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美貿易順差什麼意思,中美貿易順差數據
中美貿易順差是指:中國對美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按年度計算)對美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的現象。
2018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3233.2億美元,其中,出口4784.2億美元,增長11.3%;進口1551億美元,增長0.7%。
2017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1.87萬億元(人民幣),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自美進口1.04萬億元,擴大13%。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
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
② 對...順差/出超 到底是個怎麼回事
順差
順差favourable balance;surplus
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的貸方余額,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經濟往來的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的差額。由貿易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一國的國際儲備或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由資本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資本的大量流入。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也有不利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資金的閑置浪費,不利於本國經濟發展;儲備貨幣匯率下跌時,外匯儲備會遭受損失;一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本幣發行也必然相應增加,從而產生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本幣若是可兌換的貨幣,順差將使外匯市場上對本國貨幣求大於供,易受搶購沖擊;本國貨幣被迫升值,使出口處於不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出超
即貿易順差,在對外貿易中,商品出口總額高於商品進口總額。
③ 中美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關系的實證分析
如此的問題還真是難度大,好像是篇學術論文呀!近年來,當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後,美國政治利益集團直接將目標鎖定於人民幣匯率,多次要求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2005年4月,美國參議院以67票對33票的表決結果啟動一項立法程序,聲稱如果中國6個月內不調整人民幣匯率,將對中國產品徵收27.5%的懲罰性進口稅。2005年7月21日,中央銀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匯率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人民幣升值以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但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自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中美貿易順差仍不斷增長。由這種現象似乎可以推出一個結論,人民幣升值對縮小中美貿易順差並無功效。遺憾的是,這種推論並不為美國當局所接受,而我們卻面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尷尬局面,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經濟泡沫不斷膨脹,情況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非常相似。長此以往,人民幣的雙向走勢必將放大中國經濟體系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採用實證研究方法,檢驗匯率與中美貿易順差的關系,釐清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真正原因和實質。
協整分析與格蘭傑因果檢驗
(一)方法選擇和數據說明
在傳統的多元回歸分析中,非平穩的序列由於帶有趨勢項會產生所謂的「偽回歸」問題。相比之下,協整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偽回歸」問題,且建立在協整分析基礎之上的格蘭傑因果檢驗,對於變數間因果關系的判斷更為全面和准確。鑒於此,本文採用協整分析方法和格蘭傑因果檢驗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具體分析步驟如下: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傑檢驗。文中出現的COFB表示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月度值;EXRA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綜合匯率對貿易影響的時效性,本文選取每月第一個工作日匯率作為當月匯率。
(二)計量分析及結果
1.樣本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又稱對時間序列數據平穩性的檢驗, 主要檢驗樣本序列的平穩性和單整階數,為協整檢驗做准備。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原時間序列數據和一階差分後的序列即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穩的,而二階差分後的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穩的。故原時間序列是二階單整的,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2.樣本數據的協整檢驗。單位根檢驗表明,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都是二階單整的,它們可能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由於D(COFB,2)-I(2),D(EXRA,2)-I(2),故協整回歸模型為:
D(COFB,2)= α+βD(EXRA,2)+ε
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各參數得方程:
D(COFB,2) = -1.026596+41.45292*D(EXRA,2)
(-0.257916) (0.225316)
R2=0.001877F=0.050767DW=3.312722
由以上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它們之間並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更不可能存在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與中美兩國的政策預期相差甚遠,也與傳統經濟理論相差甚遠。所以,美國政府和民眾都不應該期望通過匯率調控來改善貿易狀況,而應該秉承貿易自由化思想的精髓,摒棄通過製造貿易摩擦要求人民幣升值的錯誤做法,理性看待貿易逆差。否則,任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同時損傷兩國人民福利。因為兩個基本點,從根本上決定了現在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內中美貿易順差存在的必然性:
其一,中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美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從低端製造業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而中國目前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的國家。再加上美國的經濟結構是以家庭消費為主導,中國又是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出口大國,近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進口玩具和體育用品供應地,並取代日本成為美國進口電子消費品的最大來源地。這種格局未來幾年不會變。
其二,亞洲地區產業梯度和供應鏈的變化,使中國成為亞洲對美出口的主要原產地。因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存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日本、韓國等國的企業不斷增加對華投資,加工貿易逐漸成為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方式。隨之,中國大陸對韓日的貿易逆差開始擴大,對美歐的貿易順差開始增長。因此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亞洲其他經濟體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替代。
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分析
本文實證研究結果也證明匯率和貿易順差並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為什麼面對貿易逆差擴大這一問題時,美國當局就直接將目標鎖定於人民幣匯率呢?本文認為其深層原因是從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的角度,讓中國分擔美元的貶值成本,防範中國經濟崛起,但這深層原因一直被掩蓋在一表層借口之下:減少美中貿易逆差,其實質就是貿易保護主義。這一點可從二戰後美國對外經貿政策的變化軌跡中得到佐證。因篇幅有限,本文僅對表層借口和實質進行分析。
貿易逆差在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中一直具有指標性意義。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20.24億美元,當年8月尼克松政府立即宣布加征10%的進口附加稅。同年12月根據「史密森協議」,十國集團分別調整了對美元匯率,其中日美順差最多,貨幣升值幅度也最大,由1美元兌360日元上升為308日元。但這些舉措未能阻止美國貿易逆差的增加,1972年增至64.4億美元,當年2月美國再次宣布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為1美元兌256日元。1984年美日貿易逆差激增至368億美元。自此美日貿易濃煙四起,日元升值壓力不斷加劇,至「盧浮宮協議」簽訂時升值到1∶150。日本卻以此為轉折點進入泡沫經濟時代。
與當年的美日貿易情形極其相似,如今美國製造業和紡織業等利益集團認為,美中貿易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低估人民幣匯率,要求美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製造貿易爭端就是美國當局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從1980年到2006年10月,美國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111起,且主要集中在中國入世以後。僅入世後美國就根據421條款對華實施保障措施調查案6起。另外,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的銅版紙徵收反補貼稅,標志著美國對華反補貼稅政策已發生重大轉變。無疑,中國成了美國低迷經濟的替罪羊,他們以美中貿易逆差為借口,以製造各種經濟摩擦為手段,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政府施加升值壓力,其實質即是純粹的貿易保護主義。
④ 中國雙順差產生的原因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的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央行外匯占款存量與基礎貨幣存量變動的趨勢圖可能看出,二者變化趨勢非常一致(見圖4),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8,這說明二者高度正相關。這也證明在近些年來,基於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致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 由於基礎貨幣投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因而央行為了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緩解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要採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從商業銀行回籠資金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即外匯占款增量大於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銀行「對沖」掉。而近年來,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見圖4),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我國貨幣政策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第二,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 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余額高達3萬億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2%左右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第三,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的過度推行導致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太高,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率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越大,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隨之增加。例如我國目前的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高度相關(見圖6),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第四,國際收支雙順差給人民幣匯率造成持續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並陷入人民幣升值壓力與貨幣供給增長的雙重困境。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這些都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適度升值,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如果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那麼原本很寬松的貨幣市場將變得過度寬松。這可能會刺激國內資產市場形成泡沫。 第五,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值得關注。 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產生貸款沖動,對資金的使用效率的關注可能遠遠低於對貸款規模的關注,最終可能導致銀行貸款呆壞帳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 加劇了我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國際收支失衡不可能長期持續,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調整壓力。近期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重點關注。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順差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第七,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流動性過剩還可能會導致投資過熱、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一旦這些問題出現,必然危及整個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給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造成不確定性。 四、治理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對策 經濟學中講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失衡就表示資源的錯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狀態盡管可以維持一時,但從長期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國不主動採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麼,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已經到了從根本上改變以出口導向型戰略主導經濟發展的時候了。應當逐步降低高額貿易盈餘,同時不斷優化貿易結構。在出口方面,可以對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品徵收出口關稅,並降低出口退稅,從價格信號上影響出口商品結構;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出口,並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優惠條件,從產業政策上引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上,有必要調整引資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內外資企業的兩稅合一來實現內外資在稅收上的國民待遇。今後,還應調整各地引進外資的政策,逐步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在控制外資流入數量的同時,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 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消費不足,儲蓄過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促進內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改革現行收入分配製度。中國消費水平低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個收入問題,並不是消費的問題。所以,要刺激消費,首先是要增加農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富人的消費傾向低,窮人的消費傾向高。而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長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階層獲得,但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比較低的。因此,要擴大消費的比例,就得改變現在的收入再分配製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 其次,盡快實現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我國本幣凈儲蓄的積累,是促成投資擴張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幣儲蓄率過高的源頭正是我國財政政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長期缺位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遠遠不夠,導致居民自身要為這些公共產品來買單,其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過高,只能通過控制當前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只有加速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使社會抵抗風險的能力加大,每個人的儲蓄率下降,才能縮減私人部門的凈儲蓄動機,持續有效地啟動內需。 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於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地源於主要貿易夥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當今世界貿易赤字主要來源、也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的美國,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的調整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採取措施擴大私人消費、逐步放開對外投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重要調整的同時,美國也應該至少在以下方面採取調整措施: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壓縮居民消費規模;放鬆對華出口管制等。因此,調節貿易平衡是貿易夥伴國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我國應加強談判力度,提高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能力,爭取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
⑤ 為什麼說「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因為從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終需求─投資、消費、凈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
需求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市場在哪裡。老的需求即傳統意義上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中央對「三駕馬車」關系的全新表述,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要改革現存的體制機制性問題,使三大需求各歸其位、各司其職,更好地發揮作用。
內需成穩增長「主將」 從已公布的數據看,2013年,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消費總體表現穩定,內需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外貿進出口有所好轉,三大需求結構調整成效初顯。
(5)兩期貿易順差比較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盡管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出現可喜變化,但仍存在對投資的依賴過強,消費基礎作用發揮不足,外需支撐有待提高等問題,「三駕馬車」的有效需求有待進一步釋放。
專家分析指出,盡管中央政府鼓勵民間投資的努力堅定不移,盡管許多壟斷領域的投資大門已經向民間資本敞開,但要真正落到實處,促進民間投資的大發展、大繁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還要下更多工夫。要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改革紅利的釋放,把消費潛力釋放出來,補齊這個「短板」。擴大消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改革和政策配套,涉及收入、社會保障、房地產調控等,還包括消費環境改善和新的消費熱點的培育。
⑥ 貿易順差的利弊
順差就是有錢了 好處是有錢 壞處是這錢關鍵時候不當飯吃 升值貶值不由你說了算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編輯本段介紹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or "trade surplus"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本段定義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 貿易順差
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么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本國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
編輯本段中國狀況
促使中國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更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中國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二是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願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佔中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貿易順差
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中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而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都是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經濟結構為特徵,與中國經濟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大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也比較大。 四是中國生產成本比較低,決定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際組織數據測算,目前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亞洲四小龍的50%-60%,亞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於經濟增長比較快,相應來說盤子就比較大,本來貿易順差可能沒有這么多,但是由於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中國貿易差額的發展概況
原本經濟落後的國家,採取了符合其國情的經濟發展方針策略,隨著經濟發展,其對外貿易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逆差後轉為順差。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如此。中國也不例外: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餘7年逆差。合計為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近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提出平衡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順差仍達到615億美元,超過2005年同期水平。
中國貿易順差劇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順差中所佔比重依次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中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更達58.47%; 貿易順差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大量地從中國進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嚴格限制其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向中國出口,人為地擴大了貿易差額; 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主要是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口(主要是設備進口)增速(17%)放慢,與出口增速(28%)拉開缺口; 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有學者運用比較法(即比較貿易夥伴貿易統計數據估算轉移定價規模)對進出口偽報的研究結果認為,「僅2001年一年,中國大陸通過進出口偽報方式進行的變相資本流動,就高達662.27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當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影響而並不十分精確,但足以說明進出口偽報規模之大已不可忽視。」「2002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興起,進出口偽報的目的,日益從資本外逃轉向資本內流,方式也從過去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轉向高報出口低報進口。」這樣的變化虛擴了中國大陸外貿順差。渣打銀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由於進出口企業虛報數據等原因,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遠沒有官方公布的1020億美元那麼多,估計實際上只有350億美元,其餘的670億美元實際上是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
編輯本段利益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 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該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貿易順差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有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編輯本段弊端
1.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增加。 貿易順差使得國內外匯市場上的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貿易順差產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貿易順差越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貿易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貿易順差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中國貿易順差增加,就意味著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國家有逆差,逆差國就會利用WTO的規則,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保護該國產業。在加入WTO後,由於中國與美國貿易順差比較大,使用反傾銷最多的是美國,中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居WTO成員方第一位,並且中國被反傾銷案例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2.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貿易順差
3.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的債券。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4.貿易順差異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5.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編輯本段對策
貿易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貿易順差之弊為利。貿易順差是中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貿易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貿易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經常項目適當貿易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如果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買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和經濟發展。因此,經常項目有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1.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於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那麼,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必須調整進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開放力度,完善結售匯制度。調整進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增加進口要注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的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遊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大量的貿易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鬆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於調節外匯儲備。同時,由於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為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范對經常項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完善結售匯制度,推廣意願結售匯,增加開設外匯賬戶的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為意願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買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製作用。二是有利於人民幣早日成為國際貨幣。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於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於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於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更有利於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范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 5.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二是擴大減稅范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有助於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或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或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向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於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信託市場,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⑦ 貿易順差如何計算,並代表什麼
貿易順差總額如何計算
計算方法:貿易順差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
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or trade surplus)。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經濟的增長對外依存度過高。
⑧ 貿易順差如何計算,並代表什麼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貿易順差的定義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么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促使中國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更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二是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願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占我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而與我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都是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經濟結構為特徵,與我國經濟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大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我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也比較大。四是我國生產成本比較低,決定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際組織數據測算,目前我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3%,亞洲四小龍的5%-6%,亞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於經濟增長比較快,相應來說盤子就比較大,本來貿易順差可能沒有這么多,但是由於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 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⑨ 為什麼貿易順差會迫使一國的貨幣發行量增加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有點復雜,我用盡量簡單的話來說。
順差大代表出口大於進口,換句話說流入的外幣比流出的多,這勢必造成外匯儲備增加。應對外幣大量流入的方法,要麼是本幣快速升值,要麼就是加大貨幣發行量。
目前人民幣的升值速度與貿易順差的增長速度相比,還是相當緩慢的。因此中國央行不得不通過提高國內貨幣供應量來購買流入的外幣,提高的方式有兩種,發行鈔票和發行短期央行票據。增加貨幣供應量本身會推動新一輪的投資熱潮,或直接投資、或經由銀行體系,而投資熱反過來又會提高企業產量,伴隨它的就是更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如果貿易順差無法收窄,那麼不論是貨幣供應增長、貸款增長還是投資活動,它們都不大可能慢下腳步。
⑩ 貿易順差總額如何計算
計算方法:貿易順差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貿易順差亦稱「貿易出超」。各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的現象。一般表明一國的對外貿易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拓展資料(關於貿易順差的優劣勢介紹):
優勢: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
劣勢: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
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參考鏈接:網路:貿易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