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了解傳統養生對象可以提醒大家哪些人適合做傳統養生,那麼究竟傳統養生對象有哪些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咨詢了相關專家,專家為我們分析了如下內容,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以上是對傳統養生對象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選擇對傳統養生對象可以幫助大家積極的尋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大家養生,最後建議大家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正確的養生。
❷ 傳統養生的方法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傳統養生銷嫌的方法?下面跟著我來了解一下吧。
不同國家傳統養生 的方法
1.泰國:植物按摩 傳統養生
很多國家都重視按摩的治療作用。而泰國的按摩術卻因為其突出的日常保健效果而飲譽世界。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在操作過程中使用的植物帶來的特殊效力。藉助一小段黃楊木樹枝,泰國按摩師能更好地在顧客的腳部反射區施加適當的壓力。如果您找不到黃楊木枝條,沒關系,您只消按照以下幾條簡單的原則,也能享受到很好的按摩效果。首先,在按摩者和被按摩者中建立起信任:讓被按摩者舒服地坐下,輕輕地用浸泡了海藻、海鹽或檸檬香精油的水擦洗她的腳。幾分鍾後,輕輕擦乾她的雙腳,並放在柔軟的墊子上,休息一下。然後就可以在其乾燥的雙腳上進行放鬆式按摩了。而對於靜脈有問題的人,按摩前可以在其雙腳皮膚上塗上樟腦精油。按摩應當以按壓和揉搓的方式在其腳背、側面和腳掌交替進行,最後要以輕緩的動作結束。另外,如果您想在早上起床時雙腳感到「神清氣爽」,不妨赤腳在一條鋪滿光滑礫石的毯子上「散步」5分鍾。
2.中國:葯膳靚湯 傳統養生
中國的美食家一直善於將肉食、蔬菜和中葯材巧妙搭配,煲出一鍋強身健體的靚湯。既滿足了口腹之慾,又滋補了元氣精神,是謂「食補」。現在,被歐洲引用最為普遍的幾種煲湯中葯材是當歸拆鍵、黨參、黃芪和白術。這些中葯材的根部和蔬菜、雞肉或豬肉燉在一起,有增強消化功能、強健筋骨、改善體內深層營養狀況的功效。一般的用法是,把前兩種或三種葯材結合使用,或者選擇後三種結合使用。但要注意每次煲湯時中葯材的用量不要超過15克。
3.日本:焚香 傳統養生
日本人在傳統的宗教儀式上會焚香。但他們最常做的還是在迎接客人的時候點燃室內的薰香,那些時髦雅緻的商店和餐館從不會忘記在清雅的香氣中迎送顧客。而且,每種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明確的意涵:桂皮香代表熱情和歡迎,丁子香花蕾香代表清新,桔香代表活力……人們主要根據當天的心情或需要來選擇合適的燃香。不過,挑選燃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質量,而且,當一種香氣使你感到不舒服時,要盡早換掉它。
4.印度:為孕婦按摩 傳統養生
法國巴黎的一家孕婦健身中心創辦人認為:「在婦女懷孕的整個期間,按摩起著很好的安胎作用。它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放鬆、減輕背部疼痛還能減少孕婦產後過多的脂肪堆積。」具體的按摩辦法是:蘸一點芝麻油(最好是綠色產品),以畫「8」字的軌跡來摩擦孕婦胸部。然後,從胸部兩側向乳頭方向推,以喚醒能量點,並預防妊娠紋的出現。以同樣的方法按摩孕婦的腹部,然後是胯部和大腿。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即在大腿內側向上按摩,在大腿外側向下按摩。最後,以畫「8」字和畫「0」字的手法按摩下背部。這取自印度婦女孕期保健的傳統方法。
5.西班牙:午睡 傳統養生
在塞萬提斯的故鄉,享受午後休息是一條雷打不動的老習慣。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政府會規定全國統一的午睡時間。但在我們國家,只有部分企業和機構才會為員工特意安排出午間休息時間,如果您沒有這個運氣,不妨試著學會「微縮午睡」,因為它要比喝咖啡有效得多,對您下半天的氣色、精力集中、記憶力和創造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旅鬥巧離開人多的地方,以舒服的姿勢坐在一張椅子上,雙腳平放於地面,雙手放在大腿上。做腹部深呼吸。傾空你的大腦,盡量放鬆面部、頸部、肩膀和背部的肌肉……這么做的目的並不是去見周公,而是脫離外部嘈雜的空間5分鍾到10分鍾,還你一個神清氣爽的新境界。按摩、午睡、草葯:煉丹士們「以靜制動」的三大法寶,用於緊張後放鬆。
6.南美:巧克力 傳統養生
這塊神奇的大陸出產世界上少有的上乘可可豆,能煉制出香味最濃郁、口感最細膩的.巧克力。要想充分享受到這種食品給我們心血管帶來的好處,以及它抗疲勞、抗抑鬱的神奇作用,一定要選擇:黑巧克力,可可含量高(50%~70%),可可脂(10%~20%)與糖分搭配適當(微苦)。它的香味應該是濃郁的、直接的,顏色很深(深棕紅色是優質黑巧克力的特徵之一)。它的外表應該是光滑的,光澤強,掰起來較脆,沒有發白的條紋。為了保存好它的味道和營養,一定要使它遠離光和熱源,而且最好在18攝氏度到20攝氏度之間盡快把它吃完。
7.非洲:「大雜燴」護膚品 傳統養生
在非洲莫三比克的一個部落里,村民們用一種灰色的、難以看出成分的混合膏漿來塗抹他們的身體。這種以植物為主要原料的膏漿使他們的皮膚不會被每天的毒日曬傷、大風吹乾、鹽分蝕傷。而且神奇的是,由於這種土製護膚品的強大保養功效,他們部落的每個人都保持著非同一般細膩的肌膚,異常柔軟,甚至沒有皺紋。巴黎阿爾卡納研究室的創建人阿爾諾魯埃爾就是根據3000年前非洲的這種護膚配方引發的靈感,現在已經在研發一系列現代美容產品了。他的第一個研究成果——「奇效膏(Omoye Onguent Magistral)」就是古老非洲配方的現代西方版本,主要針對乾燥皮膚和新的皮膚疤痕,並能預防妊娠紋和修復皮膚鬆弛的印痕。
8.英國:「巴赫花」 傳統養生
在英格蘭東南部的牛津,順勢療法醫師愛德華·巴赫在他的研究室里定義了38種香花對人們情感的平衡作用:肉桂用於戰勝恐懼,芥末有助於擺脫絕望,龍膽可用來克服膽怯,矢車菊可以減少生悶氣,半日花則可以幫你擺脫噩夢等等……不過,這些花不是用來聞的,而是用來喝或塗抹在皮膚上的(噴霧或者精油的效果更好)。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這些香花,甚至可以幫助你擺脫長久以來存在的不良情感狀態。
9.不丹:溫泉 傳統養生
這個人口以農民和牧民為主的國家緊靠著西藏和尼泊爾。不丹人喜歡舉家到含有硫化物的溫泉里泡澡,以治癒皮膚病、關節炎和耳鼻喉科疾病。雖然我們不能輕易享受到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麓的靈山妙水,卻可以到分布在我們國家各個省份的療養溫泉,去體驗那些水溫恆定在31度到41度的硫化溫泉的神奇療效。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照療養師或醫生的囑咐,每次泡溫泉的時間以半個小時為宜。天然溫泉可以治癒關節炎,「巴赫花」幫你改善情緒。
10.北歐國家:徒步行走 傳統養生
在20世紀初的北歐,徒步行走本來是滑雪運動員的夏季訓練項目。但是,這項運動很快就風靡了瑞典、芬蘭和挪威。在任何季節、無論是在森林還是城市裡都有大批的愛好者享受著它帶來的樂趣,在蔥郁的北歐森林深處,大口大口呼吸著豐富的氧氣,真是一種絕妙的享受。而且,從事這項運動也非常簡單:穿一雙慢跑鞋,手握一副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的碳素滑雪桿(用來緩和外部沖力和重力)就行了。它能幫助運動者增加肺活量,糾正不良姿勢和減輕壓力。這項運動尤其適合心臟病患者,還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11.匈牙利:「依莎貝爾皇後水」 傳統養生
傳說在14世紀末,年老的匈牙利皇後依莎貝爾受著癱瘓和痛風的痛苦折磨。她請來一位通曉葯劑學的隱修修道士,讓他為她泡製一種可以治療頑疾並回復青春的「不老泉」。結果在很短的時間里,迷迭香花汁液就使皇後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種昔日皇後的「萬靈葯」今天被普遍用來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將它擦在皮膚上,可以有效喚醒和凈化我們的身體。美容美體中心和減肥門診就常常利用它來促進血液循環和鞏固塑身效果。
12.馬格裡布:香精油土耳其浴 傳統養生
在馬格裡布和中東國家,土耳其浴室既是一個社交場所,又是一個凈化自身、維護健康的地方。女人一生中重要的事件都和它有關:婚禮、生產……等等。浴室中溫度在40攝氏度到50攝氏度的潮濕空氣可以使人的肌肉和神經放鬆,清潔肌膚,排出體內毒素,緩解關節炎症狀等。我們還可以在浴室中配合使用桉樹精油、殺菌精油,或其他有鎮靜或強壯功效的精油。但是,土耳其浴不適合有血液循環障礙、有皮膚病或有嚴重心臟疾病的人。
13.希臘:茴香熱酒 傳統養生
據說,這是一位順勢療法葯劑師發明的用來治療咳嗽和嗓子痛的葯方。主要用料有茴香、八角、百里香、蜀葵、蜂蜜,以及一滴白蘭地酒。先將所有的草葯放入半升微開的熱水中,然後熄火,蓋上蓋子燜15分鍾。拿掉草葯,往葯汁中加入蜂蜜和白蘭地。為加強治療效果,你還可以自製祛痰按摩油:往甜巴旦杏仁油里加入幾滴松樹精油、迷迭香精油、百里香精油和多葉草精油。但要注意精油的總量不要超過混合按摩油的10%。
❸ 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是最講養生之道的國家。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中醫養生方法,歡迎閱讀。
1.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2.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閉歲,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4.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5.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轎拆睜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6.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7.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8.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御伍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9.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足浴養生法
“足浴”即用熱水泡腳。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現代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33℃時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動脈硬化,供給腳的血量減少,比年輕人怕冷,腳底受寒發涼,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經常保持又足溫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全身血脈流通,有利於身心健康。其具體做法是;“足浴”要求熱水泡腳時間長些,必須感到全身熱乎乎,額頭有汗感。水溫最她保持在60~70℃之間,開始時水溫可在40~50℃左右,連泡連加些熱水。熱水漫過踝關節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進行,但以冬季為最好。 護胸養生法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復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
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游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復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採取坐式或仰卧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此功的具體做法是:
①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里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
②臨睡前取仰卧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進行按摩。每次約按壓10多分鍾,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個別有經絡敏感的人還會產生酸麻向上或向下傳導的感覺。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發脹或疼痛,經按壓足三里穴後,即能緩解。
③捶足三里,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摩腰養生法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又有帶脈通過,按摩腰部能補腎益氣,強腰健骨,聰耳明目,不僅能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而且可以預防腰痛、疏通血氣,延年益壽。按摩腰部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三種:
①兩手拇指按於肋弓下緣,其餘四指放於後腰處,先順時針揉按32次,再逆時針揉按32次;然後兩手掌自後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復斜擦32次。 ②兩手握拳,以拳眼對兩側腰部,上下搓動約40次,動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後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轉動,隨著轉腰動作,上肢也跟著甩動。當腰向右轉動時,帶動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時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復轉動,手掌或拳有意識地拍打腰部、腹部,每側拍打200次。
摩足養生法
摩足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陰降火,強腰健腎,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數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從不間斷,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擻,老而不衰。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搓摩足心,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該處的神經末梢,促進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還可治療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咽喉腫痛、高血壓、心悸等多種疾病。其具體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兩次在床上進行,兩腳心相向,先把雙手掌搓擦發熱後,左手摩右腳心,右手摩左腳心,至腳心發熱。
②按壓湧泉穴:此穴在腳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腳心向腳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幾天,加按10次,最後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會起到補腎健腦、強身健步的作用。
暖腎養生法
南宋大詩人陸游詩曰:“人生若要常無事,兩顆梨須手自煨。”這里的“兩顆梨”即睾丸。睾丸古稱“腎囊”,故古人稱此功偉兜腎囊功”,又名“鐵襠功”。現代醫學認為,對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睾丸內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強雄性功能之外,還有增強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可使人體魄健康,精力充沛。具體做法是:
①兩手搓熱,左手兜腎囊,右手小指側放在小腹陰毛處,兩手齊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陰莖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樣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練時,用力要輕。次數可達幾百次,視個人情況而定。
②兩手搓熱,然後來回適當用力搓揉睾丸、陰莖等100餘次。
③兩手掌夾持睾丸和陰莖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兩手交替進行,然後揉小腹數十次。練習此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循序漸進,練後以無痛感和無不適為度。
②練功時最好同時堅持長跑、打拳或游泳等體育活動。
③陰部要常洗,兩手要保持潔凈,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適,停練並延醫診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窩內進行。
⑥要節制性生活。
⑦陽痿、早泄者和年老體弱者適於練此功。未婚青年禁練。
揉耳養生法
祖國醫學認為,耳為腎之外竅。腎通過經絡系統直接影響全身各個臟器的功能,從而對人的整體健康起促進作用。因此,歷代醫學家創造了多種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牽拉左側耳朵,右手向上牽拉右側耳朵,各十數下,或雙手相交各牽拉對側耳朵,即能使耳朵氣血暢通。
②以兩手掌掩住雙耳,並用手指叩擊頭部24下,以聽到耳內有隆隆之聲即可。此法又叫“擊天鼓”。
③用雙手分別按、揉、摩兩耳廓,然後分別牽拉引動兩耳廓,直到耳廓微紅發熱為止。
提肛養生法
人進入中年以後,身體各種機能開始下降,肛門鬆弛,易患痔疾、脫肛、便秘等症。這是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信號。若此時不採取積極的防止措施,發展下去定會影響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腎、延緩衰老。一般若能堅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見效。其具體做法是:兩腿分立與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松,做10餘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養生法
咽津亦稱“赤龍攪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種強身健體方法。古代養生家認為,咽津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神氣,增強消化功能,延緩機體衰老。其具體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於凳上,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輕放於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鬆,摒除雜念。自然呼吸,輕閉雙目,思想集中在口腔處。先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用舌尖頂住上齶部1~2分鍾,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漱津後,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時意識由口腔轉移到“丹田”。初練此功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時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養生法
歷代養生家十分強調“面宜多擦”。《孫真人衛生歌》說:“飛欲不能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現代醫學認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面膚彈性,減少皺紋,滋潤臉色,延緩衰老,可防治感冒,頭痛腦脹,迎風流淚,牙痛鼻塞,面癱淌涎。具體做法是:兩手搓熱,掌心緊貼前額,稍用力從上往下擦到下頜,往返約2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背,輕輕由上往下擦鼻兩側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紅潤微熱為度。同時,配合揉點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兩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瘡癤未愈時忌用。
抓頭養生法
❹ 中國有很多傳統的養生方法,哪些方法比較實用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無疾、長命百歲是人們養生保健的目的。養生不是現代才興起的,養生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養生的嗎?古代流行的養生法有哪些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些古人推崇的養生法,現代人想延年益壽不妨學著點。
六、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各種「毒」誘發的,比如傷於飲食而生出的濕、熱、痰濁之毒,外邪入侵之邪毒等。所以,古人提出了「減毒」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等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這6種養生法可以說涵蓋了養生的方方面面,現代的諸多養生方法都是由此發展而來,希望您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在養生之路上對您有所幫助。
❺ 古代中醫十種養生方法
古代中醫對於養生早有認識,也 總結 過不少養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讓我們參考的呢?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代中醫說的十種養生方法,供大家參考。
古代中醫的10種養生方法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 太極拳 、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賣高、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蔽返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 措施 ,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靜情緒秋風蕭瑟,天地間萬物皆由盛轉衰,草木也由榮轉為枯竭,這無一不體現了蕭條頹廢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凄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郁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中並尺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泄,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 秋分 過後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遊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行起居秋分的時候,陰陽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一樣長短,隨後又會出現白天縮短,黑夜延長的現象,而且天氣也將會逐漸陰冷,所以人們的生活起居作息也應該按照日常的規律來有所改變,盡早改變暑天晚睡早起,並且恢復早睡早起良好習慣。
《黃帝內經》雲:“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時作息,避免貪睡多睡損人正氣,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精。晝則寤(醒),夜則寐(睡)這種生理狀態與生俱來,是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
天體的運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寫照。順應四時節律調整作息時間,應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調和臟腑氣血,使血脈和暢,精充神旺。
秋季中醫養生的方法:調飲食秋季飲食也應以平調為主,不宜大吃大補。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適合性味的食材進行食療糾偏,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進食溫熱助陽之品以溫陽補虛,體質燥熱者可進食甘涼滋潤之品以滋陰降火。甘涼滋潤食物有香蕉、甘蔗、蘋果、雪梨、荸薺、枇杷、桑葚、西紅杮、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沙參、麥冬、石斛、西洋參等。溫熱補陽食物有辣椒、花椒、生薑、蔥、蒜、韭菜、肉桂、茴香、榴槤、龍眼、荔枝、粟子、鱔魚、蝦、雞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經過秋分之後,很多南方的地區天氣會越來越乾燥,而且秋涼陰寒之氣也會隨之加重,一些體質比較虛寒的人應該適量的進食一些具有溫熱補陽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調平體內的陰陽,對身體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來襲的時候,再適量加入甘潤養陰之品,陰陽調補同樣有所效果。
秋高氣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1、多飲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大忌寒涼冷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所以,要“少說多干”。
2、少行房事保真陰:秋季要注意保護臟氣陰精,其中也包括腎精。因此,秋季養生,尤其不可縱欲,生活要有規律,有節有度。
3、皮膚護理重保濕:“秋燥”之時,風沙較多,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後,不要急於擦乾水跡,應輕拍面部以使余水滲入,再進行保濕護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以保持皮膚濕潤。
秋涼乍寒適當“凍”
我國自古就流傳著“春捂秋凍”的養生保健 諺語 。“秋凍”的意思是說秋天到來之後,氣溫稍有下降,此時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適當凍一凍,加強體育鍛煉,使人體的抗禦機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無論何種活動,都不宜過量,在周身微熱,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陰精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秋風肅殺,天氣漸涼,氣候多變,人易生病,因此稱為“多事之秋”。秋季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則易發生腹瀉。尤其是嬰幼兒,更是秋季腹瀉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等情緒,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起居上,應保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因早卧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利於肺氣之舒展,且防止收斂之太過。另外,冷水浴也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秋季食療勿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應適當進補,以養陰氣。但進補雖然重要,卻不可亂補。大體上,秋季進補,有以下五忌:
1、忌無病進補。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參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葯。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葯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葯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葯代食。重葯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葯三分毒,能不吃葯,最好別吃葯。切記:葯補不如食補。
❻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傳統的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傳統養生保健誤區
餐前散步:
散步是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方法。我國俗話講:“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即飯後散步有益健康。但據科學分析,飯後散步,並不正確。因為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這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此時,如適當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適量地進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後即行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相應減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餐後散步,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進行過胃手術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導致心絞痛,加重頭暈,上腹飽脹不適,體位性低血壓、早搏、心動過速,以及陣發性房顫等病症的出現。而餐前散步則不同,此時胃中空虛,脂肪細胞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散步易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專家主張飯前1小時進行減肥鍛煉,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續約30-45分鍾,其效果較飯後運動好得多。
小常識:“飯後”小禁忌
飯後如果立即做一些對靈敏性和准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比如駕駛,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餐前喝湯:
營養學證明,湯有營養醫療功能,尤其是炎熱的季節,湯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實踐證明,喝湯應在餐前,這是因為餐前先喝幾口湯,可以使口腔、食道、胃腸得到一次“沖洗”,並使之潤滑,能使食物順暢下咽。同時,也可減少一些干硬食物對消化道的黏膜摩擦與刺激,這顯然有利於消化與吸收。如把喝湯放在餐後,便無法獲得這種效果,還會沖淡消化液的分泌,並易造成胃腸的飽脹感及不適感,日長月久,必然影響脾胃的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肉類煲湯不適合晚上喝
有人說光喝湯不吃飯能減肥,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下班以後的晚餐,用一鍋熱氣騰騰的美味鮮湯犒勞自己,但專家建議晚餐應適當吃得清淡些,肉類煲湯較油、熱量高,不適合晚上食用,選在上午或中午吃比較好。
餐前小憩:
睡眠對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力,保證健康十分重要。不少人有午睡的習慣,而傳統的午睡在午餐後進行,但睡醒後,常常發生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軟的不適感。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液湧向胃腸道,去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減少,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給,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因而會出現上述症狀。新的午休方式是飯前睡午覺,即下班回家先吃點水果或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再進午餐。實踐證明,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增進食慾,並可使餐後的食物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6分鍾的強大威力
“短暫睡眠”的“強大威力”——僅僅一個“6分鍾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時最短卻仍能對記憶功能有幫助的睡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的那一刻,大腦中就發生了一些能增強我們記憶力的活動。
一系列關於睡眠的研究都表明: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信息,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干勁,增強工作效率。
餐前刷牙:
刷牙是預防齲齒所必須的手段與措施,故人們提出刷牙次數與時間是每天刷3次,每次3分鍾。傳統的刷牙是餐後進行,其實,這並不科學。近些年來,一些牙科專家提出,刷牙應在餐前進行。這是由於齲齒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當人們進餐後,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已形成,再刷牙就遲了一步。因此,只有在餐前將牙垢去除掉,才能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保護牙齒的清潔。此外,進餐後,特別是酸性食物會使牙齒表面的保護層琺琅質松動,如此時刷牙也極易將牙齒保護層刷掉,對牙齒的健美十分不利。所以,提倡在餐前3-5分鍾刷牙。
餐前吃水果:
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聽起來,這似乎也有道理。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餐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食物進入胃內需經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極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如在餐前吃水果,就可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因此,提倡在餐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適宜。
小常識:最適合餐前吃的水果
餐前吃香蕉、紅棗。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看過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的人會看:
1. 傳統養生保健的方法
2. 民族傳統養生方法
3. 傳統食療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4. 傳統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5. 傳統養生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