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可採取哪些方法

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可採取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14 06:30:21

❶ 關節攣縮的訓練方法哪些

由於關節、軟組織、肌肉缺乏活動或被動運動范圍受限而導致。常導致身 體功能下降,造成關節變形,誘發疼痛,使有些患者喪失治療信心。下肢的關節 攣縮還大大增加跌倒的危險性。在腦血管病的並發症中,關節攣縮的發生率最 高。在痙攣或未接受早期康復治療時,很容易發生關節攣縮。關節攣縮的訓練 方法如下。

(1)患側卧位。頭部始終保持自然舒適位,患側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後位,腕關節自然背伸。患側下肢取自然伸展位。健側上肢自然放置於體側,健 側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方墊一較長軟枕可同時起到保持患側髖關節伸展位 的作用,可以控制痙攣的發生,同時又不影響健側手的正常使用。

(2)健側卧位。在患者軀干前方及後方各放置一軟枕,以保持軀幹完全側 卧位。患側上肢充分前伸,肩關節屈曲100°,患側上肢下方墊一高枕。患側下 肢的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方墊軟枕,為防止踝關節出現內翻,軟枕必須墊至 足部以下。健側上肢取自然舒適位。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略微屈曲,自然 放置。

(3)仰卧位。仰卧位的自然擺放可以有若干軟枕墊在患側給予支撐。首先 在患側肩關節以及上臂下方墊一長枕,以保持肩關節充分前伸,肘關節伸展和 腕關節背伸。其次,有一長枕在患側以及大腿下方,目的是防止髖關節外旋。 對於下肢有屈曲傾向的患者,必須早期加以糾正,限制發展。仰卧位時,避免在 膝下墊小枕,以防止膝關節屈曲加劇。踝關節有明顯底曲或內翻患者,應在足 底放置保持關節背曲內外翻重力的足托板。

(4)半卧位姿勢。半卧位姿勢會助長屈曲,並激化上下肢的關節攣縮。因 此,原則上不主張採取半卧位。並隨時保持肢體的功能位,必要時採取相應的 措施改變攣縮程度,定時進行體位轉換,及時矯正不正確的體位,經常保持肢體 的功能位如腦卒中患者的健側卧位。

(5)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緩慢、輕柔的關節活動,對於因傷病而限制關節 活動的患者,主要通過被動、助動和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保持關節活動范 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攣縮形成。訓練前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及需要 配合的主要事項,使患者對治療做好一切心理准備。在關節活動時,要在不明 顯增加患者疼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盡可能達到最大狀態下緩慢、輕柔的進行, 以避免引起新的損傷。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由小到大。

(6)牽伸訓練。當出現肌肉緊縮,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時,還要及時進行牽伸 練習。根據病情部位選用徒手牽伸,或使用夾板矯正器,低溫熱型材料牽伸,或 者通過牽引器械進行重力牽引等方法,已達到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伸展性的目 的。牽伸時力量要柔和、穩定,應反復多次,持續一定時間,以不引起關節劇烈 疼痛為宜。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治療後反應。

(7)熱療。最好在關節運動和牽伸練習前進行,如水療、蠟療、泥療、超短 波等熱療方法作用於局部,以減輕疼痛,改善結締組織的黏彈性,增加牽伸效 果。在熱療中,應經常詢問和觀察患者反應,特別是治療部位的溫度,以防 燙傷。

❷ 誰知道關於腦中風半癱病人的按摩手法詳細資料

去買個康復書 裡面都有的
總的說 1)保持癱瘓肢體位於功能位置,預防關節攣縮和變形,如仰卧時肘關節微彎曲,腕和手指輕度伸展,手呈握持狀,可以用一軟性物體如紗布卷置手內,下肢膝下放小枕,腿外側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垂直足板,以防足下垂,外翻。(2)定時作肢體被動活動,以防肌肉萎縮,關節強直,(3)定時給患側肢體作按摩,動作輕柔而有節律,能減輕肌肉的痙攣,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功能位就是肩關節: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肘關節:屈出90度左右。

腕關節:背屈20-30度,

髖關節: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5-15度

膝關節:屈曲5度左右,或伸直180度

踝關節:根據情況,可跖屈5-10度為什麼要進行功能鍛煉

肌力分級:0級完全癱瘓,不能作任何自由運動。

Ⅰ級可見肌肉輕微收縮。

Ⅱ級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

Ⅲ級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

Ⅳ級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

Ⅴ級肌力正常,運動自如。
要根據肌力的各個階段進行被動按摩和主動鍛煉哦!
對於中風患者注意其姿勢反射訓練 其做法是:俯卧以肘支撐、仰頭、翻身與頭頸及肢體協調動作的正常姿勢練習等。軀干運動訓練要從近端到遠端。手臂常以伸屈開始而後做持物、移動物體等意向控制性運動,而腿則進行屈、蹬等運動,而後進行支持重量性鍛煉,訓練應按順序進行,嚴防急於求成。當肌力達到3級時,要及時鼓勵和協助患者進行各關節90°角的屈伸練習,對提高肌力和增加肌群協調及緩解肌張力有很大幫助。通過對中風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康復期訓練,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盡早開始肢體被動活動並針對性地開展運動訓練,收到了滿意的效果。192例中風患者中186例穩定期中風患者患肢出現自主運動,能夠下地活動,生活基本自理,6例進展性中風患者,其患肢肌力由0級達到3級。同時對失語患者進行了語言訓練,提高了交流能力,減輕了患者痛苦。

按摩方法:一般採用滾法、按法、揉法、捏法。待肌肉適應按摩刺激時,再逐步加重手法,可有效地活躍肢體血液循環,牽伸短縮的肌腱韌帶,放鬆痙攣的肌肉,恢復關節活動度。按摩部位一般以患側肢體為主,按摩時間和量應因人而異,每日1次,15天為1個療程。手部方法為:將肩部外旋,手掌向上和撬拇指同時做握手運動,並反復手部的動作和腕部的充分伸展練習。上肢抗痙攣方法是:採取肩部外旋、上提, 前臂伸展旋後和手指伸展外旋的綜合反復練習。下肢採取:上提骨盆、大腿內旋、髖、膝、踝屈曲綜合動作和患側軀體伸直練習。

飲食方面
我覺得吃什麼不太重要(只要不吃那些加重病情的 酒啊 高脂肪 之類的) 因為現在還沒有一種好的葯 哪怕是治療方式
多吃點水果吧 -- 西瓜推薦 含硒 治這個
蔬菜里推薦洋蔥 多的不說
我真正想說的是多運動,家裡人要多陪陪他們, 中風病人因為行動不便(多數) 大都心裡很寂寞的, 有人陪 還能多運動的話 這才是最好的療法

給分吧 花了我半小時 呵呵

❸ 女性的膝關節「天生脆弱有缺陷」,60歲~75歲高發骨關節炎,究竟什麼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呢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是由於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帆鎮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做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性關節炎之一,多發於老年人。50歲以前男性發病率較高,5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80歲以前,男女發病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在膝關節疼痛的時候切忌盲目用葯,在有痛感時要及時去醫院就醫,不要想當然的去信一些偏方,要遵醫囑去治療。

❹ 脊髓損傷後痙攣的預防措施 有哪些

脊髓損傷後,很多情況下會出現肌張力的增高,導致關節痙攣,時間長甚至會導致關節攣縮,導致異常步態,甚至異常形態。主要防止措施有以下幾點:

1、發現並去除促使痙攣惡化的因素,如寒冷、疼痛、泌尿系感染、便秘、關節攣縮、被動活動時用力過度等;

2、將四肢關節保持在功能位上,避免出現肌緊張發生,在睡卧時放置沙袋、墊子等固定肢體在功能位上;

3、關節活動范圍訓練,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關節活動范圍訓練,都可防止發生關節攣縮及活動受限,活動過程要輕柔、緩慢、固定,並達關節全范圍,每天最少兩次,每次20分鍾左右;

4、站位訓練,站立訓練可對髖關節屈肌、膝關節屈肌以及踝關節直屈肌產生良好的靜態牽張。可使早期攣縮逆轉並降低牽張反射的興奮性,從而緩解肌痙攣,站立訓練每天至少20次,每次30-45分鍾。

❺ 孕期時關節攣縮,應如何做緊急處理

引言;我們都知道,如果在出現疾病的時候,對身體的危害和身心的危害都是比較大的,而且身體還會遭受到疾病的痛苦,這個時候的話我們可以做一些預防,如果出現了關褲滑節痙攣的話,有哪些應急處理?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

三、怎麼有效改善抽筋

一般孕婦抽筋的話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者是缺鈣導致的。如果寶媽體內缺鈣的話,可能會引起抽筋的症狀。所以孕期一般在34個月就要開始補鈣,而且要多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比如牛奶,排骨,蝦皮等等,還要保持多吃一些維生素D,有利於鈣的吸收,多曬下太陽,適當的散散步。

❻ 先天性肌營養不良能不能治好

先天性肌營養不良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屬於一種遺傳病,醫學是無法治癒的。只能控制病情的發展。由於沒有特效療法,因此常用的治療保健方法是保持環境清潔安靜,注意防潮和防寒,積極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等並野侍發症。堅持體育鍛煉,自我按摩以增加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但應適度,不可過勞。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不能治好。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漏首,是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發生在心肌上。而先天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新生兒出生後不久或者出生後數月之內出現的以肌張力低下、肌無力、喂養困難等為主要病變表現的疾病。目前,尚無完全根治的辦法,只能治療該病引發的一系列並發症。從疾病的性質方面分析: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是先天性肌營養不良中肌肉病變在心肌上的一類疾病。而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目前沒有完全進行根治的辦法。

2、從疾病常見與否方面分析:由於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病概率較低,較為少見。而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更為罕見,相關的研究較少,暫無根治的辦法。

3、從疾病的病因方面分析: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的主要病因在抗肌萎縮相關糖蛋白出現病變,抗肌萎縮相關糖蛋白在肌細胞與周圍細胞的連接中起作用,出現異常可以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導致肌營養不良。而能改變糖蛋白的病變的只有改變基因,目前技術尚不完善,達不到改變基因的標准。所以該病很難治好。

綜上所述,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不能完全治好。首先,先天性肌營養不良是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發生在心肌上的疾病,較為罕見,臨床上尚沒有完全根治的辦法。其次,先天性心肌營養不良的主要病因出現在抗萎縮相關糖蛋白上,即基因上,是一種遺傳病,現在的醫療水平達不到可以改變基因的水準,所以很難治好。肌營養不良是一種由於基因缺陷導致進行性加重的肌無力或肌萎縮的疾病,屬於遺傳性疾病,目前是沒有辦法治癒的。肌營養不良患者病情會進行性加重,部分患者會無法說話、行走,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只能給予對症支持治療。比如加強營養,多吃肉類、魚蝦、雞蛋、奶製品等等。患者也應當加強鍛煉,增強肌肉的強度和硬度。

可採取一些矯形和物理治療手段預防和改善關節攣縮和脊椎畸形,從而維持活動能力。能夠活動的患者應當盡可能活動,避免長期卧床而造成肌肉進一步萎縮以及肺炎、皮膚感染等並發症的出現。

此外,可口服一些改善血液循環的葯物如血栓通、肌苷等。先天性的肌營養不良治療起來的難度是比較高的,治好的可能頌搜吵性也不大,要在後天積極的通過葯物方面,飲食方面,生活方面來綜合性的調整,一定要注意飲食方面的營養,不能夠有挑食的習慣。如果不放心的話,還是去正規醫院檢查一下,跟家裡人說一下。先天性的,意味著治好的概率不大。再看就是先天性肌營養不良。

確實,這種疾病對於邢益凡的身體發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現在18歲了,也才18公斤。每天都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

但是他身殘志堅,一直與病魔作斗爭,以645分的優異成績考上北航,活生生的勵志偶像。

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也會給你開一扇窗。

雖然上天給了邢益凡一個不好的身體,同時也能夠讓他不用思慮其他,讓他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

像現在很多小孩,身體是很好,但是就知道玩游戲。小小年紀就很多小孩帶上了眼鏡 ,這是很令人擔憂的。

❼ 基因突變引起的肌營養不良能不能治好

肌營養不良一般情況下不能治好。
肌營養不良是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的肌肉變性疾病,還有的是自身基因突變引起,一般情況下都不能治癒,都屬於基因的問題。肌營養不良可能引起肌肉逐漸萎縮,會影響肢體活動,還可以影響呼吸、心臟等肌肉的功能,可以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肌營養不良的治療是延緩病程,改善臨床症狀,有一些患者可以長期生存,但是有些患者生存期不長。肌營養不良的治療沒有特效葯,不能治癒,只能對症處理。肌營養不良患者病情會進鬧核行性加重,部分患者會無法說話、行走,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只能給予對症支持治療。如加強營養,多吃肉類、魚蝦、雞蛋、奶製品等。患者也應當加強鍛煉,增強肌肉的強度和硬度。患者可採取一些矯形和液世掘物理治療手段預防和改善關節攣縮和脊椎畸形,從而維持活動能力。如果患者能夠活動,應當盡可能活動,避免長期卧床而造成肌肉進一步萎縮以及肺炎、皮膚感染等並發症的出現。返賣此外,可口服一些改善血液循環的葯物如血栓通、肌苷等。肌營養不良的治療也不是簡單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葯物治療、改善力量,以及康復訓練、保護關節。另外,還要延緩脊柱變形,減輕骨量流失,甚至有方法要延緩呼吸肌和心肌受損的程度等,所以必須找專業人士進行規范治療。一部分專家也在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常用的有強的松、地氟可特、甲潑尼龍等,所以糖皮質激素也是一種治療的選擇。

❽ 截肢後髖關節如何避免攣縮

截肢後如果不加以預防,可能會導致髖關節的攣縮,所以截肢後需要進行髖關節活動范圍訓練
(1)髖關節的伸展 大腿截肢手術後,有些截肢者由於一些習慣舒適的姿勢易造成髖關節屈曲和外展畸形,術後應早期進行髖關節伸展運動訓練。訓練時截肢者俯卧位,家人可一手置於截肢者臀部,另一手置於大腿殘端後側,截肢者主動將大腿殘肢抗阻力抬高;如有髖關節屈曲畸形時,家人可將髖關節逐步地被動抬高至正常活動范圍。
(2)髖關節的內收、外展 截肢者採取仰卧位,被動或主動將患側肢體內收外展運動。如關節有攣縮發生,家人可一手固定對側骨盆,一手置於殘肢遠端外側,被動地將髖關節向內收方向運動,恢復關節內收活動范圍。截肢後可以在壹步網上了解到不同截肢部位的康復訓練方法,還有各種假肢小知識和假肢優惠活動。

❾ 如何保持合理的殘肢體位

下肢截肢多由於嚴重創傷、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原因所致,隨著病人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截肢後病人的康復意識逐漸加強。從康復的角度考慮,截肢不僅僅是破壞性的手術,也是功能重建的開始。

通過自我康復訓練,有利於順利裝配假肢,提高截肢病人的自信心,使病人日常生活能自理,早日回歸社會。通過教會病人對殘肢進行自我護理及康復訓練,提高了康復效果,對術後整體的綜合康復起到了很大幫助。

康 復 訓 練

殘肢體位

合理的殘肢體位對避免發生關節攣縮十分重要,指導病人的殘肢放於功能位,各關節保持中立位。

膝上截肢體位:髖關節應盡量伸直和略內收位,不要外展,術後截肢下方不需墊高,即使為了防止出血或血腫而墊高殘端,2天後應盡快放平 。仰卧位時不要在腰部下面放入枕頭,或在兩腿之間放入枕頭,站立時不要將殘肢放在腋拐的扶手上,以防止髖關節屈曲、外展畸形。

膝下截肢體位:膝關節應伸直位,坐位時避免長時間屈膝,以防膝關節屈曲畸形;病人躺、坐時不要讓殘肢垂下,床緣於屈膝位,卧位時膝關節應伸直,不要在膝部的下面墊枕頭,不要躺在床上將小腿垂在床邊,也不要坐在床邊或輪椅上下垂小腿。

殘肢皮膚護理

術後一般採用以軟包紮法的彈力綳帶固定殘端,保持殘肢均勻受壓,同時防止肢體位置不佳引起攣縮、水腫、血腫形成,促進淋巴組織液迴流,幫助殘端消腫塑性。

待病人術後局部傷口疼痛減輕後,先由醫護人員示範,逐漸教會病人用手掌輕輕拍打殘端,每次3min~5min ,每天3次~6次,時間、輕重程度由病人自己掌握。通過有節奏地輕輕叩擊殘肢末端,有利於促進循環,減輕水腫,有利於消除幻肢痛這一主觀感覺 另外,拍打殘肢可使殘肢的耐力逐漸加強,為日後安裝假肢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由近端向遠端牽拉按摩病人殘端皮膚,每日2次,每次20min 。然後搓,用殘端蹬踩,由軟物到硬物,強化皮膚的韌性和肌肉力量,促進新血管形成。傷口癒合後教會病人自行照顧殘端皮膚,及時處理殘端皮膚擦傷、發紅、腫脹、濕疹等。每日睡覺前清理皮膚,用刺激小的消毒劑對擦傷及壓迫發紅皮膚進行擦拭,以無菌紗布覆蓋,用刺激小的肥皂清洗,再用毛巾擦乾,塗以霜劑和軟膏或橄欖油軟化皮膚,防止干皮形成,以減少干硬的瘢痕在訓練時受壓而爆裂。

殘肢關節活動訓練

術後應盡早進行髖關節的各方面運動,指導關節活動的原則是從被動活動到主動輔助活動再過渡到主動活動。具體方法:術後24h在不引起不能耐受的疼痛情況下進行被動的、范圍盡量接近正常的最大限度的髖關節屈、伸、外展、內收等活動,活動時速度要慢、動作要輕柔,每日2次,屈、伸、外展、內收,每次各練習3遍。當患肢疼痛減輕後逐漸過渡為主動輔助運動,最後由病人進行主動運動,每天2次或3次,每次10min~15min。

殘肢肌力訓練

殘肢肌力的強弱對於日後熟練控制假肢尤為重要,因此,截肢手術後應盡快增加肌力的訓練。術後3d~4d,截肢者可於病床上利用松緊度不同的橡皮圈、彈簧及滑輪等鍛煉未受傷的健肢,為裝配假肢做准備。增強殘肢肌力的訓練於術後第1天就可在床上開始,病人逐漸掌握。

訓練方法:在石膏固定或彈性綳帶固定下,取正確體位進行殘肢肌肉的等長收縮運動。膝上截肢訓練:術後第1天開始進行主動靜止的股四頭肌、臀大肌收縮和髖後伸、內收活動,1周後開始做主動的髖關節的外展、內收、後伸和屈曲活動。數日後能夠下地,可進行肌肉強化訓練,用雙手按壓殘肢,讓病人抬腿做肌肉抗阻訓練。

2周後傷口癒合的情況下,逐漸加大運動,並進行假肢裝配前的訓練。膝下截肢訓練:原則與膝上截肢相同,膝下截肢者以訓練股四頭肌和預防膝關節畸形為主,可做膝關節主動或被動練習,加強伸膝訓練,徒手抗阻肌力訓練伸膝,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減活動強度。

訓練要求:訓練以臀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為主。練習時以病人主觀感覺輕松、無疼痛為宜。

殘肢承重訓練

給予殘端多次和均勻的壓迫、按摩、拍打、殘端蹬踩,由軟到硬逐漸增加殘肢的負重,每日2次,每次15min~30min或適當延長時間。指導病人逐步扶持雙拐下地活動,並有陪護在旁看守,防止摔傷。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早期可協助床上坐位訓練過渡到跪位平衡,再過渡到站立平衡,使其盡早練習單腿步行或扶拐步行,訓練良好的行走功能。

站立平衡訓練

讓病人在助行器的保護下在墊上進行站立訓練和站立平衡訓練。在訓練平衡時,可與病人互相傳遞物品,護士可向前後及兩側方向推病人破壞其平衡,而考驗病人保持平衡的能力,促使病人建立單足站立平衡和穩定。也可採取單足跳躍和跳繩的方法進行訓練。

步行訓練

使用腋拐進行步行訓練,除了平地行走外還要訓練上下台階,轉換方向及靈活性。要訓練跌倒後如何站立起來,讓病人在平行杠內對鏡子站立,骨盆保持水平,由雙手扶杠到單手扶杠再到雙手離杠,延長單腿站立的時間,最後讓病人練習單腿跳。

截肢病人的康復治療是以假肢的裝配使用來代償已截肢體的部分功能,實現生活自理,從事適當工作,重返社會為目的。

病人自截肢術後到裝配假肢前,通過自身對殘肢的康復訓練使殘肢的條件情況最大限度地達到並適應假肢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截肢術後,造成殘肢極大的創傷,表現為肌肉萎縮、肌力減退、殘肢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出現殘肢關節萎縮畸形、殘肢發涼、腫脹、痛覺敏感,直接影響裝配殘肢後的功能發揮。通過病人對殘肢的自我康復訓練,可以促使殘肢盡快癒合、消除腫脹、疼痛減輕、成熟定型,殘存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協調性提高,從而幫助截肢者順利安裝假肢,發揮功能,讓病人能生活自理、回歸社會、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❿ 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的治療

1.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賀禪療因受累關節多需多次手術,術後復發率高,需反復手術。治療目標是增加受累關節運動范圍,使患兒能獨立或輔助行走,最大可能改善上肢與手的操作能力,因此,治療須遵循下列原則:
(1)早期軟組織松解,切開或切除某些阻礙關節運動的關節囊、韌帶和攣縮的肌肉,使受累的關節獲得一定范圍的運動功能。由於攣縮的軟組織多硬韌,物理治療如被動牽拉、手法按摩不僅無效,還會引起關節軟骨因壓力增高而壞死。
(2)單純物理治療多無矯正作用,但在軟組織松解的基礎上,進行物理治療,可保持手術松解的效果,推遲復發的間期。
(3)支具固定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夜間穿戴有利於保持手術矯正的位置,白天配戴可輔助行走。
(4)本病具有術後復發傾向,應用肌肉一肌腱移位,替代某些已纖維化或肌力弱的肌肉,可獲得肌力平衡,改善肢體功能。但其效果比脊髓灰質炎的類似手術效果差。
2.手術治療
在治療原則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畸形性質、程度、年齡,選擇不同手術方法。馬蹄內翻足和仰趾外翻足是本病中常見的足畸形,需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患兒3個月可手術治療,術前用石膏固定以牽伸緊張的皮膚。術中切除攣縮的關節囊、韌帶。對馬蹄內翻畸形,應做到距骨周圍徹底松解、跟距舟關節中心性復位。若足外側柱影響復位,可切除跟骨前側部分(Lichtblau手術)或切除跟骰關節(Evans手術)。術後可獲得雖僵硬,但足可跟跖負重行走。如切開復位治療仰趾外翻足遇到困難,可切除舟骨,容易使距骨與第1~掘拍旦3楔骨形成球窩關節,還可防止距骨缺血性壞死。
3.功能鍛煉
嬰兒期可採取被動牽拉和支具固定。
幼兒期應用虎口成形、拇收肌起點切斷和拇長伸肌延長或肌腱移位,可改善拇指功能。手指屈曲攣縮常見但不嚴重,早期採取被動牽拉、夜間支具固定,防止隨年齡增長而加重。嚴重者需要松解指淺屈肌和側副韌帶,並用細克氏針固定三周。
患兒5歲以後,能夠配合功能訓練時,應選擇肱三頭肌、胸大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在某些情況下,如需扶拐行走或坐輪椅者,肘關節伸直位更為有利於完成上述動作。而屈肘功能重建後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屈肘畸判擾形。若雙肘均有肘伸直型畸形,並需扶拐杖或坐輪椅者,只能將一肘進行屈肘功能重建。

閱讀全文

與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可採取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濕性關節炎最佳鍛煉方法如圖 瀏覽:260
小學語文學習方法如何練習 瀏覽:937
肺癌脾虛有怎麼好方法治療 瀏覽:902
手持式照度計使用方法 瀏覽:311
織毛線鞋子的方法與步驟 瀏覽:834
菱鐵礦氧化鎂分析方法 瀏覽:596
清洗衣服上的油漆方法技巧 瀏覽:972
男性不育治療方法 瀏覽:801
給電腦截圖畫直線的方法 瀏覽:262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最好方法 瀏覽:56
測量樹的高度是什麼探究方法 瀏覽:372
廁所鋁合金門鉸鏈安裝方法 瀏覽:531
十字綉架使用方法 瀏覽:240
蜜桃冰沙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55
孕婦發燒物理降溫的正確方法有哪些 瀏覽:323
盤中快速賣出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955
譜圖分析方法有 瀏覽:786
承山穴的定位方法圖片 瀏覽:79
寶寶斷奶正確方法如何順利斷奶 瀏覽:558
戒定慧心的最佳方法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