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讀解古書詞語有哪些訓詁方法

讀解古書詞語有哪些訓詁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1 11:24:36

1. 除了以形索義和因聲求義外,傳統訓詁學上解釋詞義的方法還有哪些簡要舉例說明。

以形索義是屬於形訓范疇
因聲求義是屬於音訓范疇

在傳統訓詁學中除了以上兩個,還有就是義訓了。
什麼叫義訓?
在訓釋詞語時,僅從現有意義的角度來選擇訓釋詞或作出義界,而不考慮詞義來源與形義關系,這種直陳詞義的訓釋方法就叫義訓。義訓是訓詁學上運用的最普遍的一種訓詁方法。

主要有同義為訓、反義為訓、遞相為訓三種形式。
(一) 同義為訓 就是用同義詞說解詞義。如:
僖,樂也。
接,交也。
祺,祥也。
蒙,覆也。
《詩經》:「碩鼠碩鼠」鄭箋:碩,大也。
《尚書》:「九族既睦」孔傳:既,已也。
(二)反義為訓 簡稱「反訓」,就是用反義詞來解釋詞義。古代漢語中,有一部分詞兼有正反相因的兩個意義,這在訓詁學上叫「施受同辭」或「美惡同名」。後世只通行其中一個意義,正耐訓詁學者為了說明古書中本來的詞義,往往就要用反義詞來說明詞義。如:
《尚書》: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國傳: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同心同德。
《尚書》: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孔安國傳:亂,治也。
「亂」在《尚書》時代有「治理」和「紊亂」兩個相反的意義,到漢代只通行「紊亂」一義。
(三)遞相為訓 就是幾個字輾轉蔽清爛訓釋,意義相同。
《爾雅•釋言》:速,徵也。徵,召也。邢昺疏:轉相解也,皆謂呼召。
這種方法的使用應該注意:如果釋詞和被釋詞都是多義詞,那麼遞相訓釋的義項所表示的概念必須有同一性,否則就會犯移花接木的錯誤。

義訓的實質——據文證義
形訓是從字形分析尋找解釋詞義的依據,聲訓是從讀音線索尋找解說詞義的依據,義訓是不利用語音和字形線索,不考慮詞義來源和形義關系,只是就文獻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來解釋詞義。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唐人文字,僅多訓庶幾之幾。如杜詩:山城僅百尺。韓文: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又,家累僅三十口。柳文:自古賢人才士被謗議不能自明者,僅以百數。」由唐人詩文的用例排列歸納得知宏漏,「僅」有「幾乎」、「將近」的意義。
鎮下千行淚,非是為人思。李世民《詠燭》
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雲鎮聚。柳永《傾杯》
鎮長獨立到黃昏,卻怕良宵頻夢見。顧瓊《玉樓春》
在舍渾如遠鄉客,詩僧酒伴鎮相隨。來鵠《病起》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鎮,常。
這是從一句中上下詞語的意義證明「僅」的詞義。「據文證義」的「文」一是指這種上下文詞語的意義。此外,還指整個文章的文意。如: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其中「不」的註解。「不」是多義詞,一是否定副詞,一是語氣詞。如果解釋為否定副詞,那麼說話的老人對孔子有斥責之意。可是,縱觀全文,老人多孔子及子路的態度是毫無斥責之意的,如「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因此,根據全文文意,此處的「不」不應是否定副詞,而應是語氣詞,解釋為「勤勞四體,分植五穀。」丈人說他自己只顧忙著種莊稼,不知道誰是子路老師。

2. 古代訓詁註明字音主要使用哪些方法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對要簡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煩也因此而來,漢字畢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難識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還想到了一種「讀若」法給字注音,就是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義都相同。還有直音加註聲調的方法,如「退」注「推去聲」。這樣雖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讀若法】
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歷代沿用。傳注多用「讀如」,其餘則見於《說文解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清代學者對此多持異議。錢大昕認為:「許氏書所雲『讀若』、雲『讀與同』,皆古書假借之例,假其音並假其義,音同而義亦隨之,非後世譬況為音者可同日而語也。」(《潛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說》)王筠《說文釋例》和張行孚《 說文發疑 》都認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論。洪頤煊《說文讀例》則認為「讀若」除釋字音、通假借外,還有訓字義的作用。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說文》中「讀若」的基本作用是比況被釋字的讀音;讀若字與被釋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況的字又往往是比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曉的成語方言,因此讀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釋字的假借字,或與被釋字意義相通。

【讀為法】
又作「讀曰」,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後代沿用,主要用於傳注中,意思是改讀為某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之詞。」「變化主乎異,字異而義憭然也。」所謂「易字」,即換用本字以釋借字。例如《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 讀為畔。」「泮」本為「諸侯饗射之宮也」(《說文系傳》),在此處為涯岸之義,鄭謂為畔之借字。《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鄭玄註:「憲,讀為軒,聲之誤也。」此謂「憲」為「軒」之借字,假借的緣由是二字聲近誤用。《尚書·舜典》:「播時百穀。」鄭玄註:「時,讀曰蒔。」「時」無種植義,所以以「蒔」讀之則意義瞭然。

【葉音法】
葉音也稱葉韻,葉句。「葉」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葉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3. 訓詁方法的概念是什麼啊

所謂訓詁方法,就是利用漢語語言學和其他一些相關的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准確地探求和詮釋 古代文獻詞義的方法。它主要包括:(1)訓詁與文字學結合:以形索義;(2)訓詁與音韻學結合:因聲求義 ;(3)訓詁與詞彙學結合:尋規律以求詞義;(4)訓詁與語法學結合:明語法以求詞義;(5 )訓詁與修辭 學結合:由修辭以求詞義;(6)訓詁與歷史學結合:據史料以求詞義;(7)訓詁與校勘學結合:考異文以求 詞義;(8)訓詁與邏輯學結合:用邏輯以求詞義。

4. 我國傳統訓詁學在詞義訓釋方面有哪些方法

訓詁就是為古籍的字(詞)釋義(註解).註解的形式有多種,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是「專書註解」——就是把對某典籍的註解專門成書.你問題中「傳、箋、注、訓、詁、說、解、詮、釋、記、通、學、述、訂、正、微、隱、書、義、義書、正義、音義、章句、集解、補注」 等等……,都是註解的方法.這樣多的名稱,其實可以歸結為兩類:(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還解釋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論,另外還有匯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補充別人理論的「補注」. 常見的註解名稱: 傳 就是「以今言傳古言」,例如《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 說 解 說明解釋詞語.如《詩》有《魯說》、《韓說》,都是注釋《詩經》的. 訓 詁 也是注書的方法.如:《魯詩故》(故同詁),《尚書訓》. 注 把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和體會記載在原文下面.例如我們熟知的《水經注》. 箋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隱晦和太過簡略的,加以補充. 音義 (也稱音訓、音詁、音注、音釋)辨音釋義,通過對字的讀音的辨析來推測字義.如 《爾雅意義洞啟》、《資治通鑒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來解說古籍的大義.如:《楚辭章句》 集解 一類是跨典籍註解(兩部書合起來註解),一類是集合各家之言對同一部典籍的註解. 後者如《莊子集解》. 補注 補充前人的注的缺失.舉例:《楚辭補注》. 疏證 通會古籍的義理,再加以補充、校正、考證和闡釋. 你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歸結為「訓詁在學術上的地位和貢獻」.因為前面提到的「傳、證……」,只是訓詁的方法. 那麼,訓詁學在學術上的的地位和貢獻是什麼呢? 簡單說,訓詁(主要指前人的訓詁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訓詁工作對古籍的註疏釋訓補,不僅使古籍無障礙地傳承,而且也更加豐富了古籍的內涵.沒有訓詁工作,沒有訓詁學,古與今之間就會出現斷層,中國文化的歷史就會被撕裂.這是我對訓詁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訓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形訓的作用在於探求文字的本義,但不能說明語源.1.恰當地運用形訓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清楚.2.在揭示詞的本義的基礎上,形訓還可以探明詞的引申義,從而整理出各詞的詞義系統.3.通過字形結構了解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還可以進一步識別假借字. 形訓的局限和條件:形訓納擾如必須結合語音來加以分析,所以形訓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訓的局限:第一,在歷史長河中,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字形已經失去了表義作用,所以形訓必須藉助於古文字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漢字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詞義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義和詞義之間出現了復雜的情況,所以在確定字的本義時,字形分析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第三,形聲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義范疇,而不能指明其本義 2.形訓的條件:第一,只有本義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義與字形的關系只能見其端倪,而遠引申義與字形的關系則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第三,只有「筆意」才能與意義切合,「筆勢」大部分已經游離了字義. 二、聲訓又稱「音訓」,又稱因聲求義,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解釋字(詞)義.聲訓的方式有:1.利用形聲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聲訓的作用李逗:1.尋求本字.本字是對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用一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借字與它所記錄的詞的詞義毫無聯系,只是聲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訓詁時應該破除借字,尋求本字.而尋求本字的途徑只能從聲音入手.利用聲訓可以說明通假,尋求本字,防止望文生義,還可以糾正某些注釋和解說上的失誤.2.推求語源.語源是就根詞和賴以產生的派生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詞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者義近音同的詞,叫做同源詞.所謂推求語源,主要是從同源詞中廣泛系聯派生詞,即確定同源派生詞之間的淵源關系.運用聲訓的方法系聯同源詞,首先是指文字上同聲符的.其次,因為漢語的同源詞並不總是用同樣的諧聲偏旁表示,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字形的束縛,輾轉系聯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確定它們的語源義.探求名物的來源是聲訓的一種特殊作用.總之,探求語源,往往能突出詞義的特點,有助於對詞義的理解;還有助於探討詞義引申和語音變化的規律. 聲訓應注意:1.所謂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讀音來進行聲訓,當然是不可靠的.所謂古音相近,是指聲韻都相近.2.要有文獻語言為佐證. 三、義訓 義訓,又稱直陳詞義,是不藉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1.同義相訓:是用同義詞解釋詞義,是義訓中常見的方式.包括同訓、互訓、遞訓.2.反義相訓: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詞義的分化可能是構成反訓的一個重要原因.詞義的發展由一個方面向它的對立面演變,是構成反訓的又一原因.3.歧訓:為避免訓釋詞產生歧義而再加一個訓釋,使詞義更加明確. 1、註疏的名稱:(1)傳:西漢時詁與傳有區別,詁以解釋詞義為主,傳以交代史實為主.後世注、詁、傳等已經不再有區別.傳有內傳、外傳、大傳、小傳、集傳、補傳之分.內傳是與經義相比附的註解.例如《毛傳》.外傳是與經義不相比附的註解.例如《韓詩外傳》.大傳是撰其大義.例如《尚書大傳》.小傳與大傳相對,是不賢識小,是一種謙詞.例如《七經小傳》.集傳與集注相同,補傳與補注相同.(2)解的本義是剖析、分析.(3)箋:注書叫箋,是從漢代的鄭玄開始的.箋有補充、訂正的意思.(4)註:訓釋叫注,是從漢代的鄭玄開始的.注是訓詁中最通行的名稱.(5)校:考核古書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脫誤.(6)義疏:疏通其義的意思,又稱義注、義章、義贊、正義、講義等.(7)音義:辨音的書叫做音,釋義的書叫做義,合起來叫做音義,又稱釋文.(8)章句:一種註解形式,意思是離章辨句,其特點是不以釋詞為主,而主要在於串講句意、章意、篇意. 2.註疏的類別:(1)注和疏:從訓詁的對象來說,注和疏應分屬兩類.專門解釋古書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註:從訓詁的作者來說,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兩類.他注起源於先秦,盛行於兩漢.章學誠說自注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區分綱目,三是舉要考異.已經有自注的書,如果後人再加以註解,那麼其自注便稱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補註:從註解之間的關系來說.集注,又稱集解.它有兩種:一是兼解經和注的,一是採集各家解說,再加上自己的註解,以為一書的.補注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補原文的闕略,一是補舊注的遺漏. 二、訓詁的術語要掌握:1、曰,為,謂之:用來釋義,還用於辨析同義詞或者近義詞,被釋詞放在它的後面.2、謂:和「謂之」不同,被釋詞放在它的前面,有時,它也用於串講句意.3、貌:被釋詞往往是解釋表示某種性質或者狀態的形容詞.4、「之言」、「之為言」:是用來表示聲訓,有時也說明通假字.5、讀為,讀曰,讀若,讀如:「讀為」、「讀曰」往往是用本字用來說明通假字,「讀若」、「讀如」一般是用來注音,有時也用來破通假字.6、當為,當作:用於糾正誤字.7、聲:用來指明象聲詞.8、辭,詞:指明被釋詞是虛詞.9、之:表示被釋詞用為動詞.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將原文詞序上下倒置.11、渾言、析言;散文,對文:辨析同義詞,「渾言」是籠統地說,「析言」是分析地說.「渾言」,又稱為「統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稱為「對文」、「對言」.相對而言的文辭,稱為「對文」,不相對而言的文辭,稱為「散文」.「對言」,就是相對地說,「散言」就是不相對地說.「渾言」、「散文」,是異中求同;「析言」、「對文」,是同中求異.互言,互文,互辭:表示修辭,就是文章前後參互見義、互相補充.

5. 訓詁的內容包括哪些

【狹義的訓詁】
讀作:xùngǔ
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的字義(或詞義)就叫殲胡衫「訓詁」。
「訓詁」有一些「具體的方式」以及「常用的術語」,現分別介紹如下:
訓詁的具體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一「形訓」:就是通過文字形體結構的分析來解釋字(詞)義,即拿詞形來解釋詞義叫做形訓。「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字的字形與意義有直接關系,還有「形聲字」的「義符」也可以標示它的意義類別。因此,分析字形對了解字的本義有重要的作用。在《說文》中,形訓是最基本的訓釋方式,除做攔直言其義外,其分析字型構造部分,就是形訓的範例。
二「音訓」:用音同或音近氏腔的詞來解釋詞義叫做音訓。例如《說文》「天,顛也」;「戶,護也」,「旁,溥也」(註:①溥,古讀pang,今讀pu三聲,廣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兩旁也」等等。
三「義訓」:直接說明詞的含義,叫義訓。「義訓」又細分為三種(即直訓、轉訓、陳說),現具體敘述如下:
【廣義的訓詁】
是指「訓詁學」。即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
一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書面語中的訓詁。
二訓詁學的研究內容是:語義。即古代書面語言中字(詞)的含義。其中以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為主。重點是研究詞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系、詞的產生和發展。
三訓詁學的任務是:分析古代書面語言的矛盾障礙,總結前人的註疏經驗,闡明訓詁的體制、義例、方法和運用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訓詁以及與此相關的古文教學、古籍整理、詞典編纂等工作。

6. 訓詁的方法有哪幾種

一、以形說義

通過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世界上有兩種文字體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義,形與音關系密切)、表意文字(見形知義,形與義關系密切)。漢字是表意文字,形體直接反映出所記錄的意義,形義統一在漢字的構造中,使我們由字形探求字的本義成為可能。東漢許慎《說文》對9353個漢字的字形結構進行了分析,並得出其詞義。運用以形說義 方法 時主要依據《說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這兩者中都有些問題,所以我們還要參照《甲骨文編》、《金文編》等書籍,以求得字的原始義。

二、如何運用以形說義的訓詁方法

根據字形來說解字義在傳統訓詁學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懂得拆字說義了。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止戈為武”。分析字形時要有科學的頭腦,不能妄加猜測。要對字形做梳理工作,一定要追溯到它的原始形體上去,准確找出字形所代表的最初意義。不能憑現代通行的字體作主觀的判斷。現代人有一句 歇後語 :“兩個山字重起—請旅戚出”。也是今人據現代漢字的形體作出的誤解。出,不是從二山,而是從 ,從止,甲骨文作 ,像一隻腳從居穴中走出來,是一個合體象形字。晌鎮襪

又如“宿”字。《說文?七下? 部》:“宿,止也。從 , 聲。 古文夙。”《說文》解釋“宿”的最初意義是“止”,是對的。但是對這個字的字形分析卻有問題。認為 是古文夙,是沒有根據的。宿,甲骨文寫作 ,象一個人在 (屋)下靠著帶有花紋的席子止息的樣子,正反映了“住宿”之義。許慎根據形體發生了變化的小篆來分析字形,難免出錯。

又如:民,《說文?十二下?民部》:“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但書中沒有說明“古文之象”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只引了一個古文形體: 。對這個形體,段玉裁認為“蓋象萌生繁廡之形。”王寧先生認為:“中間的 象女字,上下左右的斜畫象捆綁的繩子,因此整個字形表示的是‘奴隸’的意思。”王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許慎引用的字體來自孔子壁中書,還不是最早的古文字。“民”在金文中已存在,寫作 盂鼎; 王孫鍾 看上去像一隻眼睛被一尖利物刺中的樣子。唐蘭說:“民字從目,此銘中初見。”可見,民字像刺目之形是肯定無疑的。刺目是古代奴隸主對奴隸的一種酷刑。“民字”的本義是“奴隸”。《賈子?六政》說:“民之為言萌也,萌之為言盲也。”民=萌=盲,目被刺成盲人,這是許慎以“萌”釋“民”的本意。段玉裁因為“萌”有“草芽”義,所以解釋為“繁蕪”,並不正確。

以形說義方法探求的是單字的本義,在分析之後,往往要引古代文獻中的用例來證明分析的正確性。

三、因聲求義

詞是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語音是詞的物質外殼,要准確解釋詞義有時就要藉助於它的語音。從漢代開始,訓詁學家就注意到了漢語詞語的讀音。例如:《說文》中就運用了相當多的聲訓(以同音字作為訓釋字)。揚雄的《方言》很關注異地殊語反映出的讀音變化。東漢末年的劉熙所寫的《釋名》一書,就是通過聲音線索來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緣由。漢字里形聲字佔大多數,是主要的構字方式,漢字表音化的趨勢在日益加強。漢語音韻的發展變化是聲、韻、調協調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變化必然會牽動其他兩個方面的變化,特別是韻的變化,往往會造成宴激聲母、聲調的演變。

因聲求義的方法就是要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和歷史演變的規律來推求語源、解釋連綿詞、辨別通假字。其中推求語源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系聯同源詞;2、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3、弄清古代方言與方言之間,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音義聯系,進而找出它們的共同的根詞。因聲求義時,應遵循兩個原則:(1)以古音為依據。(2)以文獻語言為依據。

四、“因聲求義”方法具體運用

1.通假借

如: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害”字《說文》“傷也。”“害”的幾個義項“損害、殺害、禍害、忌妒”都解釋不通。通過“通假借”的辦法,了解“害”借用作“何”,問題才能解決。句意是“哪件要洗哪件不要洗,回家問父母。”

2.明方言

如:人涉昂否。(《詩經》)《毛詩詁訓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從而渡,我獨否。”有學者解釋為:“昂,今北方方言變為俺。昂古與吾通,今轉為俺……昂之轉為俺,其聲音變化之跡是非常清楚的。”另有學者解釋為:“昂為 的假借。《說文》:‘ ,婦人自稱。’由於昂、 聲近而通用,所以成為我的通稱。”

3.尋語源

黍,禾屬而粘者也,以 大暑 而種,故謂之黍。

韭,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

五、據文證義

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解說詞義。前兩種方法“以形說義”“因聲求義”都具有主觀性,而這種方法則更為客觀。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三點:(1)盡量從本文、本書和同一作者的 其它 作品中尋找證據。(2)所得結論,不能脫離被訓詞的意義系統。(3)存在於古書之中的明顯的訓詁材料,大多是因勢立說,隨文而釋。

如:可憐(可愛)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可憐(值得憐憫)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瓮》/西北望長安,可憐(可惜)無數山。

7. 有哪些學習古文的方法

李學勤在《談自學古文字》里說:「在學古文字時讀古書,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與同時代的文獻對照閱讀。例如學西周金文,同時讀《尚書》、《逸周書》及《詩經》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頁)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對戰國文字感興趣,就應該讀讀《戰國策》、《史記》和諸子等書。不過現在所能看到的戰國文字資料,多數是語言帶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銘刻)和文字特別簡單的(如璽印、貨幣)。因此對學習、研究戰國文字的人來說,《戰國策》、《史記》等書的史料價值超過作為語言資料的價值。

與讀古書同時,最好看一點講上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漢語知識有條理。初學者可以看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中的通論和王力《漢語史稿》中、下二冊里的有關部分。訓詁學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讀一本。初學者可以看洪誠的《訓詁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漢語,主要靠踏踏實實讀古書。如果古書讀得不夠踏實,古漢語方面的通論性著作讀得再多也不解決問題。初學者如果讀了不好的通論性著作,反而會使思想混亂,甚至還會誤入歧途。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為了勉強把古文字資料的文義講通,不惜杜撰在古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字義或曲解古人的訓詁,還不顧古漢語中詞語搭配的通例和語法規律,對文句作穿鑿附會的解釋,使得用古文字記錄的古漢語變成了一種跟古書上的古漢語很不相同的特殊語言。我們如果熟悉了古漢語,就不至於上這類錯誤說法的當了。以後自己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避免犯同類的錯誤,除非是由於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漢語方面有一種比較專門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極為重要,那就是古音學知識。


閱讀全文

與讀解古書詞語有哪些訓詁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瓶裝汾酒的鑒別方法 瀏覽:201
如何去除汗毛最快方法 瀏覽:417
瓷磚美縫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350
治口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瀏覽:896
自來水噴槍安裝方法 瀏覽:228
濕疹水泡治療方法 瀏覽:602
扭傷的治療方法 瀏覽:363
慢性濕疹好的治療方法如何治 瀏覽:257
主板里的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8
物理教學方法對比法 瀏覽:26
中葯材木瓜的食用方法 瀏覽:285
不拘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1
一類盈虧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725
封店注意事項及解決方法 瀏覽:613
終於找到做酸奶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55
法學的規范分析方法包括 瀏覽:164
精神病治療有哪些方法 瀏覽:477
蘋果石榴種植方法 瀏覽:202
北京治療陽痿的好方法 瀏覽:58
如何做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 瀏覽: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