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書的好方法有哪些2條
1.「三到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一本書法:」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3.「長期計劃法:」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4.「筆記法:」心有疑隨札記 5.「求問法。」就人問求確義。
1..泛讀,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 2.精讀,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3.通讀,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
有效利用讀書的時間 時間是最寶貴的財產,成功與否就看你如何運用了。 在前一章,你已知道家庭作業的重要性,也知道每一個家庭作業都對你的期末成績有很大的影響。你必須培養良好的習慣來驅使自己完成家庭作業。但是要怎麼做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善用你的讀書時間。 什麼是讀書時間? 讀書時間就是你花在准備功課、寫家庭作業與准備考試的時間。 如何有效利用讀書時間? 如果你想要功課做得又快又可得高分,你得先想像如何把時間作最好的利用。理由是你的自我形象(你用什麼方式看自己)會直接關繫到你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例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吊兒郎當的人,你就會把時間浪費在游手好閑上。反之,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你就會把時間用來努力讀書。因此,如果你想以最少的努力來獲得高分,你就要動動腦筋作適度的安排。 下一步是開始行動:讓你的身體參與行動,盡快地開始每一項工作。以下的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 方法一:在心中描繪出一部「動畫」。 方法二:把「動畫」搬到實際的生活中。 讓我們先從第一個方法做起。 方法一:在心中描繪出一部「動畫」 在全心投入讀書之前,先想好一套計劃是個聰明之舉。在心中清楚地想好你必須做的事,以及如何逐步完成它。 假如,假設現在是星期一下午3點,而你有三份作業要在星期三早上8點鍾交卷。你先把這些工作列在一張紙上,然後在心裡開始描繪一幅動畫。 想像星期一的晚上你到圖書館,逐步完成了三份作業,而且寫得很順利,你覺得很高興。這一分鍾的想像練習,可以讓你做好心理准備,並決定在今天晚上開始實行。 為了充分實踐,你還必須想好細節,也就是你必須想好在一定的時間及地點完成指定作業。以下的讀書秘訣必須在你一定的時間及地點完成指定作業,也必須在你的心中演練,這些指南可以幫助你具體地想像每一步該怎麼做。 1.把所有的作業列在一張表上。 2.選擇主要的讀書場所。 3.預留充分的時間。 4.自己一個人讀書。 5.常保桌面的整潔。 6.適時稍作休息。 7.讀書時避免吃零食。 8.聰明地利用讀書時間。 9.利用學校所學,使生活更輕松自在。 10.想著念完書以後的好處。
以上這些就是讀書的好方法。
請採納回答謝謝
2. 讀書的方法有幾種!
讀書的方法有如下4種:
1、信息式閱讀法
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舍棄無關的部分。
2、文學作品閱讀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如果嘴唇沒動,只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
3、經典著作閱讀法
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著作要像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
4、麻醉性的閱讀法
這種閱讀只是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樣使讀者忘卻了自己的存在,飄飄然於無限的幻想之中。這類讀者一般對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不感興趣,把自己完全置身於書本之外。
(2)正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見的讀書形式:
1、泛讀:泛讀法則側重閱讀量,也就是廣度。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精讀法要求將讀物中每一處細節完全讀懂讀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讀:即從頭到尾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3. 讀書措施有哪些啊
讀書措施:
1、讀書要用心去讀,認真仔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2、學會默讀,並有一定速度,對四年級來說閱讀量不少於五萬字。並善於積累。
3、做好讀書筆記,會復述有關內容,不懂的字詞可以查字典,問老師、父母、同學。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采勸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4. 正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正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學生們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的。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正確讀書的方法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准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確性。理解愈深愈准確,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聯帶關系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需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我肯定這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例如好幾次我故意將頗明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200多學生中竟無一人發覺,只知低著頭忙將錯誤抄在筆記上。
筆記有兩個用途。①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課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系,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這是第二個壞習慣最明顯的例子。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少許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系。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系,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范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准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總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鍾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隻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30分鍾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對都完全忘記外物1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甚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准備工夫。這准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麼」(What),B、「怎樣辦」(How?),C、「為甚麼」(why)。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那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那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准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里,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讀書的時間多。
雖然我在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著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實難以為外人道。
5. 我們應該怎麼讀書 讀書的方法
1、可多讀幾遍,看完後總結內容。
2、先讀一遍,再回憶一遍。
3、看書逐頁逐頁讀,把好句讀出聲來加深印象。
4、遇到英雄人物、科學家等記他(她)的名子並看他(她)的簡介。
5、先瀏覽,遇精彩部分再細讀。
6、選擇好書進行精讀,一些看不看隨便的書可以泛讀。
7、先大略看一下再認真讀,仔細、反復、認真去讀。
8、大聲吟誦,以便透徹理解。
9、一邊讀書,一邊在書上做批註,摘抄好詞好句好段落。
10、勤做筆記,每讀完一本書就做讀後感。
11、讀書前要洗手,看書輕拿輕放,看完書將書放回原位。
12、讀到有關政治的信息,就將它記下來了解。
13、坐姿正確,仔細去讀。
14、一邊看一邊把有用的東西畫出來幫助記憶。
15、有詳有略,吸取精華。
16、先看一看目錄和簡介,再細讀,遇不明白再讀一遍。
17、有疑問,問老師、同學詢問,或者查資料解決。
18、先讀簡介,了解適不適合,合適了再去仔細閱讀。
19、找一段或一篇中心句細讀。
6. 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我們都知道讀書是非常重要的,那讀書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准備的關於讀書的方法有哪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讀書有哪些好方法
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鑒賞、記憶,學習知識的行為。下面我為大家帶來讀書有哪些好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一、讀書八法
借摘讀。舊時代,革命書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時,聽說書報流通社有《聯共黨史》上下冊,就去借了來抄讀。他不全抄,而是節抄,並且做詳細分析。這樣,可以服、心、手三到,便於理解深刻。
翻選讀。吳昌碩博覽群書,曾對門生說:「書不能死讀,先翻翻序,看看結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極有價值的才值得花力氣精讀,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插縫讀。學者顧頡剛陪夫人就診的時候,也要挾書閱讀,若有所得,歸來即記在筆記本上。35年間,他記的筆記竟達l60冊之多。
「啃」「悟」讀。作家張賢亮當年被打成「右派」下放農場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資本論》他的讀法是「啃」和「悟」。他說:「古時文人三更燈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書五經,依此作底,寫起文章來海闊天空,頭頭是道。」他喜歡美國作家福克納的作品,但他從不整篇細讀,只是跳著翻看,用文學的悟性體味作者的創作精髓。
選擇讀。朱光潛說: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工夫去搜求。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他認為:「你與其讀千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重復讀。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復是學習之母。」對有些難懂的書,他堅持一讀再讀,直到懂了記下為止。他說: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問題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問題的膚表的見解,先剜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
交叉讀。理論家胡喬木共有136個三米高的大書架,約3萬多冊的私人藏書。他沒有什麼業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時看五本內容完全不同的書,如哲學、外國小說、政治、劇本、自然科學類的書,同時交叉著看,以調換腦子,而在調換腦子的同時,又有所得。
「怪」法讀。台灣作家李敖珍視書中的資料,更甚於書本身。他常把書中重要的資料影印下來,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門別類的「專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華」,等到書中的「精華」被他吸收光了,這本書對他來說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送、賣、扔,他都沒有多大意見。
二、讀書的小方法
1、可多讀幾遍,看完後總結內容。
2、先讀一遍,再回憶一遍。
3、看書逐頁逐頁讀,把好句讀出聲來加深印象
4、遇到英雄人物、科學家等記他(她)的名子並看他(她)的簡介
5、先瀏覽,遇精彩部分再細讀
6、選擇好書進行精讀,一些看不看隨便的書可以泛讀
7、先大略看一下再認真讀,仔細、反復、認真去讀
8、大聲吟誦,以便透徹理解
9、一邊讀書,一邊在書上做批註,摘抄好詞好句好段落
10、勤做筆記,每讀完一本書就做讀後感
11、讀書前要洗手,看書輕拿輕放,看完書將書放回原位
12、讀到有關政治的信息,就將它記下來了解
13、坐姿正確,仔細去讀
14、一邊看一邊把有用的東西畫出來幫助記憶
15、有詳有略,吸取精華
16、先看一看目錄和簡介,再細讀,遇不明白再讀一遍
17、有疑問,問老師、同學詢問,或者查資料解決
18、先讀簡介,了解適不適合,合適了再去仔細閱讀
19、找一段或一篇中心句細讀
20、在文章最後寫一寫感受、啟發和心得
三、讀書十法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鑽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
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這里「熟讀而精思」,即是精讀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眉毛鬍子一把抓似地讀書,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迪生為發明而讀書。為了發明「白熾燈」,他曾翻閱圖書館有關各種書刊,作了9萬頁筆記。他為了發明一種新型號的打字機,從圖書館借來了有關的書刊資料,共有3尺厚。他只用兩三個晚上就鑽研完畢了。他是怎樣看這些書刊的?他不可能在兩三個晚上從頭至尾一字不翻地鑽研完畢這3尺厚的書刊。他只是搜集與他發明新打字機有關的部分,其餘部分則pass。
愛因斯坦說,他只吸取、抓住把學習和研究引向深人的東西,而把一切偏離要點而使頭腦負擔過重的東西統統拋掉。他說,凡是書上有的,他都不記,只記書上沒有的。這就是將書中不能引向深邃知識的東西統統pass。
華羅庚也如此。他看一本厚厚的書,別人要花十天半月,而他一兩個晚上就看完了。他怎樣看呢?當然不是拿起一本書,從第一個字讀到末尾一個字。他拿到書以後,要躺在床上想一想,自己問自己:要我寫這本書,怎樣寫?想過以後,再拿起書來讀,凡自己過去已鑽通了的部分,都Pass,過去。只看自己沒有鑽與沒有鑽通的部分。他認為一本書提供的新東西,往往就那麼一點,只看這些有新東西的部分。對已知部分則不必字字細看,很快跳過去,繞過去,pass過去。
要成才就必得多讀書,越是多讀書就越能夠迅速地看許多書,因為有些書過去已讀過,已經知道其中的內容,就應迅速pass,直接讀未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