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文獻批評方法有哪些

文獻批評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04 08:52:48

A. 文獻研究方法哪些

文獻研究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文獻研究法。其中內容分析法指的是一種系統、客觀、能對明確的傳播內容進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指的是藉助文獻各種特徵的數量,採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獻研究法指的是搜集、整理、鑒別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B. 文獻研究方法怎麼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畢業論文對大學生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畢業論文不通過就可能畢不了業了,論文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1

1、調查法

調查法是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計劃的搜集與論文主題有關的現實狀況以及歷史狀況的資料,並對搜集過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與歸納。調查法會用到問卷調查法,分發給有關人員,然後加以回收整理出對論文有用的信息。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輔助工具,直接觀察被研究的對象,可以讓人們的觀察的過程中,可以擁有新的發現,還可以更好的啟發人們的思維。

3、文獻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標,來調查文獻,從而獲得關於論文的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文獻研究法有助於形成對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獲得事物的全貌。

論文研究方法最為典型的有調查法、觀察法以及文獻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採用的方法。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2

論文寫作中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凱正方式

二、研究的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與步驟

五、對傳統研究思維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於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纖孫閉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麼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毀裂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並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後,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ction)和歸納法(In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麼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麼(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於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後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徵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包括:頻數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散情況等。探索變數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度分析、多變數之間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統計檢驗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強調,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定量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所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優勢是對理論進行驗證(Theory Testing),而不是創建理論(Theory Generation)。當然,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由於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種變數的可控性被遭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准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為文字作為最常見的定性研究數據是人類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認為具有「豐富」、「全面」和「真實」的特點。定性數據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與人有最大的親和力。恰恰也就是這一點,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觀性。如果用系統性和可控性來衡量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質疑[7]。然而,定性數據被認為在輔助和說明定量數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8]。實際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貫穿在研究過程的始終,包括在數據的收集之前,有關研究問題的形成、理論的假設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過程,即對數據進行解釋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統性和可控性的原則,那麼定性分析方法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輔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類編碼法等。在研究結論的做出和結論的描述方面,像矩陣圖、概念模型圖表、流程圖、組織結構圖、網路關系圖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從定性的數據中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規類等統計手段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這里要指出的是,科學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來代替。科學研究需要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用一定的方法來證明有價值的想法,並使之上升為理論;或者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證明、創建或改進理論,從而對實踐和決策產生影響。研究過程的科學性決定了研究成果是否會對實踐和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果[9]。

第五步、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數據的處理主要是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並將原始的數據進行分類,以便轉化成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形式。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編碼和數據錄入三個步驟。數據編輯(Data Editing)就是要識別出數據的錯誤和遺漏,盡可能改正過來,以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一致性、完整性,便於進一步的編碼和錄入。數據編碼(Data Coding)就是對所收集的第一手數據(例如對問卷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進行有限的分類,並賦予一個數字或其他符號。數據編碼的主要目的是將許多的不同回答減少到對以後分析有意義的有限的分類。數據錄入(Data Entry)是將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數據錄入到可以對數據進行觀察和處理的計算機中,錄入的設備包括計算機鍵盤、光電掃描儀、條形碼識別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統計分析軟體,例如SPSS等對所形成的資料庫進行數據分析。對於少量的數據,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來錄入和處理。

數據的分析就是運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據回答不同性質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驗證方法。對於有些研究,僅需要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對於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對假設進行驗證。在統計學中,假設的驗證需要推論的統計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對於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針對所獲取的樣本進行統計差異(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是拒絕(Reject)還是不拒絕(Fail to Reject)所設定的假設條件。另一些研究則是進行關聯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關分析(Correlation)和回歸分析(Regression)。相關分析是通過計算來測度變數之間的關系程度;而回歸分析則是為預測某一因變數的數值而創建一個數學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們研究和分析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計算機和統計軟體的發展使得多變數統計工具應用越來越廣泛。如果多變數之間是從屬關系,我們就需要從屬關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線性結構關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結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變數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我們就需要相互依賴關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維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數據有明顯的時間順序,我們不考慮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重點考察變數在時間方面的發展變化規律,我們就需要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統計軟體,如SPSS對上述各種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結論,並完成論文

論文的撰寫要結構合理、文字表達清楚確定,容易讓人理解。形式上要盡量採取可視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圖表來表現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具體論文的撰寫要考慮包含如下內容:摘要、研究介紹(包括背景、研究的問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驟(樣本選擇、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發現、結論(簡要結論、建議、啟示意義)、附錄、參考文獻。

針對社會科學和商務領域的問題研究,我們傳統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維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承認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遵循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決策者快速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然而,用這一思維模式來指導研究的過程,容易使我們混淆研究者與決策者的地位,找不準研究者的定位。首先,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將問題的解決和問題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沒有突出,或者說掩蓋了對研究方法的探討和遵循。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它忽略了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是一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前提。問題的識別過程可以保證所研究的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防止出現只做表面文章的情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可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結果有說服力。當然,在此,我們並不是說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傳統模式是錯誤的,也不否認研究的目的是指導實踐。然而,我們覺得,這一傳統研究思維模式太籠統,太注重結果導向,不足以說明科學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驟。

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運用這一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來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容易出現兩個不良的傾向。一是使我們過於重視論文本身的寫作過程,而忽略了論文寫作背後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強調結果,不重視過程。在此情況下,論文的寫作多半是進行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當然我們並不能低估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的價值。可是,如果一味將論文的寫作定位在這樣的過程,顯然有就事論事的嫌疑,無助於問題的澄清和問題的解決,也有悖於知識創造的初衷。特別是,既沒有識別問題的過程,也沒有形成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甚至沒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對一個問題進行一般描述,進而提出感覺上的解決方案。這種研究結果是很難被接受的。第二個不良的傾向是上述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們辨別不清我們是在做研究,還是在做決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個范圍內,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進行證明或推理,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我們希望這個結論對決策者能產生影響。然而,決策者畢竟與研究者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考慮的問題與研究者或許一致,或許會很不一致。有價值的研究是要給處在不同地位的決策者(或者實踐者)給予啟示,並促其做出多贏的選擇。因此,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缺乏研究的質量判定標准,缺乏系統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備可操作性,容易讓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終極的解決方案。

在指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的實踐中,我們曾試圖改變以往的傳統思維模式,嘗試讓我們的研究生將論文的寫作與研究過程結合起來,特別注重研究的過程和研究方法,並且要求在論文的寫作中反映這些研究的方法與步驟。例如,2002屆研究生萬蓮蓮所寫的《電子采購系統實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羅拉公司電子采購系統實施案例研究》碩士論文就是在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論文的結構就分為綜述、指導理論、方法論、數據分析,以及研究結論和啟示等五個主要部分,運用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種具體方法。其研究結論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因為研究者並不限於第二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鑒前人的理論研究框架,運用問卷定量調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相同的研究方法,我們又應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例如2002屆龔托所寫的《對影響保險企業信息技術實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屆王惟所寫的《對中國銅套期保值現狀的研究》,以及2003屆馬鳴錦所寫的《中國銀行業知識管理程度與網路銀行發展程度的關系研究》等。通過論文寫作,這些研究生的確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驟。以上的研究結論對教學和實踐直接有借鑒的意義。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其方法和結論都得到了肯定。據多方反饋,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注釋】:

[1]這是筆者在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展覽時了解的美國科學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啟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們發現許多文獻資料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稱為定量與定性技術(techniques)

[4] Cook, T.D. and Reichardt, C.S.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這是因為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數據的有限性、先入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獲得性、推論的傾向性、思維的連續性、數據來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對信息價值判斷誤差、對比的傾向性、過度自信、並發事件與相關度的判斷,以及統計數據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總結與分析來源於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cational Evaluation. E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9] R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1995, 5th ed)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IRWIN, P352

C. 社會歷史批評的常用手段

社會歷史批評注重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具體闡釋。

在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時,社會歷史批評通常都從內容出發來評判作品的價值。

對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與現實相關的情感表達,對敘述作品,則主要通過人物形象和環境的分析來揭示主題及思想意義。

. 社會歷史批評認為,作者的生平際遇對作品的產生有直接影響,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鑄了他的生活經歷和他對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識到的使命感。

通過對作者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生活、創作及其社會理想、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研究,將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時代、環境對其創作的影響。

首先要注意作家所處的社會政治條件對作家的制約,以便於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探討作家的創作動機。

其次作家批評還應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藝術環境及文學思潮對其創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過作品本身去發掘作者的風格和個性。

批評家通過作者對題材的選擇、對人物的愛憎及結構布局等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和藝術追求。

對作家的評價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因此對作家的研究首先要盡可能詳盡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經歷。

其次,對作家的研究還應重視作家生活經歷和思想變化發展的歷史材料,這些顯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將是作家研究中的關鍵的部分。

第三,對作家的研究還應注意收集作家的創作自白和文學見解。

這方面的材料將表明作家的藝術追求和具體創作過程中的個性特徵,成為了解和研究作家創作道路和具體作品的有力證據。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創作談未必能真實地說明作品情況,這或是由於作家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諱飾。

因此,對於作家的創作談應採取謹慎的態度,做具體細致的分析,切不可盲從或輕信。

社會歷史批評的局限與其基本特徵是相關的,主要表現在: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批評十分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並注重對作家生平際遇的研究,因而相對忽略了文學作品的獨立價值、它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

由此導致了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夠。

其二,由於社會歷史批評賦予了文學作品太重的社會功用,而使文學作品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它必須擔負起訓導讀者的責任。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的自主性、創造性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社會歷史批評的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為庸俗社會學提供了可乘之機。

庸俗社會學的鼻祖是前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和拉普派。

他們習慣從政治觀念出發來評判文學作品,用階級分析代替藝術分析,政治標准成了文學批評的最高標准,正常的文學批評變成了政治斗爭。

文化因素的滲入使社會歷史批評得以深化。

它以宏觀的、整體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學活動、文學現象作為人類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統中的組成因素來考察,另一方面又對文學現象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體的觀照。

這種批評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文化構成,闡釋其文化意義。

可以說,文化與社會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文化的內涵較之社會、歷史的內涵更為豐富,更具有縱深感。

它不是把文學作品僅僅作為一定社會的反映或時代的產物,而是當做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它超越了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從文化學角度觀照文學,主要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文學進行整體觀照。

不僅全面考察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科技諸方面的關系,而且還須對文學做歷史的綜合追溯。

這種文化視野與社會、道德的角度不盡相同,它更多地是著眼於作品的文獻價值,而不做善惡判斷。

其次,是對文學做比較觀照。

這是一種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學,既有其相似的經驗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點,由此構成比較的基礎。

通過對不同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藉助他國文學和文化的參照,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國文學的特點,而且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國的文學傳統和文化背景。

第三,對文學作品進行文化闡釋。

如果說從文化角度觀照文學是側重於對文學作品外部聯系的考察的話,那麼,文學作品的文化闡釋則是對文學作品的內部研究,批評家要闡發的是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尋文學現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徵。

其三,剖析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沖突與變遷。

從文化學角度進行文學批評,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

這種批評對文學作品的整體、綜合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思路,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在人類文化的縱橫交錯的參照系中把握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更為宏闊的時空構架中重新審視和整合人類文學經驗的鑰匙,而且順應了當代世界文化和文學日益走向交流與匯通的大趨勢,這將給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以切實有效的指導。

但它較多地強調了文學作品的文化意義和文獻價值,忽略或不夠重視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藝術上的良莠。

D. 如何有技巧,有藝術的批評別人的錯誤

幾千年來,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批評,始終伴隨著人類思想發展過程,為人類思想的正確發展服務。現代科學已經有四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四百多年來,對科學思想的批評和對科學成果的質疑始終沒有停止過,只要有科學就會有批評和質疑,批評和質疑為科學的正確發展服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批評和質疑,作為一個與人類思想與生俱來的反面手段,作為一個與科學發展與生俱來的反面工具,為人類思想和科學的正確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於促進人類思想和科學的正確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批評、質疑都能夠促進思想和科學的正確發展呢?顯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批評和質疑也是一樣,積極的、正確的批評和質疑,能夠促進思想和科學的正確發展,消極的、錯誤的批評和質疑,就會阻礙思想和科學的正確發展。因此,我們應當提倡積極正確的批評和質疑,反對消極錯誤的批評和質疑。那麼,什麼樣的批評,才是積極的、正確的批評呢?
一、批評的藝術
批評是要講究藝術的,要講究策略、講究方式方法。什麼是批評藝術?批評藝術就是批評的技巧、就是批評的策略、就是批評的方式方法。批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批評有批評的技巧和藝術,批評有批評的方式方法,不能把所有的反對意見和不同意見都說成是批評。
1、批評要有批評的本領,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哄而上。但凡批評,總是因為自己看不中別人的思想成果或科學成果,而去批評別人的。這就是說,第一,你的水平和能力與批評對象大致旗鼓相當,所以,你能夠看到人家的缺點和不足;第二,你去批評別人,首先自己要去全面了解別人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全面地認識別人的成果,然後,你才有資格說三道四;第三,你自己除了要有比較高的思想水平和學術水平,你還必須懂得批評的技巧和方式方法,並能夠熟練應用這些技巧和方式方法,你才有資格站出來說短道長,有資格去為別人的成果「亮紅燈」。
國家科學部門為新產品、新技術開展鑒定,參加鑒定的都是有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而不是動員一方百姓一哄而上、七嘴八舌或者搞舉手錶決,不是看同意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專家學者有開展批評的本領,只有專家學者才能夠發現新產品、新技術中的美麗和瑕疵,只有專家學者更具有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態度。
2、批評要有積極的、正確的目的,不能懷有消極的、狹隘的目的。古人曰:心正則筆正。這就是說,批評的目的正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在積極正確的目的支配下開展起來的批評,必然會盛開美麗的批評之花。這種良好批評的直接結果,第一就是使批評者在批評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專業知識、思想素質、學術素養和學術道德得到極大提高,得到被批評者的尊重,批評者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第二就是使被批評者的專業知識、思想成果、學術成果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經過批評以後,被批評者從別人的批評中受益,而彌補了不足,因而被批評者對批評者懷有真摯的感激之情,被批評者的形象更加完美起來;第三就是使旁觀者、也就是有幸接觸過這個批評過程的人,從思想、學術、知識、道德各個方面,得到提高、得到享受,旁觀者能夠抱著一種欣賞的態度,欣賞這種高素質、高質量的批評和被批評,從而使自己受益;第四就是使大家關注的思想領域更加穩定,使科學事業更加團結,從而推動整個事業更加健康、穩定地發展。反之,在消極的、錯誤的目的支配下的所謂「批評」,就不能稱作批評,充其量只是一種不良情緒的反應,只能會危害思想領域的穩定,只能阻礙科學事業的發展。
批評者和被批評者雙雙受益,獲得雙贏,是批評活動積極正確的一個顯著標志。
3、批評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一切倡導共產主義、倡導大同理念的思想和科學,以及參與這些思想和科學中的人們,在開展批評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到,批評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你對別人的批評,如果對思想、對科學、對他人有所幫助,你的批評就是自由的;反之,你對別人的批評,如果對思想、對科學起了阻礙作用,如果對他人的學術成果、個人名譽起了詆毀作用,你的批評就不是自由的。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批評是有「原則立場」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信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一切有思想、有理想、追求真理和熱愛科學的人,都應該牢記這一點。
4、批評要端正心態,不能扭曲心態。無論任何人,開展對他人的批評,自己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端正的心態,特別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扭曲。如果自己的心態不端正,甚至扭曲或者極端扭曲,那麼,這種情況下的批評,極有可能演變成為一種針對他人的個人攻擊和名譽毀謗,極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惡果。因此,這樣的所謂「批評」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在思想領域和科學領域里,隨著人們的道德水準不斷的提高,這種所謂的「批評」一定會越來越少。
總之,沒有藝術、不講策略、心態不端正的批評,不能算作真正的批評,更談不上是一種藝術的批評。魯迅先生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就是這個道理。魯迅先生在這里所說的「戰斗」,實際上指的也是一種批評,但這種批評是「辱罵和恐嚇」,這種「批評」本質上只能算作是一種圍攻,或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沒有藝術的批評。
二、藝術的批評
那麼,什麼樣的批評,才能算是藝術的批評呢?
1、滿懷希望的批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在上海生活,身邊時常集聚著一些文學青年,許多人仰慕文壇巨斗而向他討教,魯迅先生針對當時一些年輕人過於浮躁,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學素質,不注重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試圖通過詆毀別人、壓制別人、打擊別人,而使自己成名成家的錯誤現象,提出了尖銳地批評,他諄諄告誡青年人:「不斷的(!)努力一些,且勿想以一年半載,幾篇文字和幾本期刊,便立了個空前絕後的大勛業。還有一點:不要只用力於抹煞別個,使他和自己一樣的空無,而必須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2)魯迅先生滿懷著對年輕人的希望,他的這個教誨,一是提出了提高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問題,二是提出了要加強思想素質和品德修養的要求,三是提出了明確的努力方向。魯迅先生的這個批評,是非常有藝術的。他的目的是積極的、正確的,他是希望中國的文壇能夠正確地、健康地發展,希望年輕人更加健康地成長起來。
同時,魯迅先生還向年輕人提出了「不要抹煞別個」的要求,也就是說,凡是想成就事業的人,都不要拆別人的台階,不要挖別人的牆腳,不要試圖通過貶低別人、毀謗別人,來抬高自己、顯示自己,那樣做是錯誤的,其結果只能是既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使自己更加平庸。
2、批評必須堅持真實。義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在法西斯的監獄中,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和意共歷史,他嚴肅地指出:「真實具有革命性」,意思是說:一個革命政黨、一個先進的階級集團或階層、一個優秀社會成員,都必須注重真實、堅持真實,否則,如果喪失了真實,就會喪失先進性和革命性。聯繫到批評這個問題,如果你對別人的批評是錯誤的,對別人的指責是不真實的,那麼,你的批評就會一文不值。所以,任何一個優秀分子都可以開展對他人的批評,但是,批評必須堅持真實。
美國前國務卿克德爾·赫爾曾經有一句名言:「真理尚未穿好褲子,謊言已經環繞地球半圈」。為什麼謊言的傳播速度快於真理呢?這是因為真理更加復雜,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被人們認識。
在任何情況下,無論開展何種批評,無論針對什麼人、什麼思想開展批評,批評者都要切忌散布針對被批評者的謠言和謊言,不得對被批評者進行人身攻擊,謠言和謊言是開展批評的大敵。
那種為了達到搞臭、搞垮別人的目的,而不惜主宰輿論工具大肆製造謠言、散步謊言的極端錯誤做法,是與革命政黨的宗旨、理想完全格格不入的,是對革命政黨的先進性的公然褻瀆,是對革命政黨的所具有的戰斗性的公然詆毀。而先進性和戰斗性是革命政黨與生俱來的根本屬性,是她能夠戰勝一切敵人的根本保證。
3、客觀公正、一分為二的批評。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的理論家們面對的是一片理論空白,在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理論探索,難免要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有時甚至是方向性的政治錯誤。
列寧在批評犯了錯誤的同志時,一是堅持客觀公正,二是堅持一分為二。在反對普列漢諾夫的機會主義動搖性時,列寧指出:「普列漢諾夫個人的功績在過去是很大的,在1883-1903年的20年間,他寫了很多卓越的著作,特別是反對機會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民粹主義者的著作。」(3)後來他又進一步指出:「不研究……普列漢諾夫所寫的全部哲學著作,就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因為這是整個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4)列寧在同考茨基進行不可調和的斗爭中,也沒有忘記給予考茨基的早期著作以積極的評價,認為考茨基的早期理論著作是「世界最優秀的社會民主主義文獻中最優秀的著作。」(5)列寧在批評這些犯了錯誤的理論家們的時候,始終堅持兩分法,反對形而上學,不一棍子打死。
允許犯了錯誤的同志改正錯誤,這就為鞏固新生政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創造了條件,這也是先進政黨和革命領袖政治民主的體現。列寧倡導的開展批評的正確做法,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4、促進團結的批評。在基督教創立的初期,基督教面臨著復雜的局面,一些門徒對基督教義也產生了不同理解,引起了內部的矛盾。為此,耶穌告誡他的門徒說:不反對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意思是說:大家要胸懷寬廣,要正確處理內部矛盾和妥善處理外部矛盾,正確對待不同意見。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發明了一個著名的批評公式:團結——批評——團結。他老人家進一步解釋說:要打破舊的團結基礎,通過批評或者斗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我們從毛澤東同志這段話中,可以理解到: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志,提高認識水平和思想水平,從而促進團結,促進事業興旺發達。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這種批評藝術,如果得以開展的話,毫無疑問,對於被批評的同志和朋友來說,是十分有益的;對於被批評的思想和科學來說,同樣也是十分有益的。毛澤東同志還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對待犯了錯誤的同志,要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給犯錯誤的同志留下改正錯誤的機會,不能在法治的幌子下讓人把牢底坐穿。
毛澤東同志在「文革」中,堅決反對林彪集團提出的開除鄧小平黨籍的錯誤做法,兩次力主保留鄧小平的黨籍,這就把處理鄧小平錯誤限制在黨內政治斗爭的范圍,並布置了保護鄧小平的一系列措施,既為鄧小平在1974年和1977年復出准備了條件,也給我黨留下了一個對重要工作經常持反對意見的「反對派」。而實際上,允許黨內有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存在,是毛澤東一貫的領導作風,這是革命領袖和革命政黨自信心的表現,也是黨的事業的需要,可以使我黨少犯錯誤或者在某些重要問題上不犯錯誤。毛澤東的偉大胸襟和領導作風永遠值得我黨各級領導幹部認真地學習。
三、在批評中反思
1、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對於一個思想、一個科學來說,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就要不斷地發展和前進。要發展、要前進,就會有新的學術成就不斷問世。新的學術成就問世以後,就要接受帶著各色眼鏡的公眾的評判,就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那麼,檢驗學術成就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拿什麼做標准呢?是拿贊同人數和反對人數哪一方人多勢眾做標准呢?還是以贊同者和反對者誰的嗓門高、誰的聲音大做標准呢?都不是!檢驗思想和科學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而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有時甚至只掌握在一個人手裡。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同年2月初3日,地動儀准確預報了甘肅隴西地震。但是,年僅十八歲的漢順帝,聽信那些不懂科學的官員的讒言,認為隴西地震就是地動儀這個「妖器」引來的,於是稀里糊塗的把地動儀一砸了之,科學家張衡遭到貶職,受到了很大處分。地動儀是否是科學的?毫無疑問,在當時只有張衡一個人真正懂得地動儀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年幼的漢和帝和部分大臣那裡,他們自己的眼睛、經驗和主觀判斷能力,卻成了檢驗真理的標准。張衡作為發明地動儀的專家,從人格、學術成就和政治生涯都遭到重大打擊。
義大利天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布魯諾因為繼承、捍衛、發展和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批判被奉為經典的地心說和經院哲學,於1592年被羅馬教廷誘捕入獄,並遭長期關押,後來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宣判為「異端」。1600年2月17日,堅持真理的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後來,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又因為捍衛日心說,遭到羅馬教廷的逮捕和長期關押,並被折磨致死。1992年,時任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不得不代表教廷,為兩位天文學家平反和恢復名譽。
在如何對待新思想、新學術成就的問題上,以上歷史事實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2、檢驗認識的真理性需要時間。馬克思主義真理觀認為,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真理,絕對的真理是沒有的。對於一個思想、一個科學來說,除了要經受實踐的檢驗以外,同時還有經受時間的考驗。真理的相對性要靠什麼來證明呢?靠的是時間,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個思想、一個科學的真理性和科學性,這一點已經被思想發展史所證明,同時也被科學發展史所證明。任何思想和科學的發展歷史,都需要時間去譜寫。如果我們憑借著自己的傳統知識、傳統經驗、傳統思維,去認識新的思想,去評判新的科學理論,那就非常容易犯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就容易過於草率地做出錯誤判斷。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摩爾根的基因科學理論傳到蘇聯,幾乎整個蘇聯科學界對基因科學理論採取了否定的態度,甚至憤怒聲討,反對基因理論最為起勁兒的科學家還擔任了蘇聯科學院的領導人。蘇聯對基因科學的輕蔑和怠慢,使整個蘇聯在基因科學方面嚴重落後。等到反應過來以後,已經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時,中國科學界對此也跟「老大哥」保持了一致。七十年代,中國出版了一部科普著作《十萬個為什麼》,這部書對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紅移現象採取了極為輕蔑的態度,書中羅列了許多證據,對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紅移現象進行否定。現在看來,這是多麼巨大的錯誤啊!
我們要解放思想,要給新的思想和科學理論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來,同時,還要給新生事物留出足夠的發展時間來,讓新生事物自己去接受實踐的檢驗,同時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樣,我們就給自己留出了足夠的思考、觀察的時間來,避免草率地繼續犯漢和帝的錯誤。總之,面對新事物,不過於草率的下結論。
3、正確認識思想和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在人類思想史上,後人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孔夫子創立儒家學說以後,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他在杏林開設講壇,廣收門徒講學,鼎盛時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們紛紛開壇講學,幾乎每個人都以得到孔子真傳自居。但是,儒家學說就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很快被分裂成了八個門派。只有孔夫子的門徒曾子才真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他幾個門派在當時看上去,似乎也很了不起,但是很快都成為隨風而去的歷史雲煙。子思繼承了曾子的儒家思想,開壇講學以後培養了孟子,孟子進一步繼承、發展和豐富了儒家思想。我們今天看到的儒家思想,就是沿著「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這個歷史脈絡「遺傳」和發展起來的。形成了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孔孟之道,時間長達兩千多年、並廣泛影響了東亞各國。
馬克思主義傳到俄國,只有列寧真正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並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俄國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形成了俄國革命勝利的指導思想——列寧主義。列寧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以後,早期的理論家出了很多,但是中國革命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毛澤東同志真正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並成功的應用於中國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形成了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對於現代科學來說,它誕生的歷史並不算長,但是,科學和非科學之間的斗爭,真科學和假科學之間的斗爭,發展和停滯之間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歐美許多國家的報刊上,關於人類能否實現飛行夢想的討論,被炒得沸沸揚揚。對此,許多權威人士紛紛發表自己非常「權威」的看法。美國基督教會的萊特主教也沒有閑著,很信心十足而又十分權威的做出了結論,他說:只有天使才能飛行。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七十年後的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飛上了藍天,設計、製造並試飛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飛機的人,恰恰就是萊特主教的兩個孫子。
魯迅先生說過:「即使是天才,在生下來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嬰兒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6)也就是說:只有偉大的人物,而沒有偉大的嬰兒。雖然初生的嬰兒基本上沒有什麼用處,但偉大的人物卻是從嬰兒成長起來的。 而人們永遠無法斷定哪個嬰兒才是未來的偉大人物。沒有占星術就沒有現代天文學,沒有煉丹術就沒有現代化學,這是得到科學界公認的歷史事實。但現代科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健忘。占星術和煉丹術用今天的標准來衡量,毫無疑問談不上是科學的,但是這裡面卻孕育著科學的萌芽。就像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孕育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萌芽一樣。人類今天取得的科學成就,諸如高速鐵路、現代航海技術和登月技術,就是從新石器時代磨製各種石器開始的。
最後,這里強調一點,歷史總是一再嘲弄那些過於武斷的人。

E. 文獻分析法是什麼

文獻分析法是指通過對收集到的某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狀況,並從中引出自己觀點的分析方法。它能幫助調查研究者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利於對研究對象作歷史的動態把握,還可研究已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對象,如早已去世的人。

文獻分析法的主要內容有:對查到的有關檔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對搜集來的銷檔有關個人的日記、筆記、傳記進行分析研究、對收集到的公開出版的書籍刊物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文獻分析法與資料分析法的定義及其區別如下:

  1. 文獻分析法是一種寫論文時常用的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是定性研究的一種形式,研究人員圍繞一個主題對搜集來的文獻進行解釋,從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則斗猜在這種分析法中,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公共資料,私人文件及各種物證、傳單、海報、宣傳手冊等。

  2. 資料分析法則是另一種不同的研究法,是相對於實地調查而言的,又稱間接調查法、室內調查法、文案調查法等。例如調查孫型問卷、訪談調查等。

  3. 文獻分析法通常使用已有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為了提高論點的可靠性,降低研究結果的潛在偏差影響,使用的參考文獻通常起碼需使用兩種不同的數據源及方法。但即便如此,我們寫論文時還是很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

  4. 資料分析法也有明顯缺點,通常收集資料是為中心論題服務的,但二手資料往往很難完全契合我們的調查目的,因此可能有很多無用的部分,或者其分析的重點內容與我們的論題相差較遠。

F. 怎樣做文獻述評

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而寫成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的文體。它要求作者既要對所查閱資料的主要觀點進行綜合整理、陳述,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和相應的評價,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怎樣做文獻綜述--六步走向成功》

文獻綜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閱讀過某一主題的文獻後,經過理解、整理、融會貫通,綜合分析和評價而組成的一種不同於研究論文的文體。

檢索和閱讀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綜述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對本題相關的最新文獻的掌握程度。如果沒有做好文獻檢索和閱讀工作,就去撰寫綜述,是決不會寫出高水平的綜述的。

好的文獻綜述,不但可以為下一步的學位論文寫作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提供某種延伸的契機,而且能表明寫本綜述的作者對既有研究文獻的歸納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綜合能力,從而有助於提高對學位論文水平的總體評價。

在《怎樣做文獻綜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勞倫斯·馬奇和布倫達·麥克伊沃提出了文獻綜述的六步模型,將文獻綜述的過程分為六步:選擇主題、文獻搜索、展開論證、文獻研究、文獻批評和綜述撰寫。

文獻綜述根據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文獻綜述和高級文獻綜述兩種。基本文獻綜述是對有關研究課題的現有知識進行總結和評價,以陳述現有知識的狀況;高級文獻綜述則是在選擇研究興趣和主題之後,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確立研究論題,再提出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建立一個研究項目。

閱讀全文

與文獻批評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斑圖片與治療方法 瀏覽:645
臀肌強化訓練方法 瀏覽:821
底卡骨痛的鍛煉方法 瀏覽:328
治療失眠有那些方法 瀏覽:860
線槽燈頂安裝方法 瀏覽:969
亞麻調和油食用方法 瀏覽:502
維修電磁爐燈泡串連接方法 瀏覽:475
消防考試補考的最佳方法 瀏覽:99
手機清理紅瑞樂邦垃圾方法 瀏覽:740
快速換手機屏幕的方法 瀏覽:608
免疫治療甲亢的方法 瀏覽:409
治療嬰兒便秘的方法 瀏覽:994
胸肌上沿鍛煉方法 瀏覽:938
小米怎麼nfc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34
臉上起皮怎麼辦最簡單方法學生 瀏覽:824
頸椎按摩枕使用方法 瀏覽:102
海黃油梨的鑒別方法 瀏覽:937
嬰兒如何補鈣的正確方法 瀏覽:12
英文介紹正確鍛煉身體方法 瀏覽:734
韓國鴿子環的鑒別方法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