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恢復生態學的恢復方式
根據生態系統退化的不同程度和類型,可以採取不同的恢復方式:恢復、重建和保護三種形式。
1)恢復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已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影響經濟的發展。採用人為措施恢復。
2)重建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已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自然恢復有困難,進行人工生態設計,實行生態改建或重建。
3)保護對生態敏感、景觀好、有重要生物資源的地區採用保護的方式。
B. 養殖環境生物修復方法有哪些
根據養殖環境生態修復的技術特點,主要分為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
(1)物理修復物理修復是指利用各種材料或機械對水產養殖環境起到物理作用,從而達到環境修復的目的。常用的物理修復技術包括水交換、曝氣、篩網、沸石粉和麥飯石粉等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底泥上放置復蓋網,將污染底泥與水體隔離,防止底泥污染物轉移到水體的掩蓋法等。
(2)化學修復化學修復是利用化學制劑與污染物發生氧化、恢復、沉澱、聚合等反應,使污染物從養殖環境中分離或分解成無毒無害的化學形態。水產養殖業廣泛應用水質改良劑、水質消毒劑。過氧化氫氧化能力強,能夠迅速更新池底的化學恢復狀態,減少氨氮量,降低化學消耗氧量,使池水迅速增加氧量,是無毒、無害、無污染的良好去污增氧劑。使用二氧化碳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氧化碳具有很好的水質凈化能力,可以增加水環境中的溶解氧氣,降低化學氧氣消耗量和氨氮值,減體富含營養,有效預防水產養殖中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化學修復劑容易產生有害的二次生產物,使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惡化,容易引起水產品質量的退化。
(3)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在環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濃度完全無害化,使污染的環境部分或完全恢復原狀的過程。利用生物(天然或接種),通過工程措施為生物生長和繁殖提供必要條件,加快污染物的分解和去除。包括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轉化土壤和水體中的污染物,將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物質,穩定污染物,減少向周邊環境的擴散。它是目前最具發展前景的水體修復技術,與傳統物理和化學修復相比費用低、時間短、凈化徹底、不易產生二次污染、不危害養殖生物、不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優點。在我國水產領域,應用微生物分解技術消除養殖水體底泥中有機污染物取得了良好進展。
二、生物修復按修復主體可分為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三類。
(1)微生物修復。這是目前最主要的生物修復方法。其原理是在有氧或無氧的條件下,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或其他污染物,釋放氮、磷等營養鹽,通過分泌或代謝產物影響水中的藻類相。可用於生物修復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三種,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的常見品種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弧、硝化細菌等。復合微生物制劑由多種有益菌組成,利用各種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可以更快、更全面分解各種污染物,更有效地抑制養殖水體中有害藻類的過度繁殖,對環境的適應性也很強。
(2)植物修復。主要利用植物吸收營養鹽,釋放氧氣。利用植物吸收水體營養鹽時,要保證被吸收的營養鹽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再次進入人們的循環。目前,各地已開始在養殖水體中栽培沉水管束植物,如伊樂藻、苦草、輪葉藻、保草等河溝、池塘內栽培菱、蓮藕、藤白、稠、慈姑等水生蔬菜的海水狀況更加惡化,水產品質量也容易退化。
(3)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在環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濃度完全無害化,使污染的環境部分或完全恢復原狀的過程。利用生物(天然或接種),通過工程措施為生物生長和繁殖提供必要條件,加快污染物的分解和去除。包括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轉化土壤和水體中的污染物,將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物質,穩定污染物,減少向周邊環境的擴散。它是目前最具發展前景的水體修復技術,與傳統物理和化學修復相比費用低、時間短、凈化徹底、不易產生二次污染、不危害養殖生物、不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優點。在我國水產領域,應用微生物分解技術消除養殖水體底泥中有機污染物取得了良好進展。
C. 常見的生態修復方法
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退化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少施化肥,增施農家肥料;種植綠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種;輪作、套作,間種、混種;減少化學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籬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 在封禁的基礎上,補種鄉土樹種、草種。封禁時間的長短因生態系統類型、受損程度、氣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喬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態系統可分別為8年以上、5~8年、3~5年。 (2) 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在土壤侵蝕地區,導致河流退化的驅動力主要有修路、開礦、樵採、河岸放牧、化肥與農葯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過度捕魚等,對由於這些驅動力所導致的退化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是要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
(3) 內陸河流域退化綠洲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生態應急補水工程,至少要滿足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最小生態需水量;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適當減少人工綠洲面積,使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面積比例調整到1:1左右。
(4) 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對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可採取與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相同的方法。
(5) 退化礦山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該生態系統的土壤、植物等組分完全受損,缺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對這種嚴重退化的生態進行生態修復,可採取的方法有:覆蓋土壤,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種植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或草種、間種鄉土樹種或草種。移動圖冊
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法。該方法適用於受損程度較輕的生態系統。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復生態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補種」法。該方法適用於受損程度較重的生態系統。
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蝕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提出與實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創新,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不應局限於當前的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從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向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轉變。即使實現了這樣的轉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種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壩、谷坊、小型水庫、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