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九月份都能種植什麼農作物
適合在9月種植油菜、生菜、絲瓜、茄子、土豆、萵筍等農作物。
蘿卜:可以種植在保水保肥性強的土壤中,土壤不宜過於乾旱,應有一定的濕度。
生菜:不耐寒,也不耐熱,但是卻比較耐旱。
絲瓜:害怕乾旱,喜歡濕潤以及溫暖,生長適溫為20-30℃。
茄子:對於氮肥的要求比較高,因此需要合理的施用氮肥。
萵筍對於土壤酸鹼性的反應比較敏感,一般以將它種植在微酸性的土壤中為宜。因為萵筍的根系比較淺,吸收能力弱,對於氧氣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選擇種植土壤時,需要選擇砂壤土、壤土。
Ⅱ 王不留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呢它一般都生長在什麼地方
王不留是一個別稱,它宣布中文名字叫做麥藍菜。麥藍菜這一名字源於《救荒本草》,在《名醫別錄》中記述為王不留行,別稱也有麥藍子、五牧牛等,是石竹科麥藍菜屬綠色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部站立,高五十公分上下,淡綠色,上一部分叉;主莖較為淺。葉片對身,無柄,卵狀橢圓型或卵狀披針型,長六公分上下,淺綠色,葉邊全緣。
王不留在河北中北部地域一般在每一年的秋後,其實就是10月初栽種,王不留針對土地資源規定不嚴苛,一般土壤層都可以生長發育,栽種採用穴播,一般深層4公分就可以,畝用2斤種籽,每穴種籽三到五粒,行間距操縱在25公分,株間距20公分就可以。 種植後填土澆灌,大概7天就可出芽。做為中草葯材,在栽種上一般不建議應用化學農葯,為確保優良的葯效提議選用漚肥的畜禽糞便施肥。
Ⅲ 王不留行如何種植
王不留行又名奶米、麥蘭菜,為1年--2年生草本植物,石竹科,王不留行屬,多生長於山區的路旁田邊和丘陵地區,是麥田中的雜草之一。除華南地區外廣泛分布於中國其他各省。莖無毛。單葉,對生,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微抱莖,全緣,無葉柄。聚傘花序,頂生,花萼管長,略具5棱,5齒裂,花後基部稍膨大,花瓣5枚,粉紅色,先端有小齒,基部有長爪,雄蕊10枚,子房上位,2心皮,1室。蒴果4齒裂,包藏於宿存萼管內。種子球形,黑色,種子形狀似油菜子,可作葯用,具有通經、活血、消腫、止痛、催生、下乳等功能。種子油可做潤滑油。種子澱粉可以制醋或釀酒。
下面將王不留行的種植技術簡介如下:
1.選種待播:選擇飽滿、有光澤、黑色的果實作種子,曬干貯藏。播種的時間應定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也可春種夏收。
2.選地整地:宜選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種植。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2500千克作為基肥。
3.播種方法: ①點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5厘米x20厘米挖穴,穴深3厘米--5厘米。然後按每畝用種量1千克將種子與草土灰混合拌勻,製成「種子灰」,每穴均勻地撒入一小撮,約含有7粒左右的種子,播後覆土1厘米--2厘米。②條播:按行距25厘米--30厘米開淺溝,溝深3厘米左右。然後,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播後覆土1.5厘米--2厘米,每畝用種量2公斤左右。
4.中耕除草:當株高7厘米--10厘米時,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鬆土時宜淺,避免傷根,用手拔除雜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和補苗,每穴留壯苗4株--5株。第2次中耕除草於第2年春季2月--3月進行。條播的按株距25厘米定苗。以後視雜草滋生情況,再進行一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鬆和田間無雜草。
5.追肥:生長期間一般進行2次--3次追肥。第1次在苗高7厘米--10厘米時進行,中耕除草後每畝施入稀人畜糞水1500千克或尿素5千克。第2年春季進行中耕除草後,每畝施入較濃的人畜糞水2000千克及過磷酸鈣20千克,或用0.2%磷酸二氫鉀進行1次--2次根外追肥,這樣有利於增產。
6.防病治病:危害王不留行的主要病害是葉斑病,其症狀主要是在病葉上形成枯死斑點,發病後期在潮濕的條件下形成灰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①增施磷鉀肥,或在葉面上噴施0.2%磷酸二氫鉀,增強植株抗病力;②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10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每7天--10天噴1次,連噴2次--3次。
若發生食心蟲則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1000倍液噴殺。
7.採收加工:王不留行宜於秋播後的第2年4月--5月採收。一般當王不留行的子粒多數變為黃褐色,少數變為黑色時就要將地上部分割下。收割過遲,種子容易脫落,難以收集。收割後,置通風乾燥處後熟5天--7天,待種子全部變黑後,曬干,脫粒,除去雜質,曬干後即可出售。
Ⅳ 薜荔果的栽培技術
1、造林的選擇:對土壤要求不嚴, 酸性或中性環境均可生長, 但以排水良好的濕潤肥沃的沙質壤土生長最好。
2、整地:對於連片基地造林,往往為紅壤或黃壤崗地,因此必須進行撩壕整地或大穴整地,寬、深各50 cm,在大樹邊或殘牆斷壁、圍牆邊應作高30~40 cm,寬50 cm見方的肥土墩。
3、栽植:春季選陰天或晴天的16∶00後栽植,栽時做到藤蔓朝向攀附物,舒根、壓緊並澆透水。
4、撫育管理:基地造林後在當年內用舊磚堆砌成牆垛,或搭好棚架,供薜荔攀附,為防薜荔幼小藤蔓攀附時滑, 用塑料帶將藤蔓輕松地捆縛在樹上或棚架柱上,對於栽在圍牆或牆垛邊的可用封口的膠紙帶或用水泥粘在牆壁上。
繁殖
常用1∶1的黃心土和細河沙, 有條件的可用蛭石、珍珠岩和谷殼灰作扦插基質,當年萌發的半木質化或1年生木質化的大葉枝條 (結果枝) 以及1年生木質化的小葉枝條 (營養枝) 都可選用。
春、夏、秋3季都可扦插,以6月下旬~8月中下旬較適宜, 此時日平均溫度在25 ℃以上,利於生根。
產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四川及陝西,北方偶有栽培,日本(琉球)、越南北部也有。
Ⅳ 王不留行(麥藍菜)有哪些特徵
(劉鐵城)
麥藍菜〔Vaccar segetalis(Neck.)Garcke〕別名不留子、牧牛等。為石竹科一年生草本。主產於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湖北等地,以河北產量最大;除華南地區外,其餘各省(區)幾乎都有分布。以種子入葯,主要成分為王不留行皂甙、王不留行黃酮、棉子糖等。味苦,性平。有行血調經、下乳消腫的功能。主治血瘀、經閉、乳汁不通、乳腺炎、癰癤腫毒等。
一、形態特徵
植株高30—70cm,全體平滑無毛,惟稍被白粉。莖直立,上部呈叉狀分枝,節略膨大。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橢圓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稍聯合抱莖,全緣,兩面均呈粉綠色,主脈在下面突起,側脈不明顯。疏生聚傘花序頂生,花梗細長,總苞片及小苞片均2片對生,葉狀;花萼圓筒狀,有5條綠色寬脈,先端5齒裂;花瓣5,淡紅色,倒卵形;雄蕊10,花葯丁字形著生,子房上位,花柱2,細長。蒴果包於宿萼內,成熟後呈4齒狀開裂。種子多數,黑紫色,球形,有明顯粒狀突起(圖15—10)。
圖15—10 麥藍菜形態圖
1.花枝 2.花二、生物學特性
種子發芽率80%,溫度在18—25℃,有足夠濕度,播種後4—5天出苗。喜溫暖氣候,在北方種植,生長季節為4—7月,5—6月生長最快,忌水浸,若種植在低窪積水地區,雨季根部容易腐爛,地上部逐漸變黃至死亡,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在過於乾旱的地區,植株生長矮小,產量很低。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與施肥
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應選山地緩坡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和粘壤土。低窪易積水的土地,根部容易腐爛,不宜栽培。地選好後,結合秋耕施用經腐熟的基肥,每畝3000—4000kg,如同時施用過磷酸鈣20—30kg,可提高種子產量。
(二)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在北京地區春季4月中旬播種,按行距30cm開淺溝播種,覆土1—1.5cm,播後稍鎮壓,若土壤乾燥,播後需澆水,5天左右出苗,每畝播種量1—1.5kg。
(三)田間管理
苗高5cm時按株距15cm左右間苗。生長期間應經常除草。雨季注意排水。追肥以氮肥和磷肥為主,開花前每畝可施餅肥30—50kg,或施硫酸銨10kg,過磷酸鈣15kg,施後要立即澆水。
(四)蟲害及其防治
紅蜘蛛5—6月份為害葉部,嚴重時可使葉部全部變黃枯乾,影響種子產量。其它參見地黃。
四、採收與加工
華北於6月上旬前後採收,東北地區秋季採收。割下全株曬干,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即可葯用。
Ⅵ 適合東北種植的中葯材有哪些
適合東北種植的中葯如下:
一,發散風寒葯
1),防風(遼寧)
2),細辛(黑,吉,遼)
3),藁本(遼寧)
二,發散風熱葯
1),牛蒡子(遼寧,吉林)
2),柴胡(遼寧)
3),升麻(遼寧,黑龍江)
4),木賊(遼寧,吉林,黑龍江)
三,清熱燥濕葯
1),黃柏(遼寧,吉林)
2),龍膽(黑,吉,遼)
3),秦皮(遼寧,吉林)
4),白鮮皮(遼寧)
四,清熱解毒葯
1),貫眾(黑,吉,遼)
2),馬勃(吉林)
五,清熱涼血葯
1),赤芍(遼寧)
六,清虛熱葯
1),白薇(遼寧)
七,潤下葯
1),郁李仁(黑,吉,遼)
八,祛風濕葯
1),威靈仙(黑,吉,遼)
九,利水消腫葯
1),薏苡仁(遼寧)
十,利尿通淋葯
1),瞿麥(遼寧)
十一,溫里葯
1),花椒(遼寧)
十二,理氣葯
1),薤白(黑,吉,遼)
十三,涼血止血葯
1),地榆(黑,吉,遼)
十四,活血調經葯
1),桃仁(遼寧)
2),王不留行(遼寧)
十五,溫化寒痰葯
1),天南星(遼寧,吉林)
十六,止咳平喘葯
1),苦杏仁(遼寧)
2),葶藶子(遼寧)
十七,養心安神葯
1),酸棗仁(遼寧)
十八,補氣葯
1),人參(黑,吉,遼)
2),黃芪(黑龍江)
3),甘草(黑龍江)
4),刺五加(黑龍江,遼寧)
十九,補陽葯
1),淫羊藿(吉林)
2),核桃仁(黑,吉,遼)
二十,補陰葯
1),北沙參(遼寧)
二十一,斂肺澀腸葯
1),五味子(遼寧,吉林)
二十二,涌吐葯
1),藜蘆(遼寧)
Ⅶ 真正的功夫熊貓 — 中葯炮製絕活傳人
楊錫倉
提及中醫葯,人們都知道中醫的「望聞問切」、「百草為方」,卻鮮有人知道其中有些傳統的中葯炮製技術瀕臨失傳,中葯的炮製隊伍被業界稱為「國家的熊貓隊」。在甘肅,就有這樣一位「熊貓隊」的隊員——楊錫倉。他從葯鋪里打雜的小學徒做起,逐漸成長為中葯炮製「京幫」學術流派的傳人,首屆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這條路一走就是52年。
近日,楊錫倉被評選為「甘肅省第二屆隴原工匠」,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楊錫倉:中葯炮製「京幫」學術流派的傳人,現為甘肅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葯學技術顧問、中葯炮製制劑科首席專家、首屆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1 「炮製」就是損其有餘,扶其不足,趨利避害
在甘肅省中葯炮製及質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操作間,楊錫倉現場為記者示範了紅芪的切片過程。只見他將一根拇指般粗細的紅芪葯材固定於一塊呈斜坡狀的木板之上,雙手橫握「刨刀」,在精細獨到的刀工下,紅芪飲片如秋風吹柳葉般紛紛落下。
楊錫倉早年以學徒入職,拜師全國名老中醫葯專家馬炎銘先生。馬老十六歲進蘭州慶仁堂當學徒,是「京幫」學術流派的傳人,他將傳統的中葯經驗鑒別知識和中葯炮製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這個秉性勤奮、謙恭好學的徒弟,楊錫倉因而得到了「京幫」的真傳。慶仁堂有很多炮製歌訣、順口溜,他在教學時常常念叨給學生們,比如:「白術要切如意片;厚朴切成盤香片;山葯宜切馬蹄片;桑枝、黃芪柳葉片;白芷、澤瀉頂頭片;歸頭、佛手順身片;木香、大黃骨牌片」。
原來,切葯可不是像切菜那樣隨便切就行,切薄還是切厚,直接關繫到葯效,多一毫米都不行,必須根據葯材質地來切。傳統刀法下就有極薄片、薄片、頂頭片、順身片、盤香片、蝴蝶片、斜片等規格。
楊錫倉說,切制的刀工越好越能增加葯材的力道。比如,南沙參、茯苓等質地疏鬆類的葯材,就需要切成厚片,因為如果切薄片,容易破碎,浪費葯材。如果是那些質地比較堅硬的葯材,如檳榔、白芍,就需要切成薄片。因為這類葯材如果切太厚,有效成分熬不出來,也浪費葯材。
中葯炮製工作遠遠不止切切片那麼簡單。常言道:「是葯三分毒」,合理的炮製,會降低其毒副作用,增加其療效。葯性如果太寒則傷陽,太熱傷陰,太苦傷胃,等等,而「炮製」就可以損其有餘,扶其不足,趨利避害。
2 醋制歸肝經,蜜制歸脾經,鹽制歸腎經
不同的中葯炮製方法會產生出不同的葯效。
楊錫倉隨手抓起一把黑色芝麻大小的顆粒向記者介紹道:這味中葯叫「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種子。它可以粘貼在患者耳朵的特定穴位上,經常按摩可緩解失眠、便秘、落枕、頭痛、頸椎病等。可是,如果將王不留行置於炒制容器內,掌握好火候,用中火加熱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後,卻能讓葯效來個180度大變身。據現代葯理研究證實:炒制後的王不留行所含多種皂甙,既通經行乳,又是一種抗菌消炎的葯物。
同樣,「大黃」性味苦寒,生則氣味重濁,苦寒沉降,泄熱攻下峻烈;若酒潤炒干,其力稍緩,並借酒引葯上行,可清上焦之熱;而炒炭後,寒性銳減,偏於平和,會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這說明同一個葯,如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甘遂本來是有毒的,內服的話,一般不能直接入葯。但是通過用醋炙之後,就能讓甘遂「棄惡從善」,解掉甘遂的毒性,變成治療便秘和腹水的良葯。
這也就是醫家常講的「醋制歸肝經,蜜制歸脾經,鹽制歸腎經」。
3 慧眼能識葯,人稱「中葯活辭典 」
16歲入行,抓葯治病52年,楊錫倉熟悉中葯材及其常用飲片,精通中葯材的加工炮製技術,被徒弟們稱之為「中葯活辭典」。他除了應用「眼看、口嘗、鼻聞、手摸」的傳統方法為醫院進行中葯飲片的質量把關外,還集合了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智慧,於2002年出版了《中葯師實用傳統技術》一書,將零碎的知識編纂成作,系統地教給學生。書中記錄了他很多獨到的見解:例如,在鑒別毛殼麝香時,通過性狀鑒別就可鑒別出正品的「黑衣子」「銀皮」;通過對毛殼麝香含水量的檢查,鑒別出麝香質量好壞;用「探針」來檢驗麝香所特有的「冒槽」現象。冬蟲夏草正品的橫斷面有「人」字圖紋或者「U」字圖文,有「人」者是甘南蟲草或川蟲草質較次,有「U」字紋者是青海玉樹、果洛蟲草,而偽品絕無此特徵……
因為有過硬的中葯飲片鑒別功底,在他帶領下的甘肅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中葯飲片入庫質量驗收小組嚴把了中葯質量關,因此近年來患者對該院中葯飲片質量問題的投訴幾近為零。
4 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一定要傳下去
身為甘肅人,難掩對故土的熱愛,楊老親昵地將甘肅大宗葯材中的黨參、黃芪、當歸、甘草、大黃稱為「隴上的五朵金花」。
為了保護傳統飲片的加工手藝,進一步研究和發掘這些「花兒」最佳的加工炮製方法,他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搜集、整理出甘肅民間加工、切制、炮製黃芪、當歸、黨參等葯的最佳方法,並把這些珍貴的工藝向弟子們傾囊相授。他帶領科研團隊製作並出版了《甘肅五大宗地道葯材的傳統加工炮製技術科教片》;他還參與整理、編寫了包含429種葯材信息的《漳縣地產中葯材》圖書。在多年的工作和教學中,他把《鹿茸的傳統切片法》、《馬錢子的傳統炮製法》等珍貴的中葯炮製絕活,通過邊帶教邊講解的形式拍成電視專題片保存了下來,使得古老的炮製技藝得到復活,為中葯炮製學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楊老說「前輩師傅的絕活、種種看家的真本領,需要好好地去繼承。中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朱清山
「當年禹州享譽全國的老葯工一共有4人,如今只剩下我一個了。」炮製是中葯制葯最核心和關鍵的部分,然而談及禹州中葯炮製這項千年技藝的後繼無人現狀,85歲的老葯工朱清山顯得憂心忡忡。
朱清山1931出生於禹州朱閣鎮一個中醫世家,13歲就到老字型大小葯棚「元豐祥」當學徒。在中醫葯領域摸爬滾打,朱清山練就了一身絕技:眼觀其色,嘴嘗其味,鼻聞其香,他一掂量便能講出這些葯材的產地、成色以及炮製後的葯效。時間久了,朱清山甚至簡單用腳踢一踢裝葯的麻袋,就能根據葯材發出的聲音能判斷出干濕程度,毫發不爽。
禹州中葯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據記載,唐代時「葯王」孫思邈曾長期在禹州采葯行醫,明代禹州的中葯材炮製在「浸、泡、鍛、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地方特色。而獨特的「九蒸九曬」中葯炮製工藝,更是百年來禹州的驕傲。在1911年柏林的「萬國醫葯博覽會」上,禹州「九蒸九曬熟地黃」曾引起巨大轟動。可惜的是,這一獨特技藝卻在1956年左右逐漸失傳。
「葯不經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靈」,不甘讓傳統中葯炮製技藝就此埋沒,1997年起,朱清山開始研究復原「九蒸九曬」技藝。經過10年的反復試驗,2007年,朱清山終於成功復原了古法九蒸九曬熟地黃。
「這種熟地黃要精選上品淮地黃,經精製、浸泡後,用銅鍋、銅籠蒸九遍再曬九遍,總共經過80道工序,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朱清山說。
對傳統的傳承不僅在於復原,更在於創新。朱清山在制葯時還創制了更精密的炮製方法,經過他炮製的地黃,可謂「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飴」,真正達到了古書上記載的熟地黃標准。
如今,朱清山在老家朱閣鎮辦了葯廠,專門從事中葯炮製和研究。經過朱清山炮製的九蒸九曬熟地黃、九蒸九曬黃精等中葯製品,代表了禹州炮製技藝的最高水平。2009年,朱清山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禹州中葯加工炮製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不能在我這一代把這個炮製技藝丟了,帶到墓坑裡去太可惜。沒有在社會上傳承下去,你活這一輩子白搭了。」朱清山想將炮製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朱清山說,炮製是中葯制葯最核心和關鍵的部分,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只有潛心研究,遵古炮製,才能實實在在地弘揚中葯文化;只有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價值。
袁小平
袁小平,男,漢族,江西省樟樹市中葯炮製技藝(樟樹中葯炮製技藝)傳承人。樟幫炮製分為三大工序,凈制、切制和炮炙。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標准和考究的要求。2018年5月16日,入選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凈制,是中葯飲片炮製的第一步。樟幫凈洗葯材重視季節氣候,夏秋氣溫高,水洗時間短;春冬氣溫低,水洗時間長。切制,依照葯性和臨床,有圓片、斜片、直片、肚片、絲條片等形狀。而炮炙就更有講究了。炒黃、米炒等炒法,酒炙、醋炙、鹽炙等炙法,明煅、悶煅等煅法,還有蒸、煮、煨、水飛等不一而足。
樟幫中葯炮製,尤重輔料。輔料運用講究地道,用量適度。豆腐制珍珠粉,鱉血制柴胡,童子尿制馬錢子等,都是樟幫內部流傳的秘訣。
「光炮製用的輔料,我就可以講三天三夜。」袁小平並非誇大其詞。只輔料一項,就分固體、液體和特殊輔料,固體中又有糙米、滑石粉等,液體中有豬心血、甘草汁等,至於特殊輔料,更是不勝枚舉。用不同的輔料和方法,將古人的經驗、葯物性能與臨床結合,獨具自己的一派風格,是樟幫炮製得以傳承至今的原因。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炮製方法,作為炮製行業的翹楚,每一種,袁小平都熟稔於心。
附子,是植物烏頭的子根,其富含的烏頭鹼有劇毒,因此作葯用時應先祛毒。古人將生附子搗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殺死獵物。附子祛毒可以用鹽水浸泡,將其製成鹽附子。而在樟幫,有特殊的炮製方法,使附子祛毒後,在葯性上達到新境界。
袁小平,是深諳此法的高人。盡管胸有成竹,但他還是一絲不苟,不敢怠慢。將鹽附子洗去鹽分,冷水漂2天,用竹片颳去外皮後放入清水漂洗。之後,切成2毫米的厚橫片,用米泔水漂3天後取出生薑片拌勻,再放入蒸籠中蒸至透心。
蒸,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水有冷熱之別,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很難吃透。蒸制完成,將其倒入大篩內扇涼,最後用小火烘乾。這樣,一整套的炮製流程才算完成。用這種方法炮製出的附子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臨江片。
在袁小平手裡,附子從毒葯變成了良葯,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
作為一味有毒性的中葯材,附子聲名在外。幾乎每年的樟樹中葯材交易會上,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地客商都會找到袁小平,指明要看附子的炮製過程。
上官賢
建昌幫中葯炮製技術傳人上官賢是中葯學徒出身,1960年正式拜建昌幫中葯炮製大師上官立中為師,學習中葯炮製技術,1965年出師,同年調入南城縣國葯中心店中葯炮製加工部從事一線中葯炮製技術工作。1970年調入南城縣人民醫院中葯加工炮製室、中葯房從事一線技術工作。2005年受聘擔任江西醫葯技師學院中葯炮製大師和中葯炮製教學授課工作,同時兼任浙江省「洪福堂」國葯館專家顧問。
建昌幫四味中葯的傳統炮製法
地黃
一般製法:10~11月間挖取根莖,除去莖 葉,須根 ,洗凈泥土 ,置焙床上緩緩烘悶至八成干時再搓捻成園形即為乾地黃。再加米酒反復九次蒸曬至黑色即為熟地黃。
「建昌幫」傳統炮製熟地黃法:取大生地以清水洗凈泥沙,水浸15~24hr(其浸泡時間一般春、夏、秋、冬季節而定)。然後同水液裝入酒壇中 ,並分層次加入陳皮 ,水面應低壇 口 3 寸左右 ,加蓋。再選一避風處,用磚石砌一圍灶 ,四角留有通風口 ,底層放入易燃物 ,上蓋適量的干谷殼 (糠皮 )。將裝葯的壇放入中央 ,再發火 ,中途不斷加入谷殼,使其燃燒。炊 24hr左右 ,停火,待冷後倒出。原汁水另存放,將熟地黃曬至半干,用原汁水加入米酒和砂仁 (研細末) 拌入熟地黃內使其緩緩悶潤吸干 ,上木顫蒸一次。再曬或打扁或竹刀 切成片 ,然後曬至全乾瓦缸收藏待用。每生地100kg,陳皮1500g,米酒2500g ,砂仁1000g。
討論:此法炮製的優點頗多 ,其操作工藝較簡便易行,滋補力勝於單蒸法。因地黃在陶器中文火慢炊 ,其氣香、味真 ,熟透後具有色黑如漆 ,味甜如怡 ,補血滋陰健脾胃等優點。據傳統經驗認為地黃應忌銅鐵器 ,否則令人腎消,並白鬢發,男損榮 ,女損胃也。
天麻
一般炮製法:春季出芽時採挖 ,質量較差 ,叫春麻;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的為冬麻 ,質較佳。挖出後 ,除去地上莖葉和蜜環菌絲,擦去外皮 ,洗凈 ,蒸或煮熟 ,壓平,切片,烘乾 (中途用硫磺火熏一次以防霉變)。
「建昌幫」傳統炮製法:取天麻大小分檔,先用米湯水洗凈 ,再用生薑搗爛取汁浸潤天麻12hr左右(具體時間以吸乾薑汁為宜)。然後攤晾半干入木顫蒸1小時,取出,用木板加重壓扁 (如春夏梅雨季節應用硫磺火熏 一 次時,以防霉變 )。晾潤至七八成干時切或刨薄片曬千備用 (每公斤天麻 129g鮮生薑 )。
討論 :天麻 ,味辛甘性平有小毒。乃肝經氣分治風之要葯,尤對風痰所致的頭痛,眩暈更為有效。它含有生物鹼粘液汁等。因此,用生薑汁蒸制 ,較為適宜。既可解除它的毒性和麻味 ,還可增強它的鎮痙止痛 ,消風化痰 ,寬胸利腸等功效。經此法炮製後葯性轉溫 ,服用後效果良好 ,從未發現任何不 良反應和副作用。
半夏
一般炮製法:夏秋 (7~ 8月) 間採挖塊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 ,擦去外皮 ,用水 (加少量明礬 )漂凈後,曬干或烘乾,即為生半夏。再加甘草石灰湯泡後 即為法半夏。
「建昌幫」傳統炮製半夏法:取生半夏去凈雜質 ,大小分檔 ,倒入缸內用清水浸漂約3~4天 (具體浸漂時間應根據季節而定)。每天換水2~3次。如春夏季節可適量加些明礬同漂。然後撈出,晾曬至八成干,待室內攤涼後 ,再每公斤半夏用明礬20g ,朴硝 24g。夏季用40g和少量醋液加適量冷開水沖和拌入半夏中腌數小時,再每公斤半夏用鮮生薑72g,大皂角、薄荷、陳皮、甘草各20g切碎 ,煎煮成適量的葯液攤涼。倒入半夏中浸泡 ,然後將麻布蓋於缸面,上放所煎葯渣密閉缸口 ,放適當陰涼處。約七周後撈起 ,去除葯渣,長流水洗凈 ,曬干。需用時開水泡潤 ,切中片,曬干即可。「建幫」葯界炮製半夏是沿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以輔料 (佐葯)解半夏毒的經驗改革的葯物相互為製法。它具有協同和拮抗作用 ,飲片色澤鮮艷 ,異味和副作用小 ,還能增強燥濕化痰止嘔等功效 ,尤以用於停飲和濕邪阻滯之嘔吐最為適宜。
附子
一般炮製方法:夏季 ( 6 月中旬即小暑前後)採挖。切除地上莖葉,洗去泥土,用膽巴水(即鹽鹵)浸漂半月後 ,再投入水中煮熟 (並食鹽反復浸泡 ) 即成鹽附子 (用紅糖焦米水或少量菜油煎成濃茶色 )。同清水共漂至微麻舌時 ,取出蒸熟 ,曬干 ,或用黑豆甘草共煮透心再切片稱黑順片。將附子去皮尖 ,切片水漂,蒸熟用硫磺火熏一次曬千,稱白附片或熟附片。
「建昌幫」傳統炮製附子法:①陰附片:取生附子反復浸漂4~7天,每天換水3次 ,撈出(每斤附子加鮮生薑72g切片)按層次入木顫內蒸約12hr至中間無白心時取出曬干。需用時以開水泡潤切薄片曬千即可。②陽附片:取生鹽附子漂凈 ,縱切厚片 ,入清水中浸漂3~6天 ,每天換水3次然後撈出曬干 (曬時要經常翻動 )。用河內沙子武火炒至附片兩面鼓起,篩去沙子攤涼即可③爆附片,取大個生鹽附子 (又稱特級超雄) 入缸中清水漂浸3~10天(根據傳統經驗附子一般按季節分為 春三天、夏四天、秋七天、冬十天浸漂)。每天換水2~ 3次撈出攤晾半天,然後在室內選一避風防火處,再用磚石砌一圍圈(應根據附子多少而決定圍圈大小) 高2尺。取適量谷殼灰或柴灰篩凈雜質平鋪地面 ,再將附子放入逐個站立放平,或頭尾交錯壓緊,至沒有空隙(不能重疊)。每公斤附子加鮮生薑1 2 0 g ,切薄片平鋪於附子上面 ,再加蓋二層牛膠紙或草紙。要求蓋嚴 ,再平鋪食指二節樣厚凈灰 ,灰一定要蓋平 ,否則易燒壞附子。然後再放稻草等易燃物於灰上 ,再倒入乾燥的谷殼 (每100kg附子加谷殼 80kg )後發火 (其點火方法傳統經驗有分三種即八卦、梅花、格子火之分)。待谷殼全部燒完後再攤晾1天 ,取出附子篩去灰屑,再入木顫清蒸12hr,曬至全乾需用開水泡潤切薄片 (飲片要求:斷面有微孔 ,呈角質 ,黃黑色,透明 ,光亮為佳 ),晾曬干即得。
Ⅷ 王八流星是什麼樣的中葯
應該叫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拼音名:Wangbuliuxing
英文名:SEMEN VACCARIAE
別名奶米、大麥牛、不母留、王母牛。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乾燥成熟種
子。夏季果實成熟、果皮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上部叉狀分枝,節稍膨大。葉對生,粉綠色,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9cm,寬1.5~2.5cm,基部稍連合而抱莖。聚傘花序頂生,花梗細長;萼筒有5條綠色寬脈,並具5棱;花瓣5,淡紅色,倒卵形,先端有不整齊小齒,基部有長爪。蒴果卵形,4齒裂,包於宿萼內。種子多數,球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地、路旁及田間。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均產,主產河北。
【採制】 果實成熟未裂開時割取全株,曬干,收集種子,曬至足干。生用或炒用。
【性狀】 本品呈球形,直徑約2mm。表面黑色,少數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
粒狀突起,另有一淺色圓點狀腫臍及一淺溝。質堅硬,斷麵灰白色,角質樣。無臭,味微澀苦。
【化學成分】 含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王不留行黃酮甙(vaccarin)等。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灰褐色。種皮表皮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或
長多角形,直徑50~120μm,垂周壁增厚,星角狀或深波狀彎曲。種皮內表皮細胞淡黃
棕色,表面觀類方形、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緊密的連珠狀增厚,表面可見網狀
增厚紋理。胚乳細胞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內充滿澱粉粒及糊粉粒。子葉細
胞含有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1.5g,加甲醇20ml,加熱迴流30分鍾,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
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王不留行對照葯材1.5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
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
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5: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改良碘
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 K)。
【炮製】 王不留行 除去雜質。
炒王不留行 取凈王不留行,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大多數爆開白花。
【性味與歸經】 苦,平。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活血通經,下乳消腫。用於乳汁不下,經閉,痛經,乳癰腫痛。
【用法與用量】 4.5~9g。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乾燥處。
釋名:禁宮花、剪金花、金盞銀台。
氣味:(苗、子)苦、平、無毒。
主治:1、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連莖、葉陰干,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2、大便後下血。用王不留行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葯、厚朴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後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4、婦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服葯後再吃豬蹄湯,並一日數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湧泉散」。
5、頭風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搽頭上。第二天清晨篦去。
6、癰疽諸瘡。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處。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7、疔腫初起。用王不留不行子研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
附方:王不留行以善於行血知名「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但流血不止者,它又可以止血。在婦科,王不留行又是發乳的良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