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農業特點,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結構特點: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結構具有「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的結構長期未發生改變。2、發展特點:以傳統的生產工具為主,現代投入較少,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個體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導致農業生產及農村發展不平衡。
一、印度的農業特點
1、結構特點
(則旅1)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
(2)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的結構、格局長時間未出現較大變化。
2、發展特點
(1)特點一
①個體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
②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液侍,個體農戶的經營規模比較小。
(2)特點二
①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②農業對自然條件(比如雨水、氣候等)具有較大的依賴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因遭受季風的危害而引發旱澇災害。
(3)特點三
①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有所差異,導致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不平衡。
②東部、南部地區的生產水平、糧食產量比較低,而北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糧食產量、農民收入較理想。
二、印度的農業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分布方式
小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西部沿海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鬧盯吵地區,黃麻主要分布在恆河下游地區。
2、分布原因
印度的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水稻,如此分布可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符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
②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芹激喚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③ 印度種植水稻有利條件是什麼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常年高溫多雨,降水集中於夏季,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南方平原面積遼闊,有利於大規模水稻穀物類農業發展。勞動力:人口密集,勞動力成本低。
印度水資源豐富,年降雨量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其中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毫米。印度有許多河流。恆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全長2700公里,有1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3)印度種田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水稻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散孫:
熱量資源豐富,適宜於發展多種歲賣稻作制度 中國稻作生長期的平均氣溫為18~ 25℃;全國各稻區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0℃以上,與水稻需要高溫的時期是一致的。海南島稻區>10℃的積溫達8000℃以上,全年都可以種植水稻;
長江流域以南至華南> 10℃積溫達5000~8000℃,可以種植雙季稻;長江流域以北至華北>10℃積溫為4000~ 5000℃,可以種植單季中稻;東北、西北稻區>10℃積溫為2000~4000℃,可以種植一季早稻。
由於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及大陸的影響,中國稻區夏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要高,7月份平均氣溫,南京(32°00′N)為28.0℃;
日本鹿兒島(31°34′N)為 27.2℃;濟南(36°42′N)為28.2℃;阿爾及爾(36°08′N)為24.8℃;齊齊哈爾(47°20′ N)為22.0℃;蘇黎世(47°23′N)為18.4℃。優越的熱量條件使中國乎掘逗水稻的分布比其他國家更北。
④ 印度耕作制度怎樣
印度的工作制度和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不過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非常多,因為印度那個地方屬於熱帶地區,光熱水比較充足,所以他們的農業發展也比較快,但是就是由於印度的農業發展比較快,所以印度它整體也是比較落後的,它的軍事力量和經濟發展能力不行。
由於印度他激拆叢們那邊天氣比較熱,蟲害也比較多,這一方面也會讓農產品稍微有點減量,他們的農業科技水平比較低,阻礙了農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敘利亞那邊發展的快,印度應該多向其他國家好好的學習一下,讓智能化農業發展更快明櫻一些。
⑤ 印度水稻的種植歷史
印度水稻研究始於1911年,當時的重點是徵集和提純地方品種,主要成果是鑒定了若干基本適應於團余當時耕作條件的高稈秈稻品種。鑒於有組織開展水稻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要性,國家農業研究委員會於1946年建立了中央水稻研究所(CRRI),主要是為全印開發高產水稻品種栽培技術。據統計,1934-1960年印度總產的增長(年增長率1.0%)主要是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年增長率1.2%)來實現的,生產率則以每年–0.2%的速度呈現負增長。盡管通過純系選擇鑒定了大批品種,但品種選育顯然沒有對生產率產生重大影響。當農民和研究者們試圖採用日本的高投入的栽培管理方法提高產量時,發現這些品種存在許多局限性,如過量的營養生長、相互遮蔭、對肥料不敏感以及倒伏等問題。 鑒於傳統秈稻品種的局限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針對印度和東南亞的情況於1952年資助了一項地區性計劃,即通過亞種間雜交(秈×粳)把粳稻的高產特塌培滾性引入到秈稻品種中去。因為這一計劃並沒有迅速對水稻產量和生產率產生影響,人們認為需要在全國范圍通過更好的協作和了解水稻的應用研究,搞清水稻主產區的主要產量限制因子。於是,1965年制訂了全印水稻改良規劃(AICRIP),以便從國家的高度促進和協調水稻研究。在各邦農業大學、農業部門和中央農業機構的合作下,通過多點試驗快速地培育和發掘出適合於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印度水稻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品種改良 綠色革命之前,品種改良主要通過純系選擇,共育成了445個水稻品種,其中Manoharsali、SR20B、FR13A和Nonasali等部分品種至今仍有零星種植,Bamati 370和NP 130還在印度西北部種植。表1列出了這一時期的一些最突出的品種。現在用於改進產量、穩產性和品質的許多供體材料都是從這些地方品種中通過純系選擇而來的。然而早期的努力難以提高產量的遺傳潛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第一次真正致力於打破熱帶水稻產量限制的研究是通過亞種間雜交計劃(秈×粳)來實現的,即將粳稻的耐肥性與秈稻的適應性和米質結合起來中塌。雖然不能說這一計劃卓有成效,但Mahauri和ATD 27兩個品種的育成使印度水稻產量有了顯著提高。這一育種計劃使育種家們確信高產的關鍵在於選育抗倒伏的株型。
⑥ 古印度的農業科技有什麼
古印度主要栽培作物麥、麥、香蕉、胡麻、棉花等別區種植水稻
至於發展較快應該棉花根據目前史記資料料舊陸世界早種植棉花古印度早候掌握棉花種植技術森團讓並用棉或或花紡線織布哈拉巴文化遺址發現些棉布殘片雖做工粗糙棉布各種顏色看織染技術已經所發展古印度棉紡織技術孔雀王朝已非發達量手工紡織者紡織商遍布各城市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古印度重要此局口貨物古印度養蠶絲織技術芨王朝已經織薄蟬翼絲織品並配各種色彩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