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放療、介入治療
放療即放射治療,俗稱「烤電」「照光」,是利用電離輻射來治療腫瘤的一種方法。「放療」是腫瘤患者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它是利用放射線來殺滅腫瘤細胞,達到控制癌細胞生長和擴散的目的,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它僅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發展很快。從最初居里夫人發現鐳而使用的鐳療,到深部x線治療。50年代則用鈷60治療機以及以後的加速器治療。放射線是肉眼看不見的,它可以由放射性核素衰變產生,也可以由X線治療機或各類加速器產生。 放射治療在腫瘤的治療中應用很廣,60%~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應用放射治療,根據治療的目的可以分為根治性治療和姑息性治療。隨著治療設備的更新以及技術的改進,放射治療療效有了較大的提高,某些腫瘤如頭頸部腫瘤包括鼻咽癌、扁桃體癌、喉癌以及霍傑金病等療效較好,而對一些晚期腫瘤患者也可以進行姑息性放射治療以達到止痛、止血、消炎等作用,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介入治療應用數字技術,擴大了醫生的視野,藉助導管、導絲延長了醫生的雙手,它的切口(穿刺點),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等。介入治療具有不開刀、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特點。
化療是利用化學葯物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分化的一種治療方式,它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對原發灶、轉移灶和亞臨床轉移灶均有治療作用。缺點是化療葯物的選擇性差,在取得治療效果的同時,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化療過程中身體衰弱、精神萎靡、出虛汗,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血色素下降接踵而來,甚至出現胸悶心悸、肝腎功能損害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療。
『貳』 肝癌的介入治療
肝癌介入治療是指經股動脈插管將抗癌葯物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的一種區域性局部化療。下面我馬上就告訴大家肝癌介入治療的方法。1、消化道症狀:這一肝癌的症狀往往伴隨著肝癌患者的整個病程,一般會呈現消化不良、食慾下落、惡心、惡心、腹脹等多種症狀,易被誤以為慢性腸炎,因此我們要實時進行肝癌的檢查,防備誤診的呈現。
2、消瘦乏力:晚期肝癌的症狀另有消瘦乏力,能夠因為消化功用雜亂、營養吸取停滯致使能量不付,嚴峻時呈現惡病質,影響康健;下肢水腫也是肝癌的晚期症狀之一。
3、惡性腔積液:惡性腔積液是重要的和惡性腫瘤疾病,症狀發生肝癌晚期惡性腔積液,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迅速惡化並導致死亡,所以患者們要注意定期進行肝癌的檢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4.胸腔轉移:肝癌晚期症狀中會發現胸腔轉移的症狀,胸腔轉移以右側多見,可有局部壓痛或神經受壓症狀,可有胸腔積液征。同時,伴隨這一肝癌症狀的還有骨骼或脊柱轉移,顱內轉移癌可有神經定位體征。這些轉移症狀都會在肝癌晚期表現出相應的症狀
1、肝癌介入治療需要對心理進行護理
根據患者的個性、職業、文化修養的不同,針對性地消除其恐懼、緊張、憂慮等不良心理,積極有效的配合治療。對不知情的患者進行保密治療,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療。
2、肝癌介入治療對穿刺部位進行護理
術後穿刺點用彈性膠布加壓包紮24h並用沙袋壓穿刺點6h以上,防止穿刺點皮下出血和血腫。24h後松彈性膠布並覆蓋無菌紗布2~3天,避免浸濕,絕對卧床休息24h,穿刺肢體呈外展伸直位,24h後方可逐漸離床活動。應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敷料包紮情況,加強巡視,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波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及溫度是否下降,毛細血管充實時間是否延長,穿刺側下肢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以及早發現股動脈血栓形成。
3、肝癌介入治療需要對胃腸道反應進行觀察
介入治療後由於腫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壞死,胃腸道反應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化療葯物,如5-氟尿嘧啶、絲裂黴素等,可引起病人惡心、嘔吐。且介入手術時術中牽拉,栓塞劑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興奮也可誘發惡心、嘔吐。
4、什麼是肝癌介入治療
肝癌介入治療是指經股動脈插管將抗癌葯物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的一種區域性局部化療。它是目前非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其療效已得到肯定。
對於有慢性肝病史或有肝硬化的病人。確診肝癌,病灶限於肝內,無論腫塊的體積大小,個數多少,做放射介入治療是必要的。放射介入通過造影可以發現肝內所有的病灶。局部灌注化療可以使肝內腫瘤受到比全身化療作用強得多的打擊。要看病人的年齡和肝臟情況。
病人年輕,血管就容易復通。也就是長出了新的血管,形成了側支循環,把碘油帶走了,栓塞的作用就消失了。若沒有肝硬化,年輕人的再生能力又強,20天左右就會有新血管形成。40歲以上的人,如果同時伴有肝硬化。栓塞的效果可能持續2~3個月。所以放射介入治療對40歲以上的病人比30歲左右的病人效果要好。
『叄』 介入放射學按照介入治療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哪兩大類技術
血管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
『肆』 介入放射學的介入放射學治療方法
介入放射學治療70年代後在國外十分風行,形成了放射學的新領域。近幾年來,在我國也正在崛起,並在腫瘤治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不可缺少的新的治療方法。現常用的方法如下:
(1)經動脈灌注抗癌葯物 由動脈內注入抗癌葯物,使腫瘤內葯物濃度比一般周圍靜脈給葯要高得多,使療效明顯提高,而全身不良反應明顯減輕。它適用於治療肝癌、肺癌,也用於治療頭頸部腫瘤、胃癌、膽管腫瘤、胰腺癌、盆腔腫瘤及四肢惡性腫瘤。
(2)動脈栓塞療法 將導管插入腫瘤的供血動脈內,選擇適當的栓塞劑,填塞供血動脈,截斷瘤體的血液供應,使瘤體梗死。它適用於肝、腎以及盆腔腫瘤的治療,也適用於腫瘤所致的出血緊急治療。
(3)經導管減壓術 它主要用於緩解腫瘤對膽管或尿道的壓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狀。由於此法比外科手術創傷小,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的患者,因而受到較廣泛的應用。
『伍』 什麼是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的方法。
優點
介入治療其特點是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症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一、對於需內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點在於:
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副作用。
二、對於需外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表皮損傷小、外表美觀。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
3、損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
4、對於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後相當於外科切除。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2常用技術
按器械進入病灶的路徑分為: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內介入。
血管內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針,通過穿刺人體表淺動靜脈,進入人體血管系統,醫生憑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識,在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造影劑,顯示病灶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灶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動脈栓塞術、血管成形術等。常用的體表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簡單的講就是沒有進入人體血管系統,在影像設備的監測下,直接經皮膚穿刺至病灶,或經人體現有的通道進入病灶,對病灶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穿刺腫瘤活檢術、瘤內注葯術、椎間盤穿刺減壓術、椎間盤穿刺消融術等。
此外還有使用穿刺針直接經過體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動脈的治療方法。暫時被我們歸類為非血管介入。
3治療方法
支架技術:(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難以進食時,可經口咽將食管支架置入病變處,改善患者進食狀況,同時支架對腫瘤有一定壓迫作用,造成腫瘤缺血,延緩腫瘤生長。(2)膽道支架:適合於因肝門、胰腺等部位腫瘤壓迫膽管引起的阻塞性黃疸,採取經皮肝穿,將膽道支架置於狹窄段,使膽汁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是解決阻黃的首選方法。
栓塞治療(1)腫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腫瘤均可通過導管將栓塞劑注入供血動脈,阻斷其血運,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2)出血的栓塞:晚期腫瘤常引發大出血,如不及時控制,常引起其它並發症,導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該類患者應行急診介入治療,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氣管動脈、髂內動脈、胃冠狀靜脈等。
4分類
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各種經皮活檢術、各種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術(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膽道等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實體瘤局部滅能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葯術、射頻消融術)、引流術、造瘺術(胃、膀胱等)瘺栓塞術、輸卵管粘堵和再通術、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椎體成形術、神經叢阻滯術治療慢性疼痛等
血管性介入技術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療、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創傷、產後、炎症、靜脈曲張等)、血管畸形以及動靜脈瘺與血管瘤栓塞治療、下腔靜脈過濾器、TIPSS、血管再建、各種血管造影診斷、靜脈取血診斷等等。
腫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腫瘤的供血栓塞與葯物灌注、動脈內照射、放射性損傷的預防、化療、術前栓塞腫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葯物及酒精等灌注。
5介入放射學
簡介
簡單地說它是採用電視監視器高科技設備,通過在人體某一部位開一個小洞,然後用一根導管深入病人體內血管,進行修補、擴充、疏通工作的微創腔內手術治療。由臨床的介入治療為主軸,介入放射學這門專業學科也隨之形成了 。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放射診斷學和臨床治療學於一體的學科。它是在放射診斷學設備(數字減影X線機、CT機、核磁共振機和常規X線機等)的指導下,通過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學科。介入治療學採用「非外科、微創手術」方法可治療多種疾病。近幾十年介入治療學發展迅速,和內科、外科學一道成為臨床3大支柱性學科。
由來和發展
「介入放射學」一詞由美國放射學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銳地意識到在放射領域一個嶄新的專業正在形成發展中,他撰寫的題為《介入放射學:一個新的專業》的述評在1967年3月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AJR》上發表,在這篇述評中,他把介入放射學定義為在透視引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操作技術。特別強調從事介入放射學的醫師,需要經過介入操作技術、臨床技能的培訓,並且與內外科醫師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詞被學術界廣泛認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雜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為題系統地闡述了介入放射學的概念以後,並於1979年在葡萄牙召開的歐洲放射學會第一次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此命名才被國際學術界正式認可。
國內學者對「Interventional Radiology」這一名稱的翻譯也多種多樣,諸如「手術性放射學」、「干涉性放射學」、「治療性放射學」、「侵入性放射學」等,也有叫「導管治療學」的,但現普遍願意接受「介入放射學」這一名稱。我國介入放射學家對這一名稱也作了具體的定義。介入放射學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DSA、US、CT、MRI等)的引導下,對疾病作出獨立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治療屬性上是微創的腔內手術治療。
6特點
簡便、安全、有效、微創和並發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療=不用開刀的手術。介入治療相對於傳統的外科手術,
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術後恢復快,介入治療採用微創治療方式,僅在大腿根部處有一個2-3毫米的穿刺創口。
2、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
3、對於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療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適合年老,體弱的患者。
5、手術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據相關統計,介入治療的成功率高達90%而死亡率幾乎為零。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來的外科手術。
『陸』 何謂介入放射學包含哪些內容
介入放射學是在醫學影像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學科,由Wal-lace在1976年所倡導,其核心是將影像診斷和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非手術方式為病人解除疾苦。介入放射學分為血管介入法和非血管介入法兩大類。
(1)血管介入法:①血管栓塞術:用以控制大出血、治療動一靜脈痰、血管畸形以及內科性脾、腎切除等。②血管形成術(PTA):用以治療動脈硬化、纖維肌發育不良、大動脈炎和腎移植術後動脈吻合口狹窄等。③血管內葯物灌註:例如灌注血管收縮劑控制食管靜脈曲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結腸憩室炎的出血。灌注抗癌葯物治療惡性腫瘤。④心臟介入性治療:例如球囊導管擴張二尖瓣狹窄和肺動脈瓣狹窄,經導管栓塞動脈導管未閉和修補房間隔缺損等。⑤其他:例如經頸靜脈肝內門一體靜脈分流術簡稱TIps,是治療門脈高壓的新方法,在肝靜脈與門靜脈之間,放置支撐器,分流門靜脈血流入體靜脈。
(2)非血管性介入法:①穿刺括檢。用於胸腔、腹腔、骨骼、眼眶、甲狀腺和乳腺等、②抽吸引流:用於膽道和尿路阻塞.囊腫、膿腫和血腫引流,並可經引流管或造瘺口灌注葯物治療。③結石處理。膽道和屎路結石的溶石、碎石和取石。④椎間盤突出症:經皮髓核切吸術。⑤立體定位γ刀治療等。
『柒』 核素組織間介入治療的原理是什麼適應證和禁忌證有哪些
將放射膠體、微球或種子(如P膠體、Y玻璃微球、I種子等),直接注入或在超聲波、CT等引導下注入腫瘤組織內。一般應視腫瘤的大小和形態,採用多點注射的方法,使放射性分布均勻,利用放射性膠體發射的β射線對腫瘤的照射,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於原發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不能採用其他方法治療者、腫瘤術後復發難於再手術者、預計腫瘤經組織介入治療後可使手術切除成為可能者。腫瘤組織穿刺極易發生出血者、腫瘤伴有潰瘍和感染者、病人生存期可能低於3個月者禁忌使用本方法。P膠體、Y玻璃微球、I種子等),直接注入或在超聲波、CT等引導下注入腫瘤組織內。一般應視腫瘤的大小和形態,採用多點注射的方法,使放射性分布均勻,利用放射性膠體發射的β射線對腫瘤的照射,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於原發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不能採用其他方法治療者、腫瘤術後復發難於再手術者、預計腫瘤經組織介入治療後可使手術切除成為可能者。腫瘤組織穿刺極易發生出血者、腫瘤伴有潰瘍和感染者、病人生存期可能低於3個月者禁忌使用本方法。
『捌』 介入放射學的綜述
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診斷學、選擇或超選擇性血管造影、細針穿剌和細胞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兩個基本內容:①以影診斷學為基礎,利用導管等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一些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②在影像監視下,利用經皮穿剌、導管等技術,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理和生化資料,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可以這樣理解: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醫學的引導下,為現代醫學診療提供了新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與傳統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相比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簡便微創。 介入放射學是近80年代初傳入我國,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並症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於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葯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內科、外科治療學並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學科,稱之為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預見,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該學科將會象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一樣,細分為神經介入科、心臟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與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復機會,日益成為人們選擇性治療的首選方法,倍受患者關注和歡迎。
『玖』 介入法是什麼手術方法
介入治療是在X線、CT和超聲設備的導向下,利用特定的穿刺針、導絲或導管等器械進行治療的技術。介入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肝癌的介入治療療效甚好,成為肝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治療法來自於介入放射學。利用X線透視、CT定位、B型超聲儀等醫療影像設備做導向,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經人體動脈、靜脈、消化系統的自然管道、膽道或手術後的引流管道抵達體內病變區域,取得組織細胞、細菌或生化方面的資料,也可以進行造影攝片獲得影像學資料,從而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同時也可進行各種特殊的治療。醫生把導管或器械「介入」到人體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的疾病治療。介入治療法的多數項目都是在血管內進行的。一些疾病採用介入治療法,不用開刀,只需要一個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細管子插入血管內即可。主要有以下二種方式:
肝動脈插管化療
肝動脈插管化療的基本方法是:經皮穿刺,從動脈內插管至靶腫瘤動脈,再通過導管給葯,以等於或小於靜脈給葯的劑量動脈內灌注化療葯。這樣可使靶細胞局部葯物濃度提高和延長葯物與病變接觸時間,並且減少全身的葯物總劑量,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化療葯物的療效與腫瘤所在部位葯物的有效血濃度及葯物與腫瘤接觸的時間呈正相關關系。正常肝細胞的血液供應20%-50%來自肝動脈,75%-85%來自門靜脈。原發性腫瘤的血液供應90%-95%來自肝動脈,這就為選擇性經肝動脈灌注治療腫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臨床上有三種灌注法:(1)一次沖擊性:指在短時間內將葯物注入靶動脈,然後拔管結束治療的方法。特點是操作迅速,並發症少,護理簡單,適用於導管保留困難的部位。(2)動脈阻斷化療:是用阻球囊導管插入靶動脈,然後使球囊膨脹阻斷動脈血流,再行化療葯物灌注的方法。目的是進一步提高葯物濃度和延長葯物停滯時間。(3)長期葯物灌註:此法導管留置時間較長,灌注可為多次連續性。
肝動脈栓塞治療
將某種固體或液體物質通過導管選擇性注入腫瘤血管和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供血,抑制腫瘤生長。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此療法可使腫瘤縮小,並可減輕疼痛等並發症,達到延緩生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栓塞劑種類:(1)長期栓塞劑。明膠海綿:是一種無毒、無抗原性的蛋白膠類物質,是常用的栓塞劑之一。碘油:它經動脈注射後,在正常組織內數天後就消失,而在腫瘤組織內長期滯留,時間可達數月或1年以上。碘油還可和抗癌葯物製成乳劑或是混懸劑,作為抗癌葯物載體,使葯物能以較高濃度長時間停留於腫瘤內緩慢釋放,增加葯物的抗癌作用。(2)中葯栓塞劑。鴉膽子油:用鴉膽子油製成的靜脈乳劑對多種腫瘤有效,其栓塞作用可能是通過激活凝血系統,引起動脈內廣泛血栓形成而達到的。鴉膽子油具有抗癌及動脈栓塞的雙重作用。莪術油:莪術油除外作為栓塞劑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細胞核酸合成,導致癌細胞死亡。它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拾』 介入放射學是什麼內容有什麼
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或獲得病理學、細菌學、生理生化學、細胞學和影像資料的一系列診斷方法。 介入放射學是上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並症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於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葯管理局三大部委正式將介入醫學作為現代臨床治療學中與外科、內科並駕齊驅的第三大診療體系。 回首介入放射學的發展歷史,介入放射學正以其在醫學影像導向下,集影像診斷與微創性治療為一體的鮮明學科特點,得到學術界和廣大患者的認同。 介入放射學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1、具有微創性往往僅經過皮膚穿刺、插管,生理或手術孔道插管即可完成診斷和治療。 2、可重復性強在一次性治療不徹底或病變復發時可經同樣的途徑重復多次進性治療。 3、定位準確 由於所有操作均在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使穿刺和插管准確到位,診斷和治療具有較少的盲目性。如經導管葯盒系統植入術比手術方式植入導管到位率提高,移位率減少。 4、療效高、見效塊 對於出血性病變,血管狹窄和其他管腔狹窄等病變,一旦介入技術成功,療效立即可見,如出血立即停止,管腔即刻開通,伴隨症狀馬上消失,有人稱之為「戲劇性效果」。對於一些內外科治療棘手的病變,如動靜脈畸形, 肝癌等中晚期癌腫,介入治療的療效優於傳統治療。 5、並發症發生率低 基於上述特點介入技術造成的並發症率低,致命和致殘的嚴重並發症更是極為少見。 6、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 對於某些病變需多種方法同時或序貫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療效。多種介入技術方便而互相干擾少,協同作用強。膽道惡性梗阻,可先行經皮肝膽道內外引流術(PTCD),再行內支架或內涵管置放術,並與內照射或經動脈化學治療(簡稱化療)灌注術配合治療腫瘤本身。血管狹窄的治療,可由溶栓術、球囊擴張術和內支架置放術相互配合。介入治療可與外科手術很好配合,如腫瘤的術前栓塞可使巨大腫瘤獲得二次手術機會,可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腫瘤切除率。對於出血的病例,介入技術先行止血。再行原發病變手術切除。可使風險較高的急診手術變為較為安全的擇期手術。 介入放射學的臨床應用: 1、血管性介入:心血管造影及心導管檢查;葯物灌注:動脈內灌注化療葯物、溶栓葯物、止血劑等;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腫瘤血管、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血管瘤、脾動脈栓塞等;血管成形:心臟瓣膜及血管狹窄的球囊擴張、內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 2、非血管性介入:經皮穿刺活檢、抽吸、引流及治療:如實質臟器病變的經皮穿刺活檢及消融治療,經皮椎間盤化學溶解或切吸術及融核術,經皮穿刺膿腫、囊腫的抽吸、引流及注葯治療,結石處理等;管道狹窄的球囊擴張及內支架成形:如氣管支氣管、食管、胃腸道、膽道、尿道、輸尿管及吻合口狹窄的球囊擴張及內支架置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