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腸血管出血有哪些方法

腸血管出血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29 14:07:22

A.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治療方法

消化道出血治療方法應遵守如下原則:
1、常規治療:建議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食用任何食物,出血量較大、出現頭暈、循環障礙者,應及時開通靜脈通道補液或進行輸血,改善循環障礙;
2、葯物治療:葯物治療有效止血者,無需立即進行胃鏡檢查,病情穩定後再查找出血原因、出血部位即可。若葯物治療後反復排黑便、血便,甚至嘔血,多考慮活動性出血,建議在急診內鏡下直接止血;
3、介入治療:活動性出血患者可進行介入治療,利用血管造影檢查出血部位;
4、手術治療:對於常規治療、葯物治療、介入治療無效者,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消化道出血後這樣保養才能很快的恢復健康
1、多吃流質食物,如粥類,不要吃多鹽,還有腌制食品。這兩樣東西里都含有亞硝酸胺,可以誘發和導致胃潰瘍病變。
2.含粗纖維較多的芹菜、韭菜、菠蘿、火腿盡量不要或者少吃;咖啡、酒、濃茶等,以及過甜、過酸的飲料不喝或者少喝,必要的話還應戒煙戒酒。
3、水果可以考慮食用口味清淡,無酸類刺激的,蘋果類硬性水果就先不要考慮了,雪梨香蕉可以少吃,有清腸功能。
4、可以吃活謂素,它可以保護胃粘膜,中和胃酸,提高胃粘膜癒合率。活謂素膠囊的分子鏈上含有葯效學公認的殺菌、止血的多種活性基團,具有一定的抵抗病菌和緩解胃出血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活謂素膠囊中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吸水膨脹,迅速形成200~500厘泊(此粘度接近胃粘液粘度)的粘液,作為一層保護膜附著在胃內壁上,以隔離損傷因子,隔絕胃酸和胃蛋白酶對潰瘍表面肌肉的侵蝕、消化作用,可明顯緩解胃出血而造成的疼痛。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食用最低3個月):每日3次,每次3粒;飯前或空腹食用,食用期間多飲白開水
注意事項:
1、忌飢飽不均、飲食不潔、晚餐過飽、狼吞虎咽、飯不守時;
2、忌辛辣、生冷、酒精等,多吃清淡養胃食物,如小米粥等;
3、平時作息規律,少食多餐減輕胃負擔,飯後勿做劇烈運動;

B. 胃腸道出血是怎麼回事怎麼治療

9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炙門撕裂症和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引起。
[消化道潰瘍] 出血可發生於十二指腸、胃和手術吻合口部位的潰瘍。患者可無潰瘍痛或消化不良,而以出血為其消化性潰瘍病的表現症狀。
[ 胃炎] 導致出血的糜爛性胃炎,可由飲酒或服非團體類抗炎葯(NSAIDS)如阿斯匹林和布洛芬等引起。嚴重創傷或全身疾病、燒傷或頭顱損傷等危重病人,出現胃粘膜糜爛也很常見。門脈高壓病人也常發生嚴重的糜爛性胃炎從而引起大出血。為預防危重病人胃出血,應使用H 2受體阻滯劑以保持胃內PH大於4,這種治療能減少出血的發生,但並不一定降低死亡率。
[責門撕裂症] 炙門撕裂症發生在食道與胃交界處的粘膜,其出血量可大可小。這類病人的50%都有在嘔大量血之前嘔吐的病史,但沒有幫助診斷的其他病史。明確診斷靠內鏡,治療上輔以Hz受體阻捕劑。
[食道胃底靜脈曲張] 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常量大且無先兆。食道靜脈曲張的出現,是由於門脈高壓使側枝循環建立,以供腸道靜脈迴流。任何原因的門脈高壓,包括門靜脈栓塞和血吸蟲病都可引起相同的食道靜脈曲張,但在美國引起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病人的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很復雜,因為:(1)靜脈曲張病人常因其他原因如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而出血;(2)大部分肝硬化病人因長期門脈高壓致反復出血,這樣有必要通過門—體分流來減低門脈壓力。但這種治療的並發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在急症情況下進行治療。因此,食道曲張靜脈硬化治療已成為一種較規范的療法;(3)肝硬化還能引起肝性腦病,而消化道出血常常加重肝性腦病;(4)肝臟不能產生足夠的凝血因子以及繼發性脾功能亢進引起血小板減少,都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基於上述原因,肝硬化合並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處理很棘手。
上消化道其他病變也能引起出血,包括食道癌、胃癌、食道炎和近端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內植人人工合成動脈發生災難性糜爛。
少食多餐,避免難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有胃悶脹,泛酸,噯氣者,宜用嗎丁啉或胃復安,飯前半小時服用.有胃部脹痛者,可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葯.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極少數人惡變胃癌,因此每年須進行一次胃鏡復查. 連續服用兩個月就可以徹底治癒的.

C. 小腸血管性出血的治療方法

去大醫院檢查下,找出原因!下面附帶一些資料供參考!
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詞]〔失血量的估計〕

失血量的估計對進一步處理極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變,但匿血試驗就可以為陽性,50~100ml以上出現黑糞。以嘔血、便血的數量作為估計失血量的資料,往往不太精確。因為嘔血與便血常分別混有胃內容與糞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貯留在胃腸道內,仍未排出體外。因此可以根據血容量減少導致周圍循環的改變,作出判斷。

一、一般狀況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輕度減少,可由組織液及脾貯血所補償,循環血量在1h內即得改善,故可無自覺症狀。當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症狀時,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時,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繼續,除暈厥外,尚有氣短、無尿,此時急性失血已達2000ml以上。

二、脈搏

脈搏的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痙攣,使肝、脾、皮膚血竇內的儲血進入循環,增加回心血量,調整體內有效循環量,以保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於失血量過大,機體代償功能不足以維持有效血容量時,就可能進入休克狀態。所以,當大量出血時,脈搏快而弱(或脈細弱),脈搏每分鍾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計為800~1600ml;脈搏細微,甚至捫不清時,失血已達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後,在平卧時脈搏、血壓都可接近正常,但讓病人坐或半卧位時,脈搏會馬上增快,出現頭暈、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經改變體位無上述變化,測中心靜脈壓又正常,則可以排除有過大出血。

三、血壓

血壓的變化同脈搏一樣,是估計失血量的可靠指標。

當急性失血800ml以上時(占總血量的20%),收縮壓可正常或稍升高,脈壓縮小。盡管此時血壓尚正常,但已進入休克早期,應密切觀察血壓的動態改變。急性失血800~1600ml時(占總血量的20%~40%),收縮壓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脈壓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時(占總血量的40%),收縮壓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嚴重的出血,血壓可降至零。

有人主張用休克指數來估計失血量,休克指數=脈率/收縮壓*。正常值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數=1,大約失血800~1200ml(占總血量20%~30%),指數>1,失血1200~2000ml(占總血量30%~50%)。

有時,一些有嚴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腸道內的血液尚未排出體外,僅表現為休克,此時應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過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內出血(宮外孕或主動脈瘤破裂)。若發現腸鳴音活躍,肛檢有血便,則提示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血細胞壓積可以幫助估計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於血濃縮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償機制,上述數值可以暫時無變化。一般需組織液滲入血管內補充血容量,即3~4h後才會出現血紅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後32h,血紅蛋白可被稀釋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無貧血,血紅蛋白在短時間內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後2~5h,白細胞計數可增高,但通常不超過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時,白細胞計數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後數小時,血尿素氮增高,1~2天達高峰,3~4天內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於大量血液進入小腸,含氮產物被吸收。而血容量減少導致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則不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時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則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判斷是否繼續出血〕

臨床上不能單憑血紅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樣來判斷出血是否繼續。因為一次出血後,血紅蛋白的下降有一定過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樣便可持續1~3天,大便匿血可達1周,出血2000ml,柏油樣便可持續4~5天,大便匿血達2周。有下列表現,應認為有繼續出血。

1.反覆嘔血、黑糞次數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紅以致鮮紅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較多新鮮血。

3.在24h內經積極輸液、輸血仍不能穩定血壓和脈搏,一般狀況未見改善;或經過迅速輸液、輸血後,中心靜脈壓仍在下降。

4.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壓積繼續下降,網織細胞計數持續增高。

5.腸鳴音活躍。該指征僅作參考,因腸道內有積血時腸鳴音亦可活躍。

如果病人自覺症狀好轉,能安穩入睡而無冷汗及煩躁不安,脈搏及血壓恢復正常並穩定不再下降,則可以認為出血已減少、減慢甚至停止。

〔出血的病因診斷〕

對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應首先治療休克,然後努力查找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以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針和判斷預後。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是上消化道本身病變所致,少數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據國內資料,最常見的病因依次是:潰瘍病,肝硬變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和急性胃粘膜損害,胃癌。其他少見的病因有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賁門粘膜撕裂症、十二指腸球炎、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脫垂、膽道或憩室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國內以惡性腫瘤(多數是大腸癌)、腸息肉、炎症性腸病最為多見,其次是痔、肛裂、腸血管畸形、小腸平滑肌瘤、缺血性腸炎、腸憩室、腸套疊及貝切特(Behcet)病等。國外便血的病因則以癌及憩室為最常見。

一、病史及臨床征狀

急性消化道出血時,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詳細問及查體,因此應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據病史及症狀、體征、多數病人可作出初步病因診斷。

(一)消化性潰瘍病 出血是潰瘍病的常見並發症。據國內、外報道,潰瘍病出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屬十二指腸球部後壁或胃小彎穿透潰瘍腐蝕粘膜下小動脈或靜脈所致。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數日疼痛加劇,出血後疼痛減輕或緩解。這些症狀,對潰瘍病的診斷很有幫助。但有30%潰瘍病合並出血的病例並無上述臨床症狀。

潰瘍病除上腹壓痛外,無其他特異體征,盡管如此,該體征仍有助於鑒別診斷。

(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據北京地區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統計,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佔25%。絕大部分病例是由於肝硬化、門脈高壓所致。臨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嘔出鮮血伴血塊,病情凶險,病死率高。如若體檢發現有黃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靜脈怒張、腹水等體征,診斷肝硬化不難。但確定出血原因並非容易。一方面大出血後,原先腫大的脾臟可以縮小,甚至捫不到,造成診斷困難;另一方面肝硬化並發出血並不完全是由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有1/3病例合並潰瘍病或糜爛性胃炎出血。肝硬化合並潰瘍病的發生率頗高。可能因肝功能減退或門腔分流,使正常存在於門靜脈血液內的胃促分泌物不能滅活,導致胃分泌過多的結果。而肝硬化合並急性糜爛性胃炎,則可能與慢性門靜脈淤血造成缺氧有關。因此,當臨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時,應盡快作胃鏡檢查,以便及時作出判斷。

(三)急性胃粘膜損害 急性胃粘膜損害包括急性應激性潰瘍病和急性糜爛性胃炎兩種疾病。而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病理學,前者病變可穿透粘膜層,以致胃壁穿孔;後者病變表淺,不穿透粘膜肌層。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診斷急性胃粘膜損害僅有5%。自從開展纖維胃鏡檢查,使急性胃粘膜損害的發現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應激性潰瘍 這是指在應激狀態下,胃和十二指腸以及偶爾在食管下端發生的急性潰瘍。應激因素常見有燒傷、外傷或大手術、休克、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心、肺、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疾患。嚴重燒傷所致的應激性潰瘍稱柯林(Curling)潰瘍;顱腦外傷、腦腫瘤及顱內神經外科手術所引起的潰瘍稱庫興(Cushing)潰瘍。據認為嚴重而持久的應激會引起交感神經強烈興奮,血中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導致胃、十二指腸粘膜缺血。在許多嚴重應激反應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可觀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過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或因顱內壓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經核所致)從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至於應激反應時出現的胃粘膜屏障受損和胃酸的H+回滲,亦在應激性潰瘍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可見,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機制是復雜的。歸結起來是由於應激反應造成神經-內分泌失調,造成胃、十二指腸粘膜局部微循環障礙,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亂,結果形成粘膜糜爛和潰瘍。潰瘍面常較淺,多發,邊緣不規則,基底干凈。臨床主要表現是難以控制的出血,多數發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因病人已有嚴重的原發疾病,故預後多不良。

2.急性糜爛性胃炎 應激反應、酗酒或服用某些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可引起糜爛性胃炎。病灶表淺,呈多發點、片狀糜爛和滲血。

(四)胃癌 多數情況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當癌組織糜爛或潰瘍侵蝕血管時可引起大出血。病人一般在45歲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慾不振及消瘦,貧血與出血的程度不相稱,出血後上腹疼痛不減輕,有時反而加劇。如果上腹觸及包塊、左鎖骨上窩及直腸周圍淋巴結腫大,則胃癌已屬晚期。

(五)食管裂孔疝 多屬食管裂孔滑動疝,病變部位胃經橫膈上的食管裂孔進入胸腔。由於食管下段、賁門部抗返流的保護機制喪失,易並發食管粘膜水腫、充血、糜爛甚至形成潰瘍。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現炎症可出血。以慢性滲血多見,有時大量出血。食管裂孔疝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可能由於年齡大,食管裂孔周圍支持組織鬆弛有關。患者平時常有胸骨後或劍突下燒灼痛症狀,向左肩、頸、前胸放射,伴反酸、噯氣。在飽食後、負重、彎腰或平卧時易發作,站立走動後緩解。有以上表現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應高度懷疑為本症,並作相應的檢查,及時確診。

(六)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症 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約佔8%。酗酒是重要的誘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並發本症。多數發生在劇烈干嘔或嘔吐後,造成賁門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層的縱行性裂傷,有時可深達肌層。常為單發,亦可多發,裂傷長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時較大甚至發生休克。

(七)膽道出血 肝化膿性感染、肝外傷、膽管結石、癌及出血性膽囊炎等可引起膽道出血。臨床表現特點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絞痛,若同時出現發熱、黃疸,則常可明確為膽道出血。出血後血凝塊可阻塞膽道,使出血暫停。待膽汁自溶作用,逐漸增加膽道內壓,遂把血凝塊排出膽道,結果再度出血。因此,膽道出血有間歇發作傾向。此時有可能觸及因積血而腫大的膽囊,積血排出後,疼痛緩解,腫大的膽囊包塊亦隨之消失。

(八)大腸癌 直腸或左半結腸癌多伴有血便或膿血便、里急後重及大便習慣的改變。後期可出現腸梗阻。右半結腸癌大便可呈醬紅色甚至黑色。有時病人突出表現為貧血。病變部位往往有壓痛,有時可捫及包塊。

(九)腸息肉 腸息肉便血多數為間歇性,量少,個別有大出血。有時息肉自行脫落後,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於腸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結腸及直腸,因此排出的血色鮮紅或暗紅。

(十)炎症性腸病 此類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當比重,僅次於大腸癌及腸息肉。其中,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臨床症狀特點除便血外,往往伴腹瀉腹痛。發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約佔3%。

(十一)腸血管畸形 過去認為腸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見,近年來隨著纖維內鏡、選擇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掃描的臨床應用,腸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檢出日漸增多,腸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原因。按Moore 將血管畸形分為血管擴張(telan giectasis)、血管發育不良 (angiodysplasia)及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Osler-Weber-Render syndrome)等三型。這些病例往往是經過常用檢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二、化驗檢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時,重點化驗應包括血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大便或嘔吐物的匿血試驗(有條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學匿血測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條件應測血細胞壓積。

三、特殊檢查方法

(一)內鏡檢查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時,纖維胃鏡檢查安全可靠,是當前首選的診斷方法,其診斷價值比X線鋇劑檢查為高,陽性率一般達80%~90%以上。對一些X線鋇劑檢查不易發現的賁門粘膜撕裂症、糜爛性胃炎、淺潰瘍,內鏡可迅速作出診斷。X線檢查所發現的病灶(尤其存在兩個病灶時),難以辨別該病灶是否為出血原因。而胃鏡直接觀察,即能確定,並可根據病灶情況作相應的止血治療。做纖維胃鏡檢查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胃鏡檢查的最好時機是在出血後24~48h內進行。如若延誤時間,一些淺表性粘腹損害部分或全部修復,從而使診斷的陽性率大大下降。國內報道一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h內做胃鏡找到出血灶者佔77%,48h則降至57.6%,72h降至38.2%。因此,必須不失時機地抓緊檢查。

2.處於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應首先補充血容量,待血壓有所平穩後做胃鏡較為安全。

3.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備,但若出血過多,估計血塊會影響觀察時,可用冰水洗胃後進行檢查。

(一)下消化道出血時首先用硬式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炎、直腸癌以及肛周病變引起的出血經檢查能迅速得以明確。大量便血時作緊急纖維結腸鏡檢查往往不易成功,因為大量血液及血凝塊難以清除掉,影響操作及觀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則可以經腸道准備後做纖維結腸鏡檢查。

(二)選擇性動脈造影 當消化道出血經內鏡和X線檢查未能發現病變時,應做選擇性動脈造影。該項檢查對腸血管畸形、小腸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診斷價值,而且,尚可通過導管滴注血管收縮劑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據國外動物實驗結果,若造影劑外滲,能顯示出血部位,則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750~1500ml/d)。故最適宜於活動性出血時做檢查,陽性率可達50%~77%。一般選擇腸系膜上動脈及腹腔動脈造影已足夠顯示所要的范圍。禁忌證是碘過敏或腎功能衰竭等。一些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病人,插管亦十分困難,不易成功。

(三)X線鋇劑造影 盡管內鏡檢查的診斷價值比X線鋇劑造影優越,但並不能取而代之。因為一些腸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內鏡窺見,而且由於某些內鏡醫師經驗不足,有時會遺漏病變,這些都可通過X線鋇劑檢查得以補救。但在活動性出血後不宜過早進行鋇劑造影,否則會因按壓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張在出血停止、病情穩定3天後謹慎操作。對某些診斷困難病例,可以用Miller-Abbot管達小腸,分段抽吸腸液,在帶血腸液部位注入鋇劑檢查。此法有時可以提高診斷陽性率。注意殘留鋇劑可干擾選擇性動脈造影及內鏡的檢查。

(四)放射性核素掃描 經內鏡及X線檢查陰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掃描。其方法是採用核素(例如99m鍀)標記病人的紅細胞後,再從靜脈注入病人體內,當有活動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達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顯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鍀標記的紅細胞,可以監視病人消化道出血達24h。經驗證明,若該項檢查陰性,則選擇性動脈造影檢查亦往往陰性。

〔治 療〕

一、迅速補充血容量

大出血後,病人血容量不足,可處於休克狀態,此時應首先補充血容量。在著手准備輸血時,立即靜脈輸入5%~10%葡萄糖液。強調不要一開始單獨輸血而不輸液,因為病人急性失血後血液濃縮,血較粘稠,此時輸血並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環的缺血、缺氧狀態。因此主張先輸液,或者緊急時輸液、輸血同時進行。當收縮壓在6.67kPa(50mmHg) 以下時,輸液、輸血速度要適當加快,甚至需加壓輸血,以盡快把收縮壓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壓能穩住則減慢輸液速度。輸入庫存血較多時,每600ml血應靜脈補充葡萄糖酸鈣10ml。對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損害的患者,盡可能採用新鮮血。對於有心、肺、腎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輸液、輸血量過多、過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腫。因此,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的一般狀況及生命體征變化,尤其要注意頸靜脈的充盈情況。最好通過測定中心靜脈壓來監測輸入量。血容量已補足的指征有下列幾點:四肢末端由濕冷,青紫轉為溫暖,紅潤;脈搏由快、弱轉為正常、有力;收縮壓接近正常,脈壓差>4kPa(30mmHg);肛溫與皮溫差從>3℃轉為<1℃;尿量>30ml/h;中心靜脈壓恢復正常(5~13cmH2O)。

二、止血

應針對不同的病因,採取相應的止血措施。

(一)非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治療

1.組胺H2受體拮抗劑和抗酸劑 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達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粘膜損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該法止血效果較好。組胺H2受體拮抗劑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臨床廣泛應用。甲氰咪胍口服後小腸吸收快,1~2h血濃度達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靜脈制劑,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強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靜脈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強的新葯是質子泵阻滯劑洛賽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

2.灌注去甲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刺激α―腎上腺素能受體,使血管收縮而止血。胃出血時可用去甲腎上腺素8mg,加入冷生理鹽水100~200ml,經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時可重復3~4次。應激性潰瘍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時,亦可用該液反覆灌腸3~4次止血。

3.內鏡下止血法

(1)內鏡下直接對出血灶噴灑止血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腎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種鹼式硫酸鐵,具有強烈收斂作用。動物實驗證明,其作用機理是通過促進血小板及纖維蛋白的血栓形成,並使紅細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濃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劇烈痙攣,曾有使纖維胃鏡因肌肉攣縮過緊不能拔出的報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腎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滲鹽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

(2)高頻電凝止血:電凝止血必須確定出血的血管方能進行,決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圍干凈。如若胃出血,電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對出血兇猛的食管靜脈曲張出血,電凝並不適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電流在出血灶周圍電凝,使粘膜下層或肌層的血管凝縮,最後電凝出血血管。單極電凝比雙極電凝效果好,首次止血率為88%,第2次應用止血率為94%。

(3)激光止血:近年可供作止血的激光有氬激光(argon laser)及石榴石激光(Nd.YAG)兩種。止血原理是由於光凝作用,使照射局部組織蛋白質凝固,小血管內血栓形成。止血成功率在80%~90%,對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療效意見尚有爭議。激光治療出血的合並症不多,有報道個別發生穿孔、氣腹以及照射後形成潰瘍,導致遲發性大出血等。

(4)局部注射血管收縮葯或硬化劑:經內鏡用稀濃度即1/10000腎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圍粘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縮,周圍組織腫脹壓迫血管,起暫時止血作用。繼之局部注射硬化劑如1%十四烴基硫酸鈉,使血管閉塞。有人用純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該法可用於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或年老體弱者。

(5)放置縫合夾子:內鏡直視下放置縫合夾子,把出血的血管縫夾止血,傷口癒合後金屬夾子會自行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該法安全、簡便、有效,可用於消化性潰瘍或應激性潰瘍出血,特別對小動脈出血效果更滿意。國外報道用J型水夾止血有效率70%以上。

(6)動脈內灌注血管收縮葯或人工栓子:經選擇性血管造影導管,向動脈內灌注垂體加壓素,0.1~0.2u/min連續20min,仍出血不止時,濃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後8~24h減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膠海綿,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二)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治療

1.氣囊填塞 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專有一管腔用於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氣後的壓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門脈壓。初壓可維持12~24h,以後每4~6h放氣一次,視出血活動程度,每次放氣5~30min,然後再注氣,以防止粘膜受壓過久發生缺血性壞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時用水沖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塊堵塞孔洞,影響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後,放氣觀察1~2天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減少氣囊與食管壁的摩擦。氣囊填塞常見並發症有以下幾項:①氣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當病人有煩躁不安,或氣囊放置位置不當,食管囊注氣多於胃囊或胃囊注氣過多破裂時尤易發生。為防止意外,應加強監護,床頭置一把剪刀,隨時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剪斷皮管放氣。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粘膜受壓過久發生壞死,食管穿孔。

氣囊填塞對中、小量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效果較佳,對大出血可作為臨時應急措施。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2.垂體加壓素 該葯使內臟小血管收縮,從而降低門靜脈壓力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對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時需配合氣囊填塞。近年採用周圍靜脈持續性低流量滴注法,劑量0.2~0.3u/min,止血後減為0.1~0.2u/min維持8~12h後停葯。副作用有腹痛、腹瀉、誘發心絞痛、血壓增高等,故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使用時要慎重。當有腹痛出現時可減慢速度。

3.內鏡硬化治療 近年不少報道用硬化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張在急性出血時做,但多數意見主張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h或1~5天後進行。硬化劑有1%十四烴基硫酸鈉、5%魚肝油酸鈉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種。每周注射一次,4~6周為一療程。並發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狹窄、出血、發熱、胸骨後疼痛等。一般適於對手術不能耐受的患者。

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治療較難,有使用血管粘合劑止血成功。

4.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葯 雖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對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起止血作用,但嚴重肝病時常合並應激性潰瘍或糜爛性胃炎,故肝硬化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可給予控制胃酸的葯物。雷尼替丁對肝功能無明顯影響,較甲氰咪胍為好。所以從靜脈滴入,每次50mg,每12h一次。一般止血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維生素K1及維生素C或許有些幫助。

三、手術治療

在消化道大出血時做急症手術往往並發症及病死率比擇期手術高,所以盡可能先採取內科止血治療,只有當內科止血治療無效,而出血部位明確時,才考慮手術治療止血。(麥燦榮)

D. 腸道出血怎樣治

消化道上至口腔下至肛門,途中任何部位出血都可以算是消化道出血,如果你照過胃鏡沒問題,那有可能就是消化道其他部位出血,單現在不知道你的症狀也不好說什麼,有可能是腸道出血,也有可能是痔瘡出血也部一定,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便血 病因症狀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瀉血」,以血便或便後下鮮為特徵。多見於...上消 化道潰瘍出血、胃腸息肉、小腸出血、腫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 性傳染葯、寄生蟲等。此處指的是由於痔瘡破損、肛裂、肛竇炎、直腸結腸粘膜損 傷引起的便血。大便軟而成形或硬結,鮮血附著於糞便表面,有的先血後便,有的 先便後血,血色大多鮮紅,也有的黯紅混濁。血量多時淋漓不盡,大便後肛口疼痛 加重。 中醫認為便血是腸中積熱(夾濕),或者脾氣虛損,不能統攝血行所致。可用清腸 熱、止血和補氣攝血方法治療。 自療注意事項 (1)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大便以稀糊狀為佳。 (2)減少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勞累過度。 (3)忌食辛熱、油膩、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煙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腸熱,滋潤營養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薺汁、蘆根汁、芹菜汁、胡蘿卜、白蘿卜(熟食)、苦瓜、茄子、黃瓜、菠菜、 金針菜、捲心菜、蛋黃、蘋果、無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開朗,勿郁怒動火。心境不寬,煩躁憂郁會使腸粘膜收縮,血行不暢。 (6)減少房事,房事過頻會使腸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自治療法 1.成葯自療法 (1)雲南白葯,每次0.3克,每日2-3次。溫水吞服。 (2)脾約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水吞服。 (3)臟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水吞服。 2.驗方自療法 (1)大黃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溫水吞服。 (2)茄子葉瓦上烘乾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湯吞服。 (3)旱蓮草60克,煎湯代茶。 (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風炭10 克、大黃炭10克、黃柏10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用於腸中積熱夾濕、 血色紅而混濁、口苦、舌苔黃厚、大便不暢者。 (5)灶心土30克、黨參10克、焦白術10克、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炒芪12克、阿膠9克(另烊)、甘草6克,每日1貼,分2次煎服。用於脾氣虛 弱、面色蒼白、疲倦無力者。 3.飲食自療法。 (1)豬大腸250克、鮮槐花15克,煮食喝湯。 (2)每日食數只柿餅。 (3)白木耳10克、紅棗15克,小火燉爛服。 (4)金針菜30克,紅糖適量,煎湯服。 (5)生薑、艾葉各15克。艾葉同生薑煎濃汁,每服1杯。艾葉溫經止血,生薑 祛寒,用於治療虛寒性出血,主治糞後下血。 (6)醋5碗、赤豆3碗,煮熟曬干為末,每次服5克。本方主治腸痔下血。 4.外治自療法 (1)熏洗。阿膠加醋浸沒軟化後蒸烊成膏,每次取30克再加醋500克化開, 加熱燒開後先熏後洗肛門,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用於肛裂、痔瘡出血者。 (2)塗葯。清涼油拌珠黃散2支,塗肛門內外。 (3)野艾(蒿子葉)搗爛如泥敷肛門口。 (4)雞蛋黃油塗肛口。(適合肛口粘膜乾燥破裂者。) 雞蛋黃油製法;取熟蛋黃數只,放非鐵器餐具內小火翻炒,待油滲出過濾即得。 5.其他自療法 (1)揉腹。每日早晚(醒後睡前)兩次揉摩腹部,逆順時針各100次。 (2)提肛。每日2-3次作縮肛動作,每次30-50次。

閱讀全文

與腸血管出血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桿漁輪的使用方法 瀏覽:673
求對稱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07
腿彎疼痛檢查最佳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696
紫蘇的食用方法 瀏覽:964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752
用熱水洗衣服的正確方法技巧 瀏覽:852
監控頭連接方法 瀏覽:578
冬瓜如何腌制的方法 瀏覽:787
分線路由器安裝方法 瀏覽:950
行李箱縫制方法視頻 瀏覽:935
托福閱讀成績計算方法 瀏覽:50
養碳爐的使用方法 瀏覽:411
滅火方法對准哪裡 瀏覽:292
整治水污染的最佳方法 瀏覽:657
口腔口臭的治療方法 瀏覽:771
華為p30手機閃退解決方法 瀏覽:38
修羅技能使用方法 瀏覽:513
灌湯包汁方法怎麼做 瀏覽:142
橡皮樹的扦插方法視頻 瀏覽:372
用什麼方法擦馬桶最干凈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