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的分類方法
艾條灸(懸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葯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4)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又稱針柄灸。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於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每次燃燒棗核大艾團1-3團。本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適用於寒盛濕重,經絡壅滯之證,如關節痹痛,肌膚不仁等。
無瘢痕灸----溫和灸輪換灸雀啄灸迴旋灸發皰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葯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針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於晉·《肘後備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展成隔蒜葯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范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鍾。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對准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鍾,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鍾;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鍾。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鍾,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麼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感冒:風池,大椎,風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氣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淵,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風門,列缺,大椎,足三里,豐隆
支氣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氣管擴張:孔最,尺澤,膻中
肺結核:肺俞,太淵,三陰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內關,期門,陰陵泉,俠溪,膻中
膈肌痙攣:中脘,足三里,內關,巨闕
急性胃腸炎: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
腹痛:氣海,中脘,內庭,脾腧,足三里,天樞
胃下垂:百會,足三里,中脘,梁門,關元
胃痙攣:天樞,中脘,梁丘,幽門
消化性潰瘍:中脘,梁門,足三里,胃樞
腸梗阻:足三里,天樞,支溝,下巨虛
便秘:足三里,天樞,大橫,大腸腧,支溝
失眠:湧泉,三陰交,內關,足三里,百會
貧血:足三里,關元
高血壓:足三里,絕谷,曲池,血海
心絞痛:心俞,至陽,厥陰俞,膻中,少海,內關
無脈症:心俞,內關,太淵,厥陰俞
糖尿病:關元,太溪
脫肛:長強,百會,足三里
膽囊炎:陽陵泉,期門,日月,膽腧,太沖,足臨泣
肝硬化:期門,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陰交
遺尿:關元,足三里
尿瀦留:三陰交,中極,膀胱腧
前列腺炎:陰陵泉,三陰交,氣海,中極,會陰,腰陽關
前列腺增生(肥大):關元,曲谷,腎腧,命門
陽痿:中極,關元,腎腧,命門
男性不育:氣海,關元,三陰交,命門,足三里
遺精:中極,腎腧,三陰交,關元,志室
上熱下寒:關元、神闕、 足三里、 血海、 曲池、太溪,每天灸一兩個,或者選兩個長期堅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熱:大椎
角膜炎:絲竹空,印堂,風池,太陽
⑵ 常見的艾灸方法有哪些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⑶ 灸法的種類與運用有哪些
直接灸:艾炷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待將要燃盡而病者呼燙時取去艾炷,另燃一炷;艾條灸,是由古太乙針法演進而來,臨症時取艾條一支,點燃一端,放在距穴位1寸處熏灼,等灸處紅潤、感到灼熱為止。
間接灸:在灸處先放葯物,隔葯用艾炷燃熏,叫做間接灸,例如隔姜、隔鹽、隔蒜、隔餅等都是。
其他灸法:除了上述的灸法外,還有燒針尾的溫針灸,葯制如炮竹式的太乙針灸,雷火針灸,局部塗葯使發泡的天灸,使用灸筒的溫筒灸,以及外科所用的桑木灸法和神燈照等。
⑷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4)中醫針灸書籍有哪些灸的操作方法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⑸ 針灸有哪幾種常用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捻、搗、留五種。
進:捻著針向里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捻進快,刺激強;捻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捻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捻: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動。捻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捻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捻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捻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採用補法;瀉法是採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慾旺盛、大便不通等,宜採用瀉法。
⑹ 針灸療法有哪些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它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以後,對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溫熨,借灸火溫熱刺激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艾葉性溫,氣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還可以溫補脾腎,回陽固脫。常用的艾灸法有溫和灸和隔姜灸。
腸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腎俞、足三里、中脘、天樞、命門、身柱、脾俞、氣海、關元、水泉、脊中、華蓋、梁門、神闕、大椎、肝俞、三陰交、行間、中極。可選擇3~4個穴位,並根據個人不同體質,辨證配穴。
艾灸療法應注意: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施灸時注意安全,防止艾絨條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根據不同的部位、皮膚厚薄、病情輕重、年齡和體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灸法和炷數。顏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發生長部位不宜灸。皮膚有潰瘍、傷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梵谷熱、急病、實證及陰虛發熱者不宜用灸法。灸時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溫度過高。輕者可以自行修復,數日後吸收結痂。重者須找醫務人員進行消毒、包紮,以防感染。
⑺ 有什麼好的艾灸書可以推薦
本人是西安繼正堂艾灸館館主,常年在一線給客戶做艾灸,平時沒事喜歡研讀艾灸書籍,結合本人的經驗,擬了這個讀書清單,希望對學習艾灸的朋友有借鑒意義。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1.《單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單桂敏,適合艾灸初學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學點初步艾灸知識在家簡單保健下的朋友。
《謝錫亮灸法》,作者謝錫亮,謝錫亮先生是當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這本書知識豐富,對於艾灸理論、經絡穴位都有詳細講解,並且收錄了很多艾灸醫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醫案,讓人翻閱之後,可以堅定信心,臨床實踐有法可依。
《馬氏溫灸法》,作者馬少群,這本書理論和具體針對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寫的非常詳細。缺點在於馬氏溫灸法所用穴位比較多,新手難以掌握,另外本書灸法每次都採用很多的穴位,每次艾灸所用的穴位也不同,難以操作。
《灸繩》,作者為周楣聲,該書關於振興灸法的思考、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研究經絡學說、經脈系統的內容及在針灸療法中的地位等。
《中國灸法治療學》,作者肖少卿,本書也是注重辨證配穴,既可以學到辨證知識,體悟中醫的醫理,裡面也收錄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為參考。本書主體內容所用穴位較多,收錄古人的灸法里配穴不多,可以參考使用。
《灸法秘傳》,為清代灸法專著,內容不多,但字字珠璣,談到了具體七十種症的艾灸方法,談醫理,醫理簡明,論灸法,配穴精少,切實可用。網上電子版錯誤百出,錯字、漏字、多字、斷句錯誤等甚多,現流行版本為中國艾灸傳習社編校刊印。
《神灸經綸》,為清代灸法專著,作者吳亦鼎,全書搜羅甚廣,較系統地總結了清代中期以前中醫灸法的理論和臨床知識,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臨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針灸發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⑻ 針灸的針灸介紹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如今,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群眾所信賴。 毫針刺法
用艾絨或其他葯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葯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溫針療法,埋線療法。
拔罐法
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製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梅花針療法
梅花針療法,也稱皮膚針療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針結成叢針,彈刺皮膚經絡穴位。
艾灸
艾灸療法有艾條灸、艾炷灸和溫針灸等。艾條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和熨熱灸三種。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溫針灸又稱針上加灸或針柄灸,即針刺得氣後在針柄上套艾條,點燃,使其通過針體傳入穴位內。
現代刺法灸法
耳針法,頭針法,眼針法,手針法,足針法,腕踝針法。
聲電波電針法,電火針法,微波針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貼敷法,穴位埋線法,穴位磁療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針法,穴位電離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結扎法。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葯,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和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並發現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如今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如今為止,針灸已經傳播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於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和減肥。
針灸去痘原理: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症,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一、針灸減肥原理
針灸減肥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髓質兩大系統功能,加快基礎代謝率,從而促進脂肪代謝,產熱增加,使積存的脂肪消耗;進而調整、完善、修復人體自身平衡。
針灸減肥通過扶正祛邪,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功能,扶助正氣,又通過經絡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滯於體內的邪氣,不僅能取得整體減肥的效果,而且能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
第一,通過針灸減肥能有效調節脂質的代謝過程。肥胖症患者的體中過氧化脂質高於正常值,針灸打通人體減肥要穴後,可以使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第二,可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食慾,通過對神經系統的調節,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達到不乏力、不飢餓的目的。針灸以後,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可以不太想吃東西了。
第三,在於有效調節內分泌紊亂。肥胖症患者的內分泌紊亂發生率極高,為什麼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胖,不單是營養過剩,還有生小孩後打破了她的內分泌平衡,引起發胖,女人到了更年期時,內分泌紊亂同樣引起發胖。在採用針灸減肥時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使內分泌紊亂得以糾正,並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達到減肥的目的。
當前減肥方法很多,但針灸減肥有獨特的療效,即安全方便,又無不良反應。針灸減肥不同於葯物減肥等,葯物作用通常有一定的期限,而針灸減肥是通過調整患者內在功能而發揮內因作用,所以一般不會在針灸減肥治療停止後很快又發胖。也就是說,針灸減肥一般不反彈。如今,針灸減肥已倍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是最有效的一種健康減肥方法。特別是針灸治療由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肥胖、單純性肥胖等,可迅速減去多餘脂肪,收緊皮膚、不鬆弛、無皺紋,且影響身體健康。針灸減肥適用於長期減肥無效、葯物減肥失敗者,具有肥胖患者無需節食、無需大運動量運動、無手術痛苦等優點。
針灸治療的適應范圍很廣,舉凡內、外、傷、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的許多疾患,大部分都能應用針灸來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開宣布針灸對一些疾病確實有幫助。以下列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43種針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980年)
一、呼吸系統疾病
1.過敏性鼻炎 2.鼻竇炎 3.鼻炎 4.感冒 5.扁桃腺炎 6.急、慢性喉炎 7.氣管炎 8.支氣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結膜炎 9.中心性視網膜炎 10.近視眼11.白內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後疼痛 14.牙齦炎
四、胃腸系統疾病
15.食道、賁門失馳緩症 16.呃逆 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疼緩解) 21.單純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炎 22.急、慢性結腸炎23.急性(慢性)桿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瀉 26.腸麻痹
五、神經、肌肉、骨骼疾病
27.頭痛 28.偏頭痛29.三叉神經痛30.面神經麻痹31.中風後的輕度癱瘓 32.周圍性神經疾患 33.小兒脊髓灰質炎後遺症34.美尼爾氏綜合征 35.神經性膀胱功能失調 36.遺尿37.肋間神經痛38.頸臂綜合征 39.肩凝症 40.網球肘41.坐骨神經痛42.腰痛43.關節炎44.小兒腦癱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43種疾病針灸臨證指南。中國計量出版社。1995) 在20世紀70年代,以中國向全世界公布針刺麻醉的研究成果為契機,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針灸學和應用針灸治病的熱潮,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針灸熱潮。因為對針灸的學習,西方醫學界漸漸消除了對針灸的誤解,一部分外國人還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應用、研究與推廣針灸的主要力量。在針灸國際化的進程中,世界衛生組織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如在一些國家設立針灸研究培訓合作中心﹑支持並創建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制定《經絡穴位名稱國際標准》《針灸臨床研究規范》等。如今,在世界各國,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針灸醫療,從事針灸的人數約20~30萬人。
20世紀下半葉,針灸臨床的側重點在於觀察與總結針灸的適應症。而90年代,針灸的臨床應用范圍已擴大到四個方面,即——經絡診斷,針刺麻醉,針灸保健,針灸治療。針灸如今可以治療的病症達800多種,其中30%~40%治療效果顯著。包括一些常見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難病症與急性病用以針灸輔助更見療效。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症,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如今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採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佔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背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里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臟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復,正復而病自愈。」
所謂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此種養生方法,就是針刺保健。針刺保健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著眼點不同,針刺治病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保健則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也正因為二者的著眼點不同,反映在選穴、用針上亦有一定差異。若用於保健,針刺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保健灸法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於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入門》里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葯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至於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針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王雪苔和中國針灸學會的賀普仁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⑼ 常見艾灸療法有哪些
普通艾灸
取穴:取神闕、雙側足三里,用艾條溫和灸,
灸法:每穴每次10分鍾,隔日1次,2個月復查血脂,發現艾灸以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等均較灸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取穴:取足三里、絕骨穴。
灸法:每星期1~2次,每次1穴(雙側),每穴灸1~3壯,10次為1個療程。
子午流注灸法
取穴:按照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用艾條溫和灸足三里穴。開取足陽明胃經本穴足三里,艾條溫和灸(或溫灸儀施灸)。
灸法:每次治療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星期。
隔葯餅灸
隔葯餅灸降血脂作用,主要是通過穴位、艾灸、葯物等綜合協調作用,而達到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起到了調節血清脂質及脂蛋白代謝的作用。
取穴(一):天樞、巨闕、豐隆。
取穴(二):心俞、肝俞、脾俞。
葯餅製作:將葯物碎成粉末用醋調勻,製成直徑2~3厘米,厚1厘米,重2.5克的圓形薄餅分別放置穴位上,然後將用純艾絨製成的小艾炷(重0.3克),放置葯餅上開始施灸。
灸法:兩組穴位隔日交替進行治療,每次灸30~40分鍾,每穴灸4壯,每日1次,療程為1個月。
⑽ 如何自學針灸初學者學針灸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一)熟記經穴:經是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如果不把經絡和穴位摸清,就不能發揮應有的療效。開始學習,首先要把經絡行走的路線和分布情況弄清楚,然後把常用的經穴記住,再結合人體實際點穴,反復學習,自然就能熟記了。 基礎課程:經絡學 腧穴學 (二)熟練操作:針灸的一般操作技術,除練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轉等手法,切指與駢指進針法,以及如何掌握針刺深淺和進針的方向等,都要熟練以後,才能運用自如。 練針的方法(三)辨證處方:除了認識穴位和熟練操作外,更重要的還要懂得辨證處處方的規律。換句話說,就是要依據各種不同的證候,而採用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至於如何來辯證處方,則要學習一些中醫的基礎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等。 針灸作為中醫的一部分,它脫離不了整個中醫的理論體系,如果你只是想學點皮毛,那麼可以只看針灸方面的書,比如《針灸學》教材、《楊甲三取穴法》、《針灸大成》之類,還有《馬丹陽天星12穴》、《玉龍賦》、《標優賦》等歌訣。學完這些你只能治好別人都能治好的病和書上描述過的病,要想兵來將擋,還得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 針灸的理論是和中醫的經絡學相聯系,所以並沒有非常清晰的科學解釋,但穴位的功能是在古人的不斷實踐中確定的,所以它又是有憑據的、有療效的。 學習針灸要記住穴位、刺法(點,平等)、深度,以及是否可灸(針和灸是兩種),就可以了。學習穴位的時候自己刺自己,酸麻脹為准確。熟記其位置、對應病症,以及穿刺等多穴並用的方法,就可以自針自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