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孔子提出哪些科學實用方法

孔子提出哪些科學實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31 15:22:44

A. 論述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意義

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份珍貴的教育遺產,至今對我們後來的教學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學思結合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一個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孔子提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他說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並教育學生要「多聞闕疑」,敢於發現問題,以培養思考能力。一個人苦思冥想,就會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不益,不如學也。」而且他提倡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恥下問」,要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要「學而不厭」,向人學,向書本學。

二、因材施教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

也》)這句話意思很清楚,對於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於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志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勢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善於了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不會感到厭倦。

孔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例子,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來比喻節操,用「逝者如斯夫」來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珍惜時間。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稱贊,顏回總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孔子對學生耐心誘導,使學生自覺主動進行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值得借鑒。

三 、觸類旁通

孔子提倡啟發式教學。孔子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教育學生不應採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結合教學去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想說出自己意見又說不出來時,要啟發他自己去說出來。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這一教學方法是很高明,現在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教學相長

《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和子貢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問題的兩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與他的弟子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他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對孔子的話句句唯從,從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鼓勵學生主動求學,發揮主體作用。孔子在教學上是民主的、開放的,這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教學工作者,還是有重要的啟迪和示範意義的。

B.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侍扒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老褲昌「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2)孔子提出哪些科學實用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純散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C. 孔子還提出了哪些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理論,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寶庫里的一塊瑰寶。
孔子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學而時習」、「溫故而知新」、「學思並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這些都值得我們結合今天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真學習、繼承、借鑒和創新。

一、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明確提出「教學相長」,它源於孔子。孔子對教與學、師與生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辨證的。他認為只有很好地當學生,才能更好地當先生。他不但提倡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而且提倡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育規律,它反映了教學雙主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因果必然聯系。《學記》有這么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 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相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應該是明確教也要學習,教也是一種學習,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才能對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准確掌握和熟練運用;對學生來說,應是刻苦學習,從「知不足」而激勵「自反」,能從教師的「教」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習遷移,培養自學能力。

二、啟發式原則

孔於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認為,不論是培養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掌握知識,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以現在的話說叫做有學習需要才能有學習動機;必須使學生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深入思考,獲得切實的體驗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為了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孔於反對注入式的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學生,先讓他苦心思索,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體會,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開導他。比如對一個方的東西,教師已指出一個角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由此類推其餘三個角的樣子,教師就不必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肯動腦筋思考。「憤」與「悱」是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在外表面容和言語上的表現。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 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學生經過相當時間還想不通時,就可以去啟發;學生雖然經過思考,又有所體會,但卻不能用恰當的言辭表述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去開導他。開導之後,讓學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如今啟發式已成為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情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用《學記》上的話說,教師只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通過設疑,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領會到開動腦筋、探求知識是一種快樂的勞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溫故而知新原則

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這是孔子從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對於今天的教學工作仍然有指導意義。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溫故」,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思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自動地「知新」。為什麼「溫故」可以「知新「?這是因為在「新」與「故」知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必須的邏輯聯系,兩者組成了連續的、不間斷的知識序列。因此,「溫故」的結果才導致自動地「知新」。如果「新」與「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相互銜接,那麼,「溫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實現的。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一種認知策略。例如,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計算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習「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計算。

四、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原則

孔子有句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它精闢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和拓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學習活動中,學和思是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學中有思,思中有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是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正確方法之一。例如,小學語文《羅盛教》一課,通過「摸」、「托」、「頂」三個動詞,記敘了志願軍戰士羅盛教三次潛入水中搶救朝鮮兒童的經過,生動感人地表現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國際主義精神。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是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但是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動詞?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緊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深入思考才能領悟。

以上教例說明,學生通過學、思的過程,仔細品味、揣摩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不僅學習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學習了如何准確地選用詞語,具體形象地描寫人物行為動作,揭示人物內心的道理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

五、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經驗十分豐富。他認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學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樣了解學生?孔子認為應「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年齡特點、個性特徵等,因而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准確、深刻。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後人樹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注意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應當繼承和創新。

不少教師、家長往往忽視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人與人之間在志趣、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現實中,早慧與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在大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學習就特別突出的只佔5%,而不突出的竟然佔55%。有的學生雖然學業上暫時後進,其實智力潛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於沒有得到適當機會來表 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沒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對象而不願意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教育時機來發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們無視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味採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和劃一的教學方法,就難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實踐證明,教學只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正在創造性地被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大面積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的因材施教。據介紹,該校分層次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施的。不允許按成績分層次,而是把ABC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和授課教師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目標保底不封頂,學生管理分層不分班,做到面向全體,有選擇而無淘汰,努力創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創新。

據報載,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宣言中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麼?這是很難用幾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說,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對於我們思考和實施今天的素質教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D. 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學的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E. 孔子的提倡的學習方法有什麼(4個格子)

學習方法:第一是多讀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讀到韋編三絕的程度。後來有人說孔子能預測上下五百年,看來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里也說畝者明孔子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能在兩千年前就達到這種學習精神,很不簡單啊。
第二是能專能深,孔子曾跟師襄學琴,一首曲子自己練了十來天,師襄讓他換首曲子練練,孔子說只熟悉它的曲調,但沒襲耐摸到規律。又過一段時間,師襄又讓他換首曲子練練,孔子說還沒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到最後孔子自己就聽出了這首曲子是《文王操》。從一個初學者到一個專業人士花了也不過一個月左右,看來學習非專不能快啊。
第三,學以致用。孔子曾說過「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鬼神敬而遠之」。雖然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但認為沒必要研究他們。研究一些現實世界的問題更有意義。可以說孔子是兩千年前的實用主義者。
第四,學會放鬆自己。孔子曾對子路說過拍耐春「你為什麼不學詩呢,不學詩生活就像面對著牆一樣無味」。當時的詩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來孔子在當時還是很時尚的。
第五,鍛煉身體。孔子是個射箭愛好者,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同時也鼓勵學生射箭。據說孔子給大家表演射箭的時候,觀者如堵牆,而且他是百發百中的。

F.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G.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7)孔子提出哪些科學實用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H. 孔子的教學方法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

一是主張「學」和「思」結合起來,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

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善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差異而「因材施教」。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而對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內容。

三是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主動性。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教育學生時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同時誘導學生主動思考,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去開導他。

四是提倡師生之間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 》中記載了不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志趣,並談了自己的志趣,然後將各自的志趣進行點評,可說是一種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

孔子還創造了通過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教學方法。孔子點評過很多人物,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 春秋 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連自己的弟子,他都曾加以評價。

I. 孔子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觀點有哪些

1、因材施教:

釋義: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出處:戰國 孔子《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話譯文:

子路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冉有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公西華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2、有教無類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白話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3、溫故而知新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4、舉一反三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5、學而優則仕

出處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白話譯文:子夏說:「「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J. 在《論語》中孔子為後人提出了哪些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

孔子是主張好學的,而且也強調了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孔子為後人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只讀書不思考,就不會分析,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不明事理。這句話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孔子提出哪些科學實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潮州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盒使用方法 瀏覽:898
如何學會音序的使用方法 瀏覽:146
用什麼方法給臉補水 瀏覽:557
燙傷後正確的處理方法 瀏覽:766
腳跟骨刺的治療方法白醋 瀏覽:389
花楸果怎麼吃方法 瀏覽:61
瘦臉方法的視頻 瀏覽:314
窗簾掛球打結方法視頻 瀏覽:296
快速增加電腦網速的方法 瀏覽:278
電腦登錄自己微信的方法 瀏覽:332
如何製作亮片製作方法 瀏覽:637
頸椎直反弓的鍛煉方法 瀏覽:225
論述糖尿病的營養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75
網路面板不能用的檢測方法 瀏覽:708
眼睛黑眼圈怎麼辦有什麼方法 瀏覽:535
用手機繞地轉一圈測出畝數的方法 瀏覽:148
新舊玉米粒的鑒別方法視頻 瀏覽:868
踢腳線安裝方法與尺寸 瀏覽:403
蟹爪蘭的養殖方法視頻 瀏覽:766
研究方法具體有哪幾種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