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一)讀透教材,巧設問題
教師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學內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注意:1.置問於教材的關鍵處。2.置問於教材的疑難處。3.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習指引方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二)優化課堂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六性」,即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整體性、深刻性和開放性。
1.創設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習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關鍵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才能引導學生在擬人化的世界或者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踐操作,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2.設計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麼」,而且能發現「為什麼」。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更有效。
3.設置層次清晰、又具整體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當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奏,前後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
4.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學生中不良習慣的表徵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數學科,他們往往熱衷於大題、難題,疏忽對小題的思考與研究。為此,教師要適時地從小題研究入手,並進行拓展性的「問題」設計,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取得「小中見大,揭示規律」的教育效果,這就是「問題」設計的深刻性。
5.設計開放性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活起來了,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㈡ 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 選擇好要提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的問題一定要經過精心篩選,避免隨意性。問題選擇得當,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共鳴,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但是,如果選擇的不恰當,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從而達不到教學效果。
首先,提問要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如果漫無邊際進行提問,會造成抓不住課堂教學主要任務,即使所選的問題再精彩,也達不到教學效果。
其次,提問要疑而不難,引人入勝。難易控制在學生經過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程度。
再次,提問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盡可能選擇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問題。最後,還要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和思考的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存。
二、 把握好提問的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課中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時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之間產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利於觸發學生的思維共鳴,聽課精力比較集中。
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三、採用靈活多變的提問方法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拘泥於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於靈活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
例如,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不點名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與綜合的思維能力;
也可以先提一問題,然後隨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學生思考,讓學生從材料中得到啟示,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學生有成就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四、 提問應注意提問的對象
提問還要注意提問的對象,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在提問中,教師還要注意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
對於學習較薄弱者,多提一些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強其學習動力。
對一般難度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習不太理想的同學先回答,然後讓其他同學來補充,以便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防止只提問好成績的學生,這樣會打擊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
通過選擇不同的提問對象,提問不同的問題,使所提的問題能起到設計提問的目的,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在提問中若出現被提問的學生「卡殼」的情況,教師不能斥責學生,要採取各種措施啟發誘導學生思考問題,比如發動其他學生一起來分析此一問題,或者及時改變提問的方法,將此一問題重新設計一下然後再提問等。這樣,可以防止課堂教學在提問這一環節上「卡殼」,不能正常進行下去。
㈢ 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看他提問的技巧和方法。之後要針對主題來提出來,針對特別的難點各方面內容吧。
㈣ 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如下:
1、直問法,就某個問題作出明確的提問。如「元素周期律的實質」是什麼。直接提問的問題,大多數是識憶的材料。
2、曲問法。「曲徑通幽」解決問題的提問方法。如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把易溶於水且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形式」是物質的拆分原則。教師想強調「且」的重要,問「酒精易溶於水,能拆分成離子形式么?」學生就明白拆分的條件是兩個(1)溶於水(2)電離。
6、檢查性提問法。為檢查教學效果而進行的提問。通過提問,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以便查漏補缺。
㈤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導語: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
一、想像法
就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的一種方法。在學習時,不局限於課文內容,而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想像的翅膀,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學習《犟龜》後可設計這樣的問題:“請你展開想像的翅膀把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的盛況描述出來。”學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組討論,相互交流,這樣,在某種程度上能填補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潛在的內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或主題的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繞道法
就是針對教材內容提問時採取直題曲問的方式,讓學生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作答。這種問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如果所提問題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會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維的“跳越”。如教學《一面》一文中寫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這句話時可提問:“作者話沒說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這個人是誰?”學生答:“魯迅當時處境危險,為了魯迅的安全沒有道破”,老師接著提出關鍵問:“文章這樣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對魯迅怎樣的感情?”學生有了前面的啟發,就會幡然醒悟:表現了作者機警的性格和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關心之情。這種通過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但利於激趣礪智、增加思維含量,有時甚至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逆問法
又稱倒問法,即不從正面提問,而從相反的視角切入,故唱反調。以激活學生思維。如《三峽》一課末段寫道:“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正面提問為:“末段引用了漁者歌詞有何作用?”,而逆問則可設計為:“如果將該句刪掉或不用歌詞來表達,那麼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這種問法可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逆問如“平地起波瀾”,所提問的刺激性和挑戰性,往往能令學生深思,使學生的認識向縱深發展。
四、故意出錯法
教師在教授某一知識時,故意出錯,然後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查出錯處及錯誤的原因。這樣,容易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思維活動,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有平中見奇之效。如學習劉禹錫的《秋詞》時,根據歷屆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在黑板上寫了第三句詩“晴空一鶴白雲上”,細心的同學馬上發現問題,指出“白”字應改為“排”字,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利導,解釋“排”的意思並引導學生理解整句詩的含義。這樣,往復幾次,學生養成了根據字義句義來辨別字形的習慣,默寫時減少了錯別字的產生。
五、矛盾法
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為解決“沖突”,就得開動腦筋,認真分析,進而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了。如《荔枝蜜》一文,開頭說:“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後文又說:“多可愛的小生靈啊!”並在夜裡也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老師問: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會很自然地促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有效地激活思維。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授欲揚先抑這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進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蜜蜂感情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學生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
六、漸進法
對一些繁而難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循循善誘,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順藤摸瓜,層層深入,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如:要理解《范進中舉》這篇課文的主題,可這樣分層設問:(1)小說主人公是誰?(2)中舉前,寫了他什麼事?中舉後,他為什麼喜極發瘋了?這異常反應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3)范進的悲劇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嗎?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設問,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容易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不失為“快樂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七、遷移法
學完課文內容,根據某一知識點進行適當地拓展,以達到鞏固和運用知識的目的。遷移法是適應新的教學理念而產生的一種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的一種方法。如學了《竹林深處人家》這篇課文,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本文我們學習了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下面請大家運用這種方法來描寫我們的家鄉,好嗎?”這樣的提問具有新鮮感和挑戰性,而且能把課堂引向廣闊的生活,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將學生在課文中產生的感悟、共鳴、聯想傾訴出來,做到了學習既源於課內又源於課外,既深入課堂又深入了社會現實。同時這種提問能激發學生留心身邊小事,養成勤於觀察動手,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
八、表演法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語文就是教生活。語文教學中的表演法恰恰是這方面的體現。表演是指把課文內容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它形象直觀,形式自由,實用性強,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方式。其目的是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如教《強項令》時,我先讓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接著全班學生齊讀,然後問學生:這篇課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嗎?大家都說不成問題。接著我問:“大家能不能依據課文內容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我從舉手的同學中選出五位,讓他們到教室外商議做好准備,五分鍾後讓他們上台表演,他們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之後,我請其他學生就剛才的表演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們爭相作答,各抒己見。我順勢續問:“董宣是一個怎樣的人?湖陽公主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光武帝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賞了他?”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了知識。這種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學上的重點和難點,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有利於產生親切的情感體驗。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時不能貪圖熱鬧,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九、對比法
是指將相互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比較而設疑,其目的是找出他們的異同點,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如教完《春》和《濟南的冬天》後可這樣設疑:同樣是寫景散文,他們在景物描寫上又什麼區別?在教師的誘導下,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到文章風格各具特色,描寫手法也各有千秋,同時也為他們今後鑒賞其他作品和寫作積累了方法與經驗。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問是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的重要“激活”因素,它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我們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和理念,優化教學設計,不斷完善課堂提問藝術,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繽彩分層,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借鑒:
1. 逆問反激法
逆問反激法就是教師故意提出一個錯誤的甚至是反面的觀點,引發學生質疑、思考,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的一種提問技巧。如在講《祝福》中“柳媽”這一人物形象時,如果直接提問,學生往往會得出片面或淺顯的結論,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蘊。教師可採用這樣的問法:“柳媽經常嘲笑祥林嫂改嫁,鼓動祥林嫂用血汗錢捐了一條門檻,而且作者描寫柳媽時,也表現了對她的厭惡。所以柳媽是和魯四老爺一樣的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大家認為對嗎?”這一提問出乎學生意外,但言之確鑿,有理有據。學生要想反駁這一觀點,必須仔細閱讀文本,主動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和小說的主題。這樣,自然達到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和,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的效果。
2. 曲問旁引法
教師不就某一知識點直接提問,而是變換角度,迂迴曲折,旁敲側擊,這種提問法就是曲問旁引法。寫文章講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提問同樣如此。如果教師的提問太直白,太平淡,容易導致課堂氣氛的呆板沉悶。曲問旁引法正是一種跌宕靈動的提問技巧,看似漫不經心,全無章法,實則目標明確,形散神聚。有時是“於不疑處設疑”,但“看似尋常最奇崛”;有時是“顧左右而言他”,但“言在此而意在彼”。運用曲問旁引法能有效地切入學生的興趣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解決疑難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真知。如講《記王忠肅公翱事》一課時,教師可這樣提問:“王翱夫人愛女,經常迎接女兒回家,這兩家住得近嗎?”學生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了解“畿輔”的意義。教師接著問:“王翱有為女婿調職的能力嗎?”引導學生了解“長”的意義和“銓”這一古代文化知識。這種提問方法從側面誘導,生動風趣,比直接講解“畿鋪”“長銓”有效得多。
3. 逗引激趣法
教師在講授知識前,提出與所授知識密切相關,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另一問題,這種提問法就是逗引激趣法。教師如果善於激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慾望,傳授知識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逗引激趣法運用的是欲擒故縱的策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角度切入,反復渲染,充分調動。在導入新課時很適合運用這種提問技巧。如講《菱角的喜劇》時,可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見過五個角的菱角嗎?”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閱讀文本做好准備。
4. 同類聯系法
同類聯系法是指教師在提問時,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聯系舊知識,通過整合歸類獲得新知的一種提問技巧。這一提問法也不從正面入手,而是通過羅列一系列問題去啟發學生,引起學生的回憶和聯想,使學生觸類旁通。
如在講《葯》的主人公時,很多學生認為是夏瑜,因為他們覺得主人公應該是一個光輝高大的革命者形象,對於華老栓也是主人公很不理解。這時教師就可用同類聯系法來引導,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誰?《祝福》《阿Q正傳》的主人公又是誰?”教師再接著問:“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哪些特點?”學生經過綜合分析後,可得出正確的結論:“都是精神麻木、愚昧落後的下層勞動人民。”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魯迅以這些人為主人公,意在“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這樣,通過同類聯系法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5. 切換比較法
教師故意改變文本或問題內容,通過改變前後的效果對比,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認知,這種方法就是切換比較法。切換比較法能讓學生開拓嶄新的思考空間。如講解《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通過人物的切換來分析人物形象,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問題:“項羽在宴會上先允許項伯舞劍,再原諒樊噲闖帳,接著又同意沛公如廁。如果換成劉邦,也會這樣做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兩人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比較後應該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會。因為項羽不善於用人,優柔寡斷,沽名釣譽。而劉邦善於用人,機智多謀,能把握住機會。切換詞語也有同樣的效果,如把“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中的“常常”換為“從來”或“必然”,然後就此設疑讓學生作出比較,很容易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邏輯的縝密、語言的准確。
㈥ 有關課堂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有關課堂提問的技巧是什麼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有關課堂提問的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課堂提問技巧篇一
一、課堂提問要適中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全班站起來一大片,誰也答不上來,最後只有教師自己回答,這雖然完成了提問形式過程,但只是在學生的陪襯下表演了一下教師的高明,而對所涉及的知識點,學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課堂就失去了以學生主體的作用。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即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於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榮的背後,會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那麼,如何注意課堂提問難度適中的問題呢?有位教育家說的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課堂提問要精當,以一當十
課堂提問的目的性原則中明確提出了課堂提問的四個基本作用,即評價學生、檢查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形式。為此,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准確地針對性。出發點就是每節課的教學要求,"教學要求要明確"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問題是現在上課的大多數教師對教學要求瞭然於心,而學生卻心中無數。這無疑對學生回答課堂提問設置了一道障礙。針對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二是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結構。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重點宜少不宜多,重點目標不放過,次要目標可靈活,設計問題一方面要緊靠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視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教師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計劃。教師不應該離開教學的目的,節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的內容搞得支離破碎,更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學內容風馬不相及的難題,去懲治那些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打亂教學的和諧節奏。所以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應精挑嚴選,嚴格控制數量和質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
課堂提問技巧篇二
課堂教學提問設計方面的得與失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可用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新課的導入、新知識的講授、課堂練習、分析歸納等活動中都可用到提問。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是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獨立探究、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送信息,並獲得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所以說提問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沒有抓准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下面就提問出現的問題總結歸納如下:
一、所提問題太復雜
由於課堂提問都是口頭的,所以問題如果太復雜,學生就難以聽清記清,更無法准確回答,這種提問就是無效的。所以教師提問時,每個問題應該集中於一點,使用盡量少的字眼來表述。
二、所提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
教師提問時應該先考慮一下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有意義,不要無疑而問。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有沉甸甸的思考價值,要有啟發性,能問而生思,發展學生思維。
三、不明確自己提問的目的
問題是支持教學過程的工具。提問時應當明確自己在教什麼內容,是問識記、理解和應用層次的封閉性問題,還是問分析、綜合、評價層次的開放性問題,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漫無目的、信口開河式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大忌。在教《牡丹的拒絕》一文時,用多媒體放映牡丹花的圖片,然後指著屏幕問:“這是什麼?”
生:花。
師:什麼花?
生:牡丹花。
師:花怎麼樣?
生:好看。
師: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很明顯,這里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其實可以直接問:這些美麗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前面的提問都是無效的,浪費了很多時間。
四、自己提問自己回答
在課堂上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根本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自己回答了。有時候,學生開始回答了,教師卻搶答。比如一位教師教《我與地壇》:
師:大家看看這一段語言怎樣,有沒有華麗的詞藻?
生:沒有。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對母親的深情如果用華麗的語言寫,效果好不好?
師:肯定不好。因為那樣會使感情顯得虛偽、膚淺、矯揉造作,抒情效果適得其反。最真的感情可以用最朴實的語言表達出來,無須畫蛇添足。
姑且不論教師講得是否完全有道理,就他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來說,這節課是很不科學的。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就會麻木,教師就只好演獨角戲。
所以,提問後,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時間的把握十分重要。
五、追求標准答案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是教師思維的局限,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執著於“標准答案”。在提問時也是如此,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後,習慣於用標准答案去衡量學生的回答,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導向自己心中的標准答案。嚴格的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的一詞一句都要跟標准答案相一致。
六、沒有思考時間
教師在課前都備好了教案,要完成一定的教學進度。有的教師為了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在提出問題後希望學生能夠馬上作答,要求學生就像一休哥一樣——手指在腦門上一點,就能回答問題了。當學生們凝神思考,沒有小手如林的時候,教師就急不可耐地“點撥引導”了。
課堂提問技巧篇三
(一) 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敢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於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塗。
(二) 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 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後,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後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麼?"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 學生對紅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因此,因勢利導、富於技巧性的提問, 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 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 (四) 提問還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五)提問應面向全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只讓尖子生答問,時間久了,未被提問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實際上是讓多數學生機械地接受(有時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現成的思維成果,與教師的滿堂灌無實質性差異,是有悖於啟發性原則的。因為啟發性教學並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問有答,更要看它的實效,即看學生的思維是否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所以,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差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面向全體呢?
首先,可以在問題的難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問題的系統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階梯式的問題,不僅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當堂能積極思考,而且給他們指出攀登的途徑,激勵了他們攀登的勇氣。如教《變色龍》一課,可設計四個台階式問題:
⑴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都能回答:善變)
⑵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變得快,變得愚蠢可笑,邏輯荒謬)
⑶他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是什麼?(半數學生能答:見風使舵 趨炎附勢 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
⑷什麼因素左右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塑造這個形象?(少數基礎好的學生答出:左右他一變再變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教師再適當點撥,便可使學生明白,作者塑造這個形象,諷刺的鋒芒不是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是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
其次,可以變換訓練的方式。不能總是教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教師可指答,學生可齊答,可輪流答,重復答,跳答,採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目的都是讓全體學生的腦子轉起來,動起來,以培養和訓練其思維能力。
第三,教師還應做好提問中的評價工作。提問中的評價,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應復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的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然後要評價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規范。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要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還有的教師在評議時常常涉及學生的個性品質,並愛與其他學生作比較性評價,這就有可能給提問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應做到:①以表揚為主。即使批評也要體現
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課堂提問中,常常會遇到會說想著說,不會說搶著說的現象,也許一個搶答的學生根本就未答對,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對此教師也不應怒形於色,而應循循善誘。②鼓勵求異。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的等結論,即使課堂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後對學生有所交代。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對題意沒有正確領會,有時是由於緊張而無從說起,有時是雖基本掌握但還不夠滿意,因而不敢回答等等。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作答;也可以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作答。作為一位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教師不應該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啟而不發,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後請他復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縱上所述,可以看到: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㈦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提問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有:
1、提問和情景相契合: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能夠起到引導教學方向、揭示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發展的作用。要達成上述目標,首先需要教師讀懂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演繹。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哪些知識用提問表達,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何用提問銜接,每個環節應該配備的提問難度如何。對教材進行梳理,准確地把握教材的知識內容,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適當的情境提出問題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問和思維相契合:教師提問要看準時機,適時提問是一種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比作一潭水,教師的提問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
「投石」過早,學生的思維尚未充分活躍起來,學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決的問題與教師的啟發誘導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而「投石」過晚,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已經過去,就很難達到開啟思維的最佳效果,知識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3、提問與追問相契合:課堂提問是設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的外顯形式。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經驗的教師善於在提問之後不斷追問。抓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思考現象背後的數學道理。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法:
1、抓住關鍵細節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2、針對內容矛盾之處提問,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對故事的發展進行猜想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想像。
4、增加創造性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7)有哪些課堂提問學生的好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類型:
1、復述型問題:這類問題常用「是什麼」「怎麼樣」一類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從教學內容中找到答案。從思考的角度講,這類問題著重於語言上的理解。
2、演繹型問題:這類問題是已經抽象出某種概念,要求答出具體表現,把概念具體化,常用"表現在哪"一類問題引出。
3、概括型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從已有的事實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說在給學生講完故事後,提問"從······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於概括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問題的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實際教學中常常把演繹型問題和概括型問題結合起來組織提問。
4、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什麼」引出。
5、追問型問題:就是把所傳授的只是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又一環系統的提問學生。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面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6、反詰性提問:指對學生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斷進行反對,如:"你增么知道這個比那個長?"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精確、仔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另外還有: 預設性提問、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陳述性提問、 指令性提問、 否定性提問、自答性提問等總之,教無定法,問也無定法,只要做到問需有法,問需知類就行。
㈧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
一、有效提問的涵義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
二、有效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封閉式問題,也就是能在教材中找出標准答案的問題是最常見的。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封閉式的問題已經不能適應教學狀況了,相反地,我們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有效地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因為開放性問題能使教學更為新鮮而學生更有興趣。例如在講授恩吉爾曼實驗時,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恩吉爾曼實驗的過程是怎樣的?結論是什麼?這樣的封閉式問題顯然是激不起學生的探知慾望的。而如果問題設計如下:為什麼水綿是合適的實驗材料?恩吉爾曼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的?為了能使實驗的結果更准確,這個實驗還做了什麼處理?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對於學生來說顯然有趣多了。
2.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怕學生不懂,所提問題大多是一些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問題,如: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哪幾種?分別是什麼顏色?主要吸收什麼光?其實這樣的問題難度比較低,高中生在課本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答案,自然就沒什麼興趣去思考回答了。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應用型問題。
3.避免「滿堂問」
新課改要求師生互動,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卻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了「滿堂問」的現象,即在課堂上人人參與提問,所提的問題大多較為簡單,教師可以領著學生從教材中找尋到標准答案。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受益不多。它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與「滿堂灌」是一致的,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生物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三、優化有效提問的方式
有效教學的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但在這種教學方式中,不能總是僅有一個聲音,也就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更應該讓全體同學參與到教學當中,這就取決於教師能否遵循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進行有效地提問了。
(1)生活化提問。生物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從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入手進行提問,能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更容易理解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也就更有興趣去探知其中的奧秘。
(2)直接式提問。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也就是直接問「是什麼」、「有什麼」等等這一類問題,它是教師進行敘述性談話中的提問。一些概念式的教學內容常採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比如,在學到「細胞的分裂歷程」時,對「什麼是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等問題就可以採用直接提問的方式還發問。
(3)引趣性提問。這種提問方式經常在新課開始時使用,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學習「DNA分子復制」這一部分時,在進入新課學習前,教師可先設問:「你父親是雙眼皮,你也是雙眼皮,為什麼你和你的父親如此相似呢?」「你是單眼皮的,你的同桌也是單眼皮的,你們兩個存不存在一些血緣上的關系呢?」這樣有趣的提問很容易就勾起了學生討論的興趣,找起答案來自然也積極多了。
(4)比較提問。生物學中有一些概念和原理等非常容易混淆,對這些概念和原理進行比較,分別找出它們的異同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掌握各個概念、原理的本質,以便更好的區分、歸類和運用。例如:「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光反應」與「暗反應」等有何異同?這樣一做比較,學生自然覺得清晰多了。
(5)連環式提問。連環式提問也就是通過拋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系統地理解所要教授的內容,這一方式經常在做課堂小結的時候用到。如在小結「x隱性遺傳」時,可設計一系列問題:什麼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哪些遺傳病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為什麼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為何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源來自於外婆家?為什麼是交叉遺傳?等等。這樣,學生就能比較系統地回憶和掌握剛才所學的內容了。
㈨ 課堂提問的技巧有哪些
一、精心設計篩選問題
教師對課堂提問的重要性要有充分地認識,不要隨心所欲地提問。教師的提問一定要經過精心地篩選,問題提得得當,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反之選擇不當,有時會毀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學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課堂提問的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案。
二、做到問題簡明扼要
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提問要注意語句簡短,很多教師在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時,擔心學生聽不懂,故自己特意用其他的一些語句加以補充說明,聽起來一個問題有好幾句話組成,其實這樣做反而會使學生找不到問題的關鍵,影響教學。
三、難易適度,面向全體學生
提問的難易要適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問前教師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學生實際。掌握准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來,也不能是簡單的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摸得著」,提問難度應控制在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解答。"難度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鋪墊性問題。在提問中,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對於學習較弱的,多提一些簡單、容易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強學習動力。對一般難度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習不太理想的同學先回答,然後其他同學補充,以便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防止只提問好學生,這樣會打擊一般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
四、把握好提問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課中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時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之間產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利於觸發學生的思維共鳴,聽課精力比較集中。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五、採用靈活多變的提問方法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拘泥於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於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是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例如,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不點名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與綜合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先提一問題,然後隨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學生思考,讓學生從材料中得到啟示,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學生有成就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六、課堂提問要以一當十
課堂提問的目的性原則中明確指出了課堂提問的四個基本作用,即評價學生、檢查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形式。為此,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准確的針對性。出發點就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二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不應離開教學目的,節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內容搞得支離破碎,更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材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難題,去懲治那些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打亂教學的和諧節奏。所以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應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和質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時,最好是先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來讀一讀。再提出問題:科學家們反復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進行探路飛行的?在學生弄清了這個問題後,再問:科學家揭開的這個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個問題?學生前後一聯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問題。
七、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
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
提問中的評價,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㈩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的有效方式
導語: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一、精心醞釀提問內容
一是在新舊知識銜接處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在教學重點處的提問。根據教材的重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啟發性的問題。
三是在教學難點處的提問,設計指導性提問,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四是在法則、定律、性質推導處的提問,設計探索性提問,有助於學生觀察思考問題時,按一定的思維順序,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達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的目的。
二、准確把握提問時機
一是注意關鍵性
如教“圓的面積”時,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聯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與寬是原來圓的什麼?解決了這兩個關鍵問題,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圓的面積公式。
二是增強靈活性
在導入、新授、討論、練習等諸環節中都可以組織提問,或者說帶著問題進行。
三是注意火候
課堂提問如果問得過早,學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問得過晚,就如同“馬後炮”起不了作用。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一般課前應設計好。
三、合理安排提問對象
一是提問的面應盡可能寬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
二是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在經過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夠回答。
三是提問要做到四選:選解題能力強、解題過程規范的示範型學生;選估計可以成功解決問題的體驗型學生;選解決這類問題是他的特長的表現型學生;選學習成績較差的、需要得到教師特別關注的學生。
四、靈活應用提問技巧
一是提問形式要多樣
一般有以下幾種:直問,對某一簡單問題直接發問。曲問,巧設提問的角度,讓學生的思路拐了一個彎,才能找到答案,使學生產生深刻的表象。反問,針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是某一問題的糊塗認識和錯誤症結發問,步步進逼,使學生幡然醒悟,達到化錯為正的目的。激問,激發學習情緒,促使其進行知識間的類比、轉化和遷移,把學生從抑制狀態調動到興奮狀態。引問,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關鍵處發問,循序漸進地達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目的。追問,是對某一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針對問題的更深層次發問。
二是提問語言要明確
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麼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三是提問等候時間要把握。在提問之後,給學生所留的思考時間往往不足一秒。由於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卡殼,他們往往因組織不好回答而放棄機會。如把等待時間延長至3~5秒,讓全班學生思考一番,再指名回答,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和參與人數都會相應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只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研究,用心體會,認真總結,取長補短,才能使課堂提問真正發揮它的正面作用。
一、問題要明確,語言清晰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每一個問題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不要把范圍過大,目標指向性不明了的問題提出。例如:在教《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在給出了三幅實物圖片後,就直接提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學生就能快而准確的找出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徵是對稱的。如果教師不這么問,而是放開問題,問:看了這幾幅圖片後你有什麼想法,那學生就有可能偏離主題。
二、提問要有新穎,具有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學生。同樣一個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那麼學生就不可能被吸引。
相反,如果教師在設計時多花一點心思,比如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使學生有新奇之感,那麼他們就會產生興趣,就會積極動腦思考。有位老師上的公開課“用字母表示數”,利用多媒體出示兒歌:一隻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二隻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三隻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四隻青蛙……學生們特感興趣,一口氣讀了很長一串。這位老師就提問了:“奇怪了,兒歌沒有了,你們怎麼還能讀下去呢?”“你們從數學的角度發現這首兒歌存在著數量關系,那麼你們能把它們表示出來嗎?”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積極性很高,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三、提問要有開放性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師應突破傳統教育中流於形式的提問,不要拘泥於一個問題一個答案。小學生思維活躍,有的時候會出現讓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師應在給學生打好地基的基礎上,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變動,讓學生探究,從而加強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例如活動課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如“一個服裝廠原來做一件上衣用布1.43米,改進裁剪技術後,每件上衣節省0.13米,原來做100件上衣的布,現在可以多做多少件?”要求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尋求不同的方法。
四、提問要有邏輯性
教師的提問設計,必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形式與規律。教師要按照課程的順 序,考慮學生的認知程序,循序而問,由表及裡,層層深入,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並使學生對知識點加深理解。教師如果沒有考慮周全,提問時前後顛倒,想到什麼就問什麼,這樣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課堂效果不見得。
例如:學習方程這一概念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請你判斷下列式子是否為方程: (1) 8x=56 (2) 7+21=28(3) 6+3x (4) 9+x=31 (5) x-17=13 (6) 24÷x=3 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為什麼?” ②“判斷是與不是依據是什麼?從而你認為方程這一概念中最關鍵的詞是什麼?” ③“你認為方程與等式之間有什麼關系?”通過上面有順序的提問,使學生思路明確,積極思維活動,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這一概念,並為下面學習解簡易方程打下扎實的基礎。
五、提問對象要明確 ,有問必有答
教師提出問題必要有學生回答。提問的效果最好是能啟發多數學生的思維,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先提名再提問,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不關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比如按座位號或按點名冊上的學號,這樣也會造成相同的弊端。課堂上不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教師不要總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也不要總叫“差生”回答,這樣會花去很多時間,也會使教學節奏鬆弛。
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一般情況教師可以先叫中等學生回答,並提醒全班學生尤其是“差生”要認真聽,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離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讓好的學生補充回答,也可以試著叫“差生”,讓他們逐步提高。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給沒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創造思維的滋生往往從懷疑開始,創新能力的培養來源於求知者不斷地質疑,發現新的問題,。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由此說來,把學生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至於是否得出統一的答案倒顯得無關緊要,因為提問的價值在於獲得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