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避免發錯葯
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葯店的管理者可以從「葯品的科學擺放」、「實行雙人核對制」、「注意提示顧客核對葯品」,以及「完善獎懲制度」等幾個方面入手,避免發錯葯品。 首先,為了防止拿錯包裝相似的葯品,葯品的擺放必須嚴格依照「合理布局,分類擺放,分類銷售」的原則,把同一廠家生產的包裝相似、功能不同的葯品分類擺放。 當顧客購葯時,可由一名店員按要求取葯,然後交由另一名店員核對無誤後再交給顧客。這期間要做到「三查七對一交代」,即:查處方內容、查葯品質量、查用葯禁忌,核對姓名、性別、年齡、葯品、規格、劑量、用法,交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同時,還應在葯店醒目位置設立告示牌,提醒顧客注意「核對葯品」。而對於那些因破損或字跡潦草難以辨識的處方,應要求顧客出具完整、清晰的處方,或要求駐店葯師認真審方。 在我們葯店,對於全年沒有發錯葯品的店員,年底將由公司授予其「年度銷售安全獎」,統一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對於曾發錯葯品的店員,則視其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物質處罰。從綜合效果上來看,獎懲制度的建立對員工工作具有積極的促進和鞭策作用。 洛陽明康葯業有限公司 王獻波 誰的責任誰承擔 為了避免發錯葯,葯店要有針對性地採取一些措施,並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過去,在我們葯店,每有發錯葯的事情發生,常常找不到當事人,大家互相推諉。當事人不說,其他人即便知道也不好意思指出來,最後大家都跟著挨罰。這樣,不僅「發錯葯」屢禁不止,而且「無辜」的店員也很有意見。時間一長,大家的「責任心」都沒了,罰幾個錢就罰幾個錢,誰都不在乎了。 後來,我們店開始要求:一人售葯,必須由另一人復核,並在開票過程中同時簽上兩個人的名字。通過復核,一是減少發生錯誤的幾率,二是一旦發錯葯很容易找到當事人,避免了互相推諉。這樣,一旦發錯葯,當事人經濟上受處罰,面子上也過不去,以後工作中就會特別仔細。現在,我們葯店發錯葯的事已經幾乎沒有了,而這無疑是規章制度嚴格的結果。 山東德州新葯特葯公司 邱愛芬 從解開思想「疙瘩」入手 葯店店員發錯葯大致有以下三種原因: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時精力不集中;無制度制約。 因此,作為店長,首先就要讓店員明白,對於他們來說,准確無誤地配發葯品是最重要的。而保證顧客用葯安全,則是每一名葯店從業人員的職責,也是葯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除了對店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常抓不懈,店長也不妨多和店員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思想波動,幫助他們排解愁苦和煩惱,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顧客。 同時,要保證良好的工作秩序,店長的隨時巡視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隨時檢查員工有無聊天等違紀現象;察看葯品擺放是否錯位混亂,尤其是毒性或副作用較大的處方葯。 山東省蓬萊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張進英 把差錯「問」沒了 避免發錯葯,要求葯店店員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習慣——多問,多解釋。 作為一名葯店店員,要做到「對症下葯」,主要還是從「問」入手。比如,一位顧客走進葯店,告訴店員他這兩天有些頭痛,並伴有咳嗽等症狀。這時,店員可以基本判定,這位顧客可能是感冒了,需要購買感冒類葯品。 接下來,店員需要進一步問他:「您還有哪兒不舒服嗎,比方說發熱、出汗或咽喉痛等?」根據回答,可以進一步了解顧客的病情。如果該顧客有明顯的發熱、出汗、口渴、咽喉腫痛症狀,並咳吐黃痰,所患的就是風熱感冒,需要服用清熱解毒類的「三金感冒片」或「雙黃連口服液」等葯品。反之,如果顧客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流清涕,則是風寒感冒的症狀,店員可以建議顧客服用傷風感冒顆粒或普感片等。 當顧客選定葯品後,無論他詢問與否,作為店員,都有責任向其交代葯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或者按照說明書逐條為之講解。經過一番交流後,顧客和店員自然會很明確所購買葯品的名稱、規格、生產企業、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等內容。這樣一來,想拿錯葯,恐怕都難了。 焦作市民大葯房有限公司 李瑞平 「雙人核對」是關鍵 作為一名在醫院葯房工作的執業葯師,我與葯店裡的葯師和店員一樣,需要時刻注意葯品的正確「發放」。而從我的經驗來看,醫院葯房杜絕「發錯葯」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堅持執行雙人核對制,而這同樣適用於葯店中的葯品銷售,特別是當消費者持處方到葯店購買處方葯時。 一般情況下,葯店店長可安排兩名員工協同工作,一人開票配葯,另一人收票核對發葯,並堅持「唱葯」。即使一人單獨值班時,也應堅持「雙人核對」的工作程序,先按處方配葯並開票,再收單發葯,通過兩個相對獨立的步驟完成配葯和發葯的工作,確保所發葯品無誤。需要注意的是,雙人核對制度實行初期,可能會讓人產生繁瑣和低效的感覺,但經過一段熟悉的過程,在葯品調配差錯率大大降低的同時,工作效率也將獲得極大的提高。 此外,店長也可以讓櫃組葯品管理「責任到人」,每人負責一類或幾類葯品的管理,每天進行盤點。這種方法不僅能加強員工的責任心,還能檢驗每天的工作是否出現差錯。倘若發現電腦中的盤存數與實際不符,則說明發葯過程可能出現差錯,便於立即查找原因,及時進行補救。 江蘇省東台市皮膚病防治醫院 楊玉明話題預告九月話題:當我是一名「空降店長」 作為店長,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被派到一家你根本不熟悉的門店工作。當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下屬」,作為一店之長,你會從何處著手,盡快熟悉環境,開展工作呢?是先運用「鐵腕」,加強管理;還是先利用「情感戰術」,拉近與員工的距離;又或者……
⑵ 名詞解釋:不合理用葯,用葯錯誤
1、用葯錯誤,即用葯差錯,指在葯物治療過程中,醫療專業人員、患者或消費者不適當地使用葯物,造成患者損傷的可預防事件。
此類事件的發生可能與專業醫療行為、健康醫療產品( 葯品、給葯裝置等) 、工作流程等有關,包括處方的開具、醫囑的建立和溝通,產品的標識、包裝與命名,葯品的調劑、分送與給葯,患者的安全教育與葯療監測等。
2、不合理用葯:未在適當的時間、間隔,經適當的途徑給葯或葯物使用方法不當。
(2)用葯錯誤的監測方法有哪些呢擴展閱讀:
不合理用葯的情況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醫院管理部門通過制訂相應制度和措施,為臨床用葯提供有效的指導和監測,加強對合理用葯監管,加大葯物知識宣傳,提高醫生、葯師和護士的相關知識和水平。
提高患者的用葯依從性,使葯物在疾病的治療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療效。只有醫院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關注,才能夠加快臨床用葯科學化、合理化。才能確保患者合理用葯,安全用葯、放心用葯。
⑶ 有哪些錯誤的服葯方法
錯誤的服葯方法有: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躺著服葯、干吞葯片、將葯片掰碎或以水溶解後服用、用飲料送服、對著瓶口喝糖漿、多葯同服、喝水過多、服葯後馬上運動、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1、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
因為葯品說明書上簡單寫著「1日3次,飯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准時在三餐前服葯。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1日3次」是葯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葯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後規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葯一次。只有按時服葯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葯濃度(血液中葯物的濃度),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把3次服葯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葯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險,而夜晚又達不到應有的血葯濃度。
「飯前服用」則是指葯物需要空腹(餐前l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利吸收。因此,如果患者在飯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麼此時的「飯前」便不等於「空腹」。反之,「飯後服用」則是指飽腹(餐後半小時)時服葯,以利用食物減少葯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葯物的吸收。同樣,如果患者飯前剛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飯後才服葯。
2、躺著服葯
躺著服葯,葯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隱患。所以,最好站著或坐著服葯。
3、干吞葯片
一些患者為了省事,在服葯時不喝水,而是直接將葯物干吞下去。其實,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與躺著服葯一樣損傷食道,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葯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葯物。
8、喝水過多
服葯後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對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葯物1小杯溫水就足夠了。對於糖漿這種特殊的制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葯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漿後5分鍾內不要喝水。
9、服葯後馬上運動
和吃飯後一樣,服葯後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葯物服用後一般需要30~60分鍾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0、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葯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葯也是一樣。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葯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療頭痛的葯物期間就要忌酒,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體內代謝。而治療頭痛類的葯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加重頭痛症狀。
⑷ 有關高危葯品:高危葯品是分為A、B、C三個級別,這種分類方法是依據什麼分的
高危葯品是分為A、B、C三個級別,這種分類方法是依據《高危葯品分級管理策略及推薦目錄》分的。
中國葯學會醫院葯學管理專業委員會用葯安全項目組,參照美國ISMP2008年公布的19類及13種高危葯品目錄,結合我國醫療機構用葯實際情況,推出了《高危葯品分級管理策略及推薦目錄》(簡稱推薦目錄),按危險程度將高危葯品分為A、B、C3個級別。
其中A級(14類)為高危葯品管理最高級別,這類高危葯品使用頻率高,一旦用葯錯誤患者死亡風險最高,需重點管理和監護;B級(14類)使用頻率較高,一旦用葯錯誤,會給患者造成嚴重傷害,傷害等級較A級低;C級(8類)使用頻率亦較高,一旦用葯錯誤,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傷害的風險等級較B級低。項目組對ISMP公布的高危葯品目錄按照分級標准進行重新梳理與排序,並將中葯注射劑歸入C級。
管理制度
1、高危險葯品包括高濃度電解質制劑、肌肉鬆弛劑及細胞毒化葯品等,具體品種見附錄。
2、高危險葯品應設置專門的存放葯架,不得與其他葯品混合存放。
3、高危險葯品存放葯架應標識醒目,設置黑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葯學人員注意。
4、高危險葯品使用前要進行充分安全性論證,有確切適應症時才能使用。
5、高危險葯品調配發放要實行雙人復核,確保發放准確無誤。
6、加強高危險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進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7、定期和臨床醫護人員溝通,加強高危險葯品的不良反應監測,並定期總結匯總,及時反饋給臨床醫護人員。
8、新引進的高危葯品要經過葯事管理委員會的充分論證,引進後及時將葯品的信息告知臨床,指導臨床合理用葯和確保用葯安全。
⑸ 用葯錯誤的第四層級指哪一用葯錯誤等級
第四層級:發生錯誤,造成患者死亡,包括I級。用葯錯誤的處置、報告、監測與信息利用葯安全。根據用葯錯誤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參考國際標准,可將用葯錯誤分為以下9級。A級:客觀環境或條件可能引發錯誤(錯誤隱患);B級:發生錯誤但未發給患者,或已發給患者但患者未使用;C級: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傷害;D級:患者已使用,需要監測錯誤對患者的後果,並根據後果判斷是否需要採取措施預防和減少傷害;E級:錯誤造成患者暫時性傷害,需要採取處置措施;F級:錯誤對患者的傷害可導致患者住院或延長患者住院時間;G級:錯誤導致患者永久性傷害;H級:錯誤導致患者生命垂危,須採取維持生命的措施(如心肺復甦、除顫、插管等);I級:錯誤導致患者死亡。上述9級可歸納為以下4個層級。第一層級:錯誤未發生(錯誤隱患),包括A級;第二層級:發生錯誤,但未造成患者傷害,包括B、C、D級;第三層級:發生錯誤,且造成患者傷害,包括E、F、G、H級;第四層級:發生錯誤,造成患者死亡,包括I級。用葯錯誤的處置、報告、監測與信息利用葯安全。⑹ 用葯錯誤應急預案及處理流程
法律分析:1.當發現用葯錯誤時,立即停止繼續用葯。靜脈用葯者保留靜脈通路,改換其他液體和輸液器。
2.立即報告護士長。
3. 密切監測患者的神志、體溫、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4.立即配合麻醉醫生採取相應補救措施,盡量減輕由於給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如情況嚴重者就地搶救,必要時行心肺復甦,口服者清除胃內容物;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採取過敏性休克的應急預案;如反應較輕或暫時無反應,則遵醫囑給予相應處理。
5.做好護理記錄。
6.妥善保管發生用葯錯誤的各種有關記錄、檢驗報告、葯品、不得擅自塗改、銷毀。保留輸液器和葯物送檢,以備鑒定。必要時通知醫務科醫患雙方封存葯物。
7.護士長應於 24-48小時內上報護理部備案,對重大事故,應做好善後工作。
8.填寫不良事件上報表上報。護士長作出調查並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整改預防措施。
法律依據:《用葯錯誤應急預案》
1.當發現用葯錯誤時,立即停止繼續用葯。靜脈用葯者保留靜脈通路,改換其他液體和輸液器。
2.立即報告護士長。
3. 密切監測患者的神志、體溫、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4.立即配合麻醉醫生採取相應補救措施,盡量減輕由於給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如情況嚴重者就地搶救,必要時行心肺復甦,口服者清除胃內容物;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採取過敏性休克的應急預案;如反應較輕或暫時無反應,則遵醫囑給予相應處理。
5.做好護理記錄。
6.妥善保管發生用葯錯誤的各種有關記錄、檢驗報告、葯品、不得擅自塗改、銷毀。保留輸液器和葯物送檢,以備鑒定。必要時通知醫務科醫患雙方封存葯物。
7.護士長應於 24-48小時內上報護理部備案,對重大事故,應做好善後工作。
8.填寫不良事件上報表上報。護士長作出調查並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整改預防措施。
⑺ 預防用葯差錯及防範措施
1.導致用葯錯誤常見原因
(1)重復給葯或遺漏。
(2)未注意給葯、配伍禁忌、給葯時間與順序問題。
(3)未經授權改變給葯。
(4)給葯劑量、濃度不準確。
(5)葯物調配差錯。
(6)葯品質量問題。
(7)評估監測結果不準確導致用葯失誤。
(8)給葯用法錯誤,包括不恰當的給葯途徑、部位、深度及速度。
2.防範措施防範措施防範措施防範措施
(1)提高護理人員職業道德素質,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
(2)所有用葯必須有醫生開具的書面醫囑,執行過程中要加強與醫葯人員溝通。
(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確保葯物質量、用葯劑量、濃度准確無誤。
(4)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療目的,熟悉各種常用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進行葯物知識的介紹。
(5)給葯前要詢問患者有無葯物過敏史(需要時做過敏試驗)並向患者解釋以取得合作。用葯後有不良反應要及時報告醫師。
(6)保證葯物的正確使用
①選擇正確的用葯途徑。
②輸注速度應根據病人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及葯物性質調節。對年老體弱、心肺功能不全等病人應控制滴速,重點關注高危葯品的輸入速度。
③正確的用葯時間及順序:一般情況下,依據病人病情的緩急或病情變化、治療上存在前後因果關系及葯物的葯理性質安排輸液順序。根據葯物半衰期決定給葯時間,按照規定時間給葯。
(7)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特別是對轉院、轉科的病人所帶來的葯物一定要認真交接,以防用葯遺漏、用葯重復等現象發生。
(8)重點人群的管理 實習生、新護士工作經驗少、情緒不穩定、責任心不強,要特別關注,排班時要注意人員的搭配。
(9)用葯時要檢查葯物有效期及有無變質。靜脈輸液時要檢查瓶蓋有無松動、瓶體有無裂縫、液體有無沉澱及絮狀物等。多種葯物聯合應用時,要注意配伍禁忌。
葯物使用的六個環節(開具處方或醫囑、轉錄醫囑、調劑葯物、給葯、用葯後觀察與患者教育)中,任一環節出現用葯錯誤並非只是某個部門或個人的責任,多數情況下是由系統缺陷、標准化流程通訊環境狀況不佳造成的。其中,給葯環節的錯誤因為涉及到葯物直接抵達患者,應格外引起重視。
給葯環節策略
給葯環節用葯錯誤分類
給葯環節用葯錯誤是指:在假定醫囑或處方無用葯錯誤的情況下,發生在給葯環節,與醫囑或處方內容相偏而造成的用葯錯誤。在醫務人員中,護士承擔了大多數的給葯環節工作,但部分葯品亦由醫師、技術員等實施給葯操作。給葯環節的用葯錯誤類型與涵義如表1所示。
給葯環節用葯錯誤風險因素
通過給葯環節各類用葯錯誤進行分析,可將該環節用葯錯誤的風險因素歸納於表2。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風險因素並非僅存在於某個步驟,某些因素可對整個給葯環節造成影響。
給葯環節用葯錯誤防範的建議
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醫務人員對於用葯錯誤的認識還停留在「家醜不可外揚」、「個人責任心不強」這樣的階段。吸有通過循序漸進的改善用葯安全文化,才能提高醫務人員的認識,這也是開展用葯錯誤防範工作的基礎。同時,也可藉助於醫療機構的行政管理手段來推進相關工作,如成立由醫師、葯師、護士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用葯安全委員會,通過團隊合作對整個醫療機構內部的用葯安全與用葯錯誤(包括潛在錯誤)的報告、分析、持續改進進行統一規范的管理。
在綜合分析給葯環節的錯誤類型及風險因素後,我們提出了具體的防範措施建議。同時,參照美國安全用葯研究所(ISMP)防範用葯錯誤措施有效性分級(即按照有效性從高到低分級),也對這些防範進行了分級(圖)。醫療機構有選擇地採納使用這些防範措施,將有助於促進用葯安全實踐。 表1給葯環節用葯錯誤類型與涵義
1、 危機管理及用葯差錯的概念
用葯差錯危機指在葯物的接收、儲藏、調劑、領用、核對、發葯等醫療環節工作中存有的缺陷所產生的危害與影響。用葯差錯的危機管理指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對醫院用葯差錯進行預防,或在危機爆發後,有效迅速地控制並解決危機,從而盡量避免和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與危害。
2、用葯差錯的影響因素分析
2.1葯劑師因素
葯劑師作為葯品的提供者與用葯的監督者,在葯品的接收、存儲及發放過程中的任何失誤或不作為都很有可能導致用葯差錯的發生。日常工作及目前相關研究均表明葯劑師差錯因素已經成為葯劑科用葯差錯的主要因素。通過觀察及分析葯劑師平時工作流程及狀態,發現導致葯劑師出錯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與患者溝通較少,對患者提問不及時回答,或未主動告知患者用葯時間、計量等均易導致用葯差錯的出現。
(2)葯劑師責任心不強,未按照用葯指導,合理配置、發送葯劑。
(3)對葯房審查不嚴,間接導致用葯差錯的產生。
(4)葯劑師未嚴格審查處方,調劑處方尚未真正做到「四查十對」,對醫師處方中存在的書寫不規范及用葯不合理現象未能及時發現。
(5)部分葯劑人員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尤其缺乏臨床基礎知識。
2.2醫院管理因素
部分醫院用葯管理理念落後,缺乏用葯的安全意識,直接導致葯劑師對用葯安全缺乏重視。葯劑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對葯劑管理人員及葯劑師未定期進行培訓和考核,葯劑科設備管理的不合理均是最終造成用葯差錯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此外,葯劑科也未能與其他合作科室進行良好溝通,其他合作科室出現用葯差錯勢必會嚴重影響葯劑科工作的順利開展。
2.3患者因素
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逐年提高,尤其體現在對一些非臨床醫療服務的要求上例如葯劑科、後勤、安保等。患者對醫院期望、要求變高,將希望寄託於醫院,而同時患者往往並不了解葯品的使用方法,缺乏葯物發放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初次就診的患者,當他們懷著對醫院的期望,又無法順利快速地獲取葯品時,極易出現煩躁的情緒。葯劑科醫務人員若未能及時注意患者的情緒延誤發葯時間,必然引起患者不滿,容易出現差錯,而此時產生的'差錯勢必影響到患者對醫院信賴程度,引起醫療糾紛。
2.4社會因素
目前,媒體、社會大眾對醫療服務行業存在一些偏見,醫療衛生服務行業中的個別差錯或者個別不負責任的現象經常被媒體無限擴大,致使社會大眾對整個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產生不滿和偏見,該種誤解會嚴重打擊從事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而給醫院的日常工作運行帶來阻礙,更會激發和突出醫患矛盾。葯劑科工作人員作為從事醫療衛生服務的工作人員勢必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進而增加工作出錯概率。社會輿論越是誤導,工作風險和壓力越大,工作出錯率也就越大,以致形成惡性循環。
3、危機管理
3.1用葯差錯危機預防
危機可能產生眾多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危機管理不容忽視。在所有醫院危機中,78%的危機是由管理不當引起的,只有14%的危機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危機預防顯得尤為重要。針對用葯差錯的危機預防,主要需做到以下幾方面內容。
(1)提高葯劑科醫務人員用葯差錯安全意識,因為危機無處不在。所有葯劑科醫務人員必須意識到葯劑科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意識到用葯差錯危機可能發生在任何工作環節中,充分了解自身的任何差錯均有可能引發危機。此外,加強葯劑科醫務人員的學習與培訓,樹立危機管理意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有利於減少用葯差錯的同時也有利於醫患糾紛發生率的減少。
(2)建立危機預警系統。通常情況下,危機發生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徵兆,有效的建立危機預警系統提前對危機進行報警,就有可能及時作出修正,轉危為安。設立靈敏、快速的預警系統,加強對自身行為的關注程度,重視一切細小問題,將有利於制止危機的產生,做到防患於未然。
(3)制定危機管理預案。危機產生前進行預防、控制是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管理者通過對用葯工作有關信息和用葯過程的充分了解,找出導致危機產生的潛在因素,進而識別葯劑科日常工作中可能導致危機的薄弱環節,並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監督措施,例如葯品安全防範制度、葯學儀器管理制度、差錯事故處理預案、意外事件防範措施、差錯事故報告制度等。
3.2用葯差錯危機處理
危機的處理與化解也是危機管理中的關鍵步驟。在處理用葯差錯危機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危機產生之後要及時做到全面掌握所有危機相關資料。充分獲取和交流情報是危機管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醫務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全面掌握危機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包括當事人的基本形象、事情的發生與經過等。
(2)危機處理人員要注意與各方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醫患之間的溝通不暢,是產生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通常一點小問題會由於溝通不良進而無限擴大。因此,在建立用葯差錯危機預警系統和預防方案之後,葯劑科醫務人員需與患者及其家屬、其他合作醫務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危機發生後,危機處理人員需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專業葯學、法律知識,較高的個人修養,如此才能良好的控制溝通交流過程。當患方表現出激動的情緒或情緒已經失控的情況下,處理人員可以中斷溝通,以便雙方能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面對所需解決的問題。此外,當用葯差錯發生後,醫務人員需向上級及時匯報情況,切不可迴避、隱瞞問題。
(3)危機發生後要採取積極、公正的處理。依據危機性質與對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後果,進行及時處理。針對由於調劑技術失誤所導致的差錯,處理人員應採取正視失誤,而不是迴避的態度。院方應立即向患者及其家屬表明誠意,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諒解,變被動為主動。同時積極採取措施,調查事實真相,分析事件原因,減少、減輕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影響,針對醫務人員的失誤應根據醫院的相關管理條例進行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給患者。針對由於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所產生的問題,當事醫務人員應向患者道歉,取得患者諒解,醫院可根據人事制度給予一定處罰。
3.3用葯差錯危機後的修復
用葯差錯危機處理完畢後,要全面總結此次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並對葯劑科其他醫務工作者進行教育,完善對相關危險因素的全面有效控制管理,以防類似問題再次出現。此外,由於用葯差錯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的心理影響,葯劑科管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爭取恢復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的信任。
目前,在護理管理中,安全用葯、合理用葯越來越受到重視,護士直接參與到葯品的保存、配伍、使用、監測等過程中,每個環節出現問題,即不能安全用葯,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將工作中出現的缺陷歸納,積極採取給葯的預防措施,對用葯的安全及用葯的效果尤為重要。
1.1 葯物保存的缺陷
臨床科室護士從中心葯房把所有當日用葯取回,忽略了部分葯物冷藏或避光保存,常見葯物:長春瑞濱、胰島素、血清製品需冷藏;維生素K1、彌可保、順鉑、硝普鈉、左氧氟沙星等需避光保存,如科室沒有冷藏設備,將不能保證用葯安全,致使葯物效價減低。
1.2 葯物配伍的差錯
大部分年輕護士缺乏用葯知識,對葯物的配伍禁忌不了解,工作不細心,發現葯物反應後,才知道二者不能配伍,以致病人不滿意,浪費用葯,常用葯物配伍禁忌表無懸掛及張貼,目前新葯較多,常用的頭孢哌酮舒巴坦不能與環丙沙星、氨溴索、夫西地配伍,夫西地與左氧氟沙星、多索茶鹼不能配伍,奧美拉唑與止血敏不能配伍等等,這些葯物不能連用或加滴管,致葯物反應,沉澱或變色。
1.3給葯時間的差錯
由於工作忙的原因,護士不能合理給葯,醫囑下達Q12h用,擺葯時卻連續滴入,有的抗生素中間相隔時間不到兩個小時,不能充分利用葯物的血葯濃度,加葯後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特別是青黴素類、哌拉西林等葯,致使葯效價減低,還會引起過敏反應及葯物反應。
1.4 給葯的途徑及速度的差錯
如降顱壓葯物,需靜脈注射,使體內迅速達到一定的血葯濃度而起到作用,用靜脈點滴每分鍾需大於125滴,不加壓或針頭過小,一般都達不到正常滴速。有些葯物需嚴格控制是滴葯速度,常用的如:垂體後葉素、硝普鈉、硝酸甘油、胰島素等等,需用輸液泵調節,但用人工調節都存在一定的隱患,不能按要求輸入葯物用量。
1.5 給葯過程不規范
表現在靜脈輸液、皮試、發口服葯、霧化吸入等給葯途徑中,不三查七對、操作不規范,特殊用葯給葯後不交代用葯反應、注意事項或不了解葯物反應的表現,進而不能觀察用葯反應,任何一項出現紕漏,都會影響到安全用葯,雖未給病人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但存在了很大的隱患。
2、預防措施
2.1 加強用葯安全管理
首先完善護理三級安全管理目標責任制,護士長定期考評,對工作中的缺陷,提出改進措施,加強葯物知識學習,對葯物差錯及時組織討論,提高認識,及時上報,預防缺陷級差錯的發生。
對常用的冷藏及避光葯品,以書面文字張貼、達到人人知曉,培養護士嚴謹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重復出現漏洞及缺陷的個人,給予經濟處罰。
2.2 加強用葯知識的學習
治療室內張貼葯物配伍禁忌表,對常用葯物的配伍禁忌要求掌握,收集葯物說明書,粘貼成手冊,便於學習和查閱,對新上崗、轉科的護士要做好用葯知識的培訓,以保用葯安全。
2.3 嚴格執行醫囑
根據醫囑按時給葯,工作統一規劃,按班次完成不同時間段的治療,納入質量控制,責任到人,確保用葯的合理性。
2.4 嚴格控制給葯速度
根據葯物的作用選擇針頭及給葯途徑,特殊葯物要應用輸液泵,在規定時間內給予的特殊用葯(劑量<100ml)要專人守候,已達到合理用葯,減少用葯的不良反應。
2.5 嚴格執行操作規范
任何給葯途徑一定要做好「三查」「七對」,正確使用操作用語,做好家屬及病人的溝通,交代注意事項,根據病情掌握滴速,及時巡視,確保操作安全。
3、小結
合理給葯,才能做到安全給葯,進而保證用葯的療效,在執行用葯過程中,嚴格執行「三查」「七對」「一注意」,操作前嚴格查對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注意事項、濃度、時間、用法,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才能防範於未然,減少和避免差錯的發生。
⑻ 葯物的錯誤使用方法發售日期
家中備置常用葯品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但是大家往往容易忽視錯誤用葯帶來的風險。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容易犯的用葯錯誤有哪些呢?
(1)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傻傻分不清楚。處方葯,是指有處方權的醫生所開具出來的處方,並由此從醫院或葯房購買的葯物。這種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潛在的影響,用葯方法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非處方葯,是指患者可以根據葯品說明書自選、自購、自用的葯物。這類葯毒副作用較少、較輕,而且也容易察覺,不會引起耐葯性、成癮性,與其他葯物相互作用也小,療效肯定。
(2)葯品放到過期繼續服用。專家建議,禁止使用過期或變質的葯品,同時,葯品開封後,應注意防潮,儲存在相對乾燥的地方。
(3)從不看葯品說明書。葯品說明書一般包括葯物的適應症、服用劑量及頻率、服用禁忌、飲食禁忌、對症人群以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因此應該仔細閱讀說明書。
(4)葯品用茶或飲料送服。不論中、西葯品,最好是用溫開水服用,不宜喝茶、咖啡、牛奶或果汁等,因為這些飲品中的某些成分會與葯品中的成分結合或反應,產生沉澱物,影響葯品的吸收。
(5)飲食不管不顧、毫無禁忌。服葯期間,應根據醫生的指導適當調整飲食,不同的疾病對飲食的要求不同。
(6)葯品喜歡掰開吃。葯品最好不要掰開吃,比如常用葯品腸溶片,該葯外有腸溶衣保護,如果掰開服用,會使葯片剛進胃部就被溶解,無法安全抵達腸道。掰開吃葯不僅會破壞葯物的原有效果,影響葯物正常發揮葯效,還會刺激胃黏膜。
(7)濫用抗生素。感冒發熱時不要隨意使用抗菌葯物,不是所有的發熱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服用抗生素必須按照醫生處方,按時定量,切忌時斷時續服用;凡是口服葯可以收到效果的就不要注射,能夠肌肉注射的就不進行靜脈注射。
(8)維生素C服用太隨意。維生素C本身就是葯物,如果與某些葯物同時服用,如阿司匹林、葉酸、鹼性葯物等,不僅會影響其他葯物的吸收利用,其功效也可能受到影響。另外,服用維生素C時不能大量食用蝦、豬肝、牛奶、乳酪、海鮮、雞蛋、牛奶、動物內臟等食物。
(9)用保健品代替葯品。一般市面上的保健品都宣稱有一定的功效,適用於特定的人群,但實際上其作用是調節生理功能,可以用來輔助治療,單獨使用時作用不大
⑼ 葯物不良反應
葯物不良反應(ADR):
世界衛生組織將葯物不良反應定義為,正常劑量的葯物用於預防、治療、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葯目的無關的反應。
我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第36條規定不良反應為合格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葯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用葯錯誤(ME):
美國國家用葯錯誤通報及預防協調審議委員會將其定義為:
在葯物治療過程中,醫療專業人員、患者或消費者因不適當的使用葯物而造成患者損傷的可預防事件。
葯源性疾病(DID):
當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持續時間比較長,或者發生的程度比較嚴重,造成某種疾病狀態或組織器官發生持續的功能性、器質性損害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征,則稱為葯源性疾病。
非預期不良反應:
是指不良反應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與葯品說明書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據葯物的特性無法預料的不良反應。
嚴重不良事件(SAE):
凡在葯物治療期間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稱為嚴重不良事件:
(1)死亡
(2)立即危及生命
(3)導致持續性的或明顯的殘疾或功能不全
(4)導致先天異常或分娩缺陷
(5)引起身體損害而導致住院治療或延長住院時間
(6)其他有意義的重要醫學事件。
一般情況下嚴重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必須向有關部門報告。
A型葯物不良反應:
屬劑量相關性不良反應,該類反應主要是由葯物的葯理作用過強所致,通常與劑量有關,其特點是可以預測。
在人群中發生率高,但死亡率低。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屬A型葯物不良反應。
B型葯物不良反應:
屬劑量不相關性不良反應,該類反應是一種與正常葯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通常與劑量無關,難以預測。
其發生率低,但死亡率高。葯物的過敏反應、特異質反應屬於此類。
如青黴素過敏性休克。
C型葯物不良反應:
是一種劑量與時間依賴性不良反應,該類反應發生緩慢,與劑量逐漸累積相關,發生率低。
例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抑制屬此類不良反應。
D型葯物不良反應:
是一種時間依賴的遲發性不良反應,此類反應發生率低,通常與葯物劑量相關,隨著葯物的應用其效應逐漸顯現。
葯物的致畸作用、致癌作用,以及遲發性運動障礙等屬此類反應。
E型葯物不良反應:
屬撤葯反應,發生於停葯後,發生率低。
停用嗎啡後出現的戒斷症狀停用b受體拮抗劑後出現的反跳現象等屬於此類不良反應。
F型葯物不良反應:屬治療意外失敗型不良反應,該反應與葯物劑量相關,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導致其發生的原因,發生率高。
如聯合用葯過程中應用了特異性葯物代謝酶抑制劑可引起此類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