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石壁茶種植方法

石壁茶種植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22 20:56:15

Ⅰ 茶有幾種,有什麼傳說

中國歷史名茶眾多,幾乎每個名茶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細細讀來,頗有滋味。你知道"大紅袍"、"鐵觀音"、"碧螺春"的來歷嗎?你知道"神農嘗茶"、"陸羽煎茶"、"乾隆皇帝封御茶"的故事嗎?不妨讀讀這些有趣味的傳說,或許在茶餘飯後會給你的生活增加一些樂趣,獲得一些知識。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裡,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裡、田裡,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現劍上生銹,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著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發銀須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銹,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采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銹,你就接著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發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銹,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背著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說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說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說古時候,在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老毛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裡。山坑裡住著一個老漢,以采野茶與葯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只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說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采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采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制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群,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6、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它的來歷傳說很多,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產銀針名茶,茶芽細嫩,滿披茸毛,很早就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從五代的時候起,銀針就被作為"貢茶",年年向皇帝進貢。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墜,是表示對萬歲的誠服。"明宗聽了,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話自是討好皇上,事實上,細嫩的君山銀針茶,沖泡時,確有棵棵茶芽豎立懸於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極為美觀的。
8、松羅茶的傳說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松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松羅茶。松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松羅茶的仍然很多。松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松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松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裡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松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松羅茶成了靈丹妙葯,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9、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烏龍茶最早發源於福建省安溪縣。傳說,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裡,住著一位獵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一座山上長著一叢叢小樹,枝葉墨綠蔥蘢,便隨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簍中遮蓋獵物,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後點火燒水,山風吹過,忽聞得一陣清香,接著收拾獵物時,發現清香來自背簍中的那枝樹葉。胡良試著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裡,不僅香醇,而且頓覺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定是仙樹。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但用此葉泡水,卻變得又苦又澀。胡良想了半天,為什麼從同樣的樹上采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細想過後,悟出了一個道理來。原先採的枝葉經過大半天曬萎,產生的清香,因此決定摸索加工製作香茶的方法。經過反復試制,終於找到了采來葉子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的製作香茶的途徑。香茶製作成功後,流傳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誦。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後來人們就把這里出產的名茶稱作"烏龍茶",而名揚海內外。
10、水仙茶的傳說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種茶樹,名叫水仙種。這種茶樹只開花不結果,需靠插條繁殖。說起水仙茶的發現和插條繁殖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呢。相傳有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為生,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唇焦口燥,胸悶疲累,於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剛坐下,只覺一陣涼風帶著清香撲面吹來,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卻又厚又大。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裡,涼絲絲的,嚼著嚼著,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爽快起來,於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這天夜裡突然風雨交加,在雷雨打擊下,他家一堵牆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牆土下,枝頭卻伸了出來,很快爆了芽,發了葉,長成了小樹,那新發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夥子長得更加壯實。這事很快在村裡傳開了,問他吃了什麼仙丹妙葯,他把事情緣由說了一遍。大家都紛紛來采葉子泡水治病,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夥子說是從祝仙洞折來的。因為建甌人說"祝"和崇安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崇安人都以為是"水仙",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長得滿山遍野都是,從此水仙茶成為名品而傳播四方。

11、碧螺春的傳說

江蘇省蘇州太湖東、西洞庭山出產"碧螺春"茶,碧綠的嫩葉捲曲似螺,綠油油,毛茸茸。這種名茶的由來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著。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葯。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著每片新芽,以體溫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干,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里,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12、廬山雲霧茶的傳說
江西省廬山出產雲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後便問他要干什麼,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眾鳥聽後說:"我們來幫你采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裡銜著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裡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岩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13、小蘭花茶的傳說

安徽省大別山區的齊雲山出產小蘭花茶,亦名"齊山雲霧",茶葉品質極佳。關於它的來歷,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大別山區的齊雲山腳下有一座大庄園,園主叫李佔山。李佔山想強占使女蘭花,蘭花寧死不從,在姐妹們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山越嶺,來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絕壁石縫中長著一棵茶樹,常年有蝙蝠糞為肥,長得格外枝繁葉茂,清明時節就抽出了新芽。小蘭花摘下嫩芽葉,帶到山下一個孤老太太家裡,借鍋子炒干後拎到街上去賣。一個窮漢看見茶好,給了蘭花五百錢買下茶葉,來到茶館,將茶泡了來喝後,覺得果然是好茶,茶客們都紛紛要買,窮漢把茶葉分給了大家。消息傳出,有人說,齊雲山的蝙蝠仙姑顯靈了,賣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佔山得知這個消息後,派家丁四齣探察。過了幾天,蘭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賣,不料被李佔山的管家看見,報告李佔山說賣茶人就是蘭花。蝙蝠洞的茶樹終於被發現了,蘭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懸崖。結果茶樹被李佔山霸佔,採下茶葉炒制後獻給縣官,縣官獻給知府,知府敬獻皇上,皇上品茶後,龍顏大悅,御筆親書"齊山雲霧"四字。李佔山獻茶有功,封為齊雲山七品制茶監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樹枯死了,李佔山無茶進貢,只得以假冒真,結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殺了頭。後來在蘭花墜岩的石縫中,長出了一片茶林,當地百姓採下茶葉,精製加工後品質依然如故,大家為紀念蘭花姑娘,便將此名茶取名為"小蘭花"。

14、不知春的傳說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種品質極為優異的名種茶樹叫"不知春"。為什麼叫不知春呢?傳說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平生愛茶如命,讀《茶經》,吟茶詩,作茶賦、喝山茶。一天,他聽人說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親臨其境,嘗試一番。但來到武夷山後,不巧清明、穀雨已過,春茶採摘已畢,甚為掃興。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順得山路來到九曲邊,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龍窠看到了"大紅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雞冠",在鳳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龜"等等茶樹名種,只是茶樹上的嫩梢芽葉已不多見。當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塊大石旁,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似蘭又似桂,清甜濃郁。順著香味走去,來到一個陰暗冰涼的岩洞,發現在石頭堆里長著一株大茶樹。樹葉又大又厚,滿樹鬱郁蔥蔥,隨風搖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嘆地說"春過始發芽,真是不知春哪"。話音剛落,洞外傳來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個紅衣姑娘提著茶籃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說:"哎呀,'不知春'這茶名起得真好,謝謝先生。"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採摘香茶,但始終不知其名,剛才聽到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忙施禮道謝。寒秀堂卻不好意思地說:"小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從此不知春名叢茶樹名揚四方製得香茶遠銷海內外。
15、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一帶盛產白牡丹茶,這種茶身披白茸毛的芽葉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潤肺清熱的功效,常當葯用。傳說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草變成的。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兩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於是便向路旁一位鶴發童顏、銀須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香味就來源於它。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後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說:"剛才夢見仙翁說我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說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說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後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6、鐵觀音的傳說

福建省安溪縣所產的烏龍茶中,數"鐵觀音"最為出名,這種名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味醇香濃,深受國內外茶客的喜愛。對這種茶樹的由來,安溪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鄉松林頭村,有一位老茶農叫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起床後,他立即去屋後山崖,尋找那株茶樹,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然後燒水泡茶。頓覺濃郁的花香撲鼻,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飲認為這是茶中之王,決心用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種在家中的幾個鐵鍋里,經過三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密,採下茶葉精工製作,果然品質依舊,香味濃郁。他把這些茶葉密藏於罐中,每逢貴客臨門,便泡茶待客,品嘗過的人個個稱贊不已。一天,有位塾師嘗過此茶後,覺得香味特殊,問是哪裡來的。魏飲就將夢中見寶茶的事說了一遍,塾師認定這茶一定是觀音托夢所賜,用鐵鍋栽種,茶葉重實如鐵,於是想了想對魏飲說,這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吧,魏飲連聲叫好。一傳十,十傳百,"鐵觀音"名茶從此就名揚天下了。

17、苗嶺雲霧茶的傳說
貴州省苗嶺雲霧山生產一種香幽味甜的名茶雲霧茶,在清朝乾隆時代是八大名茶之一。傳說雲霧山上有座鳳凰坡,滿坡種茶,有一對鳳凰常在茶樹上梳洗羽毛,昂頭鳴唱。乾隆年間,按照慣例,朝廷每年向苗家索取"貢茶",苗家百姓一年辛苦,往往就這樣被官府剝奪得精光,生活十分困難。而貢茶數量年年增加,苗家百姓實在無法活下去了,於是有人說,這樣下去,不如毀了茶樹,也可免交貢茶了。秋冬來臨,山上茅草被寒霜打得白乎乎的,紛紛枯萎了,而茶樹依舊鬱郁蔥蔥。可怎樣才能叫茶樹也像茅草一樣枯萎呢?有人說,我們大家燒開水,用開水澆在茶樹上,燙焦茶樹,就說是遭霜打的。於是大家一齊動手,燒水澆茶樹,燙得茶樹一片焦黃,然後去稟報官府。縣官聽了不信,到茶山一看,果然如此,氣得大發雷霆,要抓人去懲辦。憤怒的百姓提著刀、棒,從四面圍了上來,嚇得縣官連忙答應稟報皇上,免去貢茶,然後匆匆逃去。茶樹枝葉雖然枯萎了,但根還活著。那對鳳凰見茶樹枯萎傷心極了,一邊飛,一邊哭,鳳凰淚滴在茶樹上,沒有多久,茶樹轉青復活,枝葉又顯得綠蔥蔥了。風凰坡的茶樹經過鳳凰淚的澆灌,品質更加優異。
18、蒙頂茶的傳說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自唐朝起就被列為"貢茶",品質優異,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來歷的人卻並不多。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里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鍾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後,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彌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後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凈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沖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後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19、西山茶的傳說
廣西桂平縣風景秀麗的西山,盛產名茶,據《桂平縣志》記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觀音岩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

Ⅱ 蟲螺什麼時候種植技術

田螺是我國的傳統水產品,它肉質鮮嫩可口,風味獨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磷、鈣、鐵元素以及維生素,是一種深受消費者青睞的營養食品。農戶利用小水面或稻田養殖田螺,可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現將田螺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田螺的繁殖與生活習性
1.繁殖季節春末夏初,水溫上升到15℃時,田螺從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水底攝食生長,到4月份開始繁殖,每年4月~9月是田螺產仔季節,7月~8月是田螺繁殖旺盛期。1齡~2齡雌螺可產仔20個~30個,4齡以上的雌螺可產仔40個~50個。仔螺出生後生長迅速,1年可發育到性成熟。

2.生活習性田螺是腹足類軟體動物,喜棲息於冬暖夏涼、底質松軟、餌料豐富、水質清新的水域中,特別喜集於有微流水之處。田螺屬雜食性動物,靠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為生,喜夜間活動,夜間攝食旺盛。

二、田螺養殖場地選擇與建造
田螺養殖場地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腐殖質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田螺池規格一般寬1.5米~1.6米,長10米~15米。池子四周應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子兩頭設進出水口,並安裝好攔網,以防田螺逃逸。同時,養殖池應栽種一些茭白等水生植物,這樣不僅可提高池塘利用率,而且還為田螺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放養量與飼養管理
1.放養密度田螺放養一般在3月份進行,一般每平方米放養100個~200個。同時,可每平方米套養夏花鰱鱅魚種5尾左右。

2.施肥投餌養殖池應先投施些糞便,以培養浮游生物為田螺提供餌料。施肥量視螺池底質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後,即開始投喂青菜、米糠、魚內臟或茶餅、豆餅等。青菜、魚內臟要切碎與米糠等飼料拌勻投喂。菜餅、豆餅等要浸泡變軟,以便田螺攝食。投喂量視田螺攝食情況而定,一般按田螺總量的1%~3%投飼,每2天~3天投喂1次,投喂應選在上午進行,投餌的位置不必固定。當溫度低於15℃或高於30℃時,不需投餌。

3.水質調節(1)螺池要經常注入新水,以調節水質,特別是繁殖季節,應保持池水流動。在春秋季節以微流水養殖為好;高溫季節,採取流水養殖效果更佳。螺池水深度需保持在30厘米左右。(2)調節水的酸鹼度。當池水pH偏低時,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公斤~0.18公斤,每隔10天~15天施1次,使池水pH值保持在7~8。

4.田螺越冬管理當水溫下降到8℃~9℃時,田螺開始冬眠。冬眠時,田螺用殼頂鑽土,只在土面留個圓形小孔,不時冒出氣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養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厘米~15厘米,每隔3天~4天需換水1次,以保持適當的含氧量。

5.捕撈上市田螺經過1年精心飼養,一般個體可達到10克以上。捕撈方法,可乾池捕撈。捕撈時,要選擇個體大的田螺留作親螺培育,為翌年繁殖仔螺作準備。

Ⅲ 中國一共有多少種茶舉出產地和名稱。好的我加分。

中國產茶歷史悠久,茶的品種很多。

根據茶葉的製法和品質可以略分為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和緊壓茶(茶磚)五大類。

紅茶:經過完全發酵的茶,成品細致,其特點是:紅湯紅葉;沖泡後湯色紅艷鮮亮,清澈見底,香味芬芳濃純。主要品種有:祁紅(安徽祁門)、滇紅(雲南風慶)、閩紅(福建福安)、宜紅(湖北 宜昌)、寧紅(江西修水)、湖紅(湖南安化)、越紅(浙江.紹興)等, 以祁紅、滇江、宜紅質量最佳。

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採用高溫殺青而保持原有的綠色。主要品種有:龍井(浙江.杭州)、大方、碧羅春.....等。

烏龍茶:也稱青茶,屬半發酵茶。成品茶外型粗壯鬆散、成紫褐色,兼有綠茶的鮮濃和紅茶的甘醇。主要品種有: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台灣烏龍。

花茶:是將香花放在茶壞中製成。高級花茶香氣芬芳、滋味濃厚、湯色清澈。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柚花茶等。花茶主要產地有:福州、蘇州、南昌、杭州等。

緊壓茶(茶磚):是用黑茶、曬青和紅茶的副茶為原料,經蒸茶、裝模壓製成形茶葉除上述五類外,還有白茶、黑茶、黃茶、袋泡茶等。

按色澤分
按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綠茶為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黃茶為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白茶為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青茶為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紅茶為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黑茶為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
按季節分
按季節分類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
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制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捍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制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養活特別是氨基酸等的養活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色澤增加,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制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養活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制。冬季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小麥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得出氣濃烈。
按生長環境分
按其生長環境來分類分為平地茶和高山茶。
平地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面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幫有高出好茶的說法。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後之歐共體 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捍氣濃郁且耐沖泡。
總的來說,通用的分類方法是將中國茶葉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基本茶類分為6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以這些基本茶類作原料進行再加工以後的產品統稱再加工茶類,主要有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葯用保健茶和含茶飲料等。

一 西湖龍井

「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明高濂《四時幽賞錄》)「龍井茶,虎跑水」,這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杭州西湖的雙絕。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前一句是詠西湖之美,後一句是詠茶葉之美。西湖龍井茶就產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歷史悠久。
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行官」,把龍井茶列為「貢茶」。另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飲後贊不絕口,興之所至,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如今仍生機盎然,供遊人觀賞。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處處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園就處在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節,細雨蒙蒙,溪澗常流。土壤深厚,多為沙質壤土。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芽葉柔嫩而細小,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龍井茶的採制技術相當考究。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歷來龍井茶採摘以早為貴,茶農常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高級龍井茶向來就強調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採制的龍井茶品質最佳,稱明前茶,穀雨前採制的品質尚好,稱雨前茶。另外龍井茶的採摘十分強調細嫩和完整。只採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采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通常製造1公斤特級龍井茶,需要採摘7—8萬個細嫩芽葉,其採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芽長於葉,芽葉全長約1·5厘米,長期以來,形成的及時分批採摘制度已經代代相傳,習慣於按標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後期各幾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葉生產季節中要採摘30批左右,採摘次數之多是龍井茶特有的。
採回的鮮葉需在室內進行薄攤,厚度為3厘米左右,中下級原料可稍厚。經8—10小時攤放後,葉子失去一部分水分,減重15—20%,鮮葉含水量達70%左右為適度。目的是散發青草氣,增進茶香,減少苦澀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制的龍井茶外形光潔,色澤翠綠,不結團塊,提高茶葉品質。
經過攤放的鮮葉需要進行篩分,分成大、中、小三檔,分別進行炒制。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採用不同鍋溫、不同手勢來炒制,才能恰到好處。
高級龍井茶全憑手在一口光滑的特製鐵鍋中,不多變換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勢有抖、搭、搨 、捺 、甩、抓、推、扣、壓、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是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熱鍋中操作,勞動強度甚大。難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觀看了龍井茶炒制後,也為花費勞力之大和技藝功夫之深而感嘆不已。
龍井茶的炒制分青鍋、回潮和輝鍋三道工序。
青鍋: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過程,當鍋溫達120℃左右時,塗抹少許油脂使鍋面更光滑,投入約100克經攤放過的葉子,開始以抓、抖手勢為主,散發一定的水分後,逐漸改用搭、壓、抖、甩等手式進行初步造型,壓力由輕而重,達到理直成條、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時即起鍋,歷時約12—15分鍾。
起鍋後進行薄攤回潮:攤涼後經篩分,篩底篩麵茶分別進行輝鍋,攤涼回潮時間一般為40—60分鍾。
輝鍋: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 ,葉量約250克。鍋溫60—70℃,需要炒制20—25分鍾,鍋溫掌握低、高、低過程。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採用抓、扣、磨、壓、推等手法。起要領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至茸毛脫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斷,含水量達5—6%為適度,即可起鍋,攤涼後簸去黃片,篩去茶末即成。
炒制好的龍井茶極易受潮變質,必須及時用紙包成0·5公斤一包,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未吸潮風化的石灰)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貯藏得法,約經15-30天後,龍井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鮮醇爽口。保持乾燥的龍井茶貯藏一年後仍能保持色綠、香高、味醇的品質。
西湖山區的龍井茶,由於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歷史上向有「獅」、「龍」、「雲」、「虎」四個品類之別,獅字型大小為龍井村獅子峰一帶所產,龍字型大小為龍井、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型大小為雲棲、梅家塢一帶所產,虎字型大小為虎跑、四眼井一帶所產。後來,根據生產的發展和品種風格的實際差異性,調整分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三個品類。「獅峰龍井」香氣高銳而持久,滋味鮮醇,色澤略黃,素稱「糙米色」。「梅塢龍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翠綠。「西湖龍井」葉質肥嫩,但香味不及獅峰、梅塢所產。三個品類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
高級龍井茶的色澤翠綠,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釘」,湯色碧綠明亮,香馥如蘭,滋味甘醇鮮爽,向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佳名之譽。
品嘗高級龍井茶時,多用玻璃茶杯,,85℃左右的開水進行沖泡。沖泡後芽葉一旗一槍,簇立杯中交錯相映,芽葉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宛如青蘭初綻,翠竹爭艷。品飲欣賞,齒頰留芳,沁人肺腑。龍井茶的特點是香郁味醇,非濃烈之感,宜細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領略其香味特點。清代茶人陸次之曾贊曰:「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為益於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

二 黃山毛峰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郁,並可雁行,與岕頡頑。往郭次甫亟稱黃山……」(明·許次紓《茶疏》)。又據《徽州府志》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由此可知,黃山產茶歷史悠久,黃山茶在明朝中葉就很有名了。
清代江澄雲《素壺便錄》記述:「黃山有雲霧茶,產高山絕頂,煙雲盪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種翠雨茶,亦產黃山,托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香氣比雲霧稍減,亦軼出松蘿一頭。」另有《黃山志》載:「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齒齶,謂之黃山雲霧。……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據考證,黃山雲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
黃山毛峰是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徽州商會資料》)。該茶莊創始人謝靜和,歙縣漕溪人,以茶為業,不僅經營茶莊,而且精通茶葉採制技術。1875年後,為迎合市場需求,每年清明時節,在黃山湯口、充州等地,登高山名園,采肥嫩芽尖,精細炒焙,標名「黃山毛峰」,運銷東北、華北一帶。到抗戰前,高級黃山毛峰年產量已達百擔以上。
黃山為我國東部的最高山峰,素以蒼勁多姿之奇松,嶙峋維妙之怪石,變幻莫測之雲海,色清甘美之溫泉聞名於世。明代徐霞客給予黃山很高評價,寫到:「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首。黃山風景區境內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雲峰、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地。風景區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歷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現在黃山毛峰的生產已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黔縣等地。這里山高谷深,峰巒疊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16℃,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鱗鉀肥,呈酸性(PH4·5—5·5),適宜茶樹生長。優越的生態環境,為黃山毛峰自然品質風格的形成創造了極其良好的條件。
黃山毛峰採摘細嫩,特級黃山毛峰的採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採摘標准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黃山毛峰開采於清明前後,1—3級黃山毛峰在穀雨前後採制。鮮葉進廠後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危害葉,揀出不符合標准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量勻凈。然後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夜制。
黃山毛峰的製造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後低,即150—130℃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後,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鍾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凈。殺青程度要求適當偏老,即芽葉質地柔軟,表面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揉捻: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在鍋內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後,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鍾,使之稍捲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宜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豪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隻殺青鍋配四隻烘籠,火溫先高後低,第一隻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以上,以後三隻溫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初烘結束後,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鍾,以促進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並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後,再復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趁熱裝入鐵桶,封口貯存。
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3級。特級黃山毛峰有分上、中、下三等,1—3級各分兩個等。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三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已卯……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殺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是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數、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可干茶達到9萬棵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豪、烘乾。
殺青:在平鍋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鍾。
揉捻:鍋溫70—75℃,採用抖、炒、揉三種方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汁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時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鍾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鍾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鍾。
烘乾:採用輕搓、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鍾。全程約40分鍾左右。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曾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下茶。或用70—80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四 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產,產於太平、涇縣、寧國一帶。除普通尖茶外,還有太平魁尖、涇縣特尖,近年寧國又創尖茶新產品——黃花雲尖。各類尖茶採制技術和茶葉外形較為相似,而內質卻各具風格。太平猴魁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
太平縣(現為黃山市黃山區)產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葉長春等茶莊,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加工尖茶,遠銷南京等地。江南春茶莊從尖茶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應市,一舉成功。後來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工細製成王老二魁尖,現稱「魁尖」。由於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使其他產地魁尖難以「魚目混珠」,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1912年在南京南洋勸業場和農商部展出,榮獲優等獎。1915年又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從此,太平猴魁蜚聲中外。
太平猴魁產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境內最高峰鳳凰尖海拔750米,為黃山山脈北麓余脈。這里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猴坑的紅椿塢、黃桶塢、黃梅塔、九龍崗、獅形頭;猴崗的鳳凰尖、板山培、新樁棵、胡家壟;顏家的四方塊、青龍山、黃檀樹等地塊所產的鮮葉,制茶質量最優。這里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 降水量1650一2000毫米,土壤大多為千枚岩、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烏沙土,pH值在4.5—6.5之間,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當地茶樹品種90%以上為柿大茶。這個品種分枝稀、節間短、葉片大、色澤綠、茸毛多,是適制猴魁的良種資源。
太平猴魁的鮮葉採摘特別講究。穀雨前後,當20%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時,即可開園。其後3—4天采一批,採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後改制尖茶。採摘標准為一芽三葉初展,並嚴格做到「四揀」:一揀山,揀高山、陰山、雲霧籠罩的茶山;二揀叢,揀樹勢茂盛的柿大茶品種的茶叢;三揀枝,揀粗壯、挺直的嫩枝;四揀尖,採回的鮮葉要進行「揀尖」,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制猴魁的原料。「尖頭」要求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且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以保證成茶能形成「二葉抱一芽」的外形。「揀尖」時,芽葉過大、過小、瘦弱、彎曲、色淡、紫芽、對夾葉、病蟲葉不要(即「八不要」)。「揀尖」時,剔除的芽葉、單片,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制完。
太平猴魁採摘要在晴天進行,雨天一般不採。「揀尖」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短時間攤放,實際上是一種輕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於殺青,同時也有利於內含物的轉化,對猴魁香氣、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製造分殺青、毛烘、足供、復焙四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70厘米的桶鍋,鍋壁要光滑清潔。以木炭為燃料,確保鍋溫穩定。鍋溫110℃左右,每鍋投葉量75—100克。翻炒要求「帶得輕、撈得凈、抖得開」,歷時2—3分鍾。殺青結束前,要適當理條。殺青葉要求毫尖完整,梗葉相連,自然挺直,葉面舒展。
毛烘:按一口殺青鍋配四隻烘籠,火溫依次為100℃點90℃、80℃、70℃。殺青葉攤在烘頂上後,要輕輕拍打烘頂,使葉子攤勻平伏。適當失水後翻到第二烘,先將芽葉攤勻,最後用手輕輕按壓茶葉,使葉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邊烘邊捺。第三烘溫度略降。仍要邊烘邊捺。當翻到第四烘時,葉質已經乾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時,下烘攤涼。
足烘:投葉量250克左右,火溫70℃左右,要用錦制軟墊邊烘邊捺,固定茶葉外形。經過5一6次翻烘、約九成干,下烘攤放。
復焙:又叫打老火,投葉量約1900克。火溫60℃左右,邊烘邊翻。切忌捺壓。足干後趁熱裝筒,筒內墊箬葉,以提高猴魁香氣,故有「茶是草、箬是寶之說。待茶冷卻後,加蓋焊封。
太平猴魁產地僅限於猴坑一帶,產量不多,其他地區所產統稱魁尖;製法與猴魁基本相同,外形與猴魁相似,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但品質風格卻「高下分明」,不堪攀比。過去按品質分等級確定名稱「猴魁」為上品,「魁尖」次之,再依次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現在按品質劃分,「猴魁」為極品,分1—3等,「魁尖」次之,也分1—3等,稱上魁、中魁、次魁。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兩葉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 。品飲時能領略到「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

五 六安瓜片

「唐、宋史志,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雲:壽州向亦產茶,名雲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滌除沉菏……」(清道光《壽州志》)。盛唐縣為今六安縣,可見六安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之—。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枝,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消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蜂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遂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沖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俱佳,獲得袁的贊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採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時過境遷,虛實難辨。但上述兩種傳說有三點則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問世於1905年前後;其二:六安瓜片的產地在金寨縣麻埠齊頭山附近的後沖,麻埠已隨響洪甸水庫的建成而掩沒消失。但過去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採制技術是在大茶的基礎上,汲取蘭花茶、毛尖製造技術之精華,逐漸創製成功的。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術方面,仍有許多與大

Ⅳ 「黃酮之王」的顯茶是什麼

「黃酮之王」是指的石崖茶,又叫石岩茶、石壁茶、猴摘茶,是目前自然植物中黃酮類含量最高的植物,被入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撰的《共和國之最》一書。

Ⅳ 怎樣種植楊梅樹它對土壞有什麼要求

楊梅,喜酸性土壤,原產中國溫帶、亞熱帶濕潤氣候的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海南島以北,即北緯20度至31度之間,與柑桔、枇杷、茶樹、毛竹等分布相仿,但其抗寒能力比柑桔、枇杷強。
育苗技術

砧木栽培
(1)苗圃地的選擇:選擇苗圃地時,應注意苗圃地的位置、地勢與方向。苗圃地的位置,最好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的地段。如為坡地,一般坡度不超過5°為宜,坡向盡可能選朝北或東北。土質以土壤肥沃、質地疏鬆、土層深厚的砂壤土為好。土質過松的砂土,上層易乾燥,下層肥水足,根系向下伸長,形成粗而直的根系,須根不發達。粘土和鹽鹼土均不宜育苗。
(2)種子的採集與播種:一般,應從生長健壯的成年樹上採集充分成熟的果實。采種時,先檢查果實的種仁是否充實,要選擇種仁充實的果樹上進行採集。採下的果實,宜選擇日光不直射的適當場所,將果實攤開堆積,堆積高度一般不超過15cm。堆積4-5天以後,果肉腐爛,可在流水中沖洗,並除去上浮的癟子,晾乾表面待用。
一般,采種後直播可提高成活率,但有時直播與栽植作物有矛盾,也可在種子貯藏後進行播種。種子貯藏普遍是採用沙藏法。即用3份清潔的濕沙和1份種子混合,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而不滴水即可。濕沙含水率在5%左右。種子與沙子混合後,開深30cm、寬60-100cm的溝,底部鋪沙約6-7cm厚,再將混合的種子與沙子放入。然後,再在面上鋪一層沙,上面覆蓋稻草。貯藏時,要防鼠害。
(3)整地:播種前,要先整地。水田或平地土層較薄的地方,宜耕翻23-27cm深。山地或土層深厚的地方,可以翻耕得深一點。耕後要曬白,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狀態。翻耕後,再分層施肥,反復犁耙,使土壤充分細碎。然後,做畦,畦面寬1m,溝面寬30cm。山地畦的高度為10-15cm;平地的畦高為20-30cm。播種地要施足腐熟有機肥料,一般每667立方米要施豬、牛欄糞或堆肥3000-5000kg,過磷酸鈣15-20kg,草木灰若干。水田地要在四周深挖排水溝,山地要注意防旱和防洪。
(4)種子處理與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0.1%高錳酸鉀液或4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10分鍾。在苗圃地畦表面破碎後,將種子均勻撒在畦的表面上,每平方米撒種子1.25-1.5kg,播後用木板輕輕將種子壓入土中,上面覆蓋一層細土,深約2-3cm,再覆蓋一層薄草,以防雨水沖刷和表土被曬干。至12月中旬天氣轉冷時,再蓋薄膜小拱棚保溫。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並注意排水和防止鼠害。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於第2年1月份種子萌動,2月中旬破土出苗。出苗後,如中午太陽光太強,要打開小拱棚兩頭的薄膜通風,以降低棚內溫度和濕度,防止日灼或猝倒病。至7月下旬,即可移植。
(5)小苗的移栽:小苗出土後,達到10cm左右高、長出4-5片葉子時,可進行移植。移栽前,苗圃要進行整地和施肥,同時每667平方米的畦面,還要撒施25kg石灰或噴灑托布津600倍液。然後,按行距30-35cm,株距8-10cm的規格,移栽小苗。移栽小苗時,要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晚進行,並要澆足定根水。每667平方米移栽1.2-1.4萬株。
(6)小苗移栽後的管理小苗移栽後,不能馬上施肥。楊梅小苗對肥料反應十分敏感,即使施用少量的稀薄肥,也會容易引起苗木死亡。必須待根系恢復生長良好、長出4-5片新葉以後,方可用稀釋的人糞尿(1擔水加人糞尿2勺、尿素0.25kg)澆施。以後,每半個月澆1次2%的三元復合肥液或稀人糞尿液,以薄肥勤施,促進苗木生長。要注意防止苗木炭疽病、立枯病和病蟲害。要勤鬆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結和雜草與苗木爭奪養分。
嫁接苗的培育
1.嫁接時期
楊梅一般從2月下旬開始至4月下旬進行嫁接。從物候期來看,楊梅萌芽展葉時進行嫁接為最好。因此,嫁接時間的安排,從緯度上說,由北向南可逐漸略為提早;從海拔高度上說,由高到低可梯次適當提早。
2.嫁接方法
(1)采接穗:選擇7-15年生的結果楊梅優良品種果樹為母樹,採取粗0.5-0.8cm、外皮帶灰白色、充分成熟的、上年生的春梢作為接穗。採下的接穗,立即剪去葉片,放置到陰涼濕潤處備用。
(2)切接法:
第一,削接穗。將接穗剪成7-10cm長,飽滿芽離剪口上端面的距離應不超過1cm。用左手握住接穗先端,使接穗的基部朝向外面,在基部側面芽的下方3-4cm處,下刀,將接穗下端的外側面較平的一面,用刀薄薄削去一層皮,長度為3-4cm,深度以達到形成層為准。用刀太深或太淺,都不利於接穗成活。
第二,切砧木。在砧木離地面8-10cm處,先選擇光滑、平直的部位,用鋒利的剪枝剪剪去砧木,用鋒利的刀削平剪口,於平滑一側,在木質部與皮層之間微帶木質處,垂直向下切一刀,深與接穗長削麵相同。
第三,結合與包紮。把削好的接穗的長削麵,對准砧木總切面,插入切口縫內,使兩者在一側的形成層相互密合。將接穗深插入砧木介面的底部,並使接穗長削麵露出斷面約1-2mm,用2-3cm寬的塑料薄膜帶,自上而下將介面處及接穗捆縛好,要扎牢、扎密,以使接穗和介面能保濕,而不致因水分蒸發而枯死。
(3)劈接法:又稱割接法。較大的砧木或高接換種時,常用此法。砧木直徑3cm左右的,可接1個接穗;粗的,可接2-4個接穗。嫁接時,將砧木在一定高度上,用手鋸截去上部,削平鋸口;砧木不太粗壯的,可用嫁接刀切開;大砧木宜用刀劈開。先將砧木離地8-10cm的光滑、平直處,用鋒利的剪枝剪剪平,或用鋸鋸平。再用刀,從斷面的中心處,垂直下刀,深度為2-3cm。將接穗剪成8-10cm的小段,將下端的較平直的兩側面削成光滑的3-4cm長的楔形削麵。將削好的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一側的形成層對齊,再將接穗深插入到槽底。同時,使接穗削麵露出1-2mm,用2-3cm寬的塑料薄膜帶綁縛介面,並將接穗上斷面用接穗用的蠟塗抹保濕。
(4)接穗的切削:要削成一面大、一面小的斜楔形。在砧木離地面5-10cm處,選一個平滑側面,約成30°角,向下斜切一刀,深約4cm,斜切口下端不能超過砧木的髓心。然後,把接穗插入砧木的接縫,使接穗與砧木形成層有一側對齊,再用塑料薄膜帶,縛扎嫁介面,要扎牢、扎緊、扎密,以便保濕。然後,在介面上方留3-5片葉進行剪砧,成活後再在介面上方1cm處進行剪砧。
由於各地氣候不同,所以採用的嫁接方式也各不相同。[6]
建園技術
園地選擇
選擇園地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海拔高度一般來說,楊梅大多數栽培在海拔20-500m的山地。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年平均溫度降低,晝夜溫差增大,果實成熟期延遲。因此,在建果園時,可利用不同的海拔高度,種植楊梅,以延長鮮果的供應期。
(2)坡向盡量選擇北坡或東北坡。南坡,特別是東南坡,光照充足,溫度高,楊梅結果雖能略提早,但品質沒有北坡的好。在深山谷地或在深山盆地開園,不論哪一坡面,只要是有茂密蔭蔽,所栽植的楊梅生長、結果均表現良好。
(3)植被立地植被往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標志。如雙子葉的植物占優勢的土壤,往往較肥沃;在蕨類、杜鵑和青岡櫟等占優勢的土壤上,最適宜栽培楊梅。
(4)土壤砂質土最好,其次是砂粘土,再次是粘性土。
(5)經濟地理條件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和通訊條件,社會治安條件良好,無污染及嚴重的空氣污染。
(6)生態條件應盡量保留周圍的植被。果園周圍植被保護良好的,果園空氣相對濕度往往比較均衡,害蟲的天敵多,園內病蟲害就少,而且果實品質也較為優良。[6]
栽培技術
整地
楊梅建園時,應進行整地,一般整地採用修築等高梯田、等高撩壕和魚鱗坑方法。
(1)等高梯田在10°-25°的坡地上,適於修築梯田。應預先在斜坡上,按等高差或行距,以0.2%-0.3%的比降,測出等高線。一般,按等高定線時,要自下而上修築,先沿著最低一條的等高線,進行清基工作。清基的深淺,應根據土層的厚薄而定。石壁梯田,一般深度為0.5-1.0m。清基寬度,應隨著梯壁的加高,而增大,一般為0.3-1.5m。在構築梯田壁時,必須邊翻土,邊培土,把上坡的土,翻到下坡,使梯田向內傾斜3°-5°左右,再進行深翻,使整個梯田土壤疏鬆。
(2)等高撩壕等高撩壕是坡地果園改長坡為短坡的一種水土保持的措施,適用於坡度為6°-10°、土層深厚的坡地。在坡面上,按等高線挖溝,挖出的土堆放在山坡溝旁,進行築壕(壟)。將楊梅樹沿著撩壕外坡的等高線,栽1行。一般,撩壕寬度為50-70cm,溝深為30cm,溝內每隔5-10m,修築一個緩水埂,形成竹節狀。撩壕高度和溝深度大致相同,撩壕的外坡要稍長於撩壕的內坡,壕寬要略大於溝寬。
(3)修魚鱗坑如地形復雜,不適於修築水平梯田和撩壕,可修築魚鱗坑,以保持水土。具體方法是:在等高線上確定定植點,以定植點為中心,從上部挖土,修成外高內低半月形小台田,台田的外沿,用石塊或土堆砌。種植楊梅的行株距規格,常採用4m×5m、6m×4m和5m×4m3種。魚鱗坑直徑為2m,其中種植穴的直徑為1m,深為80cm。
其具體做法是:在確定定植穴以後,刨開土層,露出岩石,然後用鋼釺或電鑽在離定植點30-40cm處,與地面成65°-75°角,往下鑽孔,孔深1.0-1.2m,裝上帶雷管的炸葯1-2筒,即可爆破(悶炮),但一定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要注意安全。
定植
(1)挖定植穴定植穴應設置在離梯田或魚鱗坑外沿1/3處,按株行距的要求,測量出定植穴的位置,再以定植點為中心,進行挖定植穴。定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1m,深0.8m。一般,在秋、冬兩季進行挖定植穴。在挖定植穴時,應將表土放在一邊,深土另放在一邊,將表土與腐熟的農家肥及過磷酸鈣混合好,到春季定植時,先放一定量的表土,再放入肥土混合物,最後放入深土,然後進行苗木定植。定植底肥與過磷酸鈣的搭配方法有4種:①垃圾或堆肥50kg,過磷酸鈣0.5-1kg;②家禽糞便25-30kg,過磷酸鈣0.5-1kg;③菜籽餅或豆餅5kg,過磷酸鈣0.5-1kg;④山地雜草或燒山後的焦泥草皮25-30kg。
(2)定植密度應根據果園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及樹冠管理技術來確定。一般,氣候炎熱、土壤肥沃、土層深、施肥較多的,可定植稀一點;土壤瘠薄、土層較淺、坡地較陡峭的,可定植的密一點。一般,每667平方米栽楊梅15-40株。株行距有5m×7m、4m×6m、5m×4m等幾種規格。
(3)栽植時間在浙江、江蘇、湖南和江西等冬季有凍害的地方,宜採用春栽植,即2月下旬至3月中旬進行栽植。在冬季無嚴寒的溫暖地區,可採用秋季栽植或春季栽植,即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或第2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栽植。定植應選擇在陰天或小雨天進行。特別要注意,不要刮有西北風的天氣里進行栽植。
(4)定植方法一般,應選擇品種純正、砧木和接穗癒合良好、根系發達、苗木新鮮和強健、無病蟲害的壯苗進行定植。
大苗移植或近距離定植均須帶土。長途運輸的苗木,必須認真做好苗木包裝。運到果園所在地後,在栽植前需把根部浸濕,然後再進行松包和定植。
定植前,要適當剪去過長和過密的枝梢,將過長的須根剪短,再蘸上黃泥漿。定植時,最好選擇溫暖的、有雲的天氣,切忌在刮西北風的天氣進行。定植時,先要在定植穴內,施入基肥,然後把苗木放入穴內,校正距離,對齊橫行和直行,並將苗木放正,使須根向四周伸展,避免彎曲。砧木介面放在背風方向,以防吹折,而且有利於介面癒合。定植時,一定要把苗木扶直,使細根舒展,將細土逐漸填入根部,用棒搗實,隨填土隨搗實。在填土到一半時,施入焦泥灰,再填土塌實。最上層的覆土厚度,要高於地面20cm左右,並使苗木的嫁介面,露出土表為度。苗木定植後,應澆足定根水。澆水後,蓋一層鬆土,鋪地膜,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定植後,立即定干,即在苗木嫁介面上方30cm處,剪去頂梢,促使下部長出新梢,以後選定3-4個強壯的新梢作為主枝。[6]
病害防治
楊梅癌腫病
(1)危害又稱楊梅瘡,是楊梅樹的一種重要的病害。發病嚴重的果園,病株率高達90%以上。主要為害枝幹,導致樹干早衰;小枝被害後,常造成腫瘤以上部位枯死。該病對楊梅的產量影響很大。
(2)症狀楊梅的癌腫病主要為害結果樹的枝幹,而幼樹、苗木發病很少。病菌主要侵害2-3年生的枝條,有時也發生在多年生的主幹和嫩梢上。初期發病部位產生乳白色小突起,表面光滑,後逐漸增大形成腫瘤,使表面變得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質,很堅硬,呈褐色或黑褐色。腫瘤呈球形,大小不一,小如櫻桃,大如胡桃,最大的直徑可達10cm以上。一個枝條上腫瘤少則1-2個,多則4-5個或更多,一般在枝條的節部位發生較多。
(3)防治方法:
①保護樹體,減少傷口。由於病原大多數從傷口侵入,因此在採收果品時,應穿軟底鞋上樹採收,盡量避免穿硬底鞋,以免損傷樹皮,增加傷口,引起病菌感染。台風來前,要進行預防工作;台風過後,要及時噴葯,保護樹體。對台風造成的斷枝,要及時處理,傷口要塗波爾多漿等保護;在風口的地方,應種植防護林,進行保護。
②做好冬季清園工作。由於病菌主要在枝幹腫瘤內越冬,在春季萌發前,盡量剪除病蟲枝。對大枝上的腫瘤,可用利刀將腫瘤削掉後,用抗菌劑402的50倍液或硫酸銅100倍液,對傷口進行消毒,然後,再外塗傷口保護劑。
③噴葯保護。於春梢抽生前,全面噴1次1:2:200波爾多液。在台風過後和果實採收後,也要各噴1次波爾多液,以保護樹體,防止病菌侵入。
④進行病害檢疫。[6]
楊梅銹病
(1)危害:該病對楊梅的芽、花、葉和枝梢,均有危害。
(2)病症:受害樹提前開花,花的數量減少;剛發出的新芽生有黃色斑點,斑點破裂後,從中散出橙黃色粉末。花被害時,常還原成葉形,且多呈肥厚的肉質葉,上面生有橙黃色的病斑。肉質葉不久腐爛掉落,大部分形成禿頭枝梢。
(3)防治方法:
①老樹更新。7-8月采果後,截去主幹基部的大樹叉,掘斷一些浮根系④並施草木灰等肥料,促使隱芽萌發新枝。更新要適時。過早更新,其嫩芽易受凍;過遲更新,傷流過大,所以,過早過遲都不利於楊梅的生長和發育。
②追肥壯樹。萌芽前的2-3月份和采果後的7-8月份,每株施入畜糞肥或土雜肥40-50kg。施氮、磷、鉀肥的比例,幼樹為3:1.5:3,結果樹則以2.5:1.5:5為宜。
③依立地不同安排品種。新開墾的果園,要選擇丘陵地、北山坡和半山坡的紅、黃壤酸性土壤。同時,要選用抗病、優質和高產品種,如福建大粒紫、早紅梅和二色梅等。
④化學防治。在楊梅萌芽期,噴施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00或1:1:140的波爾多液;在結果期,可用80%代森鋅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也可用滅蟻靈誘殺或用滅蟻靈毒殺。[6]
楊梅褐斑病
(1)危害該病害主要為害楊梅葉片,最後導致大量落葉,出現花芽和小枝枯死,對樹生長影響極大。
(2)症狀最初,在葉面上出現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小點,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病斑中央紅褐色,邊緣褐色或灰褐色,直徑為4-8mm。病斑中心在後期變為淺紅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密布黑色小粒的病菌子囊,最後多數病斑互相聯結成大斑塊,葉子乾枯脫落。病樹在當年秋冬季開始落葉,到第2年,70%-80%的葉片脫落。葉片脫落不久,出現花芽和小枝枯死,對樹生長和產量影響極大。
(3)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園。及時清掃園中的落葉和枯枝,集中燒毀或深埋,從減少越冬病源入手,減少病害傳染源。
②加強果園管理,培養健壯樹體。園中土壤要進行深翻改土,多施有機肥料,增強樹勢,提高楊梅樹的抵抗能力。
③化學防治。在果實採收前7-10天,噴1次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也可噴65%代森錳鋅600倍液;采果後,用1:2:200的波爾多液防治1次,均可收到較好的效果。[6]
楊梅乾枯病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的樹干,嚴重時枝乾枯死。
(2)症狀初期出現不規則的暗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不斷擴大,並沿樹干向下發展,感染病部位失水而成稍凹陷的帶狀病斑。感染病部位與健全部分的分界明顯。發病嚴重時,感染病部位深達木質部,當感染病部位圍繞枝幹一周時,枝幹即枯死。在後期,病斑表面生有許多黑色小粒,即為分生孢子盤,開始埋於表皮層下,成熟後突破表皮,使皮層出現縱裂或橫裂的開口。
(3)防治方法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加強管理,增強樹勢。通過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料,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
②防除害蟲,減少傷口。對於造成樹體傷口的害蟲,要注意防治,以減少楊梅樹干傷口,防治病菌侵入。
③保護傷口。要及時剪除枯死的枝條,刮除病斑,並對傷口和病斑塗抹402抗菌劑,進行保護。[6]
楊梅枝腐病
(1)危害主要為害老樹的枝幹,嚴重時枝幹腐爛枯死,使樹體提前衰敗。
(2)症狀感染病部位初期呈紅褐色略突起,組織松軟,用手指壓病部即下陷。後期感染病位部失水干縮,變為黑褐色,並向下凹陷。其上生有很多的黑色小點,在小黑點上部有細長的刺毛。
(3)防治方法一般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加強水肥管理。要科學管理肥水,培育健壯的樹體,增加樹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具體做法有: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料和各類鉀肥等。
②及時隔離、銷毀病源。在剛開始時,要及時挖除和燒毀發病植株。
③減少中間寄主。桃和李是該病病原菌的中間寄主。因此。楊梅不要與桃、李、梨等果樹混植,也不要與桃、李、梨為鄰。[6]
楊梅赤農病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枝、干,使樹勢衰弱,枝條枯死,直至全樹枯亡。
(2)症狀:該病感染後,在主幹、主枝、側枝及小枝上密布橘紅色粉末,樹勢衰退,果型變小,品味變酸。最後,枝條枯死,直至全樹枯死。
(3)防治方法:
①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在雨季,要做好排水防澇工作,防止積水傷根。在肥水管理方面,要增施有機肥料和鉀肥,通過培育健壯的樹勢,提高樹體的抵抗能力。
②化學防治。在每年病菌萌動傳播期(4月中上旬、6月中旬),用紋達克1000-2000倍液對樹干、枝條進行噴灑保護。噴葯前,對已發病的枝幹,用刷子將病菌刷掉,然後再噴,這樣防治效果更好。一般,在低溫的4月份噴葯時,葯液濃度要低些,約為2000倍液。如果沒有紋達克葯,也可使用5%硫酸亞鐵溶液進行防治。為防止葯害,最好塗抹5%硫酸亞鐵溶液。[6]
病蟲防治
楊梅松毛蟲
(1)危害:幼蟲初孵出時,群集在新梢上食害嫩葉,僅留下樹皮,約1周後,開始分散為害,食量大增。嚴重時,把葉子吃光,僅留葉脈。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防治。在苗圃或低矮的樹冠上發現幼蟲時,特別是孵化初期集中為害的幼蟲,進行人工捕殺,防治效果較好。也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5月中下旬,設置黑光燈,在燈下面放一盆水,水面上放一層柴油,進行誘殺。
第二,化學防治。4月中下旬發現幼蟲時,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掖,或50%敵敵畏800倍液,進行防治。
第三,生物防治。可利用赤眼蜂等天敵進行防治。另外,可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採用合理的耕作管理技術,利用細菌性軟化病和核型多角病毒,進行生物防治。
大蓑蛾
(1)危害:該害蟲主要為害楊梅的葉片,另外,還為害油茶、咖啡等許多果樹。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摘除。如發現蟲源,應徹底摘除蟲囊。應及時進行冬季清園,以消滅蟲源。
第二,化學防治。在幼齡期,噴灑90%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敵敵畏1000-15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和馬拉硫磷1000倍液。
第三,生物防治。用青蟲菌等細菌性微生物農葯進行防治。可在果樹修剪時,結合修剪進行防治。[6]
小蓑蛾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的葉片,另外,還為害油茶、白楊等樹種。
(2)防治方法:與大蓑蛾的方法相同。
白囊蓑蛾
(1)危害:除為害楊梅葉片外,還為害柑橘、茶和棉等。
(2)防治方法:與防治大蓑蛾的防治方法相同。
柏牡蠣蚧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3年生的枝條和葉片,嚴重時造成葉片大量脫落,枝條和植株枯死。
(2)防治方法:
第一,生物防治。盡量保護和利用瓢蟲、小蜂等天敵,禁用對天敵殺傷能力強的農葯。
第二,人工防治。在冬季清園和春季修剪時,及時剪去枯死的枝條和蟲口密度大的枝條,集中銷毀,消滅蟲源。
第三,化學防治。若蟲發生嚴重時,可用化學防治,應在若蟲孵化期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葯,一般在4-5月不進行農葯防治,以防止葯害。使用的農葯有撲虱靈1000-2000倍液和洗衣粉80-100倍液。在第2代若蟲固定期,可選7用撲虱靈1000倍液,進行防治。
尺蠖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的葉片,葉片受害後,形成缺刻。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撲殺。在幼蟲孵化前,採集卵塊,集中燒毀。在幼蟲期,可用剪刀剪斷幼蟲,或手戴乳膠手套,將幼蟲捏死。
第二,生物防治。在幼蟲危害期,可噴灑每毫升2億-4億孢子的蘇雲金干菌制劑和白僵菌制劑,或25%滅幼脲懸浮液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
卷葉蛾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的葉片。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撲殺。在幼蟲發生期,人工撲殺幼蟲和蟲蛹,集中燒毀。
第二,生物防治。可參照尺蠖生物防治的方法。
第三,化學防治。在5-6月發生期。可用青蟲菌、殺蟲劑等進行防治,但不能使用劇毒農葯。在7-8月份第2代幼蟲危害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
楊梅枯葉蛾
(1)危害:該害蟲屬雜食性害蟲,主要為害楊梅葉片。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撲殺。人工撲殺幼蟲、卵塊和繭。
第二,燈光誘殺。園中每667平方米設置1盞黑光燈,放一水盆。在水的上面,倒一層柴油或廢機油,誘殺成蟲。
第三,化學防治。在第2代幼蟲孵化期,用20%殺滅菊酯乳劑2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進行防治。
第四,生物防治。在第1代幼蟲孵化期,不宜使用有機磷等劇毒農葯,最好使用蘇雲菌桿菌、殺蟲劑等生物農葯,進行防治。具體用量可參照卷葉蛾的防治方法。
楊梅小細蛾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葉片。
(2)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防治。結合冬季清園和修剪,將受害的枝條剪除,連同地面的落葉,集中燒毀。
第二,化學防治。8-10月份,選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800-1000倍液,或馬拉松乳劑600-8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
吸果夜蛾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果實。5-6月,成蟲用口器刺入果實中吸取汁液,果實被害後,出現腐爛。
(2)防治方法:
第一,燈光誘殺。可利用該蟲趨光性的特點,在山地果園,於夜間點燈誘殺,每667平方米設置1-2盞黑光燈,在燈下每隔50-100m處放一大盆水,水面上倒一層柴油和廢機油,誘殺害蟲。
第二,誘餌毒殺。將成熟瓜果切成小塊,放在80%敵敵畏乳劑50-100倍液中浸半小時,再灑上紅糖液,置於樹上誘殺成蟲。
第三,人工防治。要消滅寄主,即在果園四周將寄主樹砍除,以減少蟲源。
褐天牛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近地面的主幹部位。
(2)防治方法:
第一,加強果園管理。加強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長旺盛,並保持樹干光滑,及時剪除病蟲枝和枯枝,使剪口斷面光滑整齊,在樹干基部無雜草,杜絕天牛鑽入產卵為害。
第二,人工撲殺。成蟲大批羽化出孔時,利用天牛夜晚外出活動,進行人工撲殺。4-8月,要檢查樹干基部有無成蟲咬傷的傷口、流膠和排出的木屑等,及時用鐵絲鉤殺幼蟲。如幼蟲已鑽入主幹,用蘸有80%敵敵畏乳油的葯棉球,塞入蟲孔中將孔堵死,熏殺幼蟲。
第三,化學防治。每年4-5月份,用甲基1605粉劑噴灑樹干基部,也可在樹兜處拋撒3%呋喃丹,預防成蟲產卵。另外,還可定期用喹硫酸乳劑50倍液或螟二乳劑150倍液,噴灑枝幹。
根結線蟲
(1)危害:主要為害楊梅根部,感染根系形成根結,最後變黑腐爛,導致樹勢衰弱。
(2)防治方法:
第一,加強苗木檢疫。為了防止該線蟲的蔓延,嚴禁從疫區調運苗木。
第二,病苗處理。對發病的苗木,用48℃熱水浸泡根15分鍾,可殺死線蟲。
第三,檢查苗圃地。定植地必須嚴格進行檢查,確認土壤不帶線蟲時,再定植。

Ⅵ 水仙茶餅的栽培技術

漳平水仙茶栽培管理技術規范 本標准規定了漳平水仙茶樹品種來源,苗木培育技術,茶樹栽培技術和低產茶園的改造.
本標准適用於漳平水仙茶的苗木培育,種植栽培和低產茶園改造.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4285-1989 農葯安全使用標准
GB5084-2005 農田灌溉水質標准
GB/T8321.1-2000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一)
GB/T8321.2-2000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二)
GB/T8321.3-2000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三)
GB8321.4-1993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四)
GB/T8321.5-1997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五)
GB/T8321.6-2000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六)
GB/T8321.7-2002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七)
GB11767-2003 茶樹種苗 4.1 母樹的選擇與培育
4.1.1 母樹的選擇
應選擇品種純正,樹齡較年輕,生長健壯或經重修剪,台刈更新復壯,無病蟲害的母樹.
4.1.2 母樹的培育
4.1.2.1 秋末冬初結合深耕改土,每667 m2茶園施腐熟廄肥3000 kg~5000 kg或發酵餅肥300 kg~500 kg,拌施過磷酸鈣50 kg~100 kg.
4.1.2.2 采夏插或秋插枝條的母樹在春茶萌動前,春茶後,應輕修剪,采冬插或翌年春插枝條的母樹在秋茶萌動前應深剪或重剪.幼齡茶樹結合樹冠培養進行定型修剪.留穗母樹的芽梢,進行輕采或打頂採摘.
4.1.2.3 修剪後施肥,每667 m2施尿素15 kg~30 kg.同時可結合噴施農葯,以0.5%~1.0%的尿素或0.5%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
4.1.2.4 母樹冬季噴0.5波美的石硫合劑防治病蟲害.
4.1.2.5 母樹園鋪草覆蓋,蓄水防旱.
4.2 苗地的選擇與苗床的製作
4.2.1 苗地的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避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易於排灌的水田或旱地.且土壤結構疏鬆,肥沃,保水,透水與通氣性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或粘質壤土.苗地忌連作.前作種過煙草,麻類,蔬菜的地也不宜作苗地.
4.2.2 苗床的製作
苗地經深翻,碎土,耙平後整成高12 cm~15 cm,寬110 cm~120 cm的苗床畦,長度依地勢而定,一般10 m~15 m,東西走向為宜.畦間留溝道,溝寬25 cm~30 cm.苗地的兩端設貯水坑,四周設排灌溝.
4.2.3 施基肥
每667 m2施腐熟廄肥1000 kg~1500 kg,或已發酵餅肥100 kg~150 kg,加過磷酸鈣100 kg~150 kg,均勻撒施在畦面上,並與土壤充分拌和,整平.
4.2.4 苗床基質
採用紅,黃壤心土,經碎土過篩(1 cm孔徑)後均勻鋪在畦面上,厚5 cm~6 cm,用木板打平,壓實.
4.3 剪穗扦插
4.3.1 插穗選擇
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枝條長20 cm~25 cm以上,莖粗3 mm以上,當季或隔季生長的黃綠色或紅棕色的半木質化,腋芽飽滿,無病蟲害的枝條.
4.3.2 剪取枝條選擇在早上進行,枝條剪取後應攤放在陰涼避風處,噴水濕潤,防止發熱,萎凋,避免重壓,風吹,日曬.
4.3.3 每個插穗應帶有一片健全的葉和一個飽滿的腋芽,發現花蕊應小心摘除.
4.3.4 剪口要平滑,剪口成斜面45°,斜面與葉向相同.上端剪口距腋芽2 mm左右,葉片下剪短莖長2.5 cm.插穗應隨剪隨插.
4.3.5 扦插
4.3.5.1 扦插時期分為春插2月~3月,夏插5月下旬~6月上旬,秋插9月~10月.
4.3.5.2 扦插方法
扦插前將苗床充分噴濕,等稍干不粘手後,按劃好的行距扦插.扦插株行距通常行距6 cm~7 cm,株距3 cm~4 cm,葉片不重疊為宜,每667 m2可以插15萬~18萬株穗.
扦插時將插穗傾斜插入苗床土中,入土深度以插穗長度的三分之二.扦插穗葉片應順風排列.葉片和腋芽露出土面,葉片不貼土,插後立即遮蔭並充分噴灑水至培養土濕透.
4.3.6 苗地遮陰
育苗地搭架,並用遮蔭網進行遮蔭,遮光度60%~70%.遮蔭大棚高度2.0 m~2.2 m,用70#的黑色尼龍遮蔭網遮蔭,插床內部不能有陽光直接射入.也可在遮蔭大棚內苗床用小拱棚,加蓋塑料薄膜,保持濕度,促進生長,提高成活率.
4.4 苗床管理
4.4.1 溫度
適宜根生長的溫度為20℃~25℃,已生根的小苗在溫度過高時應增加遮蔭網層數和內部小拱棚兩頭揭開通風,冬春季溫度過低應設法保溫.
4.4.2 濕度
既要保持苗床基質適宜水分,又要保持空氣適宜濕度.插床內要保持近飽和的空氣濕度,苗床基質含水量保持在55%~65%間(通常以手握基質松開後剛好不散為宜).插穗癒合發根前(扦插後30 d~45 d),應保持苗床濕潤狀態.
4.4.3 練苗
4.4.3.1 插穗發根抽梢後,可逐步疏減遮蔭物,增加透光度.
4.4.3.2 待根系發育健全,苗高10 cm~15 cm以上,選擇陰雨天去除遮蔭物.春夏插可於當年10月後去除,秋冬插可於翌年4月~5月雨季去除.去除遮蔭物後應注意防旱,防凍,及時澆水.
4.4.4 施肥
4.4.4.1 扦插穗發根抽梢後,可施第一次肥(春插者在5月~6月,夏插者在8月~9月,秋冬插者可在翌年4月~5月).可用腐熟人,畜尿稀釋10倍~15倍液,或用0.5%尿素和0.5%過磷酸鈣的混合液噴施,每667 m2用量約300 kg.以後間隔15 d~20 d可追肥一次,逐次增加施肥量.
4.4.4.2 每次追肥後,要及時噴澆清水洗苗.
4.4.5 防治病蟲害
參照5.6茶樹病蟲害防治.
4.4.6 除草摘蕾
應及時小心拔除苗圃內雜草,不能松動扦插苗床土壤.發現花蕾小心摘除.
4.5 苗木出圃
4.5.1 苗木出圃規格
見表1.
表1 苗木出圃規格
級別
苗高(cm)
莖粗(cm)
著葉數(片)
根系
成熟度
一級
>25
>0.3
>6
基本保持完整根系
紅棕色部分佔苗高三分之二以上
二級
>20
>0.25
>5
4.5.2檢驗
苗木的檢驗方法,規則,標志,包裝與運輸按GB11767執行. 5.1 園地選擇
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水源,土壤未受污染,周圍遠離工廠,醫院,礦區等污染源的地方作為茶葉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最好周邊森林,植被保存較好,生態平衡.土壤要求通氣和排水性良好,土層深厚達 1 m 以上,有機質含量達3%以上,PH值 4.5~6.5,地下水位1 m以下;且地勢較平緩,坡度在 25°以下,坡度超過 25°以上禁止開山種茶.
5.2. 培育目標
5.2.1 樹高
山地茶園,樹冠高度控制在60 cm~80 cm;平地茶園,樹冠高度控制在80 cm~100 cm.
5.2.2 樹幅
樹冠採摘面在110 cm~150 cm,樹冠幅蓋度達85%以上.
5.2.3 芽頭密度和百芽重
採摘面芽頭密度800個/m2 以上;百芽(一芽三葉)重120 g~150 g.
5.2.4 葉面指數
茶樹綠葉層厚度在25 cm~35 cm,葉面指數3~4.
5.2.5 成年樹骨幹枝
一級骨幹枝莖粗1.7 cm以上;二級骨幹枝莖粗1.2 cm以上;三級骨幹枝莖粗0.7 cm以上;採摘面萌芽樁粗0.2 cm以上.
5.2.6 產量
每667 m2產干毛茶100 kg以上.
5.2.7 品質
茶鮮葉應完整,新鮮,合格芽梢佔95%以上.
5.3 種植栽培
5.3.1 茶園規劃與園地開墾
5.3.1.1 茶園規劃
建立新茶園,應根據茶樹對自然條件的要求和農業生產的總體規劃,並從當地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實行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遵循山頂留帽,山腳穿鞋,山腰綁帶原則.局部園地坡度大於25°的地段不開墾,
修建梯層要求,梯層等高,環山水平;大變隨勢,小變取直;心土築埂,表土回溝;外高內低;外埂內溝;梯層接路,路路相通.
5.3.1.2 建立山地茶園要求
5.3.1.2.1 等高梯層.山地坡度5°~25°,應修建等高梯層茶園;5°以下者,等高種植,亦可開墾水平寬幅梯層;25°以上不宜開墾茶園.
5.3.1.2.2 梯層寬度.梯層種植一行茶樹,梯面寬不小於2.0 m(包括內側橫溝與園埂).種兩行茶樹需3.2 m~3.5 m,多行茶樹按行距類推.
5.3.1.2.3 梯壁高度.不宜超過2.0 m.根據山地不同坡度和梯壁構築材料確定合適的梯壁傾斜度,一般在60°~70°,石壁可在80°左右.
5.3.1.2.4 梯壁構築.就地利用石塊砌壁最好,亦可採用心土夯築,盡可能表土回園或回種植溝.梯沿設園埂,高於梯面15 cm~20 cm.梯壁建成後應種植固梯護壁植物.
5.3.1.2.5 緩坡道路.在茶園開墾前,根據山地的地形與面積大小,確定道路的類型與路線.要求緩坡道路聯接成網,既便於交通和緩沖逕流,又減少佔地.
大面積集中成片茶園,應設幹道與公路相接.茶山各片茶園間設支道,與幹道相接,緩坡迂迴上山;上下梯層間設步道.
5.3.1.2.6 蓄水排灌.橫溝蓄水,以蓄為主,蓄排兼用.每一等高梯層內側開設一條橫溝,橫溝底寬,深各30 cm,溝內每隔4 m~8 m築一堅實土埂,面稍低於梯面,以調節水流.
縱水溝設在各片茶園兩側,或靠近自然小溪澗一側,要與梯層橫溝及茶園上,下方的隔離溝相接,以便大雨暴雨能排洪,不沖塌梯層,旱季能引水入園灌溉.縱溝寬40 cm~50 cm.
縱溝與橫溝聯接處設置沉沙坑.坡度大的地段,縱溝需分段建立消力池,降低跌水沖擊力.
5.3.1.3 園地開墾
根據設計定位的茶行,定出梯面准確位置.挖開表土後,按寬和深 50 cm×50 cm 的規格挖種植溝,用挖出的心土砌築梯層外埂.外埂高出檯面15 cm,寬度 25 cm~30 cm.並且要夯實,首尾要特別加固,防雨水沖刷或受力崩塌.每667 m2 用 2500 kg農家有機肥和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 50 kg拌勻後施放種植溝內,再覆蓋上細土,把表土回填入種植溝內,填平種植溝.
5.3.2 種植
5.3.2.1 種植密度.水仙茶種植以每畦雙行單株種植,行間距 35 cm~40 cm,株距 30cm~35 cm.畦間距 160 cm~165 cm.每 667 m2種植 1800株~2200株.
5.3.2.2 種植時間.選擇幼苗休眠期為宜,春栽以立春至驚蟄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後的小陽春氣候為好.
5.3.2.3 種植技術.秋冬季或早春,雨後土壤濕潤時栽植.根系向下,勿與肥料接觸,並壓實,踩緊,復土至根頸處,或稍高些.栽植後,茶行鋪草覆蓋,亦可全園覆蓋.
5.3.3 幼齡茶園管理
5.3.3.1 抗旱保苗.茶苗移栽後,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無雨,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
5.3.3.2 清除雜草.茶苗移栽後應及時拔除附近雜草,並根據土壤板結情況進行淺耕除草,一般一年進行3次~5次.
5.3.3.3 間苗補苗.新植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缺株,應在建園1年~2年內將缺苗補齊,最好採用同齡茶苗,補植後要澆透水.
5.3.3.4 肥水管理.耕作管理的重點是澆水,遮蔭,除草,保苗.晴日午後發現嫩芽梢有輕度萎蔫時要採取澆水,灌溉,遮蔭等措施.施肥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則,一年追肥3次~4次.在芽梢萌動前20 d左右每667 m2每次用5 Kg尿素挖溝施入,如用稀人糞尿或尿素兌水,可直接澆施,尿素兌水比例為1:200,同時每兩年秋季施一次有機肥,每667 m2用農家肥1000 Kg加餅肥50 Kg~100 Kg,低山區施肥時間選擇11月下旬,高山區適當提前,結合秋季深翻施入.
5.3.3.5 定型修剪.幼齡樹一般要進行3次~4次定剪,一年春夏秋季節都可進行,以春茶茶芽未萌發之前的早春2月~3月為最好.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 cm以上,離地5 cm處莖粗超過0.3 cm,且有1個~2個分枝即可開剪,在離地15 cm~20 cm處剪去主枝頂端新梢,不剪側枝.第二次在原剪口提高15 cm~20 cm左右即離地30 cm~40 cm處剪去,注意剪去內側芽,保留外側芽,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同時剪去根頸處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第三次定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 cm左右,即離地40 cm~50 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第四次離地60 cm~70 cm處修剪成弧形並培養樹冠.第二至第四次定剪都是對上次定剪基礎上所萌發的莖粗0.4 cm以上,展葉數達7片~8片葉以上,已達半木質化的枝條進行的修剪.幼齡期間貫徹以養為主,適當打頂的采養方法,即在茶梢生長達到定剪高度以上進行打頂采,堅決防止早采,強采和亂采.
5.3.4 成齡茶園管理
5.3.4.1 茶園中耕.在每季追肥之前,結合除草進行淺耕,土壤耕翻深度在 10 cm~12 cm.深耕在每年的茶季結束後及時進行,結合施有機肥料,土壤耕翻深度在 15 cm~30 cm 或更深一些.
5.3.4.2 茶園除草.宜採用人工除草,限制使用除草劑.為保持水土,坡度茶園梯壁雜草以割代鋤.
5.3.4.3 茶園覆蓋.在夏至前後用草覆蓋於茶樹行間,厚度 3 cm 左右,每667 m2 用草1000 kg~1500 kg,覆蓋物離茶樹基部 5 cm~10 cm.
5.3.4.4 施肥
5.3.4.4.1 施肥原則.重施有機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重施基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進行一基三追;重施春肥,春肥與夏,秋肥相結合;重施氮肥,氮肥與磷,鉀肥相結合;重施根肥,根肥與葉面肥相結合.
5.3.4.4.2 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選擇在茶樹地上部停止生長後,結合茶園深耕進行施基肥,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旬茶季結束後進行.基肥用量佔全年肥料用量的40%左右.每667 m2施有機肥1500 kg~2500 kg,配合餅肥100 kg~150 kg,過磷酸鈣25 kg~50 kg,硫酸鉀15 kg~20 kg.基肥要深施.通常在茶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開溝施肥,也可隔行開溝,每年更換位置,溝深,寬各30 cm.
5.3.4.4.3 追肥.追肥以速效肥料為主,常用的有復合肥,茶葉專用肥等.追肥一般每年施3次,分別於春茶前,春茶後和秋茶前施用.追肥以氮肥為主,輔以磷,鉀肥,氮,磷,鉀三要素用量比例為2~3:1:1.施肥量根據鮮葉產量而定,每666.7 m2產鮮葉100 kg~200 kg,每年施純氮7.5 kg;產鮮葉200 kg~400 kg,施純氮7.5 kg~10 kg;產鮮葉600 kg,施純氮15 kg.在一年中的三次追肥施用量分配比為4:3:3.施肥部位同基肥,溝深5 cm~10 cm即可.
5.3.4.4.4 根外追肥.在土壤追肥不足,影響茶樹生長時,可使用根外追肥彌補.根外追肥常用肥料種類及施用濃度見表2.
肥料種類
施用濃度(%)
肥料種類
施用濃度(mg/kg)
尿 素
0.25~0.5
鉬酸銨
20~50
硫酸銨
0.5~1.0
硫酸錳
50~100
過磷酸鈣
0.5~1.0
硼 酸
50~100
硫酸鋅
0.5
硫酸鎂
0.05~0.25
表2 茶樹根外追肥常用肥料種類及施用濃度
5.3.4.4.5 套種綠肥.常用綠肥品種為豇豆,大葉豬屎豆,花生,爬地蘭等,根據套種綠肥特性,及時播種,合理密植.
5.3.5 茶園灌溉與排水
5.3.5.1 灌溉.用噴灌,滴灌,地面灌溉等均可.灌溉水應符合GB5084要求.
5.3.5.2 排水.對易發生濕害的茶園做好開溝排水設施.
5.4 茶樹修剪
5.4.1 採摘茶樹的輕修剪與深修剪
5.4.1.1 輕修剪.採摘茶樹採用壓強扶弱抽枝剪為主,以控制高度,擴大樹幅.抽枝剪時期以春茶前後為宜,方法是對茶樹進行壯枝重剪,弱枝輕剪或不剪,密枝多剪,疏枝少剪.抽枝剪也可在每季採茶後分別進行.在抽枝剪的同時,根據冠面情況在茶季采後進行樹冠表面輕修剪,剪去樹冠上部3 cm~5 cm的枝葉.
5.4.1.2 深修剪.當樹冠面由於多年採摘和輕修剪後,分枝細弱,樹冠面上細枝結節(俗稱雞爪枝)增多時,茶樹育芽能力減弱,萌發的茶葉瘦小,對夾葉增多,產量和品質下降時,應進行深修剪,剪去樹冠面上部10 cm~15 cm 的細弱枝條.深修剪時間在早春茶芽萌動前20 d或秋末冬初封園後進行.
5.4.2 衰老茶樹的重修剪和台刈
5.4.2.1 重修剪.重修剪的對象主要是未老先衰的茶樹及樹冠雖然衰老但骨幹枝仍然粗壯的茶樹.可採用剪去原樹高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般離地高度30 cm~40 cm,剪成平面略弧形.並清除茶樹蓬內的弱枝,枯枝和下垂枝.切口要平滑稍斜,切忌破裂.為照顧產量,一般在春茶後或早秋進行為宜.
5.4.2.2 台刈.台刈的對象是茶樹樹勢十分衰老,主幹白色,寄生苔蘚,地衣,粗老枝幹及枯枝多,分枝葉片均稀少,生長勢弱時,採用台刈方法進行樹冠改造.台刈宜在春茶前或春茶後進行,方法是在離地面 5 cm~10 cm 處用鋒利砍刀或鋸子進行台刈,要求切口平滑傾斜並防止破裂.發現害蟲應捕殺.
5.4.3 茶樹修剪配套技術措施
5.4.3.1 修剪應與肥水管理相配合.修剪前要深施較多的有機肥和磷肥,剪後新梢萌發時,及時追施催芽肥.
5.4.3.2 修剪與采,留相結合.修剪後應進行留葉采,以養為主,採摘為輔.
5.4.3.3 修剪與防治病蟲害相結合.茶樹修剪後,新梢萌發,枝葉柔嫩,對病蟲害應及時檢查防治.
5.5 茶葉採摘
5.5.1 採摘技術
5.5.1.1 標准采.當頂芽成駐芽,嫩葉形成小開面至中開面,採摘嫩梢2葉~3葉.
5.5.1.2 及時分批采.根據新梢生長程度及時分批採摘.
5.5.1.3 留葉采.採摘要注意留采結合,多採用春秋留魚葉,夏留一葉的採摘方法,留葉時期以夏秋茶為好,留葉數量以樹冠的葉子相互銜接,見不到枝幹為宜.
5.5.2 採摘時期
開采期.春季當茶蓬上有10%~15%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夏秋季有8%~12%左右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時,即為開采期(參見附錄A).
5.5.3 採摘方法
5.5.3.1 手采.應用雙手提手採摘,採摘標准易控制,速度較快.
5.5.3.2 剪采.應用剪刀或刀片剪采,速度較慢,但可減少鮮葉損傷,做青易走水.特別是春茶後期,秋茶後期和冬茶,新梢梗較韌,手采吃力,易受傷,應以剪采為主.
5.5.4 鮮葉分級
茶葉採摘根據其鮮嫩程度,均勻度,凈度等因素分別採摘,分別加工.合格鮮葉(茶青)必須完整,新鮮,均勻;加工製作水仙茶鮮芽葉組成分級如下表3.
表3 鮮芽葉組成分級表
級 別
駐芽二,三葉
單片嫩葉

≥90%


≥70%
≤10%

≥50%
≤20%
5.6 茶樹病蟲害防治
5.6.1 防治原則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運用農業技術措施努力減少病蟲源,提高抗病蟲能力,減少用葯次數.茶葉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農葯(遵照附錄B的規定).在使用農葯時要求做到嚴格,准確,適量.按照GB4285和GB/T8321.1~3,GB8321.4,GB/T8321.5~7規定執行,根據所選用農葯的安全間隔期安排施葯時間,並過了安全間隔期才能採摘.嚴格按照農葯產品標簽規定的劑量,防治對象,使用方法,施葯適期和注意事項.
5.6.2 茶樹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建議見附錄C. 6.1 改造對象
水,土流失嚴重,土質貧瘠,梯層崩塌,缺株斷行,茶根裸露,茶芽細小,發芽能力減弱,並出現枯萎枝梢,混雜劣株,茶園每666.7 m2產量低於50 Kg以下的舊茶園或未老先衰的茶園.
6.2 改造技術
6.2.1 改園
修整梯壁,植草護坡,改梯層不等高為等高,改梯層內高外低為外高內低或修築梯埂,內側挖橫蓄水溝;改縱溝,縱路為橫溝與環山緩坡路;對結構單一的茶園,道路兩旁,陡坡空地,易水土流失地可種植經濟林或觀賞樹木,改善茶園生態條件.
6.2.2 改土
在茶樹行間深耕30 cm以上,將表土埋入底層,底土翻上,使其熟化,在深翻的同時,在茶樹行間挖溝,每666.7 m2 施有機肥1000 Kg,磷肥30 kg~40 Kg.深耕應選在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對土層淺薄,石礫多,肥力差的茶園,也可用富含有機質的肥土,森林表土,塘泥,水庫泥等改良土壤客土培樹.
6.2.3 改樹
6.2.3.1 台刈:見5.4.2.2 台刈.
6.2.3.2 重修剪:見5.4.2.1 重修剪.
6.2.3.3 深修剪:見5.4.1.2 深修剪.
6.2.4 換種,補植
6.2.4.1 改植換種
對有品種混雜或品質劣,空缺多,茶株極小的老茶園,可按新建茶園要求,重新改植換種.
6.2.4.2 增行補密
對有缺株或稀植茶園,要適當補密.對原有茶樹外移,梯壁內移的茶園,在茶行內側重新開溝,施基肥,種上優良種苗,外沿老茶樹修剪或台刈,留有餘地作護壁,保持水土.也可採取同品種茶苗大苗補植.
6.3 改後茶園應加強栽培管理 。

Ⅶ 韶關曲江石壁茶是怎麼生長的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茶樹生長在南嶺蘆溪山脈海拔千米的雲山霧海中,這里峭石嶙峋,百壑千泉,野生古茶樹群落與瑤胞相依相生。
韶關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中國人類早期智人馬壩人的發詳地。南華禪寺,六祖惠能起壇弘法地。唐朝嶺南第一相張九齡的故鄉,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傳頌至今。韶州茶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唐朝開元年間,嶺南名列全國八大茶產區,韶州是嶺南四個產茶基地之一,曲江茶成為全國48種貢茶之列。

Ⅷ 什麼茶中不含有咖啡因

大部分茶葉中都含有咖啡因,只有花茶和柿葉茶中不含有咖啡因,對於經常喝茶的人來說,花茶失去了茶原有的一種魅力,而咖啡因卻也是提神醒腦的關鍵,不過很多時候,咖啡因會讓人煩躁。茶中很多成分對人體都有益,咖啡因的存在也有益有害,建議不喜歡咖啡因的人去試著喝柿葉茶,柿葉茶中不含有咖啡因,更可以穩壓降壓,柿子中包含的成分便是降壓,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喝,你女朋友也可以喝柿葉茶,是防病強身健體的好茶!

Ⅸ 茶葉分別有哪幾種,有什麼功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飲品: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茶文化。按照其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分為六大類:
1、綠茶: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2、紅茶: 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3、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4、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5、黃茶: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6、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Ⅹ 碧螺春都有哪種,他們的口感怎麼樣,生長地在哪

碧螺春以江蘇省蘇州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的為最佳,洞庭東山是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太湖水氣升騰,霧氣悠悠,加上土質疏鬆,極宜茶樹生長.

碧螺春分為7級,芽葉隨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流,葉底嫩綠明亮.

品飲時,採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用70度-80度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品其味,頭泡色淡,幽香,鮮雅;二泡翠綠,芬芳,味醇;三泡碧清,香郁,回甘.

閱讀全文

與石壁茶種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卵泡發育的檢測方法 瀏覽:387
冰箱鋁管對鋁焊接方法和技巧 瀏覽:169
手工包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326
圖片解釋方法 瀏覽:576
納米晶粒徑檢測方法 瀏覽:444
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瀏覽:758
電錘拆石頭的正確操作方法 瀏覽:394
生白術的食用方法 瀏覽:422
四芯鋁芯電纜接頭連接方法 瀏覽:414
雞感冒了怎麼辦最有效的土方法 瀏覽:788
織帽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99
土工試驗資料試表22的計算方法 瀏覽:218
移植後快速暖宮方法 瀏覽:926
分析方法A 瀏覽:545
口腔麻醉消毒的方法不包括哪些 瀏覽:572
8x88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08
小說對話翻譯研究方法 瀏覽:737
咸豐元寶寶源當百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52
翡翠新武器鑒別方法 瀏覽:643
競爭的定價方法常用在哪裡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