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歷史上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上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12 00:05:30

『壹』 古代漢語注音的兩種方法是什麼,並舉例說明

古代漢語注音的兩種主要方法是直音和反切。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鋪」字,東晉的徐邈注「音敷」,說明當時「鋪」「敷」的讀音相同。「曼」,徐邈注「音萬」,說明當時「曼」「萬」兩字讀音相同。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例如「東」字,《廣韻》「德紅切」,即取「德」字的聲母和「紅」字的韻母和聲調切出「東」字的讀音。

『貳』 漢語歷史上曾用過的注音方法

有譬況、直音、反切、注音符號、拼音。
譬況很早,漢代就有,當時沒有科學的注音方法,用比擬描繪的方法來表示讀音、
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用兩個字給另一字注音,取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相拼。
注音符號,即這些:ㄅㄆㄇㄈㄉㄊㄋㄌ
拼音:就是現在日常用的啦

『叄』 古代的注音方法

上節課講了中國最早的聲母表,這一講我們來講中國古代的注音方法。中國古代的注音方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因為漢字是意音文字,而不是純音素符號,所以它在表音這方面一直就顯得比較笨拙。早期中國人用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後來又改用反切法。在沒有明了語音會隨時代而變化的時候,還採取了亂改字音的葉音法。下面就來逐一做一下具體介紹。

一、讀若法

讀若:在我們古注裡面又寫著讀如、讀似、音若、音如,主要是用讀音相似的字來給被注字注音。《說文》里就有很多。

讀若誓,讀得像誓言的誓一樣,下面還有一個反切的制切。這個反切不是許慎那個時候的反切,這是唐代的反切加上去的。

在許慎那個時代,還沒有用反切方法來注音,所以這裡面注音就是用的讀若什麼什麼。

嵒這個字讀什麼?許多人不認識。許慎給它注音說,讀作聶,就像聶耳的聶一樣。

還有很多例子,像沖讀若動,娓讀若媚,釆讀若辨,就這個字看著像釆,實際上不是采,它要讀的像辨別的辨這個音一樣。像後漢書,還有我們後代有的時候也採用了讀若法。

《漢書·服虔傳》嬗,音如蟬。那麼它要讀得像蟬一樣。

讀若,我們看它都是找一個語音比較接近的字,但是到底有多接近,是說它聲音完全相等,還是說它聲母比較接近,韻母稍微有點差別,還是說它韻母相同,聲母稍微有點差別,還是說它聲母韻母都相同,只是聲調有點差別,這個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它這種注音方法就沒有一定的規則。

那麼被注的字音,我們現在也很難去准確地讀它,尤其是聲調,所以讀若法,它作為早期的一個方法,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有待改進。

二、譬況法

譬況法就是打比方,主要描寫字音的發音狀況。比如:

這里的示是什麼意思?怎麼讀呢?鄭玄註:示,讀「寘之河之干」之「寘」。它要讀得像詩經裡面這個寘之河之干,那就是應該其治國如寘諸掌乎,是這樣讀才對,而不應該讀這個示。

這個旄和繆,用我們現在的語音去比較的話,它兩個韻是有差別的。在有差別的時候怎樣用這個字去注它呢?發音應該用急氣言這種方法一發,就把綢繆的繆就讀著旄了。

但是這個急氣言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現代人其實也是有爭議的。什麼叫急氣言?什麼叫緩氣言?這種注音方法,其實讓後人很難准確地去解讀它。

就像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所說的。

古語和今語差別很大,中間的輕重清濁很多都已經不能知曉了。再加上古人用一些外言內言急言徐言,更讓人疑竇叢生,不知道這個發音到底應該怎麼發?所以譬況法也只是用大概的一個打比方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指導,來幫助我們這個字大概讀什麼?但是准確的還是有待後來比較改進的方法。

三、直音法

知音法,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獻始行於漢代。准確的來說,它應該是用一個同音字來給被注字注音。

顏師古他的注引了孟康說單音善,就這個字要讀成善。父音甫,這里的父不應讀父,應該讀甫,那我們就看到音某後面的字,它的音去讀音這個字前面的字,要把它讀的和後面的字語音相同。

在《大學章句》裡面說大舊音泰,今讀如字,就是說按照以前的注音,這個大字不應該讀作大,而應該讀作泰。現在我們都把它讀成大了,所以要讀如字,像平常一樣來讀它。

那麼直音法相比讀若法和譬況法來說,一般能告訴我們一個准確的信息。一個字能准確的讀作什麼,但是它也有先天的不足。我們漢語有很多字,其實你要找一個同音字是很難的。比如說死亡的死,要找一個死的同音字,估計想半天也想不到。這是因為可能文化裡面對死比較忌諱,所以斯寺都有同音字,死就沒有同音字。

有的時候同音字比被注音字還難認。像一二三四的一,要找一個同音字的話,我們的古人找鳥字旁加這個乙,就是我們現代燕子的意思:一,鳦也。這個字鳦用它來注音一二三四的一。我們看這個字比一二三四的一復雜多了,估計這個一不用注音,很多人都知道它讀一,但後面的字不注音,很多人還不認識,用它來注音來讀一二三四這就比較麻煩了,這就更難認讀。所以清代陳禮在《切韻考》裡面說。

則其法窮,就是沒有同音的字。那這種直音法就會遇到困難,即使有這個同音字,但是這個同音字又特別地難認,特別地偏僻生僻。直音法還是會遇到困難,所以這種注音方法也有待改進。

古人從注音實踐裡面慢慢地就發明了一種新的注音方法,這個注音方法就是反切法。

四、反切法

反切法大概什麼時候產生的呢?現在一般認為是產生於東漢末年。所以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用反切法,因為在許慎時代,反切法還沒有產生。

那麼反切法怎麼樣給漢字來注音呢?它是用兩個漢字相拼合給一個漢字注音,那麼被注音的這個字,它叫做被切字。用來注音的第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用來注音的第二個字叫反切下字。

為什麼叫上字和下字呢?我們看一下古人的書籍排版就知道了。我們看《廣韻》,古人的排版是從右到左,書寫從上到下,所以我們看這個東字,要給東字注音:東 德紅切。德排在紅的上面,紅排在德的下面。所以德是反切上字,紅就是反切下字。它們兩個拼合之後,就是東的音。

那麼它們兩個怎麼拼和呢?我們古人對它有一個總結。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取反切下字的韻,古人所說的這個韻是包含聲調在裡面的。實際上就是黃侃先生說的八個字: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它們兩個一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像《廣韻》的這個都怎麼讀呢?我們古人沒有現在的拼音方案。注音是當孤切。那當孤怎麼拼出來都呢?當的聲母是D,孤的韻是U,把D和U拼在一起,讀的快點連到一起就是DU,就把這個都給拼出來了。

東也是這樣。德紅切,德紅德紅,東。就這樣拼出來東的音了。乍一看這個東好像沒問題啊。但是我們仔細拼拼,這個東字,德紅切也不是現代漢語這個音。它是什麼音呢?我們拼一拼東,德紅德紅,讀dóng,它明顯是讀了第二聲去了。

我們有些方言裡面基本上還這樣說,用河南話來說的話,它這個東的發音就是和《廣韻》的反切是一樣的。東在《廣韻》裡面拼的時候,用我們現代音拼,它就是讀第二聲。

但是《廣韻》時代分不分第一聲第二聲呢?不分,它就是一個平分聲。這個聲音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分出了第一聲第二聲,我們現代才有第一聲第二聲。

五、葉(xié)音法

我們古人還有一種注音方法,這種注音方法簡單說一下,它是一種不科學的方法,應該否定的錯誤注音方法,這種注音方法叫葉音法。什麼叫葉音法?這個諧是協調諧和,就是語音要差不多相似。它怎麼葉呢?我們來看一下。《詩經》《十三經註疏》《國風·關雎》這裡面說:

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注音:樂音洛,又音岳。他說:樂音洛,又音岳,那就是可以讀luò,就是鍾鼓luo之,也可以讀yuè,鍾鼓yuè之。

那還有人認為應該讀什麼呢?協韻宜五教反。五教讀yào,為什麼讀yào?那就是為了押韻,為了和別的押韻。但是這個yào,在我們古詩裡面或者從古音系統來說,樂沒有這個音。

美如英,朱熹給注音葉於良反,如果葉音的話它應該讀作於良。於良怎麼讀?那就是羊。為什麼要把它葉成羊呢?那就是因為上面有個桑,這樣桑的韻是ang,英的韻本來是ing,但是這樣ing和ang不押韻,它就把它諧音把它讀成ang,但實際上這是違反語言規律的,這是人的主觀上強加的字音,沒有任何的語音根據,所以葉音法是一種錯誤的應該否定的注音方法。

在這節課裡面,我們看到東,德紅切拼出來的音,和我們普通話的音並不相同。我們也稍微說了一下它的原因。那麼具體原因是什麼?或者說我們古代這個語音,到現在語音它變化時候有什麼規律?請看下一講中古音到近代音的聲調變化。

『肆』 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伍』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意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


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需要注意的還有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母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5)歷史上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近代注音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2、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3、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陸』 中國古代是如何注音的

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稱「國音字母」,是中國第一套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准音的拼音字母, 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計字母39個,1919年增加一個字母,總計數40個。1930年,國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為注音符號。注音字母用專門的符號給漢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從符號設計來看,也不符合國際習慣。因此,我們需要設計一套更為理想的注音工具。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領導下,周有光等幾位語言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不斷地總結歷史經驗。到20世紀中期,終於創制出一套既實用有效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注音工具——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來注音的《漢語拼音方案》。此方案經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並實施。

《漢語拼音方案》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范圍最廣的字母,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便於與國際接軌,確立國際標准,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商貿合作的橋梁,為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拓了寬廣的通道。

二是音素化。《漢語拼音方案》字母表所列的26個字母代表語音的音素,用它們來拼音,運用起來既精確又靈活,而且拼寫時便於變化,學習方便。

三是口語化。此方案拼寫的是全國普遍通行的漢語普通話。當《漢語拼音方案》擬定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如下決定:《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范院校、中小學進行教學,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方案。

『柒』 古代沒有拼音是怎麼對漢字注音的

每個字都有讀音,我們上小學的第一課就是學拼音,不過在古代並沒有拼音,那當時的人們是靠什麼對字注音的呢?其實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還挺多的,這次就為大家專門介紹一下。其實漢字的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往往是經過了幾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簡化,畢竟作為一項交流工具來說,如果每個字都太復雜必然會降低效率。我們目前使用的簡體字就比繁體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溝通的效率和便捷度。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我們的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讀作「乃」,「鯉」讀作「里」,但是卻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法。別說今天很多字我們看了一些字會感到一臉懵逼,不知道都什麼,就是古代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古人對於不易讀的字會作何處理呢?

第一種是」讀若法「,或者叫」讀為法「,其實意思都一樣,舉個栗子:

在《說文解字》里這樣標:「儡」讀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這么一句「父義和」,劉備的老師鄭玄註:「義讀為儀」

還有更簡單粗暴的,比如在《爾雅》里將」肇「注」兆「。

第二種就是反切法,用一個漢字表示「聲」,另一個表示「韻母」和「調」,反切的上字為「聲」,下字為「韻」和「調」,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這種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當年學英語的時候就經常用,比如I love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來我們不愧是真正的炎黃子孫,與自己的祖先血脈相連呀。

『捌』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哪些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1、直音法: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包括讀如、讀若法、譬況法和直音法。讀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讓讀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確讀音來。譬況法是採用的描述性的語言說出字音的特徵。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法: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反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取其聲母,後面的為反切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古代採用直行的書寫方式,故前字在上,後字在下)。聲母、韻母、聲調取出來之後一組合就是那個漢字的讀音。在使用外國音標和外國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
3、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玖』 關於漢字注音有哪些傳統的方法呢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字,也是代表著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和記憶的文字。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漢字的注音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光是流程下來的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漢字注音方法。在我國如今使用的是在傳統拉丁字母基礎上改良制定出來的漢字拼音注音方法。那麼在古代,漢字的注音又有哪些傳統的作用方法呢?

最後要提到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是直音法。所謂直音法指的是選用一個被注音與被注音漢字發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這種注音方法同讀若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不過從注音方法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相比讀若法,直音法這種注音方法會更加精確一些。這樣我們也不得不說一句,漢字的注音方法還真是源遠流長啊。

與歷史上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ipad賬戶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51
真心朋友的鑒別方法 瀏覽:495
男人瘦胸的快速方法 瀏覽:926
黃瓜條最簡單方法 瀏覽:281
男子練習啞鈴鍛煉方法 瀏覽:689
香菇怎麼泡發和製作方法 瀏覽:248
利昆布染發膏使用方法 瀏覽:890
什麼方法去牙漬效果好 瀏覽:233
專業知識的研究方法 瀏覽:235
金湖過濾器安裝方法 瀏覽:341
來的時的使用方法 瀏覽:343
如何練習動力的方法 瀏覽:214
養雞啄毛解決方法 瀏覽:41
內部審計研究方法 瀏覽:134
銷售眼鏡技巧與方法 瀏覽:609
黑枸杞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462
如何分辨真假蜂蜜有幾種方法 瀏覽:836
魅族手機微信紅包提醒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6
五十八乘一百九十八的簡便方法 瀏覽:980
話筒線與喇叭線連接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