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有哪些鑒定方法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有哪些鑒定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19 04:21:16

『壹』 康熙仿大明成化年制瓷器特徵及鑒定要點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器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
胎釉
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俗稱「二層台」。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
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制,盡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熏、筆筒等文具、掛鍾等。
瓶類: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里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6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層台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制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鼻煙壺,做為盛放鼻煙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4字仿款。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3個1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8個、10個。
紋飾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安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
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姒葡萄、海水異獸、鴛鴦卧蓮、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鷺鷥蓮花、麒麟蕉葉、牧童騎牛、童子戲蓮、八仙、西遊記等。
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模仿名畫家的筆法,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閑的感覺。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畫面有生活情趣。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
款識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多是楷書。
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壽古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應德軒博古制、永和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贊頌款有: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也有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銀錠等。

『貳』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別

一、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體
康熙前期胎體雖然較精細,瓷質堅實緊密,但仍未能擺脫明晚期厚重的特徵。到了中晚期,才變薄,接近於雍正的輕薄俊秀。現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體厚薄均勻,入手沉穩凝重,胎薄卻過於輕薄。胎體有粗細兩者,細的不像真品的滑潤細膩,細撫摸其有粗糙的感覺,從胎體上很難區別其真偽。
二、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質
康熙器釉質細潤,緊密融合於胎骨的上面,截然一體。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稱。這種釉色在現代仿品中很難見到。現在運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雖也細潤,但是火氣太大,顯得格外刺眼。現在的仿品,做舊手法很多,對於火氣的處理,一般採取打磨或酸性葯水浸泡,打磨處理,表面有細微的劃痕,浸泡的話,表面過於粗糙老舊。
三、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開啟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窯器多小件,少見大器,而民窯青花器物的造型豐富多樣,又多見大器。我們通常見得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也大多數出之民窯。
古瓷的鑒別,以形為第一:
1、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見的現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紋不明顯,而且仿品尚未發現帶明顯黑疵點。
2、瓶、罐之類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層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國及前些年的仿品依舊無法做到這樣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處,還是不夠角,給人一種弱的感覺。
四、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畫工
由於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畫工,早、中、晚期畫風有所不一樣,大致畫風區別如下:
1、清康早期的紋樣圖案以雲龍、山水、樓閣、纏枝、蓮紋居多。盤、碗、內壁則多繪圖案,畫面保留著崇禎、順治的遺風。皴法依舊,山水的線條很是粗放,畫面格局充實而且緊密,給人緊湊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濃深,遠色較淡。
2、清康中期的繪畫水平較早期大為提高,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格調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窯停燒,一批畫師大家回到了民間,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濃淡深淺,陰陽向背,表現的淋漓盡致。民窯燒造出一大批精品,風格飛揚跳躍、揮灑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繪畫技法以深染多見,譬如:山水在濃筆勾勒後,再用淡筆,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暈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畫法在晚期較為多見。
康熙青花畫色區別:
1、寶石藍,康熙青花的最純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禎以及順治時期已經見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選浙料,加上認真淘洗,反復研磨。才使青花發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純藍,稍次點的是藍中帶紫。
2、偏灰藍色,這種色調多見於康熙早期,是由於原料配比和燒成氣氛等要素未能經嚴格掌握所致,和寶石藍相比顯得較差。
3、淺淡青花,這種色調康熙各個時期均有,但是以後期居多。現代的仿品中青花發色大多是偏灰,有些發藍也是沒有真品那樣的濃翠,仿品中的山水畫也無法達到「墨分無色的效果」。
五、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識
康熙青花款識非常復雜,現主要有官窯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號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識的器物,除了古銅彩器物外,多為青花釉里紅盤,這種器物在傳世品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有大小兩種。現代仿品中此類小盤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繪畫技法卻遠不如真品,現代仿品的畫風鬆散乏力。最重要的區別是釉里紅的發色不能夠達標,大多現淡褐色,顯得發灰暗。

『叄』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3)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有哪些鑒定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肆』 康熙到雍正年祭紅釉瓷器真偽怎麼鑒定

紅色瓷釉真假可以巧鑒別

中國人對顏色的崇尚向來都是以紅為喜、以紅為吉、以紅為貴、以紅為福,因此當瓷器的燒制經歷唐宋元之後,進入新的高峰期明朝時,創燒最為精美艷麗的高溫紅釉瓷便成為景德鎮御窯廠的一項重要任務。宣紅、祭紅與郎紅同為紅色瓷釉,其間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呢?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和傳世資料來看,瓷器上的高溫紅色釉質,早在宋代鈞窯器上已經出現,但並不是純凈單一的紅釉,而是在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中加入氧化銅呈色劑,在燒制中出現窯變機理而顯現出的紅色斑塊。真正意義上的高溫紅釉瓷是在元代中後期創燒成功的,但因銅元素在還原焰中極不穩定,對燒成溫度和窯內氣氛要求均十分嚴格——溫度低了,燒不出正紅色,溫度稍微偏高,就會「燒飛」;還原氣氛恰到好處銅離子才能呈現紅色,窯內稍有氧化氣氛紅色就變暗、變青甚至變黑。因此明初洪武一朝紅釉器的燒制並不成功,直到永樂時代才燒制出純正的紅釉器,因其成品率太低,傳世品絕少,後人遂有「永樂鮮紅為貴」之嘆。
明代紅釉器的燒制到宣德朝完全成熟,無論質量和產量都達到最高水平,因此,業界對宣德紅釉以專有名詞「宣紅」稱之。180年後清康熙朝郎廷極主持御廠窯務時,又重新燒制出了新的品種紅釉瓷,人們稱之為「郎窯紅」或「郎紅」。永宣紅釉器為國家祭祀禮儀需要而研燒,故又將其稱之為「祭紅」。三者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都是以銅為呈色劑,都是高溫釉種,都是在還原焰氣氛中燒成。
二、名稱涵蓋不同。祭紅外延廣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國和現代同宣紅類似的高溫紅釉皆稱祭紅,故祭紅包括宣紅,而宣紅不等於祭紅。
三、釉質高溫黏度不同。包括宣紅在內的所有祭紅釉,其物理性質中高溫黏度系數都大大高於郎紅,因此郎紅器都有「脫口」現象,即燒制過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鄰部位因釉汁下滑變薄,銅離子無法形成紅色層,致使該部位釉面呈無色狀態並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紅釉器僅在器口頂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紅白界線分明、寬度一致,極似中草葯材中的燈草,故行內人名之曰「燈草邊」。釉質高溫黏度不同的另一結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紅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積釉少或不積釉,而郎紅釉垂流性強,燒成後器物根部積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紅釉垂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窯器則往往釉垂器底同匣缽粘連,取出後必須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時往往傷及圈足,使之傷痕斑斑,這是判別郎紅器是真康熙還是後仿器的重要標志之一。
四、釉質透明度不同。祭紅釉為乳濁狀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氣泡較多;郎紅釉為玻璃狀釉,透明度高,釉中氣泡較少。
五、祭紅釉面不開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種外),郎紅釉面開片。
六、宣德祭紅與清三代祭紅的異同。相同處是宣德祭紅和清三代祭紅都不開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產品器口都有「燈草邊」,大部分產品釉面都有「橘皮紋」。不同之處在於:永宣祭紅釉比清三代祭紅釉色鮮艷;永宣祭紅器釉層比清三代厚;顯微結構上,永宣祭紅釉中氣泡周圍有紅圈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中有紅色斑塊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不積釉而清三代祭紅有積釉現象。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永宣祭紅屬於石灰鹼釉配方但已失傳,清三代祭紅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七、永宣祭紅、清三代祭紅同清末民國祭紅的區別。永宣和清三代祭紅器除在器型、胎質及釉質肥潤上同清末民國祭紅有區別外,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清末民國祭紅的「燈草邊」不是自然燒制出來的,而是人為用白釉塗抹成的,祭紅祭藍都是如此。

『伍』 清朝瓷器怎麼鑒定

清代青花瓷特徵
一、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凈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凈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捲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里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斗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托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三、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艷,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托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艷,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復。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致,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五、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葯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致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艷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於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咸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陸』 清代瓷器怎麼鑒定

若想學好陶瓷收藏,首先要了解了我國陶瓷的歷史,多讀一些有助於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書籍,另外,還要多讀一讀美術方面的,陶瓷製作方面的書籍,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融會貫通,把這門藝術學深學透。

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順治、康熙年代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年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年代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年代以後則稚拙笨重。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

康熙年代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年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年代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年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年代時的平整泛青,嘉道年代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雅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

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

順治、康熙年代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

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年代楷多篆少,雍正年代楷、篆並用,乾隆年代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柒』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7)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有哪些鑒定方法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閱讀全文

與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有哪些鑒定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拉籃的連接方法 瀏覽:226
快速祛痘印方法勤敷面膜可以嗎 瀏覽:190
感冒用什麼方法好得快 瀏覽:944
中邪後有哪些破解方法 瀏覽:725
升降兒童學習椅安裝的正確方法是 瀏覽:689
茶具套裝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338
左馬盤河最簡單的方法視頻 瀏覽:20
老公出軌怎麼辦最好解決方法 瀏覽:750
大米炒熟食用方法 瀏覽:586
什麼方法能解決脹肚 瀏覽:641
土方法去害蟲方法視頻 瀏覽:867
如何糾正弓背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馬賽族的訓練方法 瀏覽:267
老年人房顫的治療方法 瀏覽:80
教孩子算術方法總忘記怎麼回事 瀏覽:80
血管穿孔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715
割包莖什麼方法 瀏覽:40
地面找平瓷磚用什麼方法 瀏覽:837
松下美容儀使用方法 瀏覽:484
怎麼學好日文學習方法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