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葯飲片的炮製方法
漢代,據有關資料記載,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時,炮製理論開始創立。我國第一部葯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記載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飛等。該書對後世中葯炮製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某些炮製方法,現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明代時期,中葯炮製發展得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記載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難化增益元陰;陳璧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強調:「凡葯製造,責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著名的醫葯學者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治」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
對有些炮製方法還運用中醫理論加以討論。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製方法,在他的著作《炮製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中葯炮製事業,使中葯炮製事業發展很快。各地有關部門都對散在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製經驗進行了文字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制訂、出版了炮製規范。同時,國家在葯典中也收載了中葯炮製內容,並相繼出版了一批炮製專著。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葯炮製經驗集成》,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葯炮製學》等。
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國有許多中醫葯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對中葯炮製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隊伍。在生產方面,中葯炮製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葯物飲片質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隨著我國技術的革新,炮製生產設備已逐步機械化,如滾動式洗葯機,去皮機、鎊片機、切片機,各種類型的電動炒葯鍋等。這些將朝著自動化、聯動化的方向發展。
『貳』 中葯飲片怎麼服用才比較方便的平時住宿舍沒條件煮
一、中葯飲片怎麼服用
1、服用方法:一般是煎煮一次服用一次,每次服用150~200毫升左右。最好將葯物連煎3次,將3次煎煮葯液混勻再煎煮濃縮到450~600毫升左右,分早、中、晚三次溫服。
2、服葯時間:一般情況下空腹服用,便於吸收葯物。若空腹服用後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時,應改為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
3、服用注意:使用峻烈葯與毒性葯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葯,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二、中葯飲片如何正確服用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溫暖·生活家"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中葯飲片的常見服用方法一般是將葯材清洗干凈,然後放入冷水浸泡後進行煎煮。煎煮中葯飲片和服用方法應謹遵醫囑,一般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只有正確服用才能起到良好的葯效,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中葯飲品服用方法,大家可以對應相應的葯物種類進行選擇。
1、溫服
一般葯物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
2、熱服
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
在葯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應冷服。
4、頓服
是指葯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葯等。
5、頻服
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叄』 最常見的中葯飲片的使用方法是哪種
中葯飲片一般都是切片,是經過一定的陶制方法形成的葯物切片。中葯飲片的服用方法比較簡單,一般都是泡水使用。因為他經過了一系列的加工步驟,能夠讓葯效通過泡水以後,最大的發揮出來,所以是可以放心飲用的。想無 限能中葯破壁飲片這種也很好,不過飲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用的時間次數,遵照醫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