診板指位置固定(不離開皮膚),囑病人向右側卧位,重新叩診該處,聽取音調有無變化。然後向右側移動叩診,直達濁音區,叩診板指固定位置,囑病人向左側翻身作左側卧位,再次叩診,聽取音調之變化。[1]
鑒別
肝上界:一般是沿右鎖骨中線、右腋中線和右肩胛線,由肺區向下叩向腹部。叩指用力要適當,勿過輕或過重。當由清音轉為濁音時,即為肝上界。此處相當於被肺遮蓋的肝頂部,故又稱肝相對濁音界。再向下叩1~2肋間,則濁音變為實音,此處的肝不再為肺遮蓋而直接貼近胸壁,稱肝絕對濁音界(亦為肺下界)。
肝下界:一般是由腹部鼓音區沿右鎖骨中線或正中線向上叩,由鼓音轉為濁音處即是肝下界。但因肝下界與胃、結腸等重疊,很難叩准,故多用觸診與叩診相結合來確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觸得的肝下緣高1~2cm,但若肝緣明顯增厚,則兩項結果較為接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