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耳道炎的治療葯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挖耳或異物損傷、葯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漬,易引發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貧血、維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會轉為慢性。
【方一】梔子清肝湯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梔子、川芎、當歸、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黃芩、黃連、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瀉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療肝膽火熱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癤、外耳道炎、外耳濕疹、外耳道乳頭狀瘤等。
【方解】梔子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黃、牡丹皮,能涼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葯理】梔子能解熱、鎮痛;牡丹皮具有鎮靜、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黃芩、黃連有解熱、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鎮痛、消腫、免疫調節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方二】銀花解毒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
【組成】金銀花、紫地丁、赤茯苓、連翹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黃連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主治】治療風熱邪毒犯上,而致耳癤、耳瘡(外耳道炎)。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地丁、夏枯草清熱,瀉肝火;黃連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濕熱。
【葯理】金銀花、連翹具有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對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製作用;黃連有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促進免疫功能;地丁解熱、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語】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節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風。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外耳道炎),見耳道紅腫疼痛,或有少許膿液者。
【方解】生地黃性寒,能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黃芩、牛蒡子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天花粉養陰生津。
【葯理】本方具有鎮痛、消炎、解毒、降血壓、改善體質等作用。
【用法】上葯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時服,每日1~2劑。
【方四】當歸川芎散
【出處】《證治准繩·類方》
【組成】當歸、川芎、柴胡、白術、芍葯各3克,山梔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荊子、甘草各1.5克。
【功用】養血清肝,疏風散熱。
【主治】治療血虛肝旺,耳瘡耳內癢痛,溢膿。
【方解】當歸、川芎行氣活血;白芍養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梔子清熱瀉火;牡丹皮清熱涼血;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甘草緩急,止痛。
【葯理】柴胡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抗菌、抗肝損傷、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蔓荊子具有鎮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處】《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白術、茯苓各3克,金銀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膿。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膿耳膿水清稀,能收口乾燥,正氣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參、茯苓、白術、生黃芪、當歸,白芍補益氣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膿,甘草緩急止痛。
【葯理】茯苓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生地黃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白芍有抗炎、鎮痛、消腫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黃芩黃柏各12克,枯礬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
【方解】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枯礬外用可以解毒、殺蟲、止癢,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葯理】黃芩有解熱、降壓、利尿、鎮靜、利膽、保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腸管蠕動等功能。黃柏對多種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還有利膽、利尿、降壓解熱等作用,枯礬有收斂、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將黃芩、黃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時,然後放入鐵鍋內煎炸變為黑黃色,取出後研末,與冰片、枯礬細末同時放入麻油中,過濾裝瓶備用。用時以棉簽蘸葯液塗抹患處,或浸小紗布條紗入外耳道。每日換葯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處】《浙江中醫雜志》
【組成】乳香、沒葯、血竭、兒茶各6克,硃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腫。
【主治】治療外耳道癤。
【方解】乳香活血,沒葯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可相兼而用。血竭、兒茶活血療傷,止血生肌斂瘡,硃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葯理】乳香有鎮痛作用,沒葯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血竭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兒茶有收斂、止瀉作用,硃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將乳香、沒葯麩炒以去油,然後與血竭、兒茶研細末,加適量蜂蜜調勻成膏。用時以葯棉製成粗細適合的棉栓,塗上消炎膏後,塞敷於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換葯1次。
【方八】六神丸紗條
【出處】《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組成】六神丸(中成葯)30粒液體石蠟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疼。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外耳道癤。
【方解】六神丸的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黃、青黛、蟾酥、冰片、大黃、珍珠粉。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牛黃熄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蟾酥開竅醒神,止痛,解毒。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外用可燥濕斂瘡。
【葯理】天花粉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牛黃有鎮靜、鎮痙作用。青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鎮咳、抗炎、抗腫瘤、抗放射及升白細胞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黃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療潰瘍。
【用法】將六神丸研細末,以液體石蠟調和,浸漬紗布條。用時將紗條放入外耳道,每日換葯1次。
【方九】滴耳油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核桃仁。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治療耳瘡耳內悶、腫,流膿。
【方解】方中核桃仁補腎,溫肺,潤腸。
【葯理】核桃仁有鎮咳作用,可影響膽甾醇的體內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爛,擰油去渣,得油3克,兌冰片0.6克。每用少許,滴於耳內。
【方十】清耳膏
【出處】《醫方類聚》
【組成】附子尖、石菖蒲、蟬蛻各等份。
【功用】溫經通絡止癢。
【主治】治療耳瘡(慢性外耳道炎),耳內作癢。
【方解】附子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濕和胃。蟬蛻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止痙。
【葯理】附子有消炎、鎮痛作用。石菖蒲有鎮靜、抗驚厥、解痙抑菌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
【用法】上葯為末。耳痛者用麻油調入,耳癢者,用生薑汁調成錠子,用紗布裹好,塞入耳中。葯干便換。
【方十一】青敷葯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黃500克,姜黃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陳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外耳道炎),局部紅腫疼痛,甚則化膿。亦可用於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膿腫未成時。
【方解】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黃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濃。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陳皮理氣燥濕、健脾化痰。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葯性。
【葯理】大黃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姜黃有抗炎、利膽的作用,白芷對多種桿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青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天花粉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陳皮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細血管出血,能拮抗組織胺,能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痙、祛痰止咳、抗炎、抗過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葯研細末。如紅腫者,用野菊鮮葉搗汁,或以茶葉泡湯候冷,或用蜂蜜調敷。每日換葯1次。
【方十二】九一丹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煅石膏27克,黃靈葯3克。
【功用】提膿生肌。
【主治】治療耳癤,鼻疔潰後膿腐未凈,新肌將生者。
【方解】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黃靈葯又叫黃升丹,是水銀、火硝、白礬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共奏提膿生肌之效。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石膏能促進吞噬細胞的成熟,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膽汁排泄,並有利尿作用。黃靈葯對綠膿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㈡ 外耳道癤怎麼治療
治療應於初期及早應用抗菌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局部熱敷或用特定電磁波理療儀(TDP)理療,可促使炎症消退,緩解疼痛。早期可用2%~5%酚甘油紗條敷於癤腫處,或用8%醋酸鋁紗條,或用10%魚石脂軟膏塗患處,以消炎止痛。患處已形成膿腫者,要進行排膿治療,一旦排出膿液,疼痛即可緩解。但未成熟的癤腫禁忌切開引流,以免感染擴散。
對於患耳癤的嬰幼兒應加強護理。在癤腫出膿之前,耳痛劇烈,讓患兒側卧,患耳朝上,以減輕充血,減少疼痛。癤腫出膿後應及時清除膿液,保護耳周皮膚,膿多時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後再直立抱起,防止膿汁流進外耳道深部。進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減少下頜關節活動,可使耳痛減輕。
患者不可自挖耳,如耳癢或耳屎多時,應及時請醫生幫助診治。不宜在污水中游泳,游泳以前應預防性的在外耳道內塗少量紅黴素軟膏,可起到保護皮膚、防止感染作用。洗澡、洗頭時亦應防止水進入耳內。如有全身慢性病應積極治療。
㈢ 孩子有耳癤怎麼辦
趕快治療 1.分型治療 (1)風熱邪毒外侵 主證:耳痛,張口及咀嚼時加重,伴患側頭痛,全身可有發熱,惡寒等症。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檢查見患側耳屏壓痛,耳廓牽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紅腫,隆起如椒目狀。 證侯分析:挖耳傷及肌膚,風熱邪毒乘機侵犯耳竅,阻滯經脈,氣血凝聚,故耳道紅腫疼痛,隆起如椒目狀;耳部經脈多連頭部,故病情較重者可牽引同側頭痛,張口、咀嚼時耳痛加劇,按壓耳屏、牽拉耳廓時疼痛加劇;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乃風熱之證。 治則: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五味消毒飲合銀翹散加減。 (2) 肝膽濕熱上蒸 主證:耳痛加劇烈,痛引腮腦,或有聽力減退。可伴有口苦、咽干、大便秘結、發熱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檢查見外耳道局限性紅腫,腫甚者可堵滿外耳道;若耳癤成膿則頂部可見膿點,若潰破則外耳道可見黃稠膿液;耳前耳後臖核腫大壓痛。 證侯分析:肝膽濕熱上蒸耳道,熏灼肌膚,故耳道紅腫疼痛劇烈;腫甚堵塞耳道,故聽力減退;耳部脈絡多連頭部,故痛連腮腦;熱甚灼腐肌膚則化膿;肝膽郁熱,則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為肝膽濕熱之證。 治則: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膿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飲加減。 2. 外治法 (1)外敷: ① 服中葯渣再煎,取汁熱敷患側耳部,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止痛。 ② 清潔外耳道後,用紫金錠或牛黃解毒丸調溫開水,塗搽患處。也可用棉栓蘸黃連膏或魚石脂軟膏等敷於患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排膿:耳癤已成膿,未自行潰破者,可用針頭挑破膿頭,取出膿栓,排出膿血;或切開排膿。要注意切口必須與外耳道縱軸平行,以防切口難愈及愈後形成外耳道狹窄。排出膿血後局部敷紫金錠或黃連膏、金黃散膏等。 (3)換葯:耳癤破潰後,膿液排盡,為防止外耳道狹窄變形及肉芽組織增生,可用大小適當的碘紡紗條塞納外耳道,1~2日換1次,直至徹底痊癒。 3.針灸療法 耳部腫脹疼痛劇烈時,可取合谷、內關、少商穴針刺,以疏通經脈,泄熱消腫止痛。每日針刺1次,連續2~4次。針刺手法:合谷、內關強刺激,留針20分鍾。紅腫較劇,並有高熱者,可取少商穴針刺出血。 4.其它療法 早期可配合紅外線、微波理療。 【預防與調護】 1. 注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習慣。 2. 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應外耳道口朝下,單足跳躍,使耳內積水倒出。 或用干棉簽拭乾凈。 3.保持外耳道清潔,如癤腫成膿潰破,應清除膿液。睡眠時應側卧,患耳朝下,以利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