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開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認為,除了集體備課、說課、評課和公開課等,校本教研還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一)課例引領 以課例為載體,加以理念的引領和行動跟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重要形式。課例,即課堂教學案例。它可以分為意外式課例、主題式課例、綜合式課例和課題研究式課例四種類型。意外式課例是反映師生巧妙處理教學中發生的出人意料而又是合乎情理的偶發事件的課例。主題式課例是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放學活動的典型課例。綜合式課例是師生運用教材中的一課或一節內容進行教學的典型實例。課題研究式課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按課題展開自主研究的典型實例。 從內在結構看,課例包括四個基本要求:一是案例的核心內容,即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或主要任務;二是案例中的主體,即學生和教師;三是案例運行的過程;四是案例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的感受、體驗、發現和見解,以及任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提升和經驗教訓的總結。 從具體操作看,課例引領可以分為課例承載、專業行領、行為跟進、審視反思等環節。例如,海陽市育才小學在課例引領方面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一是課例承載。教研組每周都舉行一次課例研討。為避免以教材論教法,他們結合教師施教過的課目及教學錄像,讓教師根據新課程理念有針對性進行研究。在課例選擇上,力求研討主題化、系列化,旨在解決教學中的一些普遍性問題。二是專業引領。採用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討與交流。由骨幹教師就研究專題查閱音像資料及文字資料,把新課程理念化解到每一個課例、專題中,便於教師感性認知和理性分析。研討交流之後,骨幹教師就研究專題再次執講示範課,讓教師更為深刻地理解和領會新課程理念。最後,教師再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三是行為跟進。教研組先在組內選出一位教師執教,其他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大家進行集體反思和二度設計;然後再選出一個教師執教,再聽、再評,再反思、再設計。這樣,既有一題多人講的橫向對比,又有一人反復講一題的縱向比較,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情況,找出行為與理念的對接點。四是審視反思。在前三個環節當中,教師必須不斷審視反思原來的課例,看它離新課程到底有多遠,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有針對性地改進,如何設計出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流程,進而確定個性化施教方案;同時,審視反思自己改進的施教方案,看其操作與初始設想有多大差距,找出自己教學行為的亮點與不足,進一步修正方案,撰寫教學札記,積累教學經驗。 (二)反思教學 通過反思教學,教師能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回憶、思考、評價,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從而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素質。 從一般流程看,反思教學分為四個環節:一是確定內容。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反思的內容,發展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師通過對實際教學的感受、通過總結自己的經驗、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產生研究這些問題的慾望。二是觀察分析。反思的內容一旦確定,就要進入觀察分析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既是各種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靜的批判者,還是經驗的描述者。教師要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觀摩研究、專訪等形式廣泛收集信息,特別是關於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然後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個問題的經驗與教訓。三是重新概括。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中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訂新的實施方案,著力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四是實際驗證。這一階段是將以上提出的假設或新的教學方案付諸教學實踐,並根據實踐的結果驗證上一階段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將從驗證中發現的新問題作為新一輪反思教學實踐的內容,如此反復,直至問題的解決。 在反思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要在專家指導下自學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找到自己以往專業發展的障礙點,或者找到自己以往工作中成功、失敗之處,或者找到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有發展前途的領域,並思考自己要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樣的結果。二是每位教師都應每學期進行一次教學展示,並隨時反思教學中的習慣行為以及消極後果,檢查預定措施的可行性;尋求用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及時將反思情況記錄下來,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由學科帶頭人根據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科學分析,為教師實踐後反思提供豐富的材料。三是要針對自己的教學風格,開展專題式、個性化的理論學習。四是教師要進一步反思,對整個過程進行縝密的分析,進行實踐後的反思,並寫出反思總結。 (三)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指通過對一個具體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引起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它不僅僅強調教師的教(引導),更強調學生的學(研討),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有相當大程度的轉變。
『貳』 如何進行校本研修
一.為什麼要進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師成長、創建特色、提升教育質量、發展教育理論的需要。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
二.校本教研的現狀與困惑:六無
1.無地位:「上熱下冷」現象
①.教研製度不完善
②保障措施不到位
③教研文化不完善
2.無主題:「無主題變奏」現象
①事先不知題
②臨時想話題
③研討偏離題
3.無抓手
規定動作不想做,自選動作無思路。
4.無動力:「擺拍現象」
①做不好沒人批評
②做得好漢人鼓勵
③看不到成長希望性
5.無連續性:「時斷時續」現象
6.無成效:「勞而無功」現象
理論創新無成效; 素質提升無成效;
質量貢獻無成效。
三.如何進行校本教研
(一)改進教學常規:集體備課人們往往容易將教師參加培訓學習、開展教學研討、實施課題研究視為校本教研活動。事實上,教師最基本的研修並不是培訓學習與課題研究,而是認真負責地落實教學過程。如何有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掌握教育教學之道,是最重要、最基礎的校本教研。把握並發掘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管理中的教師研修因素,督促和指導教師落實教學常規,用研究的方式改進教學進程,體現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向。
集體備課的基本流程
1.分頭鑽研各位教師分工承擔某一單元或課時的主備任務。要求深入鑽研課教研標和教材,形成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案(包括部分環節的可能變式)和教實學設計的思路說明,以及相關教學資源。
2.個性加減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形式和特色,在集體教案中作個別的增補或刪減,形成最終活頁教案。
3.教學反思針對課堂中發生的現象,及時記錄與反思對教案進行必要的修集中改和評析。在下一次集體備課討論中,提出與大家分享。
4.研討筆記每個備課組設集體備課研討記錄本,供研討程記錄用。各備課應組應經常整理分析集備課中提出的問題,形成集體研討的主題或課題。
5.集體備課的「壓縮版」
集體備課的「壓縮版」:開展通教材活動每周針對下周即將講授的新課,以同年級、同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由1名富有經驗的老教師為主持人,帶領全組通相關教材,研討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和作業設計等關鍵點。
(二)改革課堂教學:
「三同六步」模式在全國第四屆校本教研項目研討會上,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明確提出:「校本教研要聚焦課堂。」要致力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把課堂學習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
以顧冷沅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認為,教師研修提高的最大困難,在於理論向實踐的轉移問題,教師在參與傳統培訓活動後,常會感到難以把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日常課堂上,讓教師在反復討論中做行為自省與調整的跟進才是有效的師資培訓。
長興縣古城中學的「三同六步」校本教研模,「三同六步」校本教研模式的基本構架「三同」是指:「同年級」(指整體水平相同,而個體卻不同的學生)、「同學科」(指學科相同,而個性不同的教師)和「同教材」(指課本內容相同,而教學資源利用可以不同的教材)。通常由兩名同學科的教師在同年級的不同班級中施教相同的教材內容(同課異構)。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一教師、學生、教材置於同一個教研平台,具有橫向可比性。
「六步」的操作程序是指:
1.「選課」——要求學科組長與同學科教師根據學生和學科的實際提煉出研究的主題,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和預期達成的目標,並寫出書面報告。
2.「備課」——要求施教者根據選定的課題,結合研究的主題,設計出反映個性特長的和藝術水平的課堂教學方案。
3.「說課」——要求施教者從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視角闡述自己的教學方案,這是施教者的一次理性思考。
4.「上課」——既是施教者施教的過程,又是聽課者驗證說課中所闡述的構想正確與否,進行分析與思考的過程。
5.「評課」——要求施教者進行課後反思,聽課者依據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和自己的理解水平,對「選課、備課、說課、上課」這四個環節作出具體評價的過程,並寫出書面材料。這種個體內動和同伴互動式的評課,是參與者資源上的一次共享、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評課有著截然區別。
6.「定課」——要求對所選研究主題、研究內容、研究結果作出書面的總結性評定,形成基本結論,為學科組的後續研究提供借鑒。這是般意義上教研活動所不具備的環節。
第一次「三同六步」活動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並形成以下資料:一份選擇課題的方案、幾份優秀教案、幾份優秀說課材料、幾篇反思文章、多份評課材料、一份終結性的研究報告。「選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定課」六個環節順延推進,目的是讓不同水平的教師,在個人研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同學科成員的智慧,圍繞研究主題,抓重點、有步驟地扎實推進。這種研完具有縱向推進的可操作性,在全員參與的前提下其生成性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掛牌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校本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進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校本教研過程中,中小學教師一般要開展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始於問題,在分析問題基礎上制定行動計劃,落實計劃並伴生反思,以及持續行動直到問題解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中心小學「問題掛牌式」校本教研,是中小學行動研究的一個成功範例。
1.提出問題
小現象,真問題教師的研究活動,始於提出問題。在校本教研過程中,我們強調解決「真問題」,就是強調解決教師自己教學中發生的真實的、實際的題,它是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它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題而非假想的問題。在教研實踐中,每位教師結合每天的教學實踐,隨時記錄一些切口較小的真實的教學問題並附上教學案例或教學現象,供自已或集體研究。一段時間後,每個教師總結梳理自己一段時期以來記錄的「真實的問題」,從中選出一個最具實際性、最可操作的問題,記錄在專門設計的「問題記載表」中,記錄時要求先描述發現這個問題的「我經歷的教學現象」,再闡述對這個問題「我的分析思考」,形問題的書面材料。
比如本學期鳳橋鎮中心小學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研討組,他們每個人提出了一個問題:1如何解決新課程卡,學生識字「學快,忘得快」的問題?2何解決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貼近學生,但有的內容對農村學生來說無疑是「可望而不可即」這一情況?3如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④怎樣將教師的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好地融合?這些問題都是從教學現象中來,是師教學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問題掛牌:重合作,重價值
在教師自己根據教學實踐提出的問題中,有些問題通過個人的研究與思考就可以解決,但也有一些問題單靠一位教師個人的研究力量無法解決。同學科相鄰年級組的教師自由組成問題研討小組,可以將各組員的「真問題」匯合在一起,通過集體合作研討,最終選出形成一個「掛牌問題」
例如上述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的成員在共同討論、彼此琢磨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他們覺得低年級新課程教學中「寫話教學的問題」是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盡管寫話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新課程教材的編排中內容卻較少,像二年級的教材,寫話訓練全冊出現得極少,上冊就只有在兩個語文園地中出現過,課堂作業本上也只有兩次相關的作業。但到了三年級,則已經要求學生寫「成型」的文章,第一單元「寫自己的課餘生活」,第二單元「寫關於一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通過這件事來反映他的某些特徵...」,沒有了圖片的參考,更沒有確定的目標,顯得非常寬泛,為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他們共同確定了問題研討組的「掛牌問題」:如何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
3.設計方案:謀策略,求優化
問題掛牌小組確定了一個小組的「掛牌問題」之後,接下來是小組成員共同圍繞這個問題查找資料、交流觀點等,通過一系列途徑尋找和形成初步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與研究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不僅是個體化「尋找」,更具有合作意義的「尋找」。從閱讀教學論著、和專家對話、看錄像、聽報告等途徑獲得「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從同伴的交流、討論中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同時將自己的經驗和「他人的經驗」作比較,想方設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最終小組成員在探討爭鳴中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設想。
例如上述的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他們在確定了「如何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的掛牌問題後,共同研討,形成了分年級的解決問題策略:二年級:1.加強閱讀與積累。學生每天輪流讀報紙,說新聞,教師每天講成語故事給學生聽。2.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讓學生選擇性的閱讀課外書,並加強說話訓練。3.寫話從最簡單入手,循序漸進。學生在能寫出一句或幾句通順的話後,要求有所提高,根據每一篇課文的特色,規定寫話的主題;堅持寫話。
4.行動研究:多形式,求實效問題掛牌」式校本教研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行動研究階段,就是小組成員們將「研究設想」付諸於實踐,通過諸如課堂教學、案例評析、敘事反思、個案研究等多種形式驗證「研究設想」,以達到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可以採用了「多人研一課」,「一課多人上」,「一人上多課」等多種研究活動方式。活動不僅意味著驗證「設想」是否能解決問題,更意味著創造性執行事先的「設想」,進入真實的課堂,面對具體的學生,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教學事件,必須靈活地調整「設想」。如果研究設想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們就進一步研究,研討是「設想」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設想的實施發生了偏離。
就拿二、三紙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來說,二年級根據每篇課文的特色進行寫話:學成語就讓他們寫寫關於動物的成語;學童話就讓學生也來編一編重話。當然,有些課文是很容易能夠找到寫話素材的,而有些卻是在課堂中生成的。如:《紙船和風箏》,在這個童話中一直維系著松鼠和小熊之間的友誼是「漂」和「飄」,所以在這篇課文的寫話中,讓學生運用這「漂」和「飄」寫一段話。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如二(3)班彭偉定的一句話是:氣球在天空中飄,一不小心掉了下來,正好掉在河裡,它順著水歡快地漂著,小魚看見了,和它一起做游戲呢!即使是學困生,都能用上這兩個字分別寫兩句話。
5.提煉總結:勤反思,成共識
在動態的研究過程中,組員們觀點碰撞、生發智慧,解決問題的略逐步明晰起來,最終形成一個達成共識的解決「掛牌問題」的策略。如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通過多次研究形成很多研究成果,並匯編成了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包含解決問題的策略。如:「讓寫話訓練與平常的教學相結合,從識字、閱讀等環節入手,以積累和運用詞彙為方式,結合課文的主題特色——讓寫話落到實處」;「對學生的寫,寫作,進行鼓勵性評價,呵護他們的寫話興趣,在班級的展示台中擇優張貼作品——讓評價真實傾瀉」等策略,並對每個策略作了評細的闡述。成果集中還有相關的課例、論文,問題研究的過程等,有的還包括經驗的推廣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等,進一步引導教師在應用研究成果過程中自覺進入一種「問題一一解決——產生新問題」的無止境的探尋之路。
(四)開發課程資源:綜合實踐類
教育部明確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為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倡導學校「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發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這明確了校本課程的意義、性質與建設路徑,也為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指明了方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顯然不同於其他課程。國家課程方案只是明確了它的課程思想和實施原則(到目前還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標准),卻沒有課程內容和相關的資源。大家能夠認識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但課程的實踐形式完全要靠教師自己來摸索。所以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實施」中,綜合實踐活動(特別是研究性學習)是最困難的一項,但這又是最有意義的教學改革。因此,通過校本教研活動,推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策動這一教學改革,努力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盡快進入常態開設階段,需要有組織地研究與策劃。
如何引領教師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呢?
1.建立組織,統一協調學校要建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小組」,集中各學科有一定研究及研究指導能力的教師,研究擬定並落實《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規劃方案》,組織教師啟蒙和交流,並承擔指導教師的職責。該指導小組,可與教研組並列獨立設置,或設教學處(教科室)中,一起開展工作,要盡快掌握本校可能影響該課程實施的有關因素和條件。
2.分析差距,校本培訓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看,學校應看到師資與學生的可能差距,應以積極的姿態去梳理和克服差距,既不能誇大差距,束手無策,也不可低估圖難,盲目樂觀。要組織以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為主題的針對性的培訓,從課程的內涵要求和教師的差距兩方面設計校本培訓的學習序列。每一專題請若干教師介紹案例並闡明自己的理解,大家在交流中獲得行動的策略。
3.典型引路,逐步推廣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可能同時全面展開,一步到位,它需要有「全面參與,重點探索,典型引路」的過程。一要有意識地規劃一些常見的重要問題,有所重點地組織專題研究,形成一些操作性的建議;二是有意識地培育一些典型經驗,讓同行教師的事例來說話,提高交流推廣的效果;三是要有意識地讓教師大面積參與試點,以使他們在觀摩分析典型研究的實施過程與成果時容易產生積極的回應。這樣將更容易形成貼近學校實際的課程推進模式。
4.積累案例,共享資源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學生學習課題的案例必然是校本化的、地方化的,所以,開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題的教學改革一定要有資源意識,要重視案例研究,建立指導老師與案例的共享機制。
5.端正評價,有效導向有些教師把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理解為對學生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評價,這是不恰當的。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但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客觀事實,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鍛煉和潛力的積聚,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方式的一種實踐。因此,要防止評價只重結果漂亮,而忽略過程和實際提高。對大部分同學要不求精彩,只求朴實與體驗。
方城縣第三小學:《菊文化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養菊樂、賞菊美、背菊詩、寫菊文、繪菊神、攝菊影、學菊品。
方城縣第十小學:「方城燴面知多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城燴面知多少」實踐活動是以「知燴面、做燴面、推燴面」為基本思路開展的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知燴面:調查了解(設計通識性問卷,全班填寫;設計針對性問卷,分組調查—寫調查報告)做燴面:在家長的指導下,親子合作完成燴面的製作,在製作過程中以小視頻或圖片形式留存難忘的瞬間,圖片請附上神廚大名及簡短的文字說明。製作完成後,試著用一段文字寫下活動的感悟。推燴面:創作廣告語;做燴面手抄報;寫燴面文;攝燴面影;舉辦燴面作品展覽;評出獲獎學生並進行別樣的獎勵(吃燴面)。
(五)創建學校特色:實施課題驅動
按照「規范化一精細化——特色化」思路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是現代學校發展的基本方向。特色學校「特」在哪裡?如何創建特色學校?這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特色學校的創辦需要特定的條件,包括校長的學養和風格,教師的素質,學生的需要,學校的文化底蘊,教科研的支撐等等。校本教研將立足點放在學校,在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有利於解決學校教學中出現的各種言問題,為特色學校的創辦創造有利條件,能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進面產生一批特色學校。
(六)促進觀點交流:論壇·沙龍式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在校本教研的實踐形式中,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形式就是交流。教師的觀點交流既是研究的過程,又是研究成果的推廣。如何促進教師有效地交流,在成果共享中促進新的研究,是校本教研實踐創新的重要課題。廣大學校有許多值得推廣的探索。
(七)突破時空限制:網路式校本教研
為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校本教研也會利用網路而延伸到教師平時的生活中。論壇、博客、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工具及渠道,都能利用網路交流的隱身性,以及對交流時空限制的突破,使研討交流的自由性和互動性的提高有了更大可能,原先只有發生在現場的面對面的交流,如今可以通過網路來進行教研探討及遠程教學。
主題課例式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不能漫無目的地憑空進行,也不能做純理論的研究。校本教研需要一個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的「橋梁」。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究是這樣的一個橋梁。
何謂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所謂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是指校本教研活動要基於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確立一個明確的主題,然後藉助課例來開展研究活動,在「實踐-反思-再實踐一再反思....」的過程中尋求問題解決策略,最終實現解決問題,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的實質,是一種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實踐來發展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為指向的教學研究。
『叄』 校本教研的途徑
1、繼續深化教學研究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我們將繼續把教學研究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嘗試開展動態教研、多學科交叉互動研討,讓校本研修進一步走進教師日常教學生活。
2、研修內容向德育領域延伸
下一步學校將加強德育及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校本研修,組織開展師德論壇,提高教師的德性與修養,培植「用心做教育」的職業信念;開辦班主任沙龍,交流班級管理經驗,以班級建設為突破口,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3、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管理和評價機制
我們將通過分層管理落實教師研修計劃的制定、組織實施和動態調節,讓教師研有所得、修有所獲。評價上我們要把校本研修作為教師學月工作考評的一個項目,把「過程—參與」同「績效—表現」結合起來,靈活利用「參與評價」、「表現評價」、「檔案評價」、「成果評價」等方法。
教以導人、研以修己,校本研修將成為我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和新的生長點。我們將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資源,通過校本管理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研修的質量和效益。我們將扎實開展校本研修,努力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使學校成為真正意義的學習型組織,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市校本研修市級示範基地校的示範和輻射作用!
『肆』 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活動形式
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活動形式如下:
1.理論學習。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每個學校的領導都諳熟 這種形式,但沒有幾個學校用好它,許多時候是走過場。
2.案例分析。這是教師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案例,自己分 析或與同伴共同討論,達到資源共享和業務能力互相提高的目的。
3.校本論壇。選擇好主題,選好主講人,可以全校教師參與, 也可以是教研組開展活動。
教師即研究者,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伍』 校本研修有哪三種形式
一、課題式研修
課題式研修指針對實際教育教學問題而提出的草根式課題研修,一般是在課程改革專家、校本研修責任人、骨幹教師的引領下進行。該研修形式重在結合學校或者學科實際提出課題,用課題研究的方式引領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校本研修。在課程改革中,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探究性學習遍及各門學科,從自然科學到英語、社會、音樂,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有的教師在課堂中不問教育對象、知識內容,盲目使用探究性學習方式。
三、參與式研修
參與式研修主要是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個體參與集體研修,並在教育教學中分享研修成果的研修形式。
在集體備課中,學校的每位教師都是參與研修的主體,要求學科研修組長安排一名執教者作為中心發言人先進行說課,然後組織組內夥伴進行評議和研討。執教者在參與研修的過程中圍繞價值追求和教學創意等進行思考,同時,評課者用新的理論觀點發表自己的聽後感受和體驗,幫助執教者在課前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並形成集體備課的方案。
『陸』 57.學校如何開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的一種教育教學開展的研究活動,與實踐緊密融合。學校應建立相應的校本教研製度,創建新的學校文化,構建專家支持網路,確保校本教研順利開展。學校建設校本教研製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理論學習制度。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理論素養,學會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學問題。
(2)建立自我反思制度。教師要養成實踐反思的習慣,養成寫教育教學日記、教育教學故事、典型教學案例、案例評析等,不斷強化自我反思的行為,在反思中實現專業成長。
(3)建立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制度。確定學校的「研究日」或「研究課」等,積極開展形式新穎、實效性強的教學研究活動,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確定集體備課制度、結對互助制度等,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切磋。確定教師外出學習與交流制度,除了派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和教學觀摩外,學校還應加強校際之間、區域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學校經常舉行教學觀摩、案例分析、問題會診、專題研討、教研沙龍、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讓教師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汲取營養,共同分享教學經驗與成果,彼此支持,共同發展。
(4)建立課題研究制度。幫助教師發現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確立研究課題,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跟蹤研究,使教學過程充滿濃厚的研究氛圍,在實踐的探索與總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學校應有專門的部門加強對課題確定及研究過程的管理與指導。
(5)建立學術支持制度。學校定期邀請專業研究人員對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和教師的課題研究進行專題輔導與實踐指導。積極邀請各級教研員參與學校教研活動,爭取專業指導與支持。
(6)建立保障制度。確立「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制度,確立學校的「科研興校」辦學理念。校長應將主要精力用於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並在教研經費投入、開發校內外研究資源、建立教研激勵機制以及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等方面為校本教研創造有利的條件。確立學校的校本教研的網路,做好協調與溝通工作,為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資源和信息服務。確立促進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激勵機制,通過教學觀摩、教學開放周、優秀課展評、案例交流與評選、「講教育故事」比賽等形式,為教師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並定期獎勵研究成果,尊重和保護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教師的職業信心,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學校可以借鑒的校本教研展開途徑有
(1)「群體學習」式教研
全校教師以教研組、課題研究小組、自願者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頭過河」的同時,加強群體學習,用學習的力量避免盲目。
(2)「先導小組」式教研
校長或學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個新的理念,通過建立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先導小組」方式,先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帶動了更多人的認識,引發了學校更多人的自覺實踐,最後達成各自的共同長進。
(3)骨幹教師引領的教研
充分發揮校內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成立專門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組,與一般教師組成一個實踐共同體,對學科教學、課改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4)不同背景教師組合的教研 科間聯系、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教研活動。
(5)連環跟進式教研 教研活動中,由多位教師接連上同一內容的課(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師接連上幾次課),每次上課都進行深入的觀察、分析、比較,並提出改進建議,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行為水平。
(6)中心學校輻射的教研
主要利用中心學校(示範高中、樣本學校)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信息資源,支持周圍的一般學校,共同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這對解決農村、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問題,具有突出作用。
(7)聯片教研
學校之間共同合作,相互開放,相互交流,在立足於自己學校開展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不同學校的潛力和資源,從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謀求共同發展。
(8)任務驅動的教研
以一個階段內教師們比較關注的、來自於教學實際中相對集中的問題,作為一個活動主題或研究的專題,對教師而言,任務本身是一種教學研究,也是一種探索的驅動力。
(9)項目合作的教研
學校參與專業機構主持的某一個項目的研究,成為實驗點或承擔部分研究工作,通過教師與專業研究人員的親密合作,能提高學校教研活動的層次。
(10)有技術介入的教研
學科教師與負責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組合起來,建立教研的技術平台,至試行網上「虛擬教研」(錄像帶分析)。
『柒』 如何有效開展校本教研
定安縣第三小學 林朝飛
。做為校本教研的管理者與組織者,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明確什麼,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校本教研活動呢?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辦學品位、促進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推進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實施途徑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訓內容的系統性、目標的針對性、管理的主動性,對象的層次性,效果的實用性。
一、充分認識校本教研意義與作用1、在於在先進課改理念與千變萬化教育實踐之間建立溝通橋梁。一方面有助於使先進理論轉化為生動實踐並產生積極成果;另一方面有助於有效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種種疑難和困惑,提高實踐的水平。2、在於把教師從單純的課程被動執行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提高教師執行新課程的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3、在於創設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學校文化環境,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生發展的場所,也是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化共同體。
目前在校本教研中存在著個體研究多、團隊合作少、孤軍奮戰多,校際交流少、封閉研究多,學習借鑒少的現象。參與校本教研的教師和學校如果不重視學習理論,不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低層次重復研究、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後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確校本教研的有效點在哪?否則校本教研活動可能會形式化、達不到預期活動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點在哪?1、要重內容。
不要對教師提出每周幾個一的要求,追求數量
,項目太多,教師忙於應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3、要重行動。
不要太看重教師的論文、案例、活動記錄、學習體會等文本材料,更多的應該重視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學水平的提高。4、要重效果。
在總結校本教研經驗時,要重視實踐效果的實證性研究,從學校、學科、教師三個層面上挖掘典型經驗。不要做表面文章,提這個方式、那個模式
。我們對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教育學是一門不很成熟的學科,教育科學還是准科學,目前的教學研究似乎還處在醫學研究的土郎中時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點在哪?1.有行動跟進的教學反思
。過去學校教科研工作往往從一個理念出發,通過研究和實驗,試圖構建新的理論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實踐的素材是為證明理論和模式的正確性服務的。現在的深化點應該從驗證性探索到強調自我經驗的主動反思、積極生成和創造性的表達;從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學範式轉變為更多地提倡基於教師、基於教學的人文範式。
近期強調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論界重新發現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現場研究的價值,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認識教育現象,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要從教育研究的宏大敘述轉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