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用兩種方法寫出鍾面上的時間
比如:4:00、4時;9:00、9時;2:00、2時。
時間表示方法有兩種類:
第一種搭閉是答枝枝中文表示方法,是幾時幾分,就寫幾清敏時幾分;
第二種是像電子表那樣,就兩個小圓點把左邊的時和右邊的分隔開,有幾時就寫幾,再打兩個小圓點,再寫右邊的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數字要佔兩個位置,不滿10分的,要用0來佔位。
(1)怎麼用兩種方法記錄時間擴展閱讀
解答鍾面問題的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時鍾的鍾面圓周被均勻分成60小格,每小格稱為1分格。分針每小時走60分格,即一周;而時針只走5分格,故分針每分鍾走1分格,時針每分鍾走1/12分格。
②度數方法:
從角度觀點看,鍾面圓周一周是360°,分針每分鍾轉360/60度,即6°,時針每分鍾轉360/12*60度,即1/2度。
Ⅱ 有哪幾種記錄時間的方法
你的問題非常籠統,回答起來可能不能很好地切中你的本意,就我的理解記錄時間的方法:
古代有:繩子打結法、岩石中刻杠杠法、羅盤法;
現代有:機械法、電子(石英)法、原子法。
不知你滿意否?
Ⅲ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3)怎麼用兩種方法記錄時間擴展閱讀: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么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