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等種子萌發需要水呢
(一)充足的水分
乾燥的種子含水量少,一般僅占種子總重量的5%~10%,這樣的條件使一切生理活動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盆,使種皮膨脹、軟化,氧氣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強。各種生理活動才會大大加強;只有吸足水分,種子內貯藏的營養物質溶解於水並經過酶的分解後才能轉運到胚,供胚吸收利用。
一般種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發,例如水稻為40%,小麥為50%、棉花為52%,大豆為120%,豌豆為186%。種子萌發時吸水量的差異,是由種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為滿足種子萌發時對水分的需要,農業生產中要適時播種,精耕細作,為種子萌發創造良好的吸水條件。
(二)適宜的溫度
種子萌發時,包括胚乳或子葉內有機養料的分解,以及由有機和無機物質同化為生命的原生質,都是在各種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而酶的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溫度才能進行,所以溫度也就成了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不同植物種子萌發都有一定的最適溫度。高於或低於最適溫度,萌發都受影響。超過最適溫度到一定限度時,只有一部分種子能萌發,這一時期的溫度叫最高溫度;低於最適溫度時,種子萌發逐漸緩慢,到一定限度時只有一小部分勉強發芽,這一時期的溫度叫最低溫度。
了解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以後,可以結合植物體的生長和發育特性,選擇適當季節播種。
(三)足夠的氧氣
種子得到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溫度後,就開始萌動,此時氧氣的供應對萌發起著主導作用.在氧氣充分的情況下,胚細胞呼吸作用逐漸加強,酶的活動逐漸旺盛,種子中貯藏物質通過呼吸作用,提供中間產物和能量,才能充分供應生長的需要。一般種子需要空氣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發,含脂肪較多的種子比含澱粉多的種子需要更多的氧氣,當含氧量下降到5%以下時,多數種子不能萌發。如棉花、落花生或其ta 作物種子,完全浸沒在水中或深藏於土壤深處往往不能萌發。主要是因為得不到氧氣。因此,播種、浸種過程中要加強人工管理。播種後如遇雨,要注意鬆土,控制各調節氧氣的供應,使種子萌發正常進行。...
B. 水稻、小麥、棉花的種植與生長環境是一樣的嗎
水稻:性喜溫涼,水分條件和光熱較好的平原,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適宜種植
小麥:耐旱耐寒耐鹽鹼,適應性強,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冬麥多分布於華北和黃土高原;春麥則分布於東北地區
棉花原產於熱帶,屬多年生木本植物,它是沿淮淮北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由於春秋兩季乾旱,冬季溫度低,夏季雨水集中,地下水位高,易受漬澇,同時土壤肥力偏低,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冬季休閑耕作制
C. 請問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甘蔗,茶樹,棉花的種植條件是什麼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范圍較廣.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天左右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 生產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
玉米喜溫,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拔節期日均18℃以上。從抽雄到開花日均26~27℃。
灌漿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低於16℃或高於25℃,澱粉酶活動受影響,導致子粒灌漿不良。
玉米為短日照作物,日照時數在12小時內,成熟提早。長日照則開花延遲,甚至不能結穗。
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長。
玉米適宜的土壤pH為5~8,以6.5~7.0最適。耐鹽鹼能力差,特別是氯離子對玉米為害大。
一、東北三省為主的春大豆區
二、黃淮流域的夏大豆區
三、長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區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區
五、兩廣、雲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區
其中,東北春播大豆和黃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兩個地區
產區名稱 地理位置 生長季 生長季≥0℃積溫 栽培制度
東北春播大豆區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 140天左右 2700~2850℃ 一年一熟,春播秋收
黃淮海夏播大豆區 天津、北京、石家莊一線以南,山東、河南大部分地區,江蘇、安徽的北部,山西西南部、陝西的關中和甘肅南部 90~100天 2600~2800℃ 一年兩熟
中國蔗區主要分布在廣東、台灣、廣西、福建、四川、雲南、江西、貴州、湖南、浙江、湖北等省(自治區)。甘蔗是一年生宿根熱帶和亞熱帶草本植物,屬C4作物。甘蔗稈直立,粗壯多汁,表面常披白粉。葉為互生,邊緣具小銳齒狀,花穗為復總狀花序。甘蔗為喜溫、喜光作物,年積溫需5500~8500℃,無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時數在1195小時以上。甘蔗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廣泛,以粘壤土、壤土、砂壤土較好。土壤pH值在4.5~8.0,甘蔗都能生長,但以土壤pH值6.5~7.5為適宜。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釐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1、棉花生長的光照條件
新疆棉花多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種,對光照長度反應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棉花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據測定,棉花單葉的光補償點為750 ~1000 lx,光飽和點為7~8萬lx。一般情況下,棉花葉片對光強的適宜范圍為8000~70000 lx ,此范圍下,光合強度隨光強增加而提高。
2、棉花生育的水分條件
水分是棉花體內的重要組成成分,棉花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階段生理需水要求為:播種至出苗,0 ~2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70 ~ 80%為宜;苗期,0 ~4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60 ~ 70%為宜;初蕾期,0 ~6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65 ~ 75%為宜;盛蕾期後,0 ~80厘米土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不能低於60~65%;吐絮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55 ~ 70%為宜。根據有關研究,棉田在整個生育期約有2/3的水分消耗於蒸騰,1/3消耗於土地蒸發。
3、土壤條件對棉花生長發育的影響
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屬性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土壤水分、養分、溫度、空氣、鹽鹼含量、質地等均對棉花生長有很大的影響。
D. 小麥和水稻種在哪裡
小麥主要種在北方,水稻主要種在南方。
稱之為「南稻北麥」。
小麥種植技術
該作物在酸和微鹼性土壤上都能較好地生長,但最適宜的土壤酸鹼度為pH6.5至7.5。
耕作與整地
旱地該作物的整地要立足於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獲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獲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後深翻炕土,使殘茬爛並接納秋雨,雨後淺耙,減少蒸發;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該作物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後期行間鬆土保墒,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作業,保證該作物適時播種。
高產技術
1、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該作物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2、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
3、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推廣的優質該作物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餘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4、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乾旱,運用麥黃水,有利於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至3次葉面肥,如0.2%至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5、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該作物更易遭受病蟲害,如該作物紋古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6、在該作物剛破口、抽穗揚花前約達60%至70%的時候噴施一次該作物寶,激活該作物內生物酶活性,促進協調生長,增強功能葉光合作用,明顯減少空秕率,提高結實率及千粒重,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
E. 棉花種植方法和步驟 種植棉花的詳細方法
1、選擇種植棉花的地方是特別重要,雖然說棉花比其他的東西好種植,但是它是需要充足的陽光的,所以種植棉花的小夥伴一定要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方來種植棉花!種植棉花對土地沒有要求,只要注意澆水就可以了。切記一定要選擇光照好的地方,這樣就可以種植出來好的棉花了。
2、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種植棉花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秧苗種植,沒有時間自己培養秧苗的小夥伴,可以去街上買,這個是秧苗是隨時都可以買到的。買好了種植的秧苗,我們就開始種植了。種植棉花最好的時候是在春季,因為最適合棉花生長的溫度是在15度,因為15度可以使棉花早開花,結出來更多的棉花。種植棉花秧苗的時候要控制到3cm左右就可以了,這樣不會影響秧苗發芽,切記種植秧苗的時候不要挨得太近,這樣對減少棉花的量產,要分開一點距離種植。
3、給棉花施肥並不是一下施很多的肥,是需要循循漸進施肥的。第一次施肥是在翻耕土地的時候,加入足夠的肥料以後,我們再種植棉花。在棉花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給它施肥的,等我們看到它已經開花的時候,我們再開始加肥料,這次加肥料是要加足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棉花正在生長,多施一些肥是有好處的。等到棉花長大了以後,我們就不用施肥了,我們只要定期的澆水就是可以的。
4、我們先找出來長得枝條多的棉花,開始修剪。把枝葉上面的葉子全部給修剪掉,這一步的作用就是要防止養分都被葉子吸收走了,而果實吸收不到養分就枯死了,會影響我們棉花的產量的。所以說我們要時刻注意葉子多的棉花,一定要定時的修剪一下,這樣就可以使我們產出來更多的棉花了。
5、在面對種植棉花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能會遇到病害和蟲害,這樣我們的辛苦就白費了,我們應該怎樣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呢,我就給大家說一下。預防蟲害的辦法就是我們要定時的用農葯去制止蟲害,經常觀察棉花地里的變化,有一點有蟲害的現象,我們就及時使用農葯。病害就是有一棵棉花死掉沒有及時處理的話,就會影響到一片的棉花,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察,看看棉花地中有沒有要變黃或者已經乾枯的棉花苗,及時的把它們清除掉,就不會影響到其他的棉花了。
F. 水稻、花生、穀子、棉花適合在哪種土地里生長
水稻:
1、土壤整體構造良好。土壤剖面形態特徵反映了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土壤剖面層次鮮明,則是水、肥、氣、熱協調的標志。耕作層松軟,伴隨著土壤質地適中, 結構和通透性良好,耕性適宜,富含植物養分。犁底層發育良好並較緊實,有保水、保肥能力,又有一定的滲水性,不影響根系的向下延伸。要使土壤整體結構良好,關鍵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排灌系統,使地下水位下降。並實行水旱輪作,適當加厚耕作層,重施有機質肥料, 使之松軟肥厚。
2、土壤中養分含量充足而協調。高產水稻的土壤多為微酸性到中性( pH值6.0~7.0) , 有機質含量2%~4%, 全氮含量0.13%~0.23%, 全磷含量0.11%以上( 每畝有效磷5 千克以上) ,全鉀含量1.5%以上( 每畝速效鉀15 千克) ,以及較高的陽離子帶換量( 每100 克土不低於20 毫克當量) 和較高的鹽基飽和度( 60%~80%) ,主要營養元素充足,又不缺微量元素。既要有較多的活性有效養分,還要有大量的非活性有效養分, 才能保證在整個生長期間源源不斷地供應,不致缺素脫肥,影響稻株順利而健壯的生長發育。要使土壤養分豐富而平衡,就得不斷培肥土壤,關鍵是大量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和生物性。施用化肥要注意配合與補充缺素。
3 、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好。水稻在栽培過程中要求土壤有較好的保水性,才能減少灌溉水量的消耗,避免有效養分流失。但犁底層過分緊密和土壤粘重的稻田,滲漏量過小,土壤還原性增強,產生的有毒物質難以及時排除,有益微生物和養分的釋放受阻,水稻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甚至產生毒害。因此,稻田土壤保持一定的滲漏量可隨水向土壤輸送一定數量的氧氣,使氧氣能更好地移動和平衡,促進水稻的營養環境不斷更新, 對於保持水稻根系健康生長是必要的。稻田的日滲透量以9~15 毫米較為合適,灌溉1 次水能保持5~7 天。如果滲漏量過大,引起養分大量流失也是不利的。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貯存有效養分的能力,同時也包含著耐肥性。土壤保肥性好既能積累保存大量養分,又能源源不斷的充分而持久供應養分。養分過濃時,能起緩沖作用,不致" 燒苗" ;養分較稀薄時,也不致把養分固定而不釋放,妨礙稻苗吸收。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相關,且有一致性。保水力低的田,保肥力往往也低。沙田土壤粘粒含量少,有機質分解快,滲漏量大,保水性差,保肥性也差,養分也容易流失, 肥效也不持久。這類田宜灌水後多耕,加深犁底層,或用客土法增加粘粒含量,增施有機肥來改善保水保肥能力。對於漬水田或滲漏量過小的粘土田,則需要挖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實行深耕,增加犁底層通透性,調整土壤水、氣狀況,加速有機質的礦質化,發揮潛在肥力。
4、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動旺盛。稻田土中仍然發育著大量能適應稻田環境條件的微生物類群,微生物對創造和調節土壤肥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不同類型的水稻土微生物類群不完全一樣, 作用的機理也完全不同, 但是高產稻田中的有益微生物數量還是很多的。
具體來說是壤土,它的性質則介於砂土與粘土之間,其耕性和肥力較好。這種質地的土壤,水與氣之間的矛盾不那麼強烈,通氣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適中,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適耕期長,易培育成高產穩產土壤。
花生:
花生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除過於黏重的土壤外,一般質地的土壤都可以種花生。最適宜種花生的土壤是肥力較高的沙壤土。這種土壤通透性好,花生根系發達,結瘤多;土壤松緊適宜,有利於莢果發育,花生果殼光潔,果形大,質量好,商品價值高。黏質土壤,若採用覆膜栽培,保持土壤疏鬆,也可取得較高的產量。花生適宜微偏酸性的土壤,pH以6.0至6.5為好。適宜花生根瘤菌繁育的pH為5.8至6.2,適於花生對磷肥吸收利用的pH為5.5至7.0,6.5時最為有效。花生屬於耐酸作物,pH到3.42的土壤仍能生長花生,但必須施用石灰等鈣肥。花生不耐鹽鹼,在鹽鹼地就是發芽也易死苗,成長的植株矮小,產量低。花生是喜鈣作物,在土壤中碳酸鈣含量約達9%的陝北黃土高原,土壤pH雖高達9,花生每公頃產量仍可達到4500千克
具體來說花生適合生長在砂土類土壤中,因為花生生長發育要求土壤疏鬆,活土層深厚。便於果實埋入土中。
穀子:
穀子適合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PH值在6.5-7.5的土壤,也就是偏鹼性的土壤。
棉花:
棉花生長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首先要求土壤耕性好。如發育在沖積土上的潮土,質地輕壤質。粘性較重的土壤,不利於出苗。土壤也不鬆散。為此,要求耕層土壤容重在1.25——1.4之間,孔隙度為45——50%,砂粘適中,通透性好,能保持土壤適宜的水分。
具體說一般是鹽鹼地,如果是沙質壤土最好
G. 棉花,水稻,小麥種植時間和採摘,收割。
棉花清明節前播種育苗,秋天10~12月採摘; 水稻5月播種育苗,10月份收割; 小麥11月份播種,來年5月收割。
我認為是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首先,要選擇優質小麥品種,一般選擇一代小麥作為種子,使第二年小麥畝產量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選擇小麥後,在播種前混合種子。大豆不宜連作,復種會加劇大豆病蟲草害的發生。此外,豆類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積累,會產生自毒效應,抑制豆類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嚴重時會導致植物畸形、品質低下和減產。採用輪作,可以改善土壤,有效避免這種情況。
抗旱防澇大豆開花期間新陳代謝快,需水量高,如果周圍水分不足,容易出現生理性缺水,導致植物開花,需要澆水;在連續暴雨的情況下,當田地容易積水時,需要淹水。
I. 棉花、小麥、水稻的生長條件(地理)
棉花生長在日照時間長,雨水少的地方,比如新疆。小麥耐旱,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水稻在亞熱帶、熱帶地區。我國主要在南方地區。
J. 小麥的種植方法_小麥的種植注意事項
小麥是我們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那小麥如何 種植 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小麥的種植 方法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小麥的種植方法
耕作與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層松軟,土碎地平,干濕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下部與地上部協調生長,所以是創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麥復種的麥田整地由於稻田長期浸水,土壤板結,通透性較差,所以要通過水旱輪作,干濕交替,促進土壤熟化。整地特點是,前作收獲較早時,應抓住宜耕期盡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充分炕土曬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深軟細乎,上虛下實;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由於收播間距很短,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曬垡,短期炕田;在不貽誤小麥適時播種的前提下,也可淺旋整地,為小麥創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長基地。
小麥2.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於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獲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獲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後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並接納秋雨,雨後淺耙,減少蒸發;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後期行間鬆土保墒,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作業,保證小麥適時播種。
少耕、免耕與半旱式栽培
1.少耕與免耕所謂少耕、免耕,是與傳統的整地而言,減少整地次數,降低整地強度,而對於田濕土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這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展和完善。據對稻茬麥免耕研,其增產機理可以歸納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濕耕造成的粘閉現象。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1.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調。
(2)利於提高播種質量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於田面平整,利於挖窩或開溝點播,貫徹種植規范,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深籽、叢籽、露籽,達到苗齊,苗勻、苗壯。
(3)根系發達,抗倒力強土壤結構較好,有利於根系發展和吸水。據多點調查,免耕單株次生根數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後第8天,脈沖數高出63.01%。
(4)壯苗早發,增產顯著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環境。幼苗出時快,分櫱早,生長優勢明顯。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
定位研究(4年)以來,對後作水稻未發生不利影響,但長期免耕後與土壤肥力、病蟲害的關系如何,尚須繼續進行探索。此外,免耕田雜草較多,後期也易脫肥,所以應有適當的配套 措施 。
2.半旱式栽培 小麥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環節。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獲後,利用原壟埂稍加修正後播種小麥。下濕、爛泥田廂寬170~200cm,一般為27~40cm,溝寬33~40cm,溝深27~33cm。用溝中稀泥覆蓋稻茬和肥料後,晾曬1~2天後播種,並以干渣糞或細土蓋種。小麥生育期間,溝內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廂面12~15cm,後期18cm),以使壟面不幹,既有利於小麥生長,又能保證水稻及時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條有效途徑。
半旱式小麥生產水平,一般可達旱作條件下70~80%以上,個別土壤類型還高於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廣種植較大面積。其增產原因,除一部分與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於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祝。一方面壟溝把小麥根系深度擴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壟面通透狀況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氣協調;另一方面壟溝使土體表面積增大,白晝較平作溫度高1.2~2.0℃,最大可達4℃,夜間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積增加約200~400㎡/畝。在良好的水,熱、氣條件下,促進了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於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較強,前期應適當控氮,以免增多無效分櫱,但後期容易脫肥,所以應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補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壟作埂,播種施肥等花工較多,需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術,進而提高此類中低產田的小麥生產水平。
小麥的種植過程
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一般選擇一代小麥作為種子,這樣到第二年小麥的畝產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
小麥種子應該沒有蟲、籽粒飽滿、為一代新小麥、乾燥。
小麥選擇好以後,在播種前要拌種,意思就是給小麥拌葯以防小麥被蟲害吃掉。如圖,在拌種時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拌種時水份不能太大以免影響播種時下種不順,影響每畝的種子用量,二是要拌勻,要讓每一粒小麥都要拌上農葯,以免被蟲吃掉,三是在拌種結束後小麥要晾曬一下。
在播種前要對地進行整理,如果是玉米地,需要把玉米桿全部粉碎,如果是棉地需要整理平整,這樣小麥長勢會好些。
現在一般都是機器耕地,要深耕,肥要撒勻,每畝一般100斤肥料。
在播種前地要耕兩遍,第一遍主要是把地里的大節桿打碎,第二遍主要是把地整平,這樣土地更松軟,如圖。
在播種時土地的水份要適中,這樣有利於小麥的發芽。
在播種時注意:小麥放進料斗時一定要兩邊都有,以防在播種期間短腿現象,就是有的腿里有小麥,有的沒有小麥,瞎了。
要調整每畝小麥播種多少,一般一代小麥種每畝播20斤也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一代,可以多播一點,可以是25-30斤。
在播種過程中最好看一下每個腿里是不是都有小麥。
根據每畝的小麥播種量,可以適當控制播種機器的速度。
如果水份適合的話小麥一般在七天之後就可以看到出芽了。
小麥等到冬季時大約在每年下 大雪 時要追肥一次,在開春的時候要進行蟲害管理兩次。
這樣到第二年就可以收到優質的小麥了。
小麥的栽培技術
(一)施肥
在施肥中要重視有機肥的使用和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主要是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推廣玉米秸稈還田,起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補充鉀素的作用。有的農民朋友把玉米秸稈燒掉了,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太可惜了。只有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才能夠培肥地力,實現小麥的高產穩產。總施肥量一般每畝施有機肥3000公斤左右;化肥用量,一般每畝施純氮(N)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6—8公斤、氧化鉀(K2O)4.5—7.5公斤、硫酸鋅1公斤。
上述總施肥量中,應將有機肥、磷肥、鉀肥、鋅肥的全部和氮肥總量的50%,作底肥於耕地時使用,第二年春季看苗於小麥起身或拔節期再施總氮量的50%
根據上述施肥用量,秋種底肥的化肥施用方案為:方案1:畝施尿素13-15公斤+過磷酸鈣40-50公斤+氯化鉀7.5-12.5公斤。施肥方案2:畝施三元復合肥(N、P2O5、K2O各15%)40-50公斤。 方案3:畝施磷酸二銨15公斤+尿素10公斤+氯化鉀7.5-12.5公斤。過去施肥量高於推薦施肥量高限的、土壤肥沃的選施肥量的低限,相反,選高限(這個原則適用於以下施肥量選擇)。
(二)良種的選擇
"科技助農,良種先行。"我們知道,影響小麥單產的三大因素分別是--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而能直接影響這三個因素的唯一客觀物質條件就是小麥種子。
根據當地自然和栽培條件選用品種,做到良種對路,良法配套有的人一聽說某一品種好,不問種性、適宜范圍,就盲目種植,結果高產品種種到中肥地力,肥水滿足不了,產量潛力不能發揮,或者是春性品種在早茬種植,暖秋冷冬年遭受凍害,損失很大,反過來卻說品種不好。選用良種時必須考察自然栽培綜合因素,良種良法一齊推。
一是根據當地氣候生態類型特點選用品種。各地氣候生態類型不同,對品種的要求也不同。處於北方與南方冬麥區過渡地帶的黃淮冬麥區,一般宜選用分櫱成穗率中等,產量三要素協調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間類型品種。
二是根據生產條件和水平選用品種。選用良種,首先要考慮豐產性,而小麥良種的豐產性與栽培條件密切相關,因此選用品種時首先要考慮本地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水平。在水肥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地區,應選用耐肥抗倒、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在大面積中產區應選用適應性較強、豐產性較好的品種;在肥水條件差的山區、沙鹼地應選用耐旱、耐瘠能力強的良種。
三是根據耕作制度、作物茬口選用良種。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對小麥品種有新的要求。如在復種指數較高的地區,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種。在間作套種區要求株型緊湊、矮稈抗倒的品種。又如在黃淮麥區騰茬早的早播麥田,選用半冬性品種,在晚茬用春性、弱春性品種。
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特點選用良種。選用品種應注意分析本地區病蟲害、自然災害特點,選用的大面積推廣良種必須對當地主要自然災害(寒、旱、濕、乾熱風、穗發芽等)以及病蟲害有較強的抗耐性,以達到豐產豐收之目的。
選用品種必須綜合評價選用和推廣品種既要以區試和生產試驗結果為依據,又要辯證客觀。不能單純以試驗中的產量高低和長相好壞取捨品種;不能片面追求免疫品種。要全面衡量品種的綜合性狀和穩產性。大面積推廣的良種應該是優點多、缺點少,特別是綜合性狀優,遺傳基礎豐富,對主要病害具有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抗主要自然災害、產量高而穩。即群眾歡迎的"豐年大增產、平年小增產,災年不減產"的品種。
(三)整地作畦
整地質量直接影響播種質量和幼苗生長,而且通過耕作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性能,提高地力,從而促進小麥生長發育。高產麥田要求深耕翻,打破犁底層,一般要求耕深23—25厘米,並做到隨耕隨耙,耙細耙透,做到上松下實。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一般應適當擴大畦寬,以2.5—3.0米為宜,畦埂寬不超過40厘米。為節約用水,提倡短畦,畦長以50—60米為宜。
(四)做好種子處理
提倡使用包衣的良種。小麥專用種衣劑含有防病和防蟲葯劑、微肥和生長調節劑,有利於綜合防治病蟲害,培育壯苗。沒有種衣劑的要採用葯劑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環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即100公斤種子加0.2公斤葯劑)拌種。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散黑穗病等病害發生地塊,可選用2%立克秀按種子量的0.1%—0.15%(即100公斤種子加0.1-0.15公斤葯劑)拌種,或20%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15%(即100斤公斤種子加0.15公斤葯劑)拌種。病、蟲混發地塊可選用以上葯劑(殺菌劑十殺蟲劑)混合拌種。採取葯劑拌種的播種量應適當加大10%—15%。
用麥巨金3-5毫升兌水0.3-0.5公斤,可以拌10公斤種子,晾乾播種;春小麥:用麥巨金4-6毫升0.3-0.5公斤,可拌10公斤種子,晾乾播種;
(五)適期播種
播種過晚,櫱少、根少、苗弱,形不成壯苗;播種過早,苗旺長、缺位、病蟲害嚴重、易發生凍害。不同項目縣冬前積溫和前茬作物各不相同,難以統一確切的時間,適宜的播期應掌握在日平均氣溫17—16℃左右,若是冬小麥冬前≥0℃積溫650℃,越冬時能形成6葉1心的壯苗為宜。
以下是各地區播種時間參考表
東北春麥區 黑龍江、吉林、遼寧部分、內蒙東北部 4月中旬
北部春麥區 內蒙古中部,河北、陝西、山西北部 3月中旬-4月中旬
西北春麥區 甘肅、寧夏北部,內蒙古西部、青海部分 3月上旬
北部冬麥區 河北、山西大部、陝西南部、遼寧、寧夏、甘肅部分、北京、天津 9月中旬
黃淮冬麥區 山東、河南大部、河北、江蘇、安徽部分、陝西部分、山西、甘肅部分 10月上旬( 寒露 後)- 下旬
長江中下游冬麥 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大部、上海、浙江、江西、河南信陽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西南冬麥區 貴州、重慶、四川、雲南大部,陝西、甘肅、湖北、湖南部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華南冬麥區 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雲南南部 11月中下旬
新疆冬麥區 新疆 南疆冬麥:9月中旬左右
北疆春麥:4月上旬
南疆春麥:2月下旬至3月初
南疆冬麥:7月底8月初
北疆春麥:8月上旬左右
南疆春麥:7月中旬
(六)足墒播種
適宜的土壤墒情是培育壯苗的關鍵措施,小麥出苗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手感標准為:手抓能成團,鬆手落地能散開)。墒情不足的,應採取多種形式造墒,反對搶墒播種或溝墒播種,確保適墒播種。當墒情和播期發生沖突時,寧可晚播3—5天,也要造墒播種,做到足墒下種,確保一播全苗。
(七)確保適宜的播種密度
每畝基本苗應根據不同品種特點,千粒重、發芽率、出苗率等情況確定,對於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適期播種的高產麥田適宜基本苗每畝10—12萬基本苗,每畝40萬穗。對於分櫱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種,適宜基本苗每畝13—18萬,每畝30萬穗。為確保適宜的播種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每畝播種量(公斤)=[要求基本苗×千粒重(克)]/[1000×1000×發芽率×出苗率]
地力水平一般,整地水平差的可用半精播栽培,每畝13-18萬基本苗(一般種子發芽率在90%以上,千粒重40克左右的,以斤籽萬苗計算即可)。
做好播種機具的調試,建議採用精量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3—4厘米。
(八) 前期(冬前)管理要點
1 、保證全苗 在出苗後要及時查苗,有缺苗斷壟的,要補種經過浸種催芽的種子,同時拔除疙瘩苗,這是確保苗全的第一個環節。出苗後遇雨或土壤板結,應及時進行劃鋤,破除板結,通氣、保墒、促進根系生長。
2 、化控或深耘斷根 若越冬前麥田群體偏大超過80萬/畝,有旺長趨勢,可在氣溫降至零上5℃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麥巨金或鎮壓,或深耘斷根,以緩解生育中後期群體與個體的矛盾。深耘斷根的方法是去掉2齒的耘鋤隔行深耘,深度10厘米,耘後將土摟平,壓實,接著澆冬水,防止透風凍害。一般長勢正常的麥田也可採用這一措施,但群體偏小、長勢較弱的麥田不宜採用。
3 、冬季水分管理 澆好冬水有利於保苗越冬,使早春保持較好墒情,以推遲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主動。對於部分搶墒播種的麥田,及群體偏小長勢較弱的麥田,應於立 冬至 小雪 期間澆冬水,確保小麥安全越冬。澆過冬水,墒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防止地表龜裂,疏鬆土壤,除草保墒,促進根系發育,促苗壯。對造墒播種,麥田冬前墒情較好,土壤基礎肥力較高且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一般不要求澆冬水。
( 九) 中期(返青-孕穗〈挑期〉)管理要點
拔節期追肥澆水項目區麥田返青期、起身期一般不追肥不澆水,主要進行劃鋤,以通風、保墒、提高地溫,利於大櫱生長,促進根系發育,使麥苗穩健生長。還可以使用一次麥巨金,全面調控小麥的生長。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拔節肥、水的具體施用時間,還要根據地力水平和麥苗情況靈活變化。對於土壤肥力差,群體較小的麥田,可在起身期進行第一次澆水追肥,畝施尿素8公斤,在拔節後期結合第二次澆水再追尿素12公斤,以促穗大、粒多、粒重。地力水平高、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後期(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結合澆水追肥,畝施尿素20-25公斤。對於地力好、產量高、群體偏大、春季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追肥時間可推遲到拔節以後進行,一般畝施尿素20公斤左右。
對於冬前生長過旺有脫肥現象的麥田,返青期畝追尿素10公斤左右,拔節期再追尿素10-15公斤。
對於播種過晚,基本苗多,冬前無分櫱的麥田,可在拔節前期(春生4葉前後)澆水施肥,畝施尿素16公斤,開花至灌漿初期再隨水追施尿素4公斤。
(十)後期(孕穗〈挑期〉-成熟)管理要點
澆好挑旗水或開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於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並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後期吸收利用。如小麥挑旗墒情較好,也可推遲至開花期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