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怎麼找靈芝菌最好方法

怎麼找靈芝菌最好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12 22:40:08

Ⅰ 農村的山上,有哪些非常值錢的中草葯呢

農村其實是個寶地,它不但有許多野果讓人們能摘著吃,還有大樹遮陰,空氣也不錯,山上往往還蘊藏著很多的中草葯,有些老人還會上山去採回家。那麼在農村的山上都有哪些值錢的中草葯呢?小編在下文就給大家來介紹幾種,大家看看是否都認得。


好啦,今天要給各位分享的內容就先到這兒了,農村的山上有許多的中草葯,上文給大家講述的是幾個比較值錢的,大家若待在農村,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去山上採摘中草葯賣錢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圖片來自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

Ⅱ 大家好!請問靈芝的生存溫度是多少濕度是多少謝謝!

靈芝一般生長在濕度高且光線昏暗的山林中,主要生長在腐樹或是其樹木的根部。
靈芝的栽培技術
(1)靈芝培養基的制備與菌種的分離
①母種培養基配方及制備
母種培養基 多採用馬鈴薯一瓊脂(PDA)培養基,其配方:馬鈴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1.5克,維生素B11~2片,水l000毫升。
制備方法 按常規方法進行。培養基製成後,調節pH值4~6,分裝試管,高壓滅菌30分鍾,稍冷卻後擺成斜面培養基。
②靈芝純菌種的分離 常用有組織分離法和孢子分離法兩種。
組織分離法 在無菌的條件下,選取新鮮、成熟的靈芝,於菌蓋或菌柄內部切取一小塊黃豆大小的組織塊,接種在斜面培養基上。置溫度24~26℃下培養7~10天;當白色菌絲布滿斜面時,即得母種,然後再擴大培養成原種和栽培種。
孢子分離法 在無菌的條件下,取新鮮成熟的靈芝菌,於馬鈴薯培養基上培養一段時間,溫度控制在24~26℃左右,培養基表面上便形成與子實體(小靈芝)相似物,在貼近管壁處形成菌管,自菌管管口中散發出孢子粉,便是純孢子粉,將此孢子粉接種到培養基上獲得一層薄薄的菌苔狀的營養菌絲,即得靈芝純菌種。
(2)人工栽培方法 目前多採用瓶栽和段木培養兩種方法。
①靈芝瓶栽法
培養料配方 棉子殼80%,麩皮16%,蔗糖1%,生石膏3%。加水適量,混拌均勻,使培養料含水量在60%~70%左右,以手握之不出水為度,調節pH值5~6。
裝瓶滅菌 料拌均勻後,先悶l小時,然後裝入廣口瓶中,裝料要上緊下松,裝量距瓶口3~5厘米即可。裝好後用尖圓木棒打一通氣孔,擦凈瓶體,用塑料薄膜加牛皮紙扎緊瓶口,然後進行滅菌(高壓滅菌,壓力1.1千克/每平方厘米,時間1.5小時;常壓滅菌100℃,保持8~10小時,再悶12小時)。
接種 在無菌室內進行。用75%的酒精消毒接種工具,然後用右手拿接種耙在酒精燈火焰上滅菌,左手拿菌種瓶,並打開菌種瓶口,在火焰旁用接種耙取出一塊小棗大小的菌種,迅速放人栽培料瓶中,經火焰燒口,用牛皮紙包紮好,置於培養室內培養。
培養與管理 在溫度20~26℃,空氣相對濕度在60%以下,約培養20~30天,菌絲即可長滿全瓶;再繼續培養,培養料上就會長出l厘米大小的白色疙瘩或突起物,即為子實體原基??芝蕾。當芝蕾長到接近瓶塞時,拔掉瓶口棉塞,讓其向瓶外生長,這時,控制室溫在26~28℃,空氣相對濕度在90%~95%,保持空氣新鮮,給以散射光等條件,突起物芝蕾向上伸長成菌柄,菌柄上再長出菌蓋,孢子可從菌蓋中散發出來。從接種到長出菌蓋,約需2個月時間。生長期要注意管理,每天要通過定時開窗的辦法換氣,如在氣溫偏高時,上、下午都要開窗。
②靈芝段木培養法
段木的選擇 應選用櫟、栗、柞、桃、柳、楊、刺槐等闊葉樹作段木。直徑5~15厘米均可選用。鋸成l米長的段木,不要削皮,碼堆乾燥。
接種 選擇培養20天左右子實體原基剛形成的新鮮菌種。這種菌種生命力強,接入段木後發育快,且不怕雜菌污染。接種工具可用直徑1~1.2厘米的打孔器或電鑽頭。打入段約l厘米深,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後立即接種。接種前先將菌種取出,截成l平方厘米的水塊,輕輕塞入孔穴中,稍壓緊後蓋上樹皮。30天後,菌絲便浸入段木,並可見孔穴四周形成棕色菌圈,說明接種成功。立即將段木埋入pH值5~6的酸性土壤中,若天氣乾旱,可淋水濕潤土壤。遇雨季或雨天,要注意排水。此外,還要在栽培場周圍撒一圈拌有滅蟻靈的毒土,誘殺白蟻,防止危害段木。第二年清明節後,當氣溫升至25℃左右,可取出數根段木檢查:揭開樹皮蓋,見孔穴周圍已長成茶褐色,或已長出芝蕾;段木兩端有白色菌絲或淺褐色菌膜,並可嗅到靈芝菌絲的特殊氣味,顯示菌絲已成熟。立即將段木挖出,截成長17~22厘米的小段木,然後,將其斜埋入酸性含砂礫的土壤中,上端露出地面約3厘米,且覆蓋雜草遮蔭,隔數日灑一次水,保持土壤濕潤,經7~l0天開始長出芝蕾。在生長芝蕾期,栽培場要保持90%的相對濕度,約2個月左右芝蕾長成靈芝成品,即可採收。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工種植靈芝的,可以去引進菌種

Ⅲ 靈芝有哪些特徵

(王淑芳)

靈芝〔Ganoderma lucim(Leyss.ex Fr.)Karst.〕別名木靈芝、菌靈芝、紅芝、赤芝、萬年蕈等。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靈芝菌科、靈芝屬,一年或多年生真菌。產地分布較廣,以南方各省為主。以子實體、孢子及菌絲體入葯。除含有多糖、多肽及多種氨基酸外,還有麥角固醇、甘露醇、腺嘌呤、腺嘌呤核苷、尿嘧啶、尿嘧啶核苷、甜菜鹼、海藻糖、硬脂酸、γ-三甲胺基丁酸、苯甲酸、蟲漆酶、蟲漆異酶等成分。光譜分析靈芝含銀、鋁、硼、鈣、銅、鐵、鉀、鈉、鎂、錳、鍺、錫、鋅等元素。味苦、性平無毒。具保肝、解毒、強心、抗缺氧及抗驚厥、益心氣、補中等多種功能。主治慢性氣管炎、高山病、急慢性肝炎。其孢子粉經加工製成的無菌水溶液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萎縮性肌強直、多發性硬化等病症有較好療效。

一、形態特徵

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分支,直徑1—3μm。表面常分泌出白色草酸鈣結晶。子實體分菌蓋、菌柄和子實層。成熟後子實體木栓化,其皮殼組織革質化。有赤褐色光澤。菌蓋多為腎形、半圓形。柄側生。菌蓋大小不一,上有環狀輪紋及輻射狀皺紋,下面菌肉連著緊密排列的相互平行的菌管,管內產生擔子層。管孔呈白色至淡褐色,平均每mm24—5個,擔孢子著生在擔子上,大小為8—11×5—7μm。卵形,具雙壁,中有一核及一大油滴(圖21—5)。

圖21—7 茯苓形態圖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野生茯苓分布較廣,從海拔50m到2800m均可發現,說明其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但以海拔600—900m,生長期長、氣候溫和的山區分布多。在乾燥、向陽、坡度10°—35°,有松林分布,微酸性土層,砂質壤土中易找到茯苓。一般埋土深度50—80cm。

1.營養

為兼性寄生真菌。菌核中貯藏的茯苓聚糖是段木中的纖維素轉化來的,因此段木的質和量影響著茯苓的產量。一般以7—10年生,胸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為好。老齡樹木心大、松脂多,幼齡木質疏鬆。在純培養母種時用PDA培養基即可,其它如玉米粉、麩皮、蛋白腖、酵母膏甚至木屑粉均可作其營養源。在缺少松木的地方,利用其它硬木也可結苓。在北京海拔50m的西郊,5月用柞木段及松木段分別接種。10月收獲時,兩種木段上生長的茯苓菌核從外表形狀上看不出差異。其葯效如何,尚無定論。

2.溫度

在PDA培養基上,22—28℃孢子即可萌發。菌絲在18—35℃均可生長,以25—30℃生長較快。在晝夜溫差大的變溫條件下有利於松木的分解和茯苓聚糖的積累,適於菌核形成。子實體在18—26℃時分化發育並能產生擔孢子。菌絲能耐短期低溫。吉林省通化縣從山東引種苓,冬季經-3℃貯存後,菌核經組織分離得母種。擴展成原種在吉林栽培成功。黑龍江省採用塑料薄膜覆蓋提高地溫。下窖氣溫要求在25℃以上,土溫23—25℃,每年6—7月接種,次年6—7月收獲。冬季窖上要覆土防寒,終於在高寒的小興安嶺引種成功。由於生長期不如南方長,所以產量不如南方高。

3.水分

栽培茯苓宜選乾燥坡地。但茯苓生長的段木要求含水50—60%。結苓後對水分要求更為迫切。如遇秋旱,土壤濕度低於15%,不但菌絲生長受抑制,菌核也會發生龜裂。除加強培土外,應適量澆水,維持土壤濕度到25%。但水分過多,茯苓也會被溺死。如多雨則要注意排水。在無瓊脂條件下,應用松木屑培養茯苓母種也可獲成功。除所用菌核身嫩、肉白、漿多外,培養基幹濕度也是關鍵。含水量應在65%左右。孢子在氣溫24—26℃,空氣濕度70—85%時,易大量散發。

4.空氣

茯苓生長好氧,所以苓場的土質一定要砂多泥少。而且下窖後覆土不能過厚。土壤板結時要及時鬆土,增加透氣性。另外接種時段木含水量不宜過高。下雨天或雨後不能接種,因雨後水分多、濕度大則空氣相對就少,滿足不了茯苓菌生長發育的要求。

5.光照

茯苓菌絲在完全黑暗條件下可正常生長發育,所以菌核在土內形成。而子實體形成則需要有散射光。因此在茯苓露出土面或採挖後不久,有些菌核表面就會長出大不一的蜂窩狀子

Ⅳ 食用菌分類檢索表,有一種未知蘑菇,通過顯微結構查找分類

一、食用菌的形態

食用菌的形態即子實體的形態。子實體是由具有結實能力的雙核三級菌絲,經組織分化而成的菌絲體特化結構,多為肥大肉質的菇、蕈、耳、球、菌核形態。食用菌種類繁多,形態多樣,如傘形的糙皮側耳(平菇)、花束形的灰樹花、保齡形的杏鮑菇、羊肚形的羊肚菌、耳片形的木耳和銀耳、猴頭形的猴頭菇、雞腿形的粗柄雞腿菇、形似草狀的冬蟲夏草和蛹蟲草、形如竹姑娘披戴面紗身穿長裙的竹蓀、毛筆形的鬼筆蕈、菌柄長針狀的金針菇、木質硬片形無菌褶的靈芝、金黃光亮光帽鱗傘的滑子蘑等。

二、食用菌的結構

食用菌的結構分為菌絲體結構和子實體結構。菌絲體為食用菌的營養體,指生長在段木、枯枝落葉或堆肥、糞草等基質中的大量絲狀物。菌絲體的生長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形成產生有性孢子的結構,叫子實體,也叫繁殖體。通常所說的食用菌一般是指食用菌的子實體。

(一)菌絲體結構

1.菌絲體的概念

有性孢子是微小的繁殖細胞。在適宜條件下孢子萌發形成管狀的細絲叫菌絲。菌絲頂端細胞能繼續生長繁殖,產生分枝,在基質中蔓延伸展分解纖維素等有機物,吸取營養進行生長和繁殖。每段生活的菌絲都具有潛在分生發育成新的菌絲體的能力,食用菌生產中常用的菌種以及工業化深層發酵培養食用菌就是利用菌絲細胞的分生作用進行繁殖的。

2.菌絲細胞結構

在顯微鏡下觀察,食用菌的菌絲都有橫隔膜,由橫隔膜將菌絲隔成單核、雙核或多核的多細胞構造。每一細胞均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內質網、液泡、核糖體等組成。細胞壁是菌絲細胞的外層結構部分,對細胞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菌絲細胞壁的骨架物質主要是由殼多糖微纖維構成,殼多糖是一類含氮多糖物質,多糖成分因食用菌類別不同而異。此外還含有氨基酸、蛋白質、甘露糖和葡萄糖等。橫隔膜是由細胞內壁向內延伸而成,在電鏡下可看到膜上有一個孔,相鄰兩個菌絲細胞之間可以發生細胞質的流通。

菌絲細胞質中不含光合色素,不能自身製造營養物質,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營養才能維持代謝。因此,真菌的營養方式多為腐生。

食用菌的細胞核比一般高等動植物的細胞核小(1~5µm),具有核膜、核仁、核質等結構。子囊菌的菌絲以及大多數擔子菌的初生菌絲每個分隔內只含一個核,稱為單核菌絲。對於多數食用菌單核菌絲不能產生子實體,必須經過雙核化過程形成每個分隔內含有兩個核的菌絲,即雙核異核菌絲體才具有結實性。通常用於食用菌生產的菌絲體都是雙核菌絲。

3.菌絲體特化結構

(1)茯苓

茯苓是一味中葯,早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已經將它列為名貴葯材。它具有提神安寧,滲濕利尿,益睥生津等功能。據統計,40%中葯處方中均需茯苓配伍。現代醫學研究已能從茯苓中分離出茯苓多糖,進一步提純獲得羧甲基茯苓多糖。臨床試驗表明,它對患鼻咽癌等惡性腫瘤病人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有協同作用,對肝炎病人也有一定療效。

茯苓除供葯用之外,還是營養滋補食品。茯苓餅是北京有名的特產。相傳清代慈禧經常以其作為補品之一。茯苓俗稱松茯苓,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科。子實體不常見,通常所說的茯苓,就是指這種菌的菌核。唐代李商隱詩:「草堂歸來背煙蘿,黃綬垂腰可奈何。因汝華陽求葯物,碧松之一茯苓多。」原來野生茯苓是由茯苓菌腐生於松科植物死亡的根部,到適當的時候形成菌核,即茯苓。活松樹一旦被茯苓菌絲侵入,松針會由綠色變為枯黃色。

茯苓呈塊狀或不規則球形,質地堅硬,外皮薄,黑褐色,粗皺,內部白色或粉紅色,有紅筋。抱松根生長的茯苓中葯稱為茯神。我國早已用松木進行大量人工栽培茯苓。

(2)雷丸

雷丸別稱竹苓,是我國一種著名的中草葯。多產於我國西南、四川、安徽、湖北等地。主要功效是驅除絛蟲、且無副作用,另外它還可以與其他中草葯配伍治療鉤蟲、血吸蟲、囊蟲及蟯蟲病。雷丸其實是一種真菌的菌核,它是由無數菌絲纏繞在一起,並經過特化後形成的一種真菌的休眠體。菌核為不規則的團塊,多為歪卵形或歪球形,大個的像栗子,小的像豆子。質地堅硬,直徑一般為1~5cm,表面紅棕色至灰黑色,有微細隆起的皺紋,內部白色至淡黃色。

(3)豬苓

豬苓又名野豬糞,豬尿苓,地烏桃,是重要的中葯資源。菌核入葯,是一種利尿劑,主治小便不利,淋瀝熱痛,水腫等疾病。我國科技工作者從中提取具有抗癌作用的「豬苓多糖」成分,對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有一定療效。豬苓均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科。菌絲體多年生,在地下蔓延分枝,形成菌核。菌核呈長塊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凸凹不平,有瘤狀突起。外表棕黑色至灰黑色,有漆樣光澤,內部近白色,肉質,干後硬而脆。

(二)子實體結構

子實體是真菌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有性孢子的結構體,俗稱菇、蕈、耳等。其功能是產生孢子,繁殖後代。子實體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傘狀(蘑菇,香菇)、貝殼狀(平菇)、舌狀(牛舌菌)、頭狀(猴頭)、毛刷狀(齒菌)、碗狀(類碗)、羊肚狀(羊肚菌)、耳狀(木耳)、花瓣狀(銀耳、灰樹花)等。食用菌中最常見的是傘菌,其子實體像一把小傘,可分為菌蓋、子實層體、菌柄、菌環、菌托部分。

1.菌蓋

菌蓋是子實體的帽狀部分,形態多為傘狀。但是種類不同,形狀有明顯區別,以成熟時期形狀為准,常見有圓形、半圓形、圓錐形、鍾形、半球形、斗笠形、扁形、喇叭形、圓筒形、馬鞍形等。同一種菌因子實體發育階段和生態環境差異也有一定的變化。如草菇在未破膜前呈卵形,開始破膜為鍾形,完全破膜後卻呈斗笠形;又如靈芝,在人工栽培室內,CO2濃度過高,溫度不足時呈鹿角形,與正常腎形菌蓋差異甚大。

菌蓋的顏色也是種屬的重要特徵。常見菌蓋有白、黃、灰、紅等色澤,如蘑菇、雙孢菇為乳白色,草菇為鼠灰色,香菇為咖啡色至棕褐色,靈芝為紫紅色,平菇為灰白色,還有一些毒蘑色彩尤為艷麗。菌蓋的顏色常隨栽培條件和生育階段不同而變化,如自然生長的金針菇菌蓋顏色為黃褐色,而人工栽培以紅光作為光源時,菌蓋呈黃白色,提高了商品價值;又如平菇的一些品種子實體發育初期菌蓋為藍灰色,隨著子實體的長大逐漸轉為灰白色乃至白色。另外,同一種菌類因品種不同菌蓋的顏色也有差異。

菌蓋邊緣也有不同的形態。一般初期內卷,隨著子實體發育不斷展開,乃至翻卷。菌蓋邊緣的形態變化是栽培中確定採收時期的形態指標,一般以菇蓋尚未展開之前採收適宜。

傘菌菌蓋的結構分為菌蓋角質層和菌肉兩部分。菌蓋角質層位於菌蓋最外層,由保護菌絲組成,角質層還可以分為外皮層、蓋皮和下皮層。菌蓋角質層下面松軟的部分為菌肉,是菌蓋的主體部分,也是食用價值最大的部分。多數食用菌的菌肉為肉質,易腐爛,少數菌肉為蠟質、膠質或革質等。食用菌菌肉一般為白色,老時變為黃色,如牛肝菌受傷後菌肉變為黑色或淡黃色。蘑菇受傷後會流出汁液。雞腿菇採收不及時或採收存放兩天以上即流出黑色汁液,菌褶及菌肉變黑褐色,降低商品價值。菌肉菌絲結構分為兩種:一種全部由絲狀菌絲體組成,稱為絲狀菌肉,多數食用菌的菌絲結構為這種類型;另一種菌肉的結構除了菌絲外還有泡囊,稱為泡囊狀菌肉。菌肉的質地、顏色、厚薄、風味因種而異。許多食用菌就是以它的風味而命名。如味辣的辣乳菇、味苦的苦乳菇、味香的香菇、質脆的脆紅菇等。雞油菌有杏仁香味,故又名杏菌,側耳有鮑魚味,故稱鮑魚菇。

2.子實層體

菌蓋下面著生子實體的結構叫子實層體,由子實層和支持它的髓部組成。子實層體有不同形狀,呈刀片狀的叫菌褶,呈管狀的叫菌管。少數種類的子實層著生在子實體的表面,如木耳子實層著生在耳片的腹面;銀耳子實層著生在耳片的上下表面;猴頭菌子實層著生在各個菌刺上,喇叭菌子實層著生在菌蓋外側,羊肚菌子實層著生在菌蓋凹穴的表面。

菌褶是食用菌最常見的子實層體,即菌蓋下面呈摺扇狀的部分,一般是從菌柄向菌蓋邊緣輻射排列。菌褶的輪廓形狀有寬形、窄形、披針形及三角形等形狀。褶片有的等長,有的長短不一,排列疏密也不盡相同,有些菌褶之間有橫脈相連,有的在靠近菌柄處相互交織成網狀。菌褶邊緣多數完整光滑,但有的呈波浪狀,鋸齒狀,有的邊緣粗糙,帶顆粒狀物。

菌褶與菌柄的著生關系是有褶傘菌分類的重要依據,通常有四種類型:①直生,菌褶與菌柄直接相連,如鱗耳、滑菇等;②彎生,菌褶與菌柄連接處向上彎曲,如香菇、口蘑等;③離生,菌褶不直接與菌柄相連,如雙孢蘑菇和草菇等;④延生,菌褶的後端隨著菌柄下延,如平菇等。

菌褶是由菌肉絲向下生長所形成的窄片狀結構。橫切面呈楔形,肉部構造通常由菌髓、子實層基和子實層三部分組成。菌髓是菌褶的中間部分,多為上下延伸的絲狀菌絲組織;靠菌髓兩側有很薄一層,菌絲分枝多,排列緊密為子實層基(下子實層);由子實層基向外產生柵狀排列的擔子和囊狀體,擔子上產生擔孢子,由擔子,擔孢子和囊狀體構成子實層。

菌褶是子實體上產孢子的結構,發育後期代謝旺盛,表面積大,質地脆薄,是子實體最易破損的部分,在採收和貯運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褶片變形或破損。由於擔子和擔孢子的發育對營養和水分的消耗加快,在貯運中易變色,變質,從而影響商品質量。

食用菌保鮮與加工,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子實體食用成熟期。各種食用菌的食用成熟標准常有差異。就同一種食用菌而言,子實體採收後的去向(鮮銷、貯藏或加工)不同,其成熟標准也有變化。例如香菇、平菇、木耳、靈芝、猴頭菌等,其生物學成熟標准與食用成熟標准基本相同。一般在菌蓋尚未開傘,釋放孢子之前採收。但作為干制香菇的花菇,其採收期應偏早,以利於加工出優質的干香菇。對於雙孢蘑菇、草菇、雞腿菇、杏孢菇等情況則大不一樣,其食用成熟期標準是菇蕾充分長大,但尚未開傘,一旦開傘,其商品價值明顯降低,甚至喪失。因此,在食用菌採收、貯運和加工各個環節,必須充分了解該食用菌的子實體形態變化特性,採取有效措施抑制其開傘老化。

3.菌柄

菌柄是菌蓋的支撐部分,是由菌絲發育成的,具有輸送養料的功能。菌柄多數與菌蓋同質,少數如金針菇菌柄下部為草質,與菌蓋異質。菌柄因種類不同而異,形狀有圓柱形(金針菇)、粗柄狀(牛肝菌)、雞腿狀(雞腿蘑)等。著生方式有直立、彎曲和分枝的,也有基部聯合在一起的。菌柄表面有的呈縱行棱紋;有的呈溝紋;有的呈網紋、陷窩、光滑;有的具多種附屬物,如鱗片、碎片、茸毛、纖毛等。

按菌柄在菌蓋上的著生位置可分為中生(香菇、蘑菇、草菇)、側生(平菇、靈芝)等類型;按菌絲的疏鬆程度可分為實心(香菇)、空心(鬼傘)、半空心(紅菇)等;此外以菌柄的質地不同將其分為纖維質、脆骨質、肉質和蠟質等。

除了斑玉蕈、楊樹菇、杏孢菇、竹蓀和金針菇等的菌柄之外,大多數食用菌的菌柄口感較差,貯藏加工之前需要做適當處理,如香菇在脫水之前,應煎去部分菌柄或完全切去菌柄,然後分別進行加工。罐藏蘑菇,修整後的菌柄長度應小於菌柄自身的半徑。

4.菌環

有些傘菌初形成菌蕾時,菌蓋與菌柄有一層或兩層包膜叫內菌幕。開傘後內菌幕破裂,殘留在菌柄上的部分就成為菌環。菌環大小、厚薄、質地因種而異。菌環一般著生在菌柄的中上部,有少數種類菌柄與菌環脫離並可移動(環柄菇),有的菌還有雙菌環。菌環的有無是鑒定傘菌種屬的重要依據。

5.菌托

子實體在發育早期,整個菌蕾外面的包膜叫外菌幕。隨著子實層成熟,外菌幕被脹破,殘留在菌柄基部的外菌幕稱為菌托。外菌幕較薄的種類,僅在膨大的菌柄基部殘留數圈外菌幕殘片,上半部則殘留在菌蓋上成為鱗片狀附屬物。

閱讀全文

與怎麼找靈芝菌最好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佳能微單無線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19
怎麼溝通好的方法 瀏覽:519
統計多次增長率用什麼方法 瀏覽:320
驗光鏡片箱使用方法 瀏覽:750
大蒜調和油食用方法 瀏覽:670
電腦風扇電源線連接方法 瀏覽:102
畫點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33
動脈血氣分析正確方法 瀏覽:555
崖柏手工去皮方法視頻 瀏覽:475
如何快速製冰的方法 瀏覽:816
電腦健康屏幕設置方法 瀏覽:42
ps中如何用通道的方法 瀏覽:3
478加499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196
電腦打不了機維修方法 瀏覽:152
發動機艙的鑒別方法 瀏覽:919
有什麼催尿的方法 瀏覽:179
如何洗腳養腎的方法 瀏覽:575
勝利兆歐表使用方法 瀏覽:141
硃砂使用方法 瀏覽:958
緩解牙疼的最快方法按摩哪裡 瀏覽:55