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積累詞語
一、多看課外書積累詞語 多看課外書是一種很好的積累詞語的方法,因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手中的語文課本和課外讀物,詞語豐富,我們應該多看書,當看到自己喜歡的詞,很生動的詞不妨多看幾遍,多在腦中停留些時間,並自己試著琢磨一下,如何用於自己的文章。積少成多,日久天長,何愁詞語貧乏? 我侍跡們也可以背誦一些好詞好句,因為小時候背的東西往往可以記一輩子,而且背得多了,對一個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積累詞語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把課堂上學習的課文盡可能的背出來,此外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各取所需,自由積累,背誦精彩的片段或絕妙的語句。」 摘抄也是擴大積累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要注意把平時看到的好詞摘錄下來,隨時進行適當的歸類。在造句、作文的時候,經常翻閱,適時運用,這對我們掌握詞語,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很有幫助。」 二、做生活有心人,在生活中積累詞語 我們生活在現實中,每天都跟周圍的人、事、物接觸,每天都接受到眾多的語言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的口頭語言,都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我們平常在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如俗語、歇後語、諺語。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電視廣告,餐廳標語中去吸取優秀的語言,這也是積累語言的好機會。如許多優秀的廣告詞,首轎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我們做得更好!」「讓病痛下崗,讓健康再就業。」等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材料。 三、在運用中鞏固詞語,做到記憶猶新 積累詞語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運用,所以我們經常要溫故而知新,使所積累的詞語不被遺忘。我們要引導學生積累的東西必須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領會了,盡可能地用過了,才有可能積淀為他們自己的東西。因此,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運用語境。如通過一些活動,展示一些場景,讓學生說說聯想到的警句名言;帶領他們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爛漫的春花中,讓他們說說想到的有關詩句;在興趣課上組織成語接龍;利用午飯後,與學生閑聊時,讓學生說說上學路上、校園清晨等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使用積累的詞語,如陽春三月,在上學路上便會「睹景生詞」:春光明媚、春風吹拂、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春意盎然……多少個詞語彷彿遠在天邊?忽一下飛至眼前,彷彿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間被喚醒來,這又是一個積累詞語的大好時老芹並機,信手記下,揣摩加工,一篇小文就問世了。 作家冰心說得好:「一塊積木擺不出東西來,兩塊就有了對立面,三塊就可以搭個過門,四、五、六塊就更好,可以擺個比較復雜的東西了。拿詞彙來說,你沒有積累到相當多的話,就沒法挑選,因時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適當的地方。」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記、多用,相信在寫作文時就不會詞窮才盡了。
Ⅱ 小學生寫作文如何積累素材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作文「難教」,學生「怕學」的現象普遍存在,作文是相當一部分小學教師和學生「心中永遠的痛」,執教者為作文教學難而感到棘手,學生對作文有畏難情緒,一聽說寫作文就頭疼,家長對此更是束手無策,於是只好求助於各種各樣的輔導資料,導致學生作文抄襲成風,程式化、成人化、泛政治化傾向嚴重。教與學之間產生了一種嚴重的不信任感,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要解決這一現象,最根本的是解決學生作文的材料來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基本技巧,消除學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礙。要解決學生作文的材料來源必須通過觀察積累生活;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通過閱讀積累語言;要提升學生寫作的基本技巧,必須通過多種訓練,積累技巧。現就關於小學作文指導過程中的「積累」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1. 首先,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課內書本上還是在課外閱讀中,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優美語句等等,此時你就要把它們抄寫下來,抄寫到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寫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這樣不僅積累了一些寫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還鍛煉了你的寫做水平,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2. 其次,有靈感時就要及時寫下來: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比較少,但是這並不表明他們對生活毫無感覺,有時侯或許一次考試失敗的經歷都可以成為他們作文寫作時的素材。因此,這就要求初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哪怕有一點點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時寫下來,抓住寫作的靈感。宋代的歐陽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梅堯臣也隨身帶著口袋想到好的詩句時就隨時記下來。
3. 再次,要多讀多背:有專家指出在准備中考作文時頭腦中至少要裝50 篇範文,其實我認為要把背誦範文或名家名作的過程貫穿到整個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是在初三準備中考的時刻。語文的學習同英語的學習一樣,也有語感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多讀多背,而不能成為「啞巴語文」的學習者。當有了我們平時語文學習中所背誦下來的文章積淀時,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游刃有餘,左右逢源了。
4. 最後,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表達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實地記錄下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獲取寫作的靈感,積累寫作的素材。
西街小學 侯桂梅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寫作的最大難題莫過於素材的缺乏。寫作素材的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水平的前提。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一是學會用觀察手段積累素材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能力,尤其對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首先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重點、目的。
另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鮮的有意義的目標。 二是通過提高閱讀能力積累素材 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淺,涉世未深,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比較少。
而完全憑想像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少年兒童喜愛的中外文學名著,並適時開展諸如講故事比賽、寫成語比賽等活動,有意識地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摘抄名言名句,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結合課文,鼓勵學生勤於動筆,對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片段,鼓勵學生背誦、抄錄和仿寫。我認為,只有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身臨其境,才能獲取和積累寫作素材,寫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實感。
因此,我們不僅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還引導學生把所聽、所見、所想、所感有條理地記錄下來,以便整理使用。 三是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教師要緊扣教材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活動,如小飼養、小采揀、小製作、扯青、放風箏、野炊、跳繩、拔河、田徑賽、球賽、故事會,有教育意義的專題會及各種有趣的活動等等。
在活動中多觀察,教師進行必要的現場指導,糾正觀察的不足及語言組織的不足之處,使學生及時、准確、生動地把觀察到的事物形成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動,課堂上教師如能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多練習口語交際等讓他們學會說恰當的話,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條途徑。
四是寫日記積累寫作素材 培養學生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周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而且學生能迅速地用語言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且從日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家庭情況一一得到反映。
對學生而言,日記成了他們吐露心聲的朋友。學生通過寫日記,懂得了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和人,他們的思想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錘煉。
對生活、身邊的人、周圍的事物產生了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日積月累,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積累了素材。
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於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學生那種「腹中空空,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
眾所周知,我們的作文訓練,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應對高考。
不管是哪一方面,當要進行作文考查時,都包含兩個等級的要求: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在基礎等級方面,要求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構完整,書寫准確;在發展等級方面,要求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概括起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寫對, *** ,寫實,寫好。
2006年,《創新作文高中版》雜志社圍繞這一問題,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大調查,我認為這一次調查的結果仍舊符合當下高中學生的寫作現狀。這一次調查凸顯了「三寫問題」,即「願意寫、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
調查結果大致如下:對寫作興趣不大的,佔58.42﹪;缺乏作文素材,沒有什麼可寫,顯示學生知識面窄,課外閱讀少,選擇「沒什麼可寫」的佔32.89﹪,這是學生作文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不知從何寫起」的佔30.21﹪;「有話說不出」的佔25.26﹪。從這些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其關鍵問題:作文素材積累不夠。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俗話也有言:「萬丈高樓平地起。」
現當代數學家華羅庚也很重視積累,他曾經說過「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所以要想使學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師在作文訓練中必須首先引導學生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
第一,活動激趣。葉聖陶先生曾經極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生出來」。
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和家庭里,有豐富的學習和情感生活素材;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這些都是充滿著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
但是高中生因為學業緊張,往往忽略了豐富的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在狹窄的文化知識學習圈裡固步自封,由此也導致他們作文素材庫的枯竭。學生要豐富寫作材料,必須藉助於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
此時,語文教師就應該藉助語文課堂,用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注意,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比如:在語文早讀時,可以專門留出十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說說前一日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隔一段時間(如一星期),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作文素材,互通有無;上一堂露天課或網路媒體課;布置暑假實踐活動;舉辦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語文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興趣,同時還能創造新的作文素材。 第二,閱讀擴充。
高爾基曾經把書籍比作麵包,我們中國人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閱讀對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寫作的內功就是靠閱讀來提高的。「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蘇軾《東坡文集事略》),事實上,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
教師首先應該抓好課內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說,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寶藏。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大方名家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扣緊教材進行專項的素材積累,比如:專注一個名人、研究一部名著、追蹤一個熱點等等。其次是抓好課外閱讀。
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除了紙質的文章,還可以進行網上閱覽;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意思是說書讀多了,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
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坎耶里就曾總結說:「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
每個作者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採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是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
蒲松齡曾說「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聊齋志異阿寶》),「書山」、「學海」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學之以恆,則取之不竭,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充分積累,將外物轉化為內物,學生寫作時自然可以信筆拈來,文思如涌。 第三,以寫助積。
歌德說:「經驗是永久的老師。」還說:「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運用;光。
一、最常見的積累方法:背誦中積累。
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強化一下記憶,不要只是簡單地看看。
二、從現實生活中吸收積累。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
要想在生活中很好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習、休息、文娛體育活動,還是走街串巷,還是旅遊觀賞、社會實踐、社區活動中,都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三、最豐富的積累方法:閱讀中積累。
書籍、報刊等是作文材料的一個豐富資源。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你喜歡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我讀書、學習、積累知識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這里說的快速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速度快,跟略讀、跳讀掃讀等有著本質的區別。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
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掌握速讀記憶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很多倍,無論是閱讀素材積累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特別是對於時間緊張的高中生來說,非常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我自己用的是這個。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閱讀從大的作用來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尤其對於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文寫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時多看書多積累,才會下筆如有神啊 個人覺得讀一些名著還是很有作用的,還有別人寫的好的作文,往年的滿分作文,優秀作文,看人家的思路,用詞,多記,自己也學著用,還有語文考試不是有詩詞句填空嗎,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我們那時候是有的,為了拿那個5分,老師會讓我們背好多古詩詞,這些背下來的古詩詞也可以用到作文中去,自己想辦法巧妙的連接起來就好了.(這種寫法當年真是屢試不爽,因為古詩詞一用,立馬添了文學氛圍,還特別耗字數,嘿嘿……)。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不喜歡作文,害怕作文。
寫出的作文不是假話、空話太多,就是立意陳舊,構思呆板,語言蒼白,缺乏個性。究其原因,是學生心中缺乏鮮活的個性材料。
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素材,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一、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充分說明文章原於豐富的語言積累。《課標》也強調:「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古今優秀詩文,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0萬字。」
語文課本也將原來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可見豐富的語言積累多麼重要。1、加強背誦,進行語言積累對學生來說,積累語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
每天早讀時間,我安排學生背誦兒歌,童謠、古詩詞;對課文中詞句優美的段落都提倡學生背誦,時間久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就多了,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語言材料的更多積累。
學生形成的語言積累習慣,也可終身受益。2、閱讀摘抄,有利於語言積累 學生的作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因為它是創作的源泉。
閱讀可以使學生跨越時空,穿越古今,博採眾長。因此我提倡學生有選擇地「博覽群書」。
學校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學生家庭存書等,凡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童話、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為閱讀材料。為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效能,鼓勵學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警句等摘抄下來,還可分類整理,以便熟記。
並進行隨時抽查和定期展示自己的語言積累筆記。這樣一來,學生有了一定素材數量的積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厭的東西,而成為學生們傾吐心聲,表達真情實感的形式。
二、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積累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不一定就能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作文。
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思考。一個教育專家說過:「能夠教育一個人的最好老師就是偉大的生活。」
因此,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儲蓄富有獨特感受的個性化材料。1、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花草樹木,鳥蟲魚獸都是學生寫作的很好素材。
而學生在寫作文時沒什麼可寫,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是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常常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只有引導學生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經驗,才可能用文字真實而富有感情的八生活表達出來。
我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鍛煉學生捕捉生活素材能力,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否則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學生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比千斤重。
如城市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現代化的游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農村有廣闊的田野,秀麗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等。在家裡,爸爸、媽媽講了什麼新聞;客人來了,談了什麼有意義的話題;上學路上,看見了那些新鮮事物;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們做了哪些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等,都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並學慣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懂得作文並不神秘,而是使用語言文字再現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尋找語言,語言才有根基和生命力。2、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活動,豐富自己的見聞 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各種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
參觀、訪問、做客、故事會、文娛體育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小製作、家務勞動比賽、各種智力競賽等,都是很有意義,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投身於活動全過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可以豐富他們的閱歷。
春天,帶他們去春遊,去郊外放風箏,盡情享受可愛的春光;夏天,帶學生到大海邊玩耍,盡情享受夏天的熱烈;秋天,帶學生去郊區,享受豐收的喜悅;冬天,帶學生觀賞大雪飄飄的仙境,對雪人、打雪仗。這些生動又趣的活動,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因此他們的觀察也是積極的、真實的、生動的。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活動,不但為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起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使作文與做人有機的結合起來。
3、勤於記錄,豐富自己的感性材料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並不會自然而然的留在學生心裡,成為寫作素材。因此,我引導學生把平日自己做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那些感興趣的內容用各種方法記錄下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實踐證明,寫觀察日記是積累個性性作文素材的好形式。 由於平時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作文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每周,有四、五篇學生的作文在校園紅領巾廣播發表;曲文博的《媽媽的臉》發表在《個性化作文》上;孫文倩的《參觀水利廠》、王選的《絲瓜瓤的妙用》發表在《芝罘教育》上;林琛的地《旁觀家長會》發表在《現代家教》上,等等。實踐證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個性化材料,必定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
這。
其實素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你的表達,是你分析事物的角度關於表達,可多看看一些散文,相信那種細膩的表達足以讓你著迷。
如「心底是一片血紅,那是生命的顏色」角度問題,舉一個很俗的例子: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寫華盛頓的誠實,卻很少關注他的父親,可憐那位偉大父親,將近三百年的時間里一直被好多寫作文的人忽略了他那份深沉父愛,忽略了包含著細膩與寬容的父愛。最後再啰嗦幾句:初三了,若作文保持在你說的那個分數上不少了,在提高也是分值有限,且需要大量的時間,望權衡利弊。
《昔年本人曾走過你今日之路,故特此提醒,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