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測量微生物生長的方法有哪些
原發布者:568126398
2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微生物特別是單細胞微生物,體積很小,個體生長很難測定,意義也不大。通常測定微生物的生長是測群體的生長,而測定繁殖則都要建立在計數這一基礎上。2.1測生長量測定生長量的方法有許多種,適用於一切微生物。2.1.1直接法2.1.1.1測體積它是一種較為粗放的方法,通常用於初步比較用。例如將待測培養液放在刻度離心管中作自然沉降或進行一定時間的離心,然後觀察沉降物的體積。2.1.1.2稱乾重採用離心法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如用離心法,將待測培養液離心,再用清水洗滌離心1~5次後乾燥,可用105℃、100℃或紅外線烘乾,也可在較低的溫度(80℃或40℃)下進行真空乾燥,然後稱乾重。如細菌一個細胞一般重10-12~10-13g。如為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進行過濾。過濾後,細胞可用少量水洗滌,再真空乾燥(40℃以下),稱乾重。以乳酸菌為例,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胞的濃度大約為2×108個/ml。100ml培養物可得10~70mg乾重的細胞。2.1.2間接法2.1.2.1生理指標法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均可用作生長測定的相對值。1)測定細胞總含氮量來確定細菌濃度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菌為7.5%,黴菌為6.0%。總氮量與細胞粗蛋白的含量(因其中包括了雜環氮和氧化型氮)的關系可用下式計算:粗蛋白總量=含氮量%×6.25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常用凱氏定氮法。此法適用於細胞濃度較高的樣品,同時
❷ 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哪些
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
顯微技術,純種培養技術,無菌技術,純種分離純化技術和微生物保藏技術。
顯微技術(micros):顯微技術是利用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設備,觀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特性的技術。包括:①各種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的技術;②顯微鏡樣品的制備技術;③觀察結果的記錄、分析和處理的技術。
純培養:純培養最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研究,方法是依靠滅菌和分離,是由巴斯德(L.Pasteur)和柯赫(R.Koch)建立起來的。在自然界中,有的培養條件很困難,特別是具有密切共生關系的生物及進行寄生性營養的生物;也有一些在理論上不可能進行純粹培養的生物。純培養(pure culture)——微生物學中把從一個細胞或一群相同的細胞經過培養繁殖而得到的後代,稱純培養。
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是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 侵入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無菌技術(aseptic technique) 是指在執行醫療、護理技術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純化:純化是將多糖混合物分離為單一多糖的過程。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
鏈接:http://wenku..com/link?url=yIRu52x---R6iwmJq
❸ 測定微生物群體生長有哪些方法有何特點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規律,掌握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方法,及各種物理、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各種物理、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難點:生長曲線、連續培養
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不斷地吸收營養物質並按照自己的代謝方式進行代謝活動,如同化作用大於異化作用,則細胞質的量不斷增加,體積得以加大,於是表現為生長。所謂生長就是指生物個體由小到大的增長,即表現為細胞組分與結構在量方面的增加;繁殖是指生物個體數目的增加。但是在單細胞微生物中,生長繁殖的速度很快,而且兩者始終交替進行,個體生長與繁殖的界限難以劃清,因此實際上常以群體生長作為衡量微生物生長的指標。群體生長的實質是包含著個體細胞生長與繁殖交替進行的過程。
第一節 微生物純培養的獲得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僅分布很廣,而且都是混雜地生活在一起。要想研究或利用某一種微生物,必須把它眾混雜的微生物類群分離出來,以得到只含有一種微生物的培養。微生物學中將在實驗條件下,從一個細胞或同種細胞群繁殖得到的後代稱為純培養。純培養的獲得有下列幾種方法。
一、平板劃線分離法
由接種環以菌操作沾取少許待分離的材料,在無菌平板表面進行平行劃線、扇形劃線或其他形式的連續劃線,微生物細胞數量將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並逐步分散開來,如果劃線適宜的話,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經培養後,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單菌落。
二、稀釋倒平板法
先將待分離的材料用無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釋(如 1 ∶ 10 、 1 ∶ 100 、 1 ∶ 1000 、 1 ∶ 10000 …),然後分別取不同稀釋液少許,與已溶化並冷卻至 45 ℃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搖勻後,傾入滅過菌的培養皿中,待瓊脂凝固後,製成可能含菌的瓊脂平板,保溫培養一定時間即可出出菌落。如果稀釋得當,在平板表面或瓊脂培養基中就可出現分散的單個菌落,這個菌落可能就是由一個細菌細胞繁殖形成的。隨後挑取該單個菌落,或重復以上操作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
三、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
採取顯微分離法從混雜群體中直接分離單個細胞或單個個體進行培養以獲得純培養,稱為單細胞(單孢子)分離法。單細胞他離法的難度與細胞或個體的大小成反比,較大的微生物如藻類、原生動物較容易,個體較小的細菌則較難。在顯微鏡下使用單孢子分離器進行機械操作,挑取單孢子或單細胞進行培養。也可以採用特製的毛細管在載玻片的瓊脂塗層上選取單孢子並切割下來,然後移到合適的培養基進行培養。單細胞分離法對操作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多限於高度專業化的科學研究中採用。
四、利用選擇性培養基分離法
各種微生物對不同的化學試劑、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這些特性可配製合適某種微生物而限制其它微生物生長的選擇培養基,用它來培養微生物以獲得純培養。
另外,還可以將樣品預處理,消除不希望分離到的微生物。如加溫殺死營養菌體而保留芽孢,過濾去除絲狀菌體而保留單孢子。
❹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