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六種方法有哪些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六種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02 14:55:50

A. 理解詞語的六種方法

理解詞語的六種方法:查字典、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是理解詞語的又一條途徑等。

詞句理解的答題模式:

1、解釋詞語意思+弦外之音+潛在意義例如:媽媽的手總是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題中「手」有什麼深層含義。「手」就是只媽媽勤勞的雙手,通過描寫媽媽的手所做的一切事情,突出媽媽對我無私的愛,從而歌頌偉大的母愛!

2、關注句子的位置+聯繫上下文分析內涵+根據表達特點揣摩目的效果例如:句子在文段中間,有可能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結尾,可能就是總結全文等等。然後分析句子的含義,聯系中心思想,寫出答案。

B.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五種方法是: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

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四、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五、同義詞法。

理解難懂句子的方法

1、抓句子主幹理解

句子一般由「誰」和「做什麼」構成,有些句子比較長,好像一棵大樹,有很多樹杈和樹枝,閱讀這樣的句子要學會抓住主幹-明確這句話主要說什麼,然後再想想「主幹」以外的在講的什麼,在句子中起什麼作用,這樣比較容易把句子讀懂。

2、抓關鍵詞語理解句子

關鍵詞語是在句子中起關鍵作用的詞語,一個句子中的詞語很多,但最能表達詞義的詞語只有幾個,這就是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或重點詞語,理解了關鍵詞語的意思,整個句子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3、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

理解文章的前後意思,有一些答案可能會在文章的前後句子中。

C.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五種方法有哪些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讀書時還要瞻前顧後,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解釋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如《七顆鑽石》這篇課文里有「喜出望外」這個詞語,聯系前文描寫的內容:小女孩為了生病的母親到處去找水,可是哪兒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一覺醒來,她發現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涼清涼的水。你就不難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預料的事而特別高興了。

二、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

漢語中的詞彙是非常豐富的,有些詞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詞語來代替;有些詞則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詞來進行對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這句中的「復雜」可以用「不簡單」來代替。

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例如:「他借到一本雜志,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里怎麼也說不通。引導學生想一想句子講了什麼,然後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這里的「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了。

四、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通常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所以我們只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組合起來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詞,「忠」有忠誠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釋為忠誠勇敢。又如「艱難險阻」一詞,「艱難」是「困難」。

「險阻」有「險惡有阻礙」的意思,「艱難險阻」就可以理解為困難險惡。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時要注意的是,分開解釋字義或詞義時,必須十分准確,否則在合起來理解時就會出差錯,如:「愛不釋手」中的「釋」應該是「放下」,如果錯誤地理解為「解釋」的話,那麼合起來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會讓人莫名其妙了。

五、同義詞法。

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時,告訴學生找這個詞的同義詞,如「美麗」一詞,它的同義詞是好看,漂亮等等。

D.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七種方法是什麼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七種方法:

1、分析綜合法。

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生趣」——生活的情趣、樂趣;「愧疚」——愧,慚愧;疚,對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痛苦。

2、同義換詞法。

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來代替。 「頃刻間」——一剎那、一瞬間、一霎時、轉眼間等,形容時間極短; 「清晰」——非常清楚; 「舉薦」——推薦。

3、反義否定法。

即用反義詞加「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蘇教版四年級下學期第5課《蘋果里的五角星》「不生疏」——熟悉,「隱藏」——不暴露、不敗露;第11課《永遠的白衣戰士》「嫻熟」——不生疏;「冷落」,反義詞是熱鬧,詞義是不夠熱鬧。

4、拆拼法。

即把表示簡稱或數字縮語的詞語拆開來組詞,再合起來。 「焦躁」——焦慮、煩躁; 「優雅」——優美雅緻; 「辭職」——辭掉職務; 「難免」——難以避免;「懇求」,懇,誠懇;求,請求。

5、重新組合法。

「循規蹈矩」——循蹈規矩; 「輕而易舉」——輕易而舉(做事容易,不費力氣); 「心滿意足」——心意滿足; 「翻山越嶺」——翻越山嶺;「風平浪靜」——風浪平靜; 「調兵遣將」——調遣兵將;無憂無慮——無憂慮;沒晝沒夜——沒晝夜;震天動地——震動天地。

6、成語一般要分三步解。

一解字意,二解原義,三解比喻或引伸義。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樹樁。二解本義:守著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義:得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不放。

7、描繪法。

即對所要解釋的詞語加以具體的描繪。如: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很慢、搖擺的樣子。

E. 三年級理解詞語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一、先拆拼再合成

也就是先把詞語拆開理解,再將每個字的意思串連起來。《紙的發明》中: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句中「輕便」一詞,「輕」是重量輕,「便」是方便,兩字意思結合起來就是「重量輕而使用方便」,這就是「輕便」的意思。

《軍神》:一個德國人開設的診所里,醫生沃克端坐在桌後。「端坐」,「端」是端正,「坐」就是坐著,組合起來可為「端正地坐著」。

有些四字詞語也同樣適用,可依具體情況拆分為二字詞語或字。《牧場之國》: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然王國的主人和公爵。「遼闊無垠」,「遼闊」是寬廣開闊,「無」為沒有,「垠」界限,邊界。用自己的話表達通順,可解釋為,「寬廣開闊,沒有邊界」。

二、使用近義詞替換

上篇尋找近義詞的方法,此時將派上用場,很多詞語可直接用近義詞來解釋。《胡蘿卜先生的長鬍子》:小男孩說完就扯了扯鬍子,他確定足夠牢固,就剪了一段用來放風箏。

把「牢固」換成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如「堅固」、「結實」,這就是「牢固」的詞義。這樣的詞語,隨意翻看各年級語文書,遍地開花。《白樺》:在朦朧的寂靜中玉立著這棵白樺,在燦燦的金暉里,閃著晶亮的雪花。

這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朦朧」的近義詞,三下和四上總練。有「模糊」、「隱約」,稍加整理,可解釋為「模糊,隱約可見」。

三、否定反義詞

這也是小學常用的,先找出這個詞語的反義詞,再加否定詞「不」,就是這個詞語的意思。常與近義詞結合使用。《陶罐與鐵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

鐵罐說。「懦弱」的近義詞是「軟弱」,反義詞是「堅強」,結合起來,懦弱的意思為「軟弱,不堅強」。再看上文中的例子:「朦朧」,反義詞為清晰,解釋為「模糊,不清晰」是不是更直觀明了?

四、聯系生活體驗

顧名思義,就是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來解釋詞語。還沒到午飯的時間,我就餓得飢腸轆轆了。餓得「飢腸轆轆」,可以回想自己一天沒吃飯,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感覺,「肚子餓得咕咕叫」,就是這個詞的詞義了。

《清貧》: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奢侈」在句中已經與「樸素」相對,一目瞭然的一對反義詞,可以用近反義詞的方法,如「奢華,不樸素」來解釋。如果能再聯系生活的經歷,會解釋得更細致、透徹。

想一想,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奢侈」?花錢大手大腳,購買昂貴的物品,更加奢華的生活……?結合實際,總結起來就是鋪張浪費,過於享受的生活。

五、聯繫上下文

這是閱讀練習中經常遇到的情形。有些詞語孩子本身可能不熟悉,不知道各個字意,搞不清近反義詞,就更別提聯系生活經歷了。此時,結合上下文來揣摩意會,就十分關鍵。

《陶罐與鐵罐》: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三年級課文,「奚落」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如何解釋?在下文中,提及鐵罐與陶罐的對話,鐵罐問陶罐敢不敢碰它,陶罐說不敢。隨後鐵罐便說:「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它還說:「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鐵罐說的話,很難聽,「奚落」在課文中一定是貶義詞。因為陶罐不敢碰鐵罐,便說它懦弱,這是揭人傷疤、揭短、說人痛處。還可以想像生活的場景,如果有人這樣對自己講話,是什麼感受?

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奚落」的意思是「用刻薄的話說別人的短處,使人難堪。」這個方法,三年級時僅算個認識,大家掌握不好。能聽明白,自己想不到。這就需要在日常加大閱讀量,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再伴隨著年齡和理解能力的增加,四五年級時,可以應對一些不復雜的詞語。

以上五種方法,可以相互結合,靈活使用,適合三到六年級,全部掌握,小學足夠了。

F.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元素。無論哪一個學段,對詞語的教學都不容忽視,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如何讓學生更為准確地理解詞語?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1)聯繫上、下文詞句義,直接感知詞語意。 一些詞語在出現時,前文、後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語意,觸手可及。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時,就應放手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理解詞語。

(2)聯繫上、下文語句間關系,理解詞語。語句間關系錯綜復雜,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虛詞,想通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最實用的方法應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後句子,挖崛語句間的關系,從而理解詞語。

(3)聯繫上、下文語句所述故事情節的發展,理解詞語。這種方法是被理解的詞語大多在記事的課文中,學生往往特別關心故事情節的發展。此時,學生對維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續性有強烈慾望。教師可抓住契機,利用故事發展情節來理解詞語。

二、運用比較法,理解詞語

葉聖陶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的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徵。”因此,運用比較法進行詞語教學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近義詞比較。就是讓學生在比較近義詞的異同時,仔細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小差別,從而明確作者用詞的准確性,體味詞語背後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異詞比較。就是不同兩個詞語之間的比較,形成強烈的對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詞異義。指同時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義不同。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

三、演示法,理解詞語

(1)學生演示。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演員。”的確,小學生特別喜歡模仿和表演。因此,藉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這較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會有更深刻、靈動的效果。

(2)教師演示。教師演示包括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肢體語言。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使學生理解詞義。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的意思。

(3)多媒體演示。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於他們准確生動地理解。如在教學會意字“筆”時,屏幕上先出現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並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

四、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已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與書面詞語建立了對應聯系,在生活實際中已理解掌握了這些詞語。但更多的信息與書面詞語並未建立聯系。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這類詞語時,教師如果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則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棗紅、米黃”這些詞語,可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平日所喝過的牛奶、所吃過的紅棗、所見過的小米的顏色而不講自明。而“山樑、樹冠”等詞,我們則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幻燈、圖片、實物進行理解。

五、分析詞語的形體、構成,理解詞語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次升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聯系導入,創設情境

對於同一類文章、同一個知識點、同一種方法都可以作為聯系點,在導課中建立這些聯系,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聯系學過《贈汪倫》一文中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面。今天,我們要學新課《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學生便會運用自己對此類課文的經驗投入到新課的學習。創設情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掛圖或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更好地進入新的教學情境。

例如,教學《瀑布》,先讓學生觀察黃果樹瀑布的畫面(掛圖或幻燈片),感受瀑布的雄偉氣勢,再學習新課。又如,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先播放歌曲,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再引入新課等。創設情境的基本要點是“情”與“境”,通過“境”來表現和感染“情”,通過“情”來深化“境”。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最本質的要求是根據“情”來創設“境”。

小學語文拓展延伸方法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指充分與現實掛鉤,將視野放寬到互聯網、電影、報紙雜志、流行音樂,甚至教師與學生自身的活動、感想、經驗、創作材料等等,及時選取一些對課本教學有用的材料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的拓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汲取報紙雜志的魅力

大部分小學生都不喜歡單調,不喜歡總是面對同樣的事物,因而對於同一個知識點得單調重復,學生會感覺疲憊,而不能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從心理學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強化過度而造成的抑製作用。為了避免這種不良抑制的產生,我們教師應該尋求更具有可讀性更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材料,報紙雜志就是理想的目標。報紙雜志的內容遠遠比課本豐富,教師們可以從報紙雜志上的出色文章中,學習如何吸引讀者,如何表達真情實感,甚至是謀篇布局。

2、充分利用非預設性事件

非預設性事件是指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事件,這種事件的出現不是為教師課前設計所能預設的,並且這種事件時常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怎麼辦呢?與其不瘟不火固執完成預定計劃,不如靈活變通以退為進,來一個充分利用。只要處理得當,其效果反而大大出乎意料。

二、教學方式的拓展

教學方式的拓展,指的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差異性、環境影響性、教學靈活性的前提下,打破傳統的講解、問答為主的翻看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性及學習自主性,以形成充分的交流互動及資源的合理有效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更加講究因地制宜,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及提高其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相結合,使教師的教與“學”和學生的“教”與學相結合。其中,教師的“學”指的是教師對學生、對社會、對教學的不斷探索與認識,不斷進行自我發展,並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所領悟。而學生的“教”指的是學生在探索條件下的自我教學及一定程度上對同學和教師進行的“指導”。

教學方式的拓展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1、自主性教學

所謂“自主性教學”,是指教師讓位於學生,在某些課堂上讓學生作為當面主導(即教師實際上是背後主導),由他來進行講課。這主要應用於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闡述,在其餘學生及教師的提問下,使其不斷地加以說明。而學生所要說的重點及過程,可由教師與該學生課前協商而定(盡量給予學生以自主)。教師在充當學生角色時要注意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老師”,起救場作用。

2、用影視作品促進課文講解

一般來說,能夠用這一方法欣賞的課文為文學性較強的描寫刻畫生動細致的小說類文章。品讀這類文章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在於對故事情節、人物外貌、心理和環境描寫的認識與把握,能夠通過質疑體味作者的技藝與情感。而要達到這一目標,課本的解讀當然是重點,但我們可以在文字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視覺性解讀,即通過影視作品的欣賞來加深理解。因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根本的要求。這種方法應該說已經為一些教師所使用,但具體使用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們不能光光讓學生那麼花兩節課的時間來看完一兩集電視或一部電影,然後扔給學生幾個問題讓其課後去考慮,之後就沒有下文了,這樣無疑是浪費寶貴的時間的。我們要做的是掌握好暫停鍵,一邊欣賞,一邊發表意見。

3、網路文學及課件

人都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小學生也是如此。同樣一篇課文內容,載於不同的方式便會受到不同的關注度。文章要讀可以有兩種呈現方式――①傳統的書本方式;②載於電腦網頁或課件。而後者的文章旁有別人的評論,有或搞笑或深刻或怪異但都有助於思想理解的圖片。兩者,學生會對哪一個更感興趣?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對此不該指責是教師搞花哨,也不必指責是學生追求徒有外表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種必然。看看我們的周圍,“包裝”無處不在,這是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文章的呈現形式也應該講究包裝。在網路尋找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最好是由教師利用現代電腦技術自行製作FLASH等CAI課件。因為這樣更能將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融入進去。CAI課件強大的動畫鏈接效果,簡便的強調突出效果和增刪功能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輕松地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G. 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有哪些三年級

三年級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有:
1、聯繫上下文。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來理解,聯繫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些詞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藉助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詞語的理解,即通過具體可感的詞語進行換詞,可以讓大體明白詞語的含義。
4、拆分法。詞語一般是由幾個字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先把詞先拆開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就可以組合出詞語的含義。

H. 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有哪些

要准確、鮮明、生動的使用詞語,除了靠平時的學、說、用外,掌握一點解釋詞語的 方法 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

1、擴充解釋法

擴充解釋法就是將需要解釋的詞進行適當擴充而對詞語進行解釋的方法。其中 組詞 法是常用方法,如:

歡樂--歡喜、快樂 寬闊--寬敞、遼闊

幽香--清幽的香味 電燈--用電發光的燈

誠實守信--為人誠實、遵守信用

2、近義解釋法

近義解釋法是用需解釋詞語的近義或同義的詞或片語 短語 等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關懷--關心 美麗--漂亮

3、反義解釋法

反義解釋法是用需解釋詞的 反義詞 或相反意思的片語短語等前面加否定副詞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緊張--不鎮定 懦弱--不勇敢 緩慢--不快速

4、歸類解釋法

根據詞義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質,對一些比較簡單但又不好解釋的詞語可以採用把需解釋的詞語進行歸類的方法進行解釋。如:

蘋果-- 一種水果 機槍-- 一種現代兵器

玫瑰-- 一種花朵 火車-- 一種交通工具

5、比喻解釋法

比喻解釋法是將需要解釋的詞與一些常見的、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用比喻句式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紅色--像鮮血一樣的顏色 綠色--像樹葉一樣的顏色

6、功能解釋法

功能解釋法就是用需解釋詞的使用功能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其中「形容__是一種常見形式,如:

馬虎--形容做事不認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非常的大

7、下定義法

用簡練的語言對詞語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質特徵作確切的敘說、解釋。它適用於解釋某些有關科學概念的詞語和一般性名詞。如:

學者--在學說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沁園春--詞牌名。

8、描寫說明法

描寫事物、概念的性狀;說明詞語的引伸義、比喻義。如: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9、比喻揭示法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打比方來揭示很難用確切語言釋義的抽象概念。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樣,形容殘酷的屠殺人民。

10、 同義詞 解釋法

用同義詞解釋,必要時作適當限制、補充。如:

休憩--休息。

竣工--(建築物)完工。

11、 反義詞解釋法

用反義詞加「不」解釋。如:

野蠻--不文明。

12、翻譯法

像翻譯文言文一樣解釋詞語。如:

聊敘--姑且談談。聊,姑且。

13、 分析綜合法

有些詞語,語素意義和詞義之間關系比較明顯,可以先分析語素意義,然後綜合起來解釋詞語整體意義;也可以先綜合解釋,後分析語素意義。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關心;置之,把它放在一邊。指對人對事物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14、聯系語境法

將詞語本義同其所處語言環境聯系起來揭示詞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臨時意義。如:

落第--科舉時代應試不中叫「落第」。這里指考試不及格。(魯迅《藤野先生》)

下車伊始--舊指新官到任。這里指剛到一個地方。伊,助詞,沒有實在意義。(毛澤東《 〈農村調查〉序言》)

2小學語文詞語的 教學方法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並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小學 語文教材 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 確切。隨著對 文章 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並由模糊趨向清晰 。教師教學時採用意會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 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 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後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 :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周總理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周總理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 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於促使學生在認 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准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 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 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 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 句子 的理解、對中心的把 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 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後通過比較,並聯繫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 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 ;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准確用詞的高 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 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 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 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 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 捕魚 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 :鑽、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 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像,比一比「鑽、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 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於他們准確地理解。如《趙州 橋》這樣描寫橋上的 雕刻 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 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 等詞語的意思。

錄像的使用可以變靜態為動態,再現課文所描述的優美境觀,既釋詞又解句,使學生更好地把課文瞭然於 心。教學實踐證明,電教手段的使用是優化釋詞過程的重要途徑。

3小學語文詞語理解的方法指導

⑴、詞素法:先對詞語中的每個詞素進行理解,然後整體理解。

例如:

「置之不理」一詞先分別理解每個字意「置」--放置,「之」--指它,物品,「不」--表否定就當「不」理解,「理」--理睬、過問。

因此「置之不理」的意思就是「把那個東西放置在一邊不去過問理睬,讓它自生自滅。」

⑵、重點字詞法:重點分析理解重點的字。

例如:

「贊嘆不已」一詞先理解重點字詞意「不已」中的「已」--指停止,「不已」--不停止。

因此「贊嘆不已」的意思就是「不停止地稱贊或贊嘆不停。」

⑶、語境法: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加以體會理解,這就是「詞不離句」「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例如:

「這塊不毛之地,不可能種糧食。」中「不毛之地」一詞的理解就應放入句中去體會,不能種糧食就是說很荒涼,不肥沃。

因此「不毛之地」的意思就是「土地荒涼,不肥沃,連草都不生長。」

⑷、引申法: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聯系生活 經驗 和知識經驗對詞語進行理解。

例如:

「千鈞一發」一詞先理解本意「鈞」--是重量單位30斤,千鈞重的東西吊在一根頭發上。這樣理解不夠,還得想想這「千鈞重的東西吊在一根頭發上」說明了什麼?--情況十危急。

因此「千鈞一發」的意思就是「形容情況十分危急。」

理解 詞語意思 的方法是靈活運用的,有時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而最多的是「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去體會」。

4小學語文詞語積累方法

一、想像法

選取幾個各自獨立的詞語,展開想像的翅膀,形成一段有意義的話。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是難以估計的,而且他們也樂於去聯想和想像,去創造新的東西。比如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出現了很多四字詞語「五彩斑斕」「欣喜若狂」「形態各異」「茹毛飲血」「毋庸置疑」「毫不相干」等等,任選四個,或寫人或敘事或繪景。通過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原來幾個各自獨立的詞語在新的語境中聯系起來了。

這個聯系起來的過程,就是詞語被運用的過程。而通過運用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是最有效的積累。隨著學生能力的增強,對他們的要求應不斷升級。開始,只要學生能文從字順地表達一段有意義的話就行,對於表達特別好的一定要給予大力表揚,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樹立自信。訓練一段時間後,難度要加大了,得讓這段話的內涵豐富起來語言生動起來,比如要求圍繞一段話寫一個意思,要揉進某種修辭手法,等等。還可以適當增加幾個詞語,擴大積累,加大語段的內容含量。這樣,學生不僅積累了詞語,表達能力也增強了。

二、串聯法。

以一個詞語為基準,橫向擴散,聯成一串。最典型的就是詞語接龍,詞與詞之間首尾相接,如:「光明正大—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裝待發——發號施令——令行禁止……」這在平時課堂上一般不採用,在游戲競賽中用得較多。

三、發散法。

以基準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由點及面。漢語詞彙中大量同義詞和反義詞的存在不僅給我們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給詞語積累帶來了契機。有時同一事物、同一現象,可以用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同義詞來表示,比如表示看的動作。反義詞同樣也很豐富。這樣,通過同義和反義的方式以一帶二、帶三,甚至更多,由點擴大到面,積累量劇增。比如課文《巨人的花園》裡面有許多需積累的 成語 ,就可利用此法。像「鍥而不舍」,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它的同義詞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堅持不渝」「始終不渝」等,它的反義詞有「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淺嘗輒止」等。以它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了它的同義詞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堅持不渝」「始終不渝」……和反義詞圈:「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淺嘗輒止」……一至少聚八,積累的量擴大了。

所謂同義詞者, 近義詞 也,大同中存在小異。學生積累這些詞時,既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更要仔細辨析弄清它們之間的不同點,這樣才能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如此,積累的質也提高了。

詞語積累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講 故事 法,即用講述故事的方法來積累詞語。有些成語本身就是由一個小故事來的,或一則寓言的概括,或一則 典故 的濃縮,文學的,歷史的。能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成語就記牢了。如:亡羊補牢、買櫝還珠、指桑罵槐、毛遂自薦、風聲鶴唳等。這種方式的積累可以安排在課前三分鍾的演講當中。還有如游戲法,寓積累於游戲之中。


閱讀全文

與三年級理解詞語的六種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腦卒中的識別方法圖片 瀏覽:673
400塑料雨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655
民宿吊床安裝方法 瀏覽:612
男生pc肌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919
有哪些常用說明方法 瀏覽:828
近視有什麼方法能讓眼睛好 瀏覽:103
175x2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214
酒刺疙瘩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瀏覽:243
畫畫如何體現空間感的方法 瀏覽:399
筆記本電腦電池校正小方法 瀏覽:491
畫一個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723
研究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88
我的世界身份證登錄方法手機 瀏覽:494
豐田賽車訓練方法 瀏覽:779
侍候別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795
育肥行情分析方法 瀏覽:131
啞臀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749
生殖器泡疹治療方法 瀏覽:23
熊娃娃機器人使用方法 瀏覽:7
產後阿膠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